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一、选择题
1.下表是中国传统文献中有关饮食的记载。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中华饮食( )
内容 记载
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 《黄帝内经·太素》
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素问·五常政论》
以方药治已病,不若以起居饮食调摄于未病 《老老恒言》
A.遵循药食同源理念 B.浸润着劳动人民智慧
C.凸显鲜明伦理秩序 D.根植于传统佛道思想
2.唐高宗命苏敬等编纂《新修本草》,武则天命张文仲调集当时名医共撰《疗风气诸方》,唐玄宗御撰《广济方》并颁行天下,唐德宗敕撰《贞元集要广利方》于州府。唐代医学成就的取得( )
A.源于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基于众多医学家的努力
D.来自于医疗技术的提升
3.明代吴又可编撰的《温疫论》是中国古代温病学说的标志性著作,当今临床医生应用其中的理、法、方、药治疗一些传染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感冒、麻疹、痢疾等,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以上材料作为直接论据,最适合用来探究的论题是( )
A.明清科技的璀璨辉煌
B.中西结合的诊治理念
C.古代医学发展的原因
D.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4.(2024·天津武清)《本草纲目》不仅介绍历代本草的中药理论和所载药物,还首次载入民间和外用药三百七十四种,并附药方一万一千零九十六则。尤其是在分类方面,从无机到有机,从低等到高等,基本符合进化论观点。由此可见,李时珍( )
A.医德高尚又不盲从古训
B.集中药学之大成又有创新
C.注重考证并且善于总结
D.体察民情并彰显家国情怀
5.清代名医徐大椿认为,医治身体就像治理天下,身体之病的形成有先天的自然因素和后天的人为因素,先天因素就像天下遭遇自然之乱,须有圣贤治世方可平乱,人体的先天之病亦须服用好药、善加保养。他认为“良医之法”可“通于良相”。这反映出中国古代医学( )
A.以社会教化为主要追求
B.浸润了主流思想的理念
C.以儒家价值观为总指针
D.受到了市民文化的影响
6.清康熙元年,蒋示吉刊刻《医宗说约》一书,全书仅有6卷,卷首编制《药性炮制歌》,以四字歌诀的方式介绍常用药物三百余种;书中收集了大量治疗妇儿疾病的简便验方,栏目清楚,查阅方便;书中所用之药均为常用中药,无偏僻及贵重之药,尽力普及常见病的简易治疗方法。据此可知,该书( )
A.在官方的主导下得以印刷
B.适应了普通民众的医疗需求
C.受到当时民众的普遍认可
D.重视医学理论的体系化构建
7.1873年《申报》的一篇文章写道:“自中西通商以后,凡泰西诸国医士接踵而至,药材齐聚而至,如上海一区,西医设立医馆已有数处……无论中西富贵贫贱之人,均可就医于各馆。”对材料解读合理的是,当时( )
A.西医受到国人普遍认可
B.西医传入有时空差异性
C.“东学西渐”趋势日益加强
D.民众逐渐接受西医观念
8.在古代中国,疾疫往往被认为是鬼神的作为或阴阳失序(疫气说)所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人自办刊物中,微虫(细菌)致疫的解释日益增长,疫气说则呈递减趋势,鬼神致疫说则基本绝迹了。这些变化表明( )
A.国人普遍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B.鬼神致疫说已被医学界遗弃
C.西方文明不断冲击传统认知
D.晚清政府重视公共卫生教育
9. 20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先后开展了以环境卫生清洁大扫除为中心的卫生运动、以反美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等群众运动。这些运动( )
A.推动了国家医疗体系的系统化
B.实现了国家卫生建设的制度化
C.体现了国家对人民生命的重视
D.建立健全了国家防疫抗疫体系
10.如图为国家卫生健康重大政策内容梳理。这说明我国( )
A.重视西方医疗技术的引入
B.改革开放推动医疗事业发展
C.医疗政策逐步与国际接轨
D.人民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完善
11.(2024·龙岩)2023年3月1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正式启用,其中纳入119种新药,价格平均下降50.64%,药品惠及的治疗领域广泛,特别是将国产新冠肺炎治疗药品全部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这表明中国政府( )
A.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互助体系
B.注重强化全民卫生意识
C.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
D.建立全民免费医疗制度
12.中世纪的英国,对病人的救治是围绕宗教礼仪展开的。到了近代早期,随着人文主义的兴起,这种陈旧的方式逐渐被抛弃了,医院中的神职人员越来越少且不再参与具体的医疗活动,医疗由医院雇来的专业医生负责。这一变化反映了英国( )
A.人文主义精神兴起促进医疗近代化
B.医疗卫生发展摆脱了宗教观念影响
C.近代医院组织管理方式趋于制度化
D.科学革命发展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
13.1819年,印度官方报纸上刊登了一封署名“英国人维伦邦”的来信,强调印度古代医神檀梵陀利的文献中记载了牛痘接种法。印度地方官员用梵文写了一首关于牛痘接种的短诗,且故意写在旧纸上,称其来自印度古代文献。上述行为( )
A.弘扬了印度的传统医学成果
B.弥合了殖民地和宗主国的矛盾
C.减小了牛痘接种法的传播阻力
D.说明亚洲的觉醒已较为深入
