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第4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提能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第4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提能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14 15:13: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一、选择题
1.(2024·太原)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多半是穴居式住宅,一般会挖掘深坑再进行构建;江南河姆渡遗址主要是干栏式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造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决定
B.南北文化习俗不同影响
C.自然环境差异导致
D.中原劳作工具更为先进
2.(2024·青岛)《吕氏春秋》记载“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的原则。这一原则体现在宫室建筑中,在二里头时代已经出现,到明清紫禁城的修筑达到极致。据此可知( )
A.儒家思想影响了建筑布局
B.中正有序的理念渊远流长
C.古代建筑技术趋向于停滞
D.祖先崇拜决定了宫室功能
3.(2024·海口)《宋刑统》中明确规定,禁止市民在墙上凿洞、向街道排放垃圾,如果有敢触犯者,将会受到刑事处罚。另外,政府也加强了对城市水资源的保护,对于堵塞河道的违章建筑,官府有权力采取强制手段将其拆除。据此可知,宋代( )
A.城市规划杂乱无章 B.注重城市环境治理
C.坊市界限已被打破 D.有意维护等级秩序
4.(2024·银川)唐代制度规定“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而宋代形成了从“草市”、镇市,到州县城市、区域中心城市,乃至全国中心城市的市场网络。这一材料可用于探究宋代( )
A.商业空间的变化 B.江南经济的开发
C.阶层流动的方式 D.海外贸易的发展
5.(2024·内江一模)近代以前,全国最重要的交通线是连接首都的交通线;在各地区,通往行政中心所在城市的道路是区域内最重要的道路。到了近代,以前以首都和各省省会为中心的交通体系,转化为以沿海沿江港口城市为中心的新格局。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清朝封建君主统治被推翻
B.城市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
C.行政中心的发展观念滞后
D.沿海沿江先进生产力形成
6.(2024·张掖)近代上海开埠后,城市人口与城市中道路交通流动量逐渐增多,遂引进西式交通信号灯。由于技术、费用和人力车众多等原因,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中期,上海启用的交通信号灯还需要由交通警察手动控制。这反映了近代中国( )
A.技术水平是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B.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很不平衡
C.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是时代主题
D.城市化进程呈现出新旧交织的特点
7.1900年,丹麦人鲍尔森在天津成立电话公司,1905年,清政府建成北京、天津、塘沽之间的电话线,同时购买了鲍尔森的电话公司,改为官办,聘丹麦人罗泰为工程师。材料可用来说明当时( )
A.列强支持清政府的洋务运动
B.中国的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C.中国商业经营形式发生变革
D.中国通讯事业受制于外国资本
8.(2024·潍坊)1900年上海闸北绅商率先组织闸北工程总局。1905年11月,上海工程总局成立,承办马路、电灯、警察等各项事宜。1909年清政府正式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后,总工程局随即改为“城厢内外自治公所”。这反映了上海( )
A.近代城市治理进程的不断深化
B.市政建设受到西方影响
C.已形成较完善的地方治理体系
D.新政加剧地方独立倾向
9.(2024·兰州)地处川鄂陕三省交界的十堰,早在20世纪60年代前,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区小镇,1969年起,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襄渝铁路(十堰段)、东风轮胎厂等的建设,使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劳动大军聚集十堰地区,将秦巴山下的荒芜山村建设成为一座现代化的英雄城市。十堰市的发展反映了( )
A.国家政策对城市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B.“五讲四美三热爱”运动效果显著
C.交通的改进加快了城市现代化进程
D.产业迁移促进城市的工业化进程
10.(2024·石家庄)下图是公元前400年雅典卫城平面图,图中的城市布局体现了( )
A.公民参政的平等地位 B.城市兼具多重功能
