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变成了一棵树》从“我”的愿望出发,展开大胆想象,讲述了“我”变成树之后发生的一连串奇妙的事情。全文语言轻松活泼,字里行间充满了童趣。文章以妈妈叫“我”吃饭开头,引出“我”想变成一棵树的奇特愿望,交代故事的起因,没想到愿望真的实现了,“我”变成一棵长满鸟窝的树,然后具体描述了“我”变成一棵树之后发生的趣事:小动物们住进各种形状的鸟窝,妈妈坐在鸟窝里给小动物分食物,“我”馋得直流口水。
“我”变成一棵树之后发生的事情非常有趣,是因为善于想象,使得“我”在想象世界里实现了现实生活难以达成的愿望,拥有了一段特别的经历。课后练习是围绕本单元语文要素设置的。第一题重在引导学生关注“我”变成一棵树后发生了哪些有意思的事情,在交流中感受文中丰富的想象;第二题要求学生从自己的愿望出发,借鉴课文的思路,展开大胆想象,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
课文配有插图,一棵大树上长着各种形状的鸟窝,树干上有水珠滴下来,这是变成大树的“我”流出的口水。充满童趣的生动画面能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课文内容,并激发他们对想象世界的向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认识“痒、鳄”等 6个生字,会写“狐、零”等 12个字。会写“形状、狐狸”等 16个词语。
2. 理解课文内容,说说你觉得文中哪些想象有意思。
3. 展开想象,说说如果你也会变,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过程与方法:
结合图片和文字内容,生动再现课文所讲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妈妈永远是最了解孩子的,体会伟大的母爱。
教学重点:
1. 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我”变成树的乐趣。
2. 感受神奇的想象,进入想象世界。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说说如果你也会变,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两位老朋友。(出示图片)看,他们是——孙悟空,你知道孙悟空最大的本领是什么吗?
生:七十二变。
师:看,下一位?
生:丑小鸭。
师:丑小鸭经历重重挫折,终于变成了白天鹅。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会“变”。今天,老师要领着大家认识一个小女孩,她的名字叫“英英”,她也会变,那么她变成了什么呢?
生:(大声说)一棵树。
师:让我们一起学习第 17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我变成了一棵树”。
二、初读课文,布置任务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 1:我想知道“她为什么想变成一棵树?”
生 2:我想知道“她是怎么变成一棵树的?”
生 3:我想知道“她变成一棵树后,发生了哪些事?”
师:看来,同学们的问题还真不少,那就让我们去课文中找一找答案吧!(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1. 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解决任务,检查生字词自主学习情况
(1)生字新词认读。课件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进行认读,指导学生识记生字“痒、状、狐、狸、零等”。
(2)给生字去拼音,采用游戏“采水珠”的方式巩固生字。
(3)指导生字书写。以“零”字为例,让学生观察字形,注意字的结构特点。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书空。提醒“零”的上半部分“雨”写得扁一些,下部撇、捺伸展,托上盖下。
(4)学生自主临写生字,教师巡视检查、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坐姿、握笔姿势。)
四、精读课文,体情悟理
过渡:现在,我们先解决同学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我为什么想要变成一棵树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1——4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段。
(1)指名回答问题,找出相关句段(屏幕出示)“我真希望变成一棵树,这样就没人在你玩的时候叫你吃饭了。”
师:这句话是心理描写,它不仅告诉了我们英英想变成树的原因(板书“原因”),还很真实地写出了小孩子贪玩的性格特点。
过渡: 那么,我是怎样变成一棵树的呢?你能在文中找一找吗?
(2)指名回答问题,相机出示相关句段“我心里想着,就觉得身上痒痒的,低头一看,发现许多小树枝正从我身上冒出来。呀,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师:这句话写出了我变成树的过程(板书“过程”),身上痒痒的,谁来表演一下(指名表演),什么叫“冒”出来?
预设:就是突然长出来的意思。
师:我换成“长”行不行?
预设:不行,“长”是慢慢地生长,不如“冒”的速度快,用“冒”字更能说明我的愿望很快成真了。
师:是啊,我刚想变成一棵树,愿望立马就实现,这真让我感到“惊奇”,谁来带着惊奇的语气读一读“我”的感受?(指导朗读)
过渡:“我”变成了一棵树,后面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 5—23自然段,画出你觉得课文中最有意思的内容,和同学交流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画了哪些有意思的内容?
(预设)
生 1:我画的是第 6自然段(屏幕出示)“我变的树上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三角形的、正方形的,还有长方形的、圆形的、椭圆形的、菱形的......风一吹,它们就在枝头跳起了舞。”
师:你为什么觉得这段有意思?
(预设)
生 2:因为我们平常的树上都会长满各种水果,而“我”变得这颗树上却长满各种形状的鸟窝,而且风一吹,它们还会跳舞,这让我觉得很有意思。
师: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
生 3:还有很多形状的鸟窝。
师:你能想象一下,还会有什么形状的鸟窝?(指名答:心形、五角星、梯形等)为了使句子更生动、形象,作者在结尾处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鸟窝人的情感,充满了趣味的想象。(板书“长满鸟窝”)
过渡:还有哪些有意思的内容?
生:我画的是第 7自然段(屏幕出示)“我会请小兔、小刺猬、小松鼠、小鸭子、小鳄鱼、小狐狸住在里面,如果你喜欢也可以住进来。”因为我觉得鸟窝里一般住的都是鸟,而“我”变的树上的鸟窝里住的却是陆地上和水里的小动物,这让我觉得很有意思。
师: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生活的孩子。这一部分我们可以概括为(板书“请小动物居住”),这说明“英英”是个有爱心的孩子。
师:还有哪些有趣的事?
生:妈妈也住进了鸟窝,让我觉得很有趣。(教师相机板书“妈妈住进了鸟窝”),学生读第 9段“傍晚的时候,妈妈背着一个大包过来了,我的心嗵嗵地跳着,震得树上的鸟窝都一动一动的,发出丁零丁零的声音。”
师:看到妈妈到来,“我”的心情怎么样?(高兴、激动而又忐忑。)你从哪个词感受到的?
生:嗵嗵跳。
师:“嗵嗵”在这里是拟声词,形容心跳的声音。妈妈的到来,让“我”很紧张,“我”怕妈妈认出我,可后文中写道“她不知道我变成了树!我有点高兴,又有些失望?”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矛盾心理呢?
生:我“高兴”是因为妈妈没有认出我,说明我的魔法高;我“失望”是因为妈妈连自己的孩子都不认识了,我害怕失去妈妈的关心。
师:看来你和“英英”感同身受,才会有这样的领悟,请你带着激动不安的心情读一读。过渡:还有哪些有意思的地方?
生:“我”变成树后,肚子会发出“咕噜噜”的声音,这很有意思。(教师相机板书“咕噜噜”) “咕噜噜......”我的肚子里发出一种怪怪的声音......“咕噜噜......”我肚子里的声音越来越响了。
师:这“咕噜噜”的声音说明:我饿了。可小动物们发现了吗?
生:没有。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他们也只是互相望了一眼,又继续吃起来。
师:我肚子饿了,小动物们都没发现,这让我很失望。文中“咕噜噜”出现了两次,第二次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我已经很饿了,想吃东西。
师:是啊,这时候我开始想念家里那些香喷喷的饭菜,