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1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提能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1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提能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14 11:11: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一、选择题
1.(2024·汉中一模)《淮南子·修务训》记载,“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这一记载可用来考证( )
A.早期国家的不断演进
B.精耕细作的生产萌芽
C.远古人类的农业起源
D.经济社会的多元发展
2.宴飨在汉代成为一种风气,有肉有酒,是美好生活的写照,汉代人称他们享用的酒是“天之美禄”,是上苍的恩赐。下图汉画( )
A.体现了汉代食物生产现状
B.是汉朝鼎盛时代真实写照
C.证实了汉代民众生活水平
D.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发达
3.(2024·淄博)古代农业生产的三大要素是天地自然环境、农作物(包括动物)和人的生产实践活动。重视农时就是重视天、地、人、物的协调统一,人的生产实践活动要与自然节律、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相协调,这是农业生产的关键所在,中国古代的节气即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据此推知,古代农业的发展( )
A.促进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B.实现了人口的快速增长
C.增加了人类食物的供应需求
D.推动了天文历法的进步
4.(2024·济南)在美洲,小麦是欧洲移民的主食,传教士使用面粉制作圣餐中的面包。1776年,《美国农业》记载:“我们在原先种烟草的土地上继续种小麦等谷物,再适当施肥,便可获得丰收。”当地农民谈道:“小麦收割后,被大量卖到里沃德岛、新西兰等地。”这说明小麦在美洲的传播( )
A.改变了美洲居民的饮食习惯
B.打通了欧亚间的新商路
C.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D.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兴起
5.在古典农牧阶段,五大文明古国(地区)的食物生产各具特色(如表)。当时居民的食物结构呈现各自的特点,究其原因在于( )
文明古国(地区) 主要粮食作物
中国 粟、稻、大豆
印度 水稻
两河流域 小麦
埃及 各种麦类
希腊、罗马 麦类
A.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不同
B.社会形态制约着民众的选择
C.各自的族群进化程度的差异
D.耕作方式和生产技术的优劣
6.有学者对原产于美洲的马铃薯进入世界其他地区后的影响展开研究,见下表。据此可知( )
西班牙水手在航行途中因食用马铃薯而避免得坏血病
马铃薯传入中国后,大量种植,导致大量山坡森林被砍伐
在英格兰,许多制造商尝试用马铃薯取代面粉制的面包,以降低生产成本,加快工业化进程
法国大革命及其后的战争,大规模军事动员使马铃薯的食用遍及欧洲广大地区
A.食物来源决定人口增长规模
B.战争促进区域文化交流
C.物种交流改变人类历史进程
D.人口迁徙推动文化认同
7.据《论影响社会上劳动阶级状况的环境》记载,“1762年,英国一位农业雇工家庭的饮食开支包括:面包、面粉、燕麦片、马铃薯、蔬菜、蚕豆、豌豆、水果、牛奶、牛油、奶酪、肉、啤酒、舶来品、醋、香料”等。该饮食开支表明(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日趋完善
B.人民大众消费水平普遍提高
C.家庭饮食结构营养摄入均衡
D.工业化食品改变了生活习惯
8.有学者感叹,“实在很难想象哥伦布时代之前他们(欧洲人)的饮食是何等模样,你能想象没有辣椒的地中海菜,少了辣椒粉调味的东欧菜吗?谁能想象一位无番茄可用的意大利厨子?”他意在强调( )
A.物种交换促进饮食结构变化
B.欧洲各地文化差异明显
C.香料贸易推动了新航路开辟
D.人文主义追求现世享受
9.“在铁路和轮船时代到来之前——从国外大量进口粮食的可能性非常有限,工业经济意味着主要由国内农业所提供的食物,必须大幅度地增产,即农业革命”。材料强调的是( )
A.工业发展滞后应首先注重粮食生产
B.工业革命使英国农业生产率快速提升
C.农业进步为英国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D.交通运输业的革命是工业革命的前提
10. 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中国米麦自给计划》,强调以技术改进为着重点和突破口,兼顾发展生产与运销改良。1935年,组建全国稻麦改进所,负责具体实施。这些举措( )
A.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B.是构建粮食安全体系的有益尝试
C.旨在应对全民族抗战
D.保障了抗日战争的最终完全胜利
11.(2024·咸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美、日、欧等国家的家庭妇女就业率普遍增加,人们不愿花费太多的时间在厨房里,加之普遍喜欢旅游、野餐等休闲活动,冷冻食品受到消费者的极大欢迎,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食品工业之一。这表明冷冻食品的兴起( )
A.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B.推动了食品保存的智能化
C.提高了冷链物流的水平
D.增强了世界粮食储备能力