C.平民与贵族和谐相处 D.宗教色彩不断强化
11.(2024·威海)昌昌古城是位于南美洲古印第安文明的都城。城市里有上万座建筑,主体为土砖所造;其中有若干城堡,城堡内一般有复杂的水道系统、陵墓、宫室等建筑,规模宏伟,院墙施以精美图案装饰;城堡外为普通居民区。该古城建设( )
A.蕴含了农耕文明的理念
B.凸显了阶级社会的等级观念
C.突出了城市的经济功能
D.适应了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
12.塔庙是苏美尔人独创的一种在多层塔状平台上建设神庙的建筑样式。关于这种独特的建筑样式,人们有多种猜想:层级平台可用于晾晒谷物、塔状形态蕴含着苏美尔人为东方山地移民的故乡情结、逐层上升的建筑结构象征着通往天堂的阶梯。由此我们可以推知( )
A.塔庙兼具生产、政治和宗教功能
B.建筑文化与自然和社会紧密相关
C.传统建筑通常具有强烈宗教色彩
D.塔庙与金字塔都是统治者的陵墓
13.1790年到1890年,美国城市(City)和市镇(Town)的数量由24座猛增至1348座,生活在其中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35.1%。这反映了美国( )
A.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伴成长
B.地方自治模式的转变
C.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D.城乡发展差距的扩大
14.1960年,新加坡政府组建了建屋发展局(HDB),专门解决严峻的住房问题。1964年,市区重建局(URA)成立。起初,URA并不完全独立,而是隶属于HDB。1974年,URA从HDB脱离,成为一个拥有独立事权的专职中央政府机构,其职能拓展至用地规划和建设管理等方面。这反映了新加坡( )
A.住房问题得到解决
B.城市更新效率大大加快
C.中央权力得以加强
D.采用“新政式”管理模式
15.(2024·天津南开)20世纪60年代,英国市区人口开始减少,出现内城空洞化倾向,人口由中心城区向郊区迁移,聚居在大城市边缘地带,城市周边出现卫星城。这表明( )
A.城市化的水平下降 B.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C.农村发展超过城市 D.国家人口数量锐减
16.(2024·长沙)2005年,非洲许多国家的人均GDP不足2000美元,但是城市化水平却达到50%以上,其中人均GDP仅889美元的吉布提,城市化率竟高达86.1%;而拉美一些国家的人均GDP长期徘徊在1 000—5 000美元之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但是其城市化水平却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由此可知,这些地区( )
A.城市化出现过度发展
B.政府积极推进城市化
C.居民的生活水平较高
D.经济发展以工业为主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上海城墙的拆与留
上海县城墙始建于明代中叶,至于晚清,上海官绅间开始出现围绕上海城墙的拆与不拆的争论。《上海市自治志公牍甲编》中的《苏淞太道瑞照会奉文饬议拆城详案文》对此记载如下:
材料一  上海一隅,商务为各埠之冠,而租界日盛,南市日衰,推原其故,租界扼淞沪咽喉,地势宽而展布易,南市则外濒黄浦,内逼城垣,地窄人稠,行栈(注:一种商业机构)无从广设……以致稍挟资本之商,皆舍而弗顾。绅等朝夕筹思……窃维城垣之设,所以防盗贼而限戎马,表治所而卫仓狱。欧洲古制亦复相同。近数十年策军事海防者多重炮台而不尚城守。埃及罗马之名城观同古器,柏灵巴黎之都会即藉市场,参互而观,可为明证。而天津拆城而商市骤盛;汉口拆城而铁路交通,是即以中国设城之本意言之,亦正可仍其意而不必泥其法。
材料二  十六铺南市马路近邻法界,市面较盛,法人垂涎已久;……城垣一拆,则菁华贯萃于一带,愈足启法人觊觎之心,此不便拆者一;法界果因而扩入,非特城内均属难保,而贯连之南马路,亦必并为所夺,辟一利而失两地,此不便拆者二;法界紧接之处,华商百货所萃,厘局(注:旧时管理征收商业税的机关)林立其间,倘为法并,势必免厘,洋债从何拨补,此不便拆者三;职等聚族而居,与斯城相依为命,毁弃之后,如被法占,则生息于外人卵翼之下,国权益消,民气益衰,恐全埠为香港之续,此不便拆者四;城内地方辽阔,警察既未大备,又无租界之团练、兵舰严密保卫,如无城垣庇护,盗贼更易生心,后患何可胜言,此不便拆者五。
(1)结合所学,指出近代上海为何会出现租界。
(2)概括材料一中时人要求拆除城墙的理由。
(3)结合材料一、二,比较上述材料中主张的异同。
(4)假设你参与当时的这场争论,将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4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一、选择题
1.(2024·太原)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多半是穴居式住宅,一般会挖掘深坑再进行构建;江南河姆渡遗址主要是干栏式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造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C )
A.经济发展水平决定
B.南北文化习俗不同影响
C.自然环境差异导致
D.中原劳作工具更为先进