14.19世纪以前,英国专科医生盛行,其服务价格昂贵,19世纪以后,这个群体市场份额缩小,全科医生迅速崛起,且价格低廉。这一变化说明( )
A.医疗资源呈现社会化大众化趋势
B.专科医生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求
C.工业革命导致人们健康状况恶化
D.工业革命推动了医疗技术的进步
15.1834年新济贫法颁布后,英国修建众多济贫院医院为广大下层民众尤其是贫民提供了最基本的医疗保障。19世纪70年代后,济贫院医院的条件大为改善,开始从济贫院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济贫法医院,并向非贫民开放。济贫院医院的建立与完善( )
A.解决了医疗资源紧缺的问题
B.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维持
C.推动了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D.防范了社会流行疾病的传播
16.第76届世卫大会于2023年5月底在瑞士日内瓦举行,大会副主席曹雪涛表示,中国积极参与世卫组织等卫生领域国际组织和合作机制的工作,坚定支持世卫组织在全球卫生事务中发挥领导协调作用,主动分享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最佳实践。据此可知( )
A.政治制度决定国家的卫生治理形式
B.中国积极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C.世卫组织有效地协调疫情防控工作
D.公共卫生治理是全世界治理的重点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中国 《马可·波罗行记》中记述:“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
14世纪 黑死病横行欧洲时,部分医生佩戴鸟嘴面罩,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疾病的传播
19世纪末 巴斯德用实验证明了空气中有细菌存在之后,莱德奇建议医护人员在手术时戴上一种用纱布制作能掩住口鼻的罩具,结果大幅度减少了伤口感染率,口罩在欧洲医学界逐渐流行开来
1918—1919年 西班牙流感蔓延期间,人们被强制性要求戴口罩,口罩成了疫病出现的象征性影像
1952年 长期的污染以及高气压滞留导致伦敦大雾围城,伦敦人染上了支气管炎、气喘和其他肺部疾病,口罩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21世纪初 2003年中国“非典(SARS)”期间,口罩的使用和普及达到新高潮。此后,除了防毒、防霾、防过敏、防病毒之外,各色各款的口罩还成为年轻人展示个性与耍酷的工具
——据欧阳晓黎《口罩从历史中来》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第6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一、选择题
1.下表是中国传统文献中有关饮食的记载。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中华饮食( B )
内容 记载
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 《黄帝内经·太素》
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素问·五常政论》
以方药治已病,不若以起居饮食调摄于未病 《老老恒言》
A.遵循药食同源理念 B.浸润着劳动人民智慧
C.凸显鲜明伦理秩序 D.根植于传统佛道思想
[解析]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文献中关于饮食的记载来自劳动人民生活经验的总结,B项正确;《素问·五常政论》和《老老恒言》的相关记载与药食同源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饮食特点,与伦理秩序、佛道思想无关,排除C、D两项。
2.唐高宗命苏敬等编纂《新修本草》,武则天命张文仲调集当时名医共撰《疗风气诸方》,唐玄宗御撰《广济方》并颁行天下,唐德宗敕撰《贞元集要广利方》于州府。唐代医学成就的取得( B )
A.源于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基于众多医学家的努力
D.来自于医疗技术的提升
[解析] 根据材料“唐高宗命苏敬等编纂《新修本草》,武则天命张文仲调集当时名医共撰《疗风气诸方》,唐玄宗御撰《广济方》……唐德宗敕撰《贞元集要广利方》于州府”可知,唐代皇帝重视医书编纂,说明唐代医学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B项正确;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使专制皇权达到顶峰,排除A项;医学家的努力是影响唐代医学取得成就的一方面,但材料并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主要反映了唐代众多医学著作的编写,未涉及医疗技术的情况,排除D项。
3.明代吴又可编撰的《温疫论》是中国古代温病学说的标志性著作,当今临床医生应用其中的理、法、方、药治疗一些传染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感冒、麻疹、痢疾等,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以上材料作为直接论据,最适合用来探究的论题是( D )
A.明清科技的璀璨辉煌
B.中西结合的诊治理念
C.古代医学发展的原因
