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4 15:51: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单元 第6单元 课型 精读课文 课时 第1课时 主备人
课题 《童年的水墨画》
目标 确定 依据 课标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遵循这一理念,我充分利用本课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读懂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童年的水墨画》是一首儿童诗,通过富有画面感和音乐感的文字,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乡村儿童生活的典型场景。全诗以“溪边”、“江上”、“林中”三个场景为主线,展现了儿童在自然环境中的欢乐与纯真。每个场景都如同水墨画一般,简洁而富有意境,勾勒出了一幅幅儿童生活的欢乐画卷。教材在编排上,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使得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童年生活的美好与纯真。同时,教材中的插图也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视觉体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在教材的教学目标上,除了要求学生能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生字组成的生词外,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和画面美,感受童年生活的多彩与快乐。通过这首诗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学情分析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好奇心旺盛、想象力丰富的阶段。《童年的水墨画》这样的儿童诗,正好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和阅读需求。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这首诗,感受到童年生活的欢乐与纯真,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学情上,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和阅读能力,可以独立阅读这首诗。但是,由于诗中的语言比较生动、形象,有时可能会省略部分的主语、宾语等,这会增加学生理解诗意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难懂的句子,如引导学生结合插图进行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理解等。此外,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童年经历和情感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进行思考和感悟,让他们更好地体会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1.会认“墨、染”等6个生字,会写“墨、染”等11个字,正确读写“水墨画、垂柳”等13个词语。 ★★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3.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
核心知识 核心能力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核心问题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微能力点 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活动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收集材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任务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 学习评价
一、导入 1.学生默读本单元学习的主题和语文要素。 学生分享自己的童年趣事。 3.(1)齐读课文题目。 (2)生答:是三首儿童诗。 1.默读导语,聚焦“童年”。 师:打开课本,翻到第71页,默读本单元学习的主题和语文要素。(课件出示单元学习主题和语文要素) ①在童年的百花园里,我们看到了真善美。 ②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③写一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 2.聚焦“童年”,分享趣事。 照片引路,交流分享。课前让学生搜集童年照片,学生对着照片,回忆当时的情况,突出“趣味”。 3.板书课文题目,解“墨”入手。 童年是一首歌,唱着我们的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朵花,氤氲着甘醇和芬芳;童年是一幅画,水墨画晕染着童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分享童年的快乐。(板书:童年的水墨画) (1)齐读课文题目。 (2)释疑体裁。这篇课文与我们平时所学的有什么不一样? 在导入环节中,教师巧妙地聚焦“童年”这一核心主题,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深化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默读导语和分享童年趣事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充满回忆和情感的氛围,让他们能够迅速融入课文的情感世界。接着通过对课文题目《童年的水墨画》的解析,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水墨画”所代表的意境和美感,将童年的美好与纯真以具象化的方式呈现,增强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直观感受。明确课文的体裁为儿童诗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文学知识,也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种文学形式的特点和魅力。整个教学环节轻松活泼、富有趣味性,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思考、表达,从而全面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研读文本 1.学生自由读文。 2.(1)生读课文。 (2)学生说说自己学到的多音字。 (3)生读多音字、生字,生生点评。 (4)男女生合作读;开火车读;带着想象入情入境地读。 (5)生答:①《溪边》:在溪边钓鱼。 ②《江上》:在江上戏水。 ③《林中》:在林中采蘑菇。 3.(1)自主朗读,想象画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2)生答:我仿佛看到小溪边长着垂柳,那些垂柳把小溪当作镜子呢。 生答:我仿佛看到了在碧绿的溪边,有一只红色的蜻蜓正立在鱼竿上呢。 生答:我仿佛看到孩子们钓到一条大鱼,鱼儿在草地上乱跳,想要跳回溪里去呢。 (3)生答:眼前浮现的是一排排婀娜多姿的垂柳,它们低垂的枝条轻轻拂过清澈的小溪,仿佛将小溪当作了一面镜子,欣赏着自己的倒影。在这如诗如画的背景中,一只红色的蜻蜓突然闯入视线,它轻盈地立在鱼竿上,仿佛在欣赏着钓鱼者的专注和等待。 随着画面的推移,我看到一群孩子们兴奋地围在一起,他们欢呼着、跳跃着,原来他们钓到了一条大鱼。这条大鱼在草地上乱跳,银白色的鳞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它挣扎着想要跳回溪里去,但孩子们的欢笑声和欢呼声让它无法逃脱。这一幕充满了童年的欢乐和惊喜,让我仿佛也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充满好奇心的年纪。 4.(1)生答: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生答: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2)生答:可以结合生活实际。 生答:可以联系上下文。 学生练写生字。 学生练习朗读。 学生自由交流。 5.学生自由朗读,练习背诵,结合课件练习背诵。 1.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自由读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①借助拼音和工具书,读准字音。 ②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思考三首儿童诗分别写了什么。 2.检查反馈,相机纠正。 (1)指名读,检查自读情况。 (2)根据学生自读情况,教师相机纠正字音和字形。重点区分形近字“拨”和“拔”。重点把握多音字“扇”:shàn,名词,扇子、风扇;shān,动词,扇风、扇动。 (3)再指名读。生生点评。 (4)男女生合作读;开火车读;带着想象入情入境地读。 (5)交流汇报:三首儿童诗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课件出示) ①《溪边》:在溪边钓鱼。 ②《江上》:在江上戏水。 ③《林中》:在林中采蘑菇。 3.聚焦《溪边》,体会学习。(课件出示儿童诗《溪边》) (1)自主朗读,想象画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2)自主思考,交流讨论:朗读《溪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3)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将想象的画面连缀成一段完整的话。 4.引导释疑:这首诗歌中,有没有难以理解的句子?你是用什么方法来帮助理解的? (1)课件出示疑难,交流方法。 ①句子一: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②句子二: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2)交流方法。 