[解析] 据本题材料信息,受南北方自然条件制约,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多半是穴居式住宅,江南河姆渡遗址多为干栏式两层建筑,C项正确;据所学,两者经济水平相近,同处于新石器时代,排除A项;文化习俗不同是建筑风格体现出的特点而非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据所学,中原劳作工具更为先进并非两地建筑风格不同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2.(2024·青岛)《吕氏春秋》记载“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的原则。这一原则体现在宫室建筑中,在二里头时代已经出现,到明清紫禁城的修筑达到极致。据此可知( B )
A.儒家思想影响了建筑布局
B.中正有序的理念渊远流长
C.古代建筑技术趋向于停滞
D.祖先崇拜决定了宫室功能
[解析] 根据材料“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及所学可知,古代的王者(天子)选择天下(版图)之中央立国(作为国都);选择国都之中央立(王或皇)宫;选择宫殿(群)之中央立宗庙。这凸显了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反映了严格的社会秩序,说明古代中国的中正有序的理念渊远流长,B项正确;儒家思想与“二里头时代”不符,材料未涉及儒家思想对建筑布局的影响,排除A项;“古代建筑技术趋向于停滞”表述错误,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祖先崇拜的信息,无法得出祖先崇拜对宫室功能的影响,排除D项。
3.(2024·海口)《宋刑统》中明确规定,禁止市民在墙上凿洞、向街道排放垃圾,如果有敢触犯者,将会受到刑事处罚。另外,政府也加强了对城市水资源的保护,对于堵塞河道的违章建筑,官府有权力采取强制手段将其拆除。据此可知,宋代( B )
A.城市规划杂乱无章 B.注重城市环境治理
C.坊市界限已被打破 D.有意维护等级秩序
[解析] 根据材料,宋代政府禁止市民向街道排放垃圾,并加强了对城市水资源的保护,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政府采取了一些加强城市环境治理的措施,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宋代城市规划杂乱无章,排除A项;宋朝时期坊市界限已被打破,但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对等级秩序的维护,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D项。
4.(2024·银川)唐代制度规定“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而宋代形成了从“草市”、镇市,到州县城市、区域中心城市,乃至全国中心城市的市场网络。这一材料可用于探究宋代( A )
A.商业空间的变化 B.江南经济的开发
C.阶层流动的方式 D.海外贸易的发展
[解析] 根据材料“宋代形成了从‘草市’、镇市,到州县城市、区域中心城市,乃至全国中心城市的市场网络”可知,宋代市的发展已经突破了空间限制,形成了范围较广的市场网络体系,A项正确;江南经济逐渐得到开发,与题干信息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宋代阶层流动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国内市场的发展,没有体现海外贸易的发展,排除D项。
5.(2024·内江一模)近代以前,全国最重要的交通线是连接首都的交通线;在各地区,通往行政中心所在城市的道路是区域内最重要的道路。到了近代,以前以首都和各省省会为中心的交通体系,转化为以沿海沿江港口城市为中心的新格局。这一变化反映了( D )
A.清朝封建君主统治被推翻
B.城市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
C.行政中心的发展观念滞后
D.沿海沿江先进生产力形成
[解析] 根据材料“转化为以沿海沿江港口城市为中心的新格局”可知,近代以前的交通往往以行政中心为中心,主要是方便政治上的管理和控制,近代以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交通运输也转向以港口城市为中心,由此可知,沿海沿江先进生产力形成,D项正确;辛亥革命后清朝封建君主统治被推翻,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强调近代城市化对交通线的影响,与新式交通工具出现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行政中心的发展观念,无法说明其滞后,排除C项。
6.(2024·张掖)近代上海开埠后,城市人口与城市中道路交通流动量逐渐增多,遂引进西式交通信号灯。由于技术、费用和人力车众多等原因,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中期,上海启用的交通信号灯还需要由交通警察手动控制。这反映了近代中国( D )
A.技术水平是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B.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很不平衡
C.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是时代主题
D.城市化进程呈现出新旧交织的特点
