课件42张PPT。第三课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1.通读课文,勾画并记忆以下知识点:
(1)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历程及表现。
(2)城市的发展状况及变迁。
(3)古代中国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发展概况。2.在掌握古代商业发展概况基础上,探究思考:
(1)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2)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呈现出怎样的特点?一、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1.先秦:
(1)商周时期:商业在商代初步发展,西周时期交易活动频繁。
(2)春秋战国:出现巨商和繁荣的_________。
2.汉代:商运活跃,史书中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
不通”的记载。商业中心3.唐代:
(1)水路:出现“___________”,规模宏大,航程较远。
(2)陆路:商运发达,客舍、_____、车坊等辅助性经营场所生
意兴隆。
4.宋元:
(1)海外商运发展迅速,商品远销到东亚、南亚、西亚以及东
欧、_____等地区。
(2)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_____”。俞大娘航船邸店北非交子5.明清:
(1)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_____。
(2)出现按地域结成的商帮,其中_____和_____势力最为强大。会馆晋商徽商【思维点悟】你读过的古代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中,有哪些反映了商人的生活?
提示:如施耐庵的《水浒传》、冯梦龙的《三言二拍》、白居易的《琵琶行》等,都有反映商人生活的内容。二、“市”的发展
1.秦汉时期:
(1)秦代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收受金钱时有法令限制。
(2)汉代“市”有专门管理机构,管理严格。
2.南北朝时期:
(1)形成民间集市——“_____”。
(2)政府设立“_______”,对其进行行政管理。
3.唐代:“草市”逐渐成为地方商业中心,“_____”繁盛,反
映了商业发展。草市草市尉夜市4.宋代:
(1)特点:商业活动突破了原先空间和_____上的限制,并不再
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2)表现:“市”分散于宅屋之间,形成了_______;城郊和___
___出现“市”;“_____”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5.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时间商业街乡村草市【易错辨析】“市”≠“草市”“夜市”
“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宋朝以前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到宋朝时发生改变。“草市”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冲破了“市”的地域限制。“夜市”是指城市中的“市”在时间上延长到夜间贸易,冲破了“市”的时间限制。三、商业都会的崛起
1.出现:战国时期,有的城市出现称作“_____”的商业区。
2.发展:
(1)汉代。
①在长安和“五都”设置管理市场的官员,称为“_______
_____”。
②以“___”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市井五均司市师市(2)唐代。
①长安的市已发展为店铺林立的常设商业区。
②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_____曾“雄富冠天下”。
③随着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杭州、_____成为商业发达的都
会。
3.繁盛:
(1)宋代:都市商业繁盛,汴京商市有夜市、晓市,还有定时一聚
的庙会集市。
(2)清代:苏州、吴江县的_______非常繁华,还有汉口镇、佛
山镇、_______、朱仙镇四大名镇。扬州湖州盛泽镇景德镇一、判断正误
1.世界上最早的货币是“交子”。 ( )
提示:北宋时期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而非货币,
西周时期就已流通货币,如骨贝和铜贝。
2.古代中国城市中的“城”和“市”是有区别的。 ( )
提示:“城”是统治者的政治中心,“市”是商业活动的场
所。×√3.“草市”的出现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
提示:“草市”这种民间贸易形式是对官办贸易的有益补充;
这种自然形成的乡村集市后来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有
力地推动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4.中国古代城市的主要功能是经济功能。 ( )
提示:唐朝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宋代以后
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二、问题思考
1.隋唐时期推动商业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提示: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等。
2.中国古代草市的特征有哪些?
提示:远离城镇;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地区;是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受到政府商业机构的管理;定期、定点举行。3.“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说明齐国都城临淄非常繁华,人口多,是当时的一大城市。主题 一 古代商业的繁荣?
【探究讨论】
材料一 唐高宗时,富商邹凤炽“邸店园宅,遍满海内,四方物尽为所收”。
——《太平广记》
材料二 史料记载,邹凤炽“常与朝贵游”,王元宝、郭万金等富贾“各以延纳四方才士,况于供选,朝之名僚往往出于门下。每科场文士集于数家,时人目之为豪友”。
——《开元通宝遗事》材料三 (明清时期)商业资本十分活跃,积累了百万乃至千万资金。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大小商人,他们在各地设会馆、公所、组织商帮,如山西商、徽商、江右商等。
——《简明中国经济史》请分析: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现象?
提示:唐朝前期,商业出现繁荣景象。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这种情况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拥有巨资的富商与贵族官僚相互勾结,相互利用。说明商人低贱的社会地位在唐朝正起着微妙变化。3.材料一、二是否说明这种商业活动促使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提示:不是。因为邹凤炽等不仅是富商,还是拥有许多庄园的大地主。结交贵族、官僚是为了保护封建经济。
4.根据材料三分析明清商业进一步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提示:商业资本活跃;出现地域性商帮。【要点归纳】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原因及特点
1.原因:
(1)政治方面: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经济方面: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国家政策:统治者相对宽松的政策,放松对商品交换的限制。 (4)交通: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5)金融:货币、金融机构的出现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2.特点:
(1)商品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中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晓市等形成和发展。
(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各朝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到明清时期,兴起大批工商业市镇。
(3)对外贸易发达。明以前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是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兴盛。 (4)货币种类不断丰富。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时期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朝时形成以白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
(5)商人群体活跃。到明清时期,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人群体组成商帮,如徽商、晋商等。
(6)商业地位低下。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主题 二 商业都会的崛起?