D.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解析] 根据材料“《温疫论》是中国古代温病学说的标志性著作,当今临床医生应用其中的理、法、方、药治疗一些传染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可知,《温疫论》对现代传染病的诊治具有指导作用,体现了温病学说对现代医学的影响,反映出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D项正确;材料仅体现《温疫论》和温病学说对现代医学的影响,不能说明明清科技的璀璨辉煌,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西医结合的诊治理念,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古代医学成就,而非医学发展的原因,排除C项。
4.(2024·天津武清)《本草纲目》不仅介绍历代本草的中药理论和所载药物,还首次载入民间和外用药三百七十四种,并附药方一万一千零九十六则。尤其是在分类方面,从无机到有机,从低等到高等,基本符合进化论观点。由此可见,李时珍( B )
A.医德高尚又不盲从古训
B.集中药学之大成又有创新
C.注重考证并且善于总结
D.体察民情并彰显家国情怀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本草纲目》介绍了历代本草的中药理论和所载药物,这说明李时珍集中药学之大成;该书首次载入民间和外用药三百七十四种,尤其是在分类方面,基本符合进化论观点,可见李时珍有所创新,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李时珍医德高尚,排除A项;从材料中也看不出李时珍注重考证,排除C项;材料未显示李时珍体察民情,排除D项。
5.清代名医徐大椿认为,医治身体就像治理天下,身体之病的形成有先天的自然因素和后天的人为因素,先天因素就像天下遭遇自然之乱,须有圣贤治世方可平乱,人体的先天之病亦须服用好药、善加保养。他认为“良医之法”可“通于良相”。这反映出中国古代医学( B )
A.以社会教化为主要追求
B.浸润了主流思想的理念
C.以儒家价值观为总指针
D.受到了市民文化的影响
[解析] 清代名医徐大椿认为身体之病的先天因素就像天下遭遇自然之乱,须有圣贤治世方可平乱,“良医之法”可“通于良相”,反映了中国古代医学浸润了儒学理念,B项正确;医学的主要追求是治病救人,排除A项;古代中医与儒学理念有相通之处,但并非以儒家价值观为总指针,排除C项;材料反映出中国古代医学受儒学影响,儒学属于官方哲学,而不是市民文化,排除D项。
6.清康熙元年,蒋示吉刊刻《医宗说约》一书,全书仅有6卷,卷首编制《药性炮制歌》,以四字歌诀的方式介绍常用药物三百余种;书中收集了大量治疗妇儿疾病的简便验方,栏目清楚,查阅方便;书中所用之药均为常用中药,无偏僻及贵重之药,尽力普及常见病的简易治疗方法。据此可知,该书( B )
A.在官方的主导下得以印刷
B.适应了普通民众的医疗需求
C.受到当时民众的普遍认可
D.重视医学理论的体系化构建
[解析] 据材料“以四字歌诀的方式介绍……药物”“收集了大量……简便验方”“所用之药均为常用中药”“栏目清楚,查阅方便”可知《医宗说约》一书具有通俗化、大众化的特点,适应了普通民众的医疗需求,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官方对该书印刷的支持,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民众态度,“普遍认可”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主要涉及药物和药方,也即体现治疗方法而非医学理论,排除D项。
7.1873年《申报》的一篇文章写道:“自中西通商以后,凡泰西诸国医士接踵而至,药材齐聚而至,如上海一区,西医设立医馆已有数处……无论中西富贵贫贱之人,均可就医于各馆。”对材料解读合理的是,当时( D )
A.西医受到国人普遍认可
B.西医传入有时空差异性
C.“东学西渐”趋势日益加强
D.民众逐渐接受西医观念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873年,无论富贵贫贱之人,都可以去西医馆医治,这反映了当时民众已逐步接受西医观念,D项正确;“国人普遍认可”说法绝对,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西医传入中国的时空差异性,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西医传入中国,体现的是“西学东渐”,而不是“东学西渐”,排除C项。
8.在古代中国,疾疫往往被认为是鬼神的作为或阴阳失序(疫气说)所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人自办刊物中,微虫(细菌)致疫的解释日益增长,疫气说则呈递减趋势,鬼神致疫说则基本绝迹了。这些变化表明( C )
A.国人普遍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B.鬼神致疫说已被医学界遗弃
C.西方文明不断冲击传统认知
D.晚清政府重视公共卫生教育
[解析] 根据“国人自办刊物中,微虫(细菌)致疫的解释日益增长,疫气说则呈递减趋势,鬼神致疫说则基本绝迹了”可得出,新的思想认识主要是受到西方医学的影响,体现了西方文明不断冲击传统认知,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国人对西医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医学界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与政府的措施无关,排除D项。
9. 20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先后开展了以环境卫生清洁大扫除为中心的卫生运动、以反美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等群众运动。这些运动( C )
A.推动了国家医疗体系的系统化
B.实现了国家卫生建设的制度化
C.体现了国家对人民生命的重视