[解析] 据本题材料“城市人口与城市中道路交通流动量逐渐增多,遂引进西式交通信号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近代上海借鉴西方的城市化经验,引入信号灯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有利于加快城市交通的运行,据材料“上海启用的交通信号灯还需要由交通警察手动控制”,说明近代上海城市化进程呈现出新旧交织的特点,D项正确;技术水平不是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史实来阐释近代上海的基础设施发展状况,排除B项;“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的时代主题,但与本题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7.1900年,丹麦人鲍尔森在天津成立电话公司,1905年,清政府建成北京、天津、塘沽之间的电话线,同时购买了鲍尔森的电话公司,改为官办,聘丹麦人罗泰为工程师。材料可用来说明当时( B )
A.列强支持清政府的洋务运动
B.中国的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C.中国商业经营形式发生变革
D.中国通讯事业受制于外国资本
[解析] 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清政府建成北京、天津、塘沽之间的电话线,同时购买了鲍尔森的电话公司,改为官办,这是清政府在城市中发展通讯事业,说明当时中国的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B项正确;洋务运动在1895年已经破产,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清政府建设电话线,与商业经营形式无关,排除C项;据材料,清政府购买了外国人的电话公司,不能说明通讯事业受制于外国资本,排除D项。
8.(2024·潍坊)1900年上海闸北绅商率先组织闸北工程总局。1905年11月,上海工程总局成立,承办马路、电灯、警察等各项事宜。1909年清政府正式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后,总工程局随即改为“城厢内外自治公所”。这反映了上海( A )
A.近代城市治理进程的不断深化
B.市政建设受到西方影响
C.已形成较完善的地方治理体系
D.新政加剧地方独立倾向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900年上海绅商组织闸北工程总局,1905年,成立上海工程总局,后改为“城厢内外自治公所”,工程总局由承办马路、电灯、警察等事宜到自治,说明上海近代城市治理进程不断推进,故选A项;材料反映上海市政管理及治理进程的发展情况,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仅从材料信息不足以证明上海已形成较完善的地方治理体系,排除C项;材料看不出是清末新政的表现,也看不出地方独立的倾向,排除D项。
9.(2024·兰州)地处川鄂陕三省交界的十堰,早在20世纪60年代前,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区小镇,1969年起,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襄渝铁路(十堰段)、东风轮胎厂等的建设,使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劳动大军聚集十堰地区,将秦巴山下的荒芜山村建设成为一座现代化的英雄城市。十堰市的发展反映了( A )
A.国家政策对城市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B.“五讲四美三热爱”运动效果显著
C.交通的改进加快了城市现代化进程
D.产业迁移促进城市的工业化进程
[解析] 据材料可知,20世纪60年代前期,党中央做出了“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十堰因此发展起来,说明国家政策对城市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A项正确;“五讲四美三热爱”是20世纪80年代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口号,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十堰地处大山深处,交通不便,排除C项;十堰的发展与产业迁移无关,排除D项。
10.(2024·石家庄)下图是公元前400年雅典卫城平面图,图中的城市布局体现了( B )
A.公民参政的平等地位 B.城市兼具多重功能
C.平民与贵族和谐相处 D.宗教色彩不断强化
[解析] 根据材料可看出,雅典卫城里有防御工事、武器库、神庙、神像等,表明卫城兼具政治、军事、文化等的多重功能,B项正确;图中的城市布局中只能看到各种建筑,公民具体的参政情况不能反映,排除A项;平民和贵族间有矛盾,并不是和谐相处,排除C项;卫城中建有神庙,但无法看出神庙建筑的变化,不能得出宗教色彩不断强化,D项排除。
11.(2024·威海)昌昌古城是位于南美洲古印第安文明的都城。城市里有上万座建筑,主体为土砖所造;其中有若干城堡,城堡内一般有复杂的水道系统、陵墓、宫室等建筑,规模宏伟,院墙施以精美图案装饰;城堡外为普通居民区。该古城建设( B )
A.蕴含了农耕文明的理念
B.凸显了阶级社会的等级观念
C.突出了城市的经济功能
D.适应了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