预设1:生活中,溪边无风,溪面平静得就像一面镜子。溪水清澈,两岸青山倒映在水中,将溪水染绿了,站在高处看,这条小溪就好像一条绿玉带一样。这里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预设2:通过联系上下文,我们知道小溪就像一口盛满绿色染料的天然染缸,把倒映在溪水中的人影染绿了。写出了溪水清、静、亮、绿的特点。 预设3:联系上文知道溪水平静、清亮得像镜子,联系下文知道是鱼儿上钩了,打碎了溪水像镜子一样平静的水面,所以倒映在溪水上的人影也跟着碎了。 (3)指导识记。 染:上下结构,“九”不要写成“丸”。“碎”:左右结构,石头可以用来敲碎东西。 (4)指导朗读,读出溪水的特点,一边读一边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5)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句呢?鼓励学生大胆交流。 5.背诵《溪边》。检查背诵。 结合课件练习背诵。 垂柳把溪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溪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影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钓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忽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草地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并给出了清晰的自读要求。这一步骤不仅有助于学生借助拼音和工具书准确掌握字音,还鼓励学生针对难读的句子进行多次阅读,以提升阅读流畅性。这一环节还引导学生思考三首儿童诗的主要内容,从而帮助他们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形成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感知。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为他们后续的深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通过指名读和生生点评,教师迅速了解了学生的自读情况,并针对性地纠正了字音和字形错误,特别是强调了形近字“拨”和“拔”的区分以及多音字“扇”的不同读音和用法,帮助学生巩固了汉字知识。通过男女生合作读、开火车读以及带着想象入情入境地读等多样化的朗读形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还让他们更好地感受到了课文中的情感和意境。通过交流汇报,学生对三首儿童诗的内容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形成了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3.这个教学环节巧妙地聚焦于《溪边》这首儿童诗,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朗读、想象画面、交流讨论以及教师的点拨引导,形成了一个连贯而富有深度的学习体验。学生们用自己的方式朗读诗歌,仿佛能够听见溪水潺潺、柳枝摇曳的声音,感受到了诗歌所描绘的宁静与美好。在想象画面的过程中,他们仿佛置身于溪边,看见了垂柳、蜻蜓、鱼儿等生动的画面,这些画面在脑海中交织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通过交流讨论,学生们分享了自己的想象和感受,不仅丰富了彼此的理解,也激发了更多的思考和灵感。最后,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将零散的想象画面串联成一段完整而连贯的描述,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让他们对诗歌的意境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整个教学环节流畅而富有成效,为学生们提供了一次难忘的学习体验。 4.在《溪边》这首诗歌的教学中,一个精心设计的环节让学生有机会深入理解其中的疑难句子。学生提出对“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以及“人影给溪水染绿了”等句子的疑惑,随后,教师引导他们通过生活中的经验、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来解答这些疑问。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解决了具体的理解难题,还学会了如何运用多样化的方法来理解诗歌。教学环节还强调了对生字词的识记,指导学生注意字的结构和字义,以确保他们牢固掌握。在朗读指导上,教师鼓励学生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使他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溪水的特点。最后鼓励学生分享更多理解诗句的方法,这一举措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也拓宽了他们的学习视野。整个教学环节流畅而富有成效,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5.这个教学环节通过结合课件练习背诵《溪边》的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记忆,也提升了他们的背诵能力。通过将诗歌内容以填空的形式呈现出来,引导学生结合课件中的图像和情境进行背诵,使得背诵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这个教学环节的好处在于,它不仅强化了学生的记忆,还促进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通过背诵,学生能够更好地将诗歌中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图像和情感,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平台,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三、总结 教师小结方法:看来我们可以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 这一小结不仅帮助学生总结了有效的学习方法,还加深了他们对这些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在于,它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背诵《溪边》;3.书写本课生字。
板书设计 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 江上 林中 结合生活实际 联系上下文
教学反思 《童年的水墨画》第一课时教后反思 经过《童年的水墨画》第一课时的教学,我深感儿童诗歌的魅力和教学过程中的挑战。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情感内涵,为学生们呈现了一个充满童真和趣味的画面。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了各种教学方法,以期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感受其中的美好。 我通过朗读的方式,让学生们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我发现,通过朗读,学生们能够更好地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其中的情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朗读的指导,让学生们能够在朗读中更深入地理解诗歌。 我尝试引导学生们结合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诗歌中的难词难句。我发现,当学生们能够将诗歌中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他们更容易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同时,联系上下文也是理解诗歌的重要方法,它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整体结构和意境。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部分学生在理解诗歌时存在困难,这可能与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生活经验有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个别辅导,帮助这些学生克服理解上的障碍。其次,我发现自己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时,有时过于注重字面意思的解释,而忽略了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意境,让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 此外,我也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至关重要。通过与学生们的交流,我能够更准确地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从而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让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总的来说,《童年的水墨画》第一课时的教学让我收获颇丰。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方法,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明确了今后需要改进的方向。我相信,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我会逐渐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们带来更加优质的教学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