12.(2024·银川)下图为2017年中国与世界三大谷物品种单位面积产量对比图。这表明( )
A.世界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B.中国的三大谷物完全实现了自给
C.世界农业种植结构趋同
D.中国的粮食安全具有较充分保障
13.下图为西方发达国家蓬勃兴起的“精确农业系统示意图”。从中可以推知,“精确农业”( )
A.完全实现了无人智能化操作
B.将农业带入数字和信息时代
C.随国家干预加强而不断发展
D.利于粮食作物种植的多元化
14.近年来,在政府的引导下,浙江出现了如下图所示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及产业链。这主要得益于( )
A.环境治理和气候变化 B.河流疏浚和交通便利
C.改革开放和土地流转 D.互联网和农业的结合
15.“渔光一体”模式是将光伏发电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通过在水面上架设光伏电池板,在水面下养殖鱼虾的模式,达到养殖和发电的并行发展。与传统水产养殖相比,这种模式的突出优势是( )
A.彻底解决了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
B.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水产品质量
C.有利于实现产业叠加和资源共享
D.解决了当前困扰我国的雾霾问题
16.(2024·贵阳)2011年起中国在非洲多国开展了农业技术试验示范项目。中方与当地农业金融公司合作,先将杂交水稻种子卖给金融公司,然后由金融公司免费分发给农户。这种方式将零散的小农纳入了全球农产品供需市场。对非洲而言,这些实践( )
A.体现农业生产模式发生改变
B.说明一带一路战略成效显著
C.推动技术革新缓解粮食问题
D.反映科技工作者创新和智慧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洲作物的引种与传播
《滇南本草》是目前所见有关玉米最早记载的汉文典籍。书中记载:“玉麦须,味甜,性微温,入阳明胃经,宽肠下气。……新鲜焙干为末,不拘多少,引点酒服,其功神速。”1417年,明人兰茂着手编著《滇南本草》,他遍访父老,搜集单方,采集标本,绘制图形,辨析考证,探求本源,历时二十年完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药物学专著。该书问世后,因其济世救命之功和兰氏口碑德誉而迅即手抄流传,至清中叶始有刻本,并成为我国现存较完整的地方性本草。
材料二 辣椒原生在美洲,却似乎是主要为中国创造的。自先秦元典开始的历史文献记录表明,中华民族几乎从原始农业开始就是一个嗜辣的民族集群。在辣椒进入中国以前的数千年漫长的时间里,人们依赖的辣味食料是花椒、姜、酒等诸多品种。辣椒传入中国后,很快传播扩衍开来,对中国传统的食生产、食生活发挥了革命性的催化作用,并最终形成了一切可植之地皆有椒,甚至几乎无人不食椒的中国人的辣椒情结。
——以上材料均摘自郑南《美洲原产作
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材料一《滇南本草》中有关“玉米须”的记载是否真实?请说明你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人的辣椒情结”的理解。
第1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一、选择题
1.(2024·汉中一模)《淮南子·修务训》记载,“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这一记载可用来考证( C )
A.早期国家的不断演进
B.精耕细作的生产萌芽
C.远古人类的农业起源
D.经济社会的多元发展
[解析] 材料反映了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尝百草,这可用来考证远古人类的农业起源,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早期国家的演进,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原始农业,不是精耕细作的生产,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农业,没有体现经济社会的多元发展,排除D项。
2.宴飨在汉代成为一种风气,有肉有酒,是美好生活的写照,汉代人称他们享用的酒是“天之美禄”,是上苍的恩赐。下图汉画( A )
A.体现了汉代食物生产现状
B.是汉朝鼎盛时代真实写照
C.证实了汉代民众生活水平
D.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发达
[解析] 材料“酿酒”“烩鱼”体现的是汉代的食物状况,A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当时汉朝的具体时代状况,排除B项;当时普通的下层民众是十分贫困的,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食物生产情况,而非农业生产情况,排除D项。
3.(2024·淄博)古代农业生产的三大要素是天地自然环境、农作物(包括动物)和人的生产实践活动。重视农时就是重视天、地、人、物的协调统一,人的生产实践活动要与自然节律、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相协调,这是农业生产的关键所在,中国古代的节气即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据此推知,古代农业的发展( D )
A.促进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B.实现了人口的快速增长
C.增加了人类食物的供应需求
D.推动了天文历法的进步