[解析] 据材料“有若干城堡,城堡内一般有复杂的水道系统、陵墓、宫室等建筑,规模宏伟,院墙施以精美图案装饰;城堡外为普通居民区”,可以看出昌昌古城,城堡内是统治阶层的区域,而城堡外是普通居民区,凸显了阶级社会的等级观念,B项正确;从古城建设中,无法得出农耕信息,排除A项;城堡突出的是军事和政治功能,而不是经济功能,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此地的气候特点,排除D项。
12.塔庙是苏美尔人独创的一种在多层塔状平台上建设神庙的建筑样式。关于这种独特的建筑样式,人们有多种猜想:层级平台可用于晾晒谷物、塔状形态蕴含着苏美尔人为东方山地移民的故乡情结、逐层上升的建筑结构象征着通往天堂的阶梯。由此我们可以推知( A )
A.塔庙兼具生产、政治和宗教功能
B.建筑文化与自然和社会紧密相关
C.传统建筑通常具有强烈宗教色彩
D.塔庙与金字塔都是统治者的陵墓
[解析] 根据“层级平台可用于晾晒谷物、塔状形态蕴含着苏美尔人为东方山地移民的故乡情结、逐层上升的建筑结构象征着通往天堂的阶梯”可得出塔庙的功能多样,包括了农业生产、政治统治以及宗教等功能,故选A项;材料只涉及塔庙,而且也没有体现建筑文化与自然的关系,排除B项;“通常”的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仅从材料并不能得出是陵墓,排除D项。
13.1790年到1890年,美国城市(City)和市镇(Town)的数量由24座猛增至1348座,生活在其中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35.1%。这反映了美国( A )
A.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伴成长
B.地方自治模式的转变
C.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D.城乡发展差距的扩大
[解析] 根据材料“1790年到1890年,美国城市(City)和市镇(Town)的数量由24座猛增至1348座,生活在其中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35.1%”可知,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美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和市镇数量猛增,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猛增,说明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伴成长,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城市化的发展,没有体现地方自治模式,排除B项;经济结构包括农业、工业等,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城乡发展之间的比较,得不出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的结论,排除D项。
14.1960年,新加坡政府组建了建屋发展局(HDB),专门解决严峻的住房问题。1964年,市区重建局(URA)成立。起初,URA并不完全独立,而是隶属于HDB。1974年,URA从HDB脱离,成为一个拥有独立事权的专职中央政府机构,其职能拓展至用地规划和建设管理等方面。这反映了新加坡( D )
A.住房问题得到解决
B.城市更新效率大大加快
C.中央权力得以加强
D.采用“新政式”管理模式
[解析] 材料反映了二战后新加坡通过加强国家干预的方式推动城市更新,D项正确;“住房问题得到解决”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城市更新的效率大大加快”反映的是政策实施的结果,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中涉及的两个机构均为中央机构,只是隶属关系发生了变化,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
15.(2024·天津南开)20世纪60年代,英国市区人口开始减少,出现内城空洞化倾向,人口由中心城区向郊区迁移,聚居在大城市边缘地带,城市周边出现卫星城。这表明( B )
A.城市化的水平下降 B.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C.农村发展超过城市 D.国家人口数量锐减
[解析] 据材料“人口由中心城区向郊区迁移,聚居在大城市边缘地带,城市周边出现卫星城”,可以看出人口由中心城市向郊外迁移,聚居在大城市边缘地带,城市周边出现卫星城,这属于逆城市化的表现,排除B项;逆城市化现象的出现,不能说明城市化水平下降,排除A项;没有数据的对比分析,无法得出农村与城市的发展状况,排除C项;仅从人口流动迁移,无法得出国家人口数量状况,排除D项。
16.(2024·长沙)2005年,非洲许多国家的人均GDP不足2000美元,但是城市化水平却达到50%以上,其中人均GDP仅889美元的吉布提,城市化率竟高达86.1%;而拉美一些国家的人均GDP长期徘徊在1 000—5 000美元之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但是其城市化水平却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由此可知,这些地区( A )
A.城市化出现过度发展
B.政府积极推进城市化
C.居民的生活水平较高
D.经济发展以工业为主