【探究讨论】
材料一 宋代的都市化也反映货币经济的发展。宋朝铸造的铜钱超出唐朝时的十倍以上,但仍不敷应用。在缺铜的情形下,宋真宗年间出现民间发行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后来为政府接办。
——孙隆基《鸟瞰中国千年史》材料二 经济、文化、政治中心的转移,常常导致城市的盛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自五代后梁建都以后日益繁华兴盛,到北宋时已发展为当时世界上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范文澜《中国通史》请分析: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东京出现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的表现。并以东京为例,简述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趋势。
提示:表现:城市规模大,人口多;经济功能增强,商业亦繁荣;城市布局打破坊、市界限,放松了对商业活动的限制;货币经济发展,出现纸币。
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工商业城市发展;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城市规模逐渐扩大;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呈现了哪些新特点。
提示: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商业市镇兴起;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要点归纳】
古代中国商业都会发展的特点
(1)经济功能不断增强。自先秦至唐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宋代以后经济功能增强,明清时期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如苏州、景德镇等。
(2)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规模不断扩大。 (3)城市商业不断繁荣。汉唐时期对市有严格的时间、空间限制,唐长安的市已发展为常设的商业区。到宋代打破了坊、市的界限,都市商业繁盛。明清时期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
(4)明朝中后期,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江南某些城市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5)古代城市的发展呈现不断南移的趋势。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的重点分布区域发生由北向南转移的变化,特别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兴起大批工商业市镇。1.(2013·重庆学业水平测试)《墨子·贵义》载:“商人之四方,市贾倍蓰(倍,一倍;蓰,五倍),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活动性是商人的特点
B.行商有时是有风险的
C.获取利益是商人追求的目标
D.商人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解析】选D。由“商人之四方”判断A正确;由“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判断B正确;“市贾倍蓰”可判断C正确,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2.晚清福州文人郭柏苍在《沁泉山馆诗》中写道:“年来通商号令行,穷黎遍享茶山利,高阜小邱(丘)恣铲除,百万磳田(即山田)一朝弃。”从中可提取的信息不包括( )
A.商品经济渗透到农村 B.大批农民弃农经商
C.农民种茶收入增加 D.农业生产结构变化
【解析】选B。本题考查近代农业结构的变化。从材料中的“穷黎遍享茶山利”可知此时由于茶叶市场的扩大,农民纷纷转而种植茶叶,农业生产结构变化,而并不是农民弃农经商,故B符合题目要求。3.(2013·湖南学业水平测试)宋朝城市发展的表现不包括
( )
A.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
B.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C.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D.有严格经营时间的限制
【解析】选D。依据所学知识,A、B、C均符合史实,D在宋代市
的经营时间不再受严格限制。4.“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材料论述的是宋代出现的( )
A.街市 B.坊市 C.夜市 D.草市
【解析】选D。草市就是民间集市。“草市”是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古代的“街市”“坊市”指的是城市的集市;而“夜市”也仅仅在政治中心和商业繁华的大都会城市中出现。结合题干中的“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D最符合题意。5.乾隆长兴县志记载:“宋罢镇将,置巡检寨……本(清)朝因之。顾商贸之辏辐而繁,而巡检之额设较省。巷列千所,夜户不闭,罗店百族,道不拾遗也。”这表明( )
A.城镇商业功能增强 B.新的经济因素出现
C.百姓生活习俗改变 D.朝廷军事力量削弱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巷列千所,夜户不闭,罗店百族,道不拾遗也”反映了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无法体现新的经济因素的形成。6.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
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
码头汉口等地。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是( )
A.专业化商业城市大量出现
B.区域经济中心开始崛起
C.地处水陆交通要冲
D.城市对外贸易比较活跃【解析】选A。由材料提供的信息及所学知识来看,B、C、D中,B、D材料没有涉及,而C是城市兴起的一般原因,不是明清时期才有的。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都长安,坊市总一百一十区,以朱雀街为界,街东五十四坊及东市,街西五十四坊及西市。……街市内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邱,四方奇珍,皆所积集。
——《长安志》卷八
材料二 武后(武则天)天授三年(692)四月,神都(洛阳)置西市,寻废。至长安四年(704)十一月,又置。至开元十三年(725)六月,又废。
——《唐会要》卷八十六材料三 唐代两京及州县“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开成五年(840)十二月敕,京夜市宜令禁断”。
材料四 (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四月十三日,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以来,不得禁止。
——《宋会要辑稿·食货》
材料五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
——《东京梦华录》卷三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三,概括唐代市的特点。
(2)唐代对市场的管理,对商业发展有何影响?
(3)依据材料四、五及所学知识,说明宋代的市有何特点。
(4)宋代市场管理政策的改变,说明了什么问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1)题结合材料中的“东市”“西市”“置”“废”“击鼓”会众,“击钲”散可知市坊分开、设立废止取决于朝廷、有时间限制。第(2)题唐代对市管理的时间空间的限制影响商业的发展。第(3)题由材料四、五“夜市”“不得禁止”“通晓不绝”等信息可总结出特点。第(4)题对商业的放宽限制说明人们的观念发生变化。答案:(1)市坊分开。市的设立和废止,都决定于朝廷的命令。市的交易时间也受到限制。夜市被朝廷禁止。
(2)政府对市场的严格管理,束缚了商业的自由发展。抑制了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出现和成长。
(3)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夜市不再受到禁止。晓市和庙会集市已经出现。
(4)商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