[解析] 根据材料“重视农时就是重视天、地、人、物的协调统一,人的生产实践活动要与自然节律、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相协调”可知,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对天时、节气的观察,因此有利于天文历法的进步,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农业生产,与生活方式关系不大,排除A项;中国古代人口并未快速增长,排除B项;材料强调农业与天、地、人、物的关系,并未体现食物的供应需求,排除C项。
4.(2024·济南)在美洲,小麦是欧洲移民的主食,传教士使用面粉制作圣餐中的面包。1776年,《美国农业》记载:“我们在原先种烟草的土地上继续种小麦等谷物,再适当施肥,便可获得丰收。”当地农民谈道:“小麦收割后,被大量卖到里沃德岛、新西兰等地。”这说明小麦在美洲的传播( C )
A.改变了美洲居民的饮食习惯
B.打通了欧亚间的新商路
C.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D.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兴起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欧洲人把小麦带到美洲,扩大小麦种植面积,利用施肥技术增加小麦产量,并且把小麦销售到其他地区,因此,小麦在美洲的传播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美洲居民的饮食结构,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打通了欧亚贸易路线,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早期殖民活动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兴起,排除D项。
5.在古典农牧阶段,五大文明古国(地区)的食物生产各具特色(如表)。当时居民的食物结构呈现各自的特点,究其原因在于( A )
文明古国(地区) 主要粮食作物
中国 粟、稻、大豆
印度 水稻
两河流域 小麦
埃及 各种麦类
希腊、罗马 麦类
A.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不同
B.社会形态制约着民众的选择
C.各自的族群进化程度的差异
D.耕作方式和生产技术的优劣
[解析] 由材料“当时居民的食物结构呈现各自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可知,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不同,对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文明产生重大影响,A项正确;“社会形态制约着民众的选择”说法错误,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各自的族群进化程度,排除C项;耕作方式和生产技术的优劣不是影响当时居民的食物结构呈现各自的特点的主要因素,排除D项。
6.有学者对原产于美洲的马铃薯进入世界其他地区后的影响展开研究,见下表。据此可知( C )
西班牙水手在航行途中因食用马铃薯而避免得坏血病
马铃薯传入中国后,大量种植,导致大量山坡森林被砍伐
在英格兰,许多制造商尝试用马铃薯取代面粉制的面包,以降低生产成本,加快工业化进程
法国大革命及其后的战争,大规模军事动员使马铃薯的食用遍及欧洲广大地区
A.食物来源决定人口增长规模
B.战争促进区域文化交流
C.物种交流改变人类历史进程
D.人口迁徙推动文化认同
[解析] 材料显示马铃薯对西班牙、中国、英格兰、法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故C项符合题意;食物来源增加会一定程度上促进人口增长规模扩大,但是食物来源不能起决定作用,A项表述过于绝对化,也不符合事实,排除;B项只能体现马铃薯在法国所起到的作用,没法体现在中国、英格兰和西班牙的作用,排除;材料提到的是马铃薯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作用,与人口迁徙和文化认同无关,排除D项。
7.据《论影响社会上劳动阶级状况的环境》记载,“1762年,英国一位农业雇工家庭的饮食开支包括:面包、面粉、燕麦片、马铃薯、蔬菜、蚕豆、豌豆、水果、牛奶、牛油、奶酪、肉、啤酒、舶来品、醋、香料”等。该饮食开支表明( A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日趋完善
B.人民大众消费水平普遍提高
C.家庭饮食结构营养摄入均衡
D.工业化食品改变了生活习惯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762年英国基本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这一时期农业雇工家庭饮食较为丰富,而且出现了马铃薯、舶来品、香料等非英国出产的食物,说明当时世界市场日趋完善,A项正确;B项中的“普遍提高”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未列举饮食结构摄入比例,无法证实当时营养摄入是否均衡,排除C项;工业化食品在饮食种类中占比较低,排除D项。
8.有学者感叹,“实在很难想象哥伦布时代之前他们(欧洲人)的饮食是何等模样,你能想象没有辣椒的地中海菜,少了辣椒粉调味的东欧菜吗?谁能想象一位无番茄可用的意大利厨子?”他意在强调( A )
A.物种交换促进饮食结构变化
B.欧洲各地文化差异明显
C.香料贸易推动了新航路开辟
D.人文主义追求现世享受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新航路开辟,美洲的辣椒、番茄等作物传播到欧洲及世界各地,丰富了人们的餐桌,改变了包括欧洲人在内的人们的饮食结构,材料中学者意在强调物种交换促进饮食结构变化,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美洲作物对欧洲的影响,与“欧洲各地文化差异明显”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香料贸易,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人文主义追求现世享受”,排除D项。