D.建立健全了国家防疫抗疫体系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先后开展了“以环境卫生清洁大扫除为中心的卫生运动、以反美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等群众运动”,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生命的重视,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国家医疗体系的系统化”,A项错误;仅凭材料中的卫生运动不能得出“实现了国家卫生建设的制度化”,B项错误;仅凭材料中的卫生运动不能得出“建立健全了国家防疫抗疫体系”,D项错误。
10.如图为国家卫生健康重大政策内容梳理。这说明我国( D )
A.重视西方医疗技术的引入
B.改革开放推动医疗事业发展
C.医疗政策逐步与国际接轨
D.人民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完善
[解析] 国家卫生健康的重大政策体现了国家一贯重视人民的卫生健康,随着经济发展,国家政策不断深化,中国医疗体系不断完善,D项正确;我国不是单纯重视医疗技术,而是注重全面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排除A项;图片内容显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就建立了人民医疗体系,B项不全面,故排除B项;我国卫生医疗政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体系,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中国医疗政策逐步与国际接轨,排除C项。
11.(2024·龙岩)2023年3月1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正式启用,其中纳入119种新药,价格平均下降50.64%,药品惠及的治疗领域广泛,特别是将国产新冠肺炎治疗药品全部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这表明中国政府( C )
A.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互助体系
B.注重强化全民卫生意识
C.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
D.建立全民免费医疗制度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我国将更多的药品纳入医保,整体药品价格下降幅度明显,这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C项正确;通过此举,不断完善的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排除A项;“强化全民卫生意识”,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我国尚未建立全民免费医疗制度,排除D项。
12.中世纪的英国,对病人的救治是围绕宗教礼仪展开的。到了近代早期,随着人文主义的兴起,这种陈旧的方式逐渐被抛弃了,医院中的神职人员越来越少且不再参与具体的医疗活动,医疗由医院雇来的专业医生负责。这一变化反映了英国( A )
A.人文主义精神兴起促进医疗近代化
B.医疗卫生发展摆脱了宗教观念影响
C.近代医院组织管理方式趋于制度化
D.科学革命发展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
[解析] 据材料“随着人文主义的兴起,……神职人员越来越少且不再参与具体的医疗活动,医疗由医院雇来的专业医生负责”可得出人文主义精神兴起促进医疗活动的科学化、专业化和近代化,A项正确;“摆脱了”说法绝对,排除B项;材料主要讲医院的从业人员,未涉及组织管理方式,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科学革命发展,排除D项。
13.1819年,印度官方报纸上刊登了一封署名“英国人维伦邦”的来信,强调印度古代医神檀梵陀利的文献中记载了牛痘接种法。印度地方官员用梵文写了一首关于牛痘接种的短诗,且故意写在旧纸上,称其来自印度古代文献。上述行为( C )
A.弘扬了印度的传统医学成果
B.弥合了殖民地和宗主国的矛盾
C.减小了牛痘接种法的传播阻力
D.说明亚洲的觉醒已较为深入
[解析] 19世纪早期,印度政府借用古代印度的文字、医神名义、古代文献等,宣传牛痘接种法,民众易于接受,减小了牛痘接种法的传播阻力,C项正确;据所学,牛痘接种法是近代英国而非古代印度的医学成果,排除A项;借用古代印度传统文化宣传、推动牛痘接种,并不能弥合殖民地和宗主国的民族矛盾,排除B项;据所学,亚洲的觉醒指的是20世纪初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排除D项。
14.19世纪以前,英国专科医生盛行,其服务价格昂贵,19世纪以后,这个群体市场份额缩小,全科医生迅速崛起,且价格低廉。这一变化说明( A )
A.医疗资源呈现社会化大众化趋势
B.专科医生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求
C.工业革命导致人们健康状况恶化
D.工业革命推动了医疗技术的进步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导致英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居民增多,对社会资源的需求更多且向廉价化与大众化发展,医疗资源的社会化分配是典型表现,A项正确;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专科医生,B项错误,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来,排除;由专科医生到全科医生的转变无法体现医疗技术的进步,排除D项。
15.1834年新济贫法颁布后,英国修建众多济贫院医院为广大下层民众尤其是贫民提供了最基本的医疗保障。19世纪70年代后,济贫院医院的条件大为改善,开始从济贫院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济贫法医院,并向非贫民开放。济贫院医院的建立与完善( B )
A.解决了医疗资源紧缺的问题