[解析]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化水平是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的反映,非洲以及拉美在人均国民收入偏低的情况下,城市化水平却很高,体现了城市化的相对过度,A项正确;材料看不出政府对于城市化的推动态度,排除B项;材料并未探讨非洲和拉美等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排除C项;经济发展以工业为主的说法不符合史实,除了工业,还有服务业等方面,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上海城墙的拆与留
上海县城墙始建于明代中叶,至于晚清,上海官绅间开始出现围绕上海城墙的拆与不拆的争论。《上海市自治志公牍甲编》中的《苏淞太道瑞照会奉文饬议拆城详案文》对此记载如下:
材料一  上海一隅,商务为各埠之冠,而租界日盛,南市日衰,推原其故,租界扼淞沪咽喉,地势宽而展布易,南市则外濒黄浦,内逼城垣,地窄人稠,行栈(注:一种商业机构)无从广设……以致稍挟资本之商,皆舍而弗顾。绅等朝夕筹思……窃维城垣之设,所以防盗贼而限戎马,表治所而卫仓狱。欧洲古制亦复相同。近数十年策军事海防者多重炮台而不尚城守。埃及罗马之名城观同古器,柏灵巴黎之都会即藉市场,参互而观,可为明证。而天津拆城而商市骤盛;汉口拆城而铁路交通,是即以中国设城之本意言之,亦正可仍其意而不必泥其法。
材料二  十六铺南市马路近邻法界,市面较盛,法人垂涎已久;……城垣一拆,则菁华贯萃于一带,愈足启法人觊觎之心,此不便拆者一;法界果因而扩入,非特城内均属难保,而贯连之南马路,亦必并为所夺,辟一利而失两地,此不便拆者二;法界紧接之处,华商百货所萃,厘局(注:旧时管理征收商业税的机关)林立其间,倘为法并,势必免厘,洋债从何拨补,此不便拆者三;职等聚族而居,与斯城相依为命,毁弃之后,如被法占,则生息于外人卵翼之下,国权益消,民气益衰,恐全埠为香港之续,此不便拆者四;城内地方辽阔,警察既未大备,又无租界之团练、兵舰严密保卫,如无城垣庇护,盗贼更易生心,后患何可胜言,此不便拆者五。
(1)结合所学,指出近代上海为何会出现租界。
(2)概括材料一中时人要求拆除城墙的理由。
(3)结合材料一、二,比较上述材料中主张的异同。
(4)假设你参与当时的这场争论,将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
[答案] (1)原因: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其中上海成为五个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之后西方列强逐渐在上海租地建屋,攫取行政管理权力,形成“国中之国”的租界。
(2)理由:①城墙阻碍了上海华界内部城市空间的发展;②外部租界发展的形势逼迫;③城墙的传统军事防卫功能已失去价值,只需设置炮台即可;④柏林、巴黎、天津、汉口等中外城市都有拆除城墙、便利交通、繁荣商贸的先例,这样的风气和潮流值得上海仿效。(答对3点即可)
(3)同:都看到了租界带给上海的巨大冲击。异:材料一主张主动拆除城墙便利华界发展,较为理想;材料二则看到了中外之间的巨大差距,主张保留城墙作为抵御洋人入侵的屏障,比较现实。
(4)观点:支持拆除城墙。理由:城墙阻碍了上海华界内部城市空间的发展,借鉴柏林、巴黎、天津、汉口等中外城市拆除旧城墙后迅速崛起的先例。
观点:不支持拆除城墙。理由:保留城墙作为抵御洋人入侵的屏障,有助于维护国家主权,抵抗列强侵略。
[解析] (1)原因:根据材料一和所学鸦片战争的内容可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其中上海成为五个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随着列强侵略加剧,西方列强逐渐在上海租地建屋,攫取行政管理权力,形成“国中之国”的租界。
(2)理由:根据材料一“南市则外濒黄浦,内逼城垣,地窄人稠,行栈(注:一种商业机构)无从广设”和所学知识可知,城墙阻碍了上海华界内部城市空间的发展;根据材料一“以致稍挟资本之商,皆舍而弗顾”和所学知识可知,外部租界发展的形势逼迫;根据材料一“窃维城垣之设,所以防盗贼而限戎马,表治所而卫仓狱”“近数十年策军事海防者多重炮台而不尚城守”和所学知识可知,城墙的传统军事防卫功能已失去价值,只需设置炮台即可;根据材料一“埃及罗马之名城观同古器,柏灵巴黎之都会即藉市场,参互而观,可为明证……而不必泥其法”可知,柏林、巴黎、天津、汉口等中外城市都有拆除城墙、便利交通、繁荣商贸的先例,这样的风气和潮流值得上海仿效。
(3)同:根据材料一“南市则外濒黄浦,内逼城垣,地窄人稠”“窃维城垣之设,所以防盗贼而限戎马,表治所而卫仓狱”和材料二“法人垂涎已久”“如被法占,则生息于外人卵翼之下,国权益消,民气益衰,恐全埠为香港之续”等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都看到了租界带给上海的巨大冲击。异: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主张主动拆除城墙便利华界发展,较为理想;根据材料二“如无城垣庇护,盗贼更易生心,后患何可胜言”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则看到了中外之间的巨大差距,主张保留城墙作为抵御洋人入侵的屏障,比较现实。
(4)观点及理由:首先表明态度,然后阐释理由。无论选择哪种态度都要将“拆”或“不拆”的理由联系清末列强意欲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强化殖民统治这一时代背景加以阐释,将这一争论置于明清时空条件之“异”下运用“延续与变迁”的视角加以考量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