9.“在铁路和轮船时代到来之前——从国外大量进口粮食的可能性非常有限,工业经济意味着主要由国内农业所提供的食物,必须大幅度地增产,即农业革命”。材料强调的是( C )
A.工业发展滞后应首先注重粮食生产
B.工业革命使英国农业生产率快速提升
C.农业进步为英国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D.交通运输业的革命是工业革命的前提
[解析] 材料中“铁路和轮船时代”指的是工业革命时代,材料“从国外大量进口粮食的可能性非常有限,工业经济意味着主要由国内农业所提供的食物,必须大幅度地增产,即农业革命”表明从国外大量进口粮食是不现实的,要先进行农业革命,使之大幅度增产,为工业经济提供食物,才能进行工业革命,即农业进步为英国工业革命奠定基础,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工业发展滞后,排除A项;B、D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均排除。
10. 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中国米麦自给计划》,强调以技术改进为着重点和突破口,兼顾发展生产与运销改良。1935年,组建全国稻麦改进所,负责具体实施。这些举措( B )
A.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B.是构建粮食安全体系的有益尝试
C.旨在应对全民族抗战
D.保障了抗日战争的最终完全胜利
[解析] 由材料“以技术改进为着重点和突破口”“兼顾发展生产与运销改良”“组建全国稻麦改进所,负责具体实施”等信息可知,南京国民政府试图改良米麦等粮食作物的生产与运销,这是构建粮食安全体系的有益尝试,故B项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排除A项;全民族抗战开始于1937年,排除C项;“保障了抗日战争的最终完全胜利”说法错误,排除D项。
11.(2024·咸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美、日、欧等国家的家庭妇女就业率普遍增加,人们不愿花费太多的时间在厨房里,加之普遍喜欢旅游、野餐等休闲活动,冷冻食品受到消费者的极大欢迎,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食品工业之一。这表明冷冻食品的兴起( A )
A.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B.推动了食品保存的智能化
C.提高了冷链物流的水平
D.增强了世界粮食储备能力
[解析] 根据材料“生活节奏加快”“妇女就业率普遍增加”“不愿花费太多的时间在厨房”“休闲活动”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冻食品的兴起适应了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A项正确;根据“冷冻食品受到消费者的极大欢迎”可知,冷冻食品的兴起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并不能说明推动了食品保存的智能化和提高了冷链物流的水平,排除B、C两项;冷冻食品的兴起并不代表增强了世界粮食的储备能力,排除D项。
12.(2024·银川)下图为2017年中国与世界三大谷物品种单位面积产量对比图。这表明( D )
A.世界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B.中国的三大谷物完全实现了自给
C.世界农业种植结构趋同
D.中国的粮食安全具有较充分保障
[解析] 解读材料图表可知,我国三大谷物单产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密切相关,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提升耕地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调动农民种植粮食积极性,都有利于粮食安全的维护,所以材料图表可以用来说明中国的粮食安全具有较充分保障,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世界粮食产量增长”问题,排除A项;“完全实现了自给”说法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世界农业种植结构并未趋同,排除C项。
13.下图为西方发达国家蓬勃兴起的“精确农业系统示意图”。从中可以推知,“精确农业”( B )
A.完全实现了无人智能化操作
B.将农业带入数字和信息时代
C.随国家干预加强而不断发展
D.利于粮食作物种植的多元化
[解析] 从图中的“决策”“气象信息”“电子图”“技术评估”等信息可以看出,“精确农业”从根本上还需要人来操作,故A项错误;从图中的“信息”“电子”“GPS”“决策支持系统”等关键词可看出,“精确农业”因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通讯导航技术而“精确”,这是在对数字信息充分利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故B项正确;从图中无法看出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农作物的种植类型,故D项错误。
14.近年来,在政府的引导下,浙江出现了如下图所示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及产业链。这主要得益于( D )
A.环境治理和气候变化 B.河流疏浚和交通便利
C.改革开放和土地流转 D.互联网和农业的结合