B.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维持
C.推动了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D.防范了社会流行疾病的传播
[解析] 根据材料“英国修建众多济贫院医院为广大下层民众尤其是贫民提供了最基本的医疗保障”“并向非贫民开放”可知,济贫院医院的建立与完善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B项正确;“解决了”太绝对,排除A项;二战后英国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建立,排除C项;“防范了”太绝对,排除D项。
16.第76届世卫大会于2023年5月底在瑞士日内瓦举行,大会副主席曹雪涛表示,中国积极参与世卫组织等卫生领域国际组织和合作机制的工作,坚定支持世卫组织在全球卫生事务中发挥领导协调作用,主动分享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最佳实践。据此可知( B )
A.政治制度决定国家的卫生治理形式
B.中国积极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C.世卫组织有效地协调疫情防控工作
D.公共卫生治理是全世界治理的重点
[解析] 据材料“中国积极参与世卫组织等卫生领域国际组织和合作机制的工作,坚定支持世卫组织在全球卫生事务中发挥领导协调作用,主动分享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最佳实践”,可以看出中国用实际行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为世界作出应有的贡献,体现负责任大国形象,B项正确;政治制度并不能决定国家的卫生治理形式,排除A项;材料中未提及“疫情防控工作”,排除C项;没有同世界其他事务的对比,无法得出公共卫生治理是全世界治理的重点,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中国 《马可·波罗行记》中记述:“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
14世纪 黑死病横行欧洲时,部分医生佩戴鸟嘴面罩,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疾病的传播
19世纪末 巴斯德用实验证明了空气中有细菌存在之后,莱德奇建议医护人员在手术时戴上一种用纱布制作能掩住口鼻的罩具,结果大幅度减少了伤口感染率,口罩在欧洲医学界逐渐流行开来
1918—1919年 西班牙流感蔓延期间,人们被强制性要求戴口罩,口罩成了疫病出现的象征性影像
1952年 长期的污染以及高气压滞留导致伦敦大雾围城,伦敦人染上了支气管炎、气喘和其他肺部疾病,口罩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21世纪初 2003年中国“非典(SARS)”期间,口罩的使用和普及达到新高潮。此后,除了防毒、防霾、防过敏、防病毒之外,各色各款的口罩还成为年轻人展示个性与耍酷的工具
——据欧阳晓黎《口罩从历史中来》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 示例:论题:口罩的使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论述:古代中国宫廷中献食之人用绢布遮住口鼻体现的是身份等级的差别,是皇权至上、等级森严的体现。19世纪末,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科技进一步发展,近代生物医学获得长足进步。受此影响,口罩的制作工艺更为科学,普及程度也因有了科学理论的支撑大大增加。20世纪以来,一方面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受疫情的影响,口罩使用率上升;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日益加剧,“防霾”成为口罩使用的又一特色功能,同时也彰显了因社会公共卫生意识的提高,人们更为关注自身健康的诉求。
总之,口罩从历史中来,沾染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风尘,小小的口罩,也是一份史料,以一个特殊的视角记录着历史。
其他论题:科技文化的进步影响着口罩使用的普及程度;口罩功能的变化,体现了时代的变迁;口罩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大象征。
[解析] 论证:首先按照题意,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如,根据材料中“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19世纪末,巴斯德用实验证明了空气中有细菌存在之后,莱德奇建议医护人员在手术时戴上一种用纱布制作能掩住口鼻的罩具”“1952年,长期的污染以及高气压滞留导致伦敦大雾围城,伦敦人染上了支气管炎、气喘和其他肺部疾病,口罩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等信息,可得出论题“口罩的使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确定论题后,围绕这一问题,梳理相关信息和所学知识,展开论述,如对比古今中外戴口罩的原因、特点、本质及其作用;接着在论述基础上总结规律,说明认识,如指出口罩从历史中来,沾染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风尘,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还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和研究历史的新视角、新方法;解题过程中,注意论题明确,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