[解析] 材料中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及产业链”的发展未涉及环境治理和气候变化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河流的作用,故B项错误;“改革开放和土地流转”的信息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可看出,浙江的特色农产品基地生产的产品,通过营销公司、微商和客户之间建立起了一条产业链,而这条产业链的沟通方式主要是网上订单和网络物流,故D项正确。
15.“渔光一体”模式是将光伏发电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通过在水面上架设光伏电池板,在水面下养殖鱼虾的模式,达到养殖和发电的并行发展。与传统水产养殖相比,这种模式的突出优势是( C )
A.彻底解决了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
B.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水产品质量
C.有利于实现产业叠加和资源共享
D.解决了当前困扰我国的雾霾问题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与传统的水产养殖相比,“渔光一体”模式下,水上发电、水下养殖,有利于实现养殖和发电的产业叠加和资源共享,C项正确;“渔光一体”模式并不能“彻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A项错误;“渔光一体”模式与提高水产品的质量无关,B项错误;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可以减轻但不能解决我国的雾霾问题,D项错误。
16.(2024·贵阳)2011年起中国在非洲多国开展了农业技术试验示范项目。中方与当地农业金融公司合作,先将杂交水稻种子卖给金融公司,然后由金融公司免费分发给农户。这种方式将零散的小农纳入了全球农产品供需市场。对非洲而言,这些实践( A )
A.体现农业生产模式发生改变
B.说明一带一路战略成效显著
C.推动技术革新缓解粮食问题
D.反映科技工作者创新和智慧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在非洲开展农业技术试验示范项目,将小农纳入了全球农产品供需市场,农业生产模式由小农生产变为全球化生产,说明农业生产模式发生质变,A项正确;材料只提到中国在非洲开展的农业技术试验示范项目,并未涉及一带一路战略成效,排除B项;材料属于发展模式的变化,不属于技术革新,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到科技工作者,无法体现其创新与智慧,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洲作物的引种与传播
《滇南本草》是目前所见有关玉米最早记载的汉文典籍。书中记载:“玉麦须,味甜,性微温,入阳明胃经,宽肠下气。……新鲜焙干为末,不拘多少,引点酒服,其功神速。”1417年,明人兰茂着手编著《滇南本草》,他遍访父老,搜集单方,采集标本,绘制图形,辨析考证,探求本源,历时二十年完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药物学专著。该书问世后,因其济世救命之功和兰氏口碑德誉而迅即手抄流传,至清中叶始有刻本,并成为我国现存较完整的地方性本草。
材料二 辣椒原生在美洲,却似乎是主要为中国创造的。自先秦元典开始的历史文献记录表明,中华民族几乎从原始农业开始就是一个嗜辣的民族集群。在辣椒进入中国以前的数千年漫长的时间里,人们依赖的辣味食料是花椒、姜、酒等诸多品种。辣椒传入中国后,很快传播扩衍开来,对中国传统的食生产、食生活发挥了革命性的催化作用,并最终形成了一切可植之地皆有椒,甚至几乎无人不食椒的中国人的辣椒情结。
——以上材料均摘自郑南《美洲原产作
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材料一《滇南本草》中有关“玉米须”的记载是否真实?请说明你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人的辣椒情结”的理解。
[答案] (1)观点:不真实。理由:《滇南本草》成书于1417年,但是新航路开辟后玉米传入中国,时间上不吻合;其流传方式是以手抄和刻本形式流传。
观点:真实。理由:《滇南本草》是我国现存较为完整的地方本草、通过辨析考证和探求本源等方法创作而成,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2)理解: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形成,美洲辣椒等物种随之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人的味觉。 辣椒味辣,符合中华民族嗜辣的品性,与小农经济相适应,符合中华民族传统的饮食生活习俗。辣椒传入,丰富了物种之间的交流,改变了中国人民的饮食习惯,形成了辛辣文化情结,即“中国人的辣椒情结”。
[解析] (1)观点及理由: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从任一角度作答。选择否定说,根据材料一可从《滇南本草》成书的时间和流传的方式作答,如新航路开辟后玉米传入中国、以手抄和刻本形式流传等。选择肯定说,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滇南本草》的历史价值、创作的过程和方法作答,如我国现存较为完整的地方本草、通过辨析考证和探求本源的方法等。
(2)理解:根据材料二可从“中国人的辣椒情结”形成的背景、原因和影响等角度作答。关于背景,可联系新航路开辟的相关史实作答。关于原因,可结合辣椒作物自身的特征、中国的传统经济结构以及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习俗等角度作答。关于影响,可从辣椒传入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作答,如从丰富物种交流、改善饮食结构、形成辛辣文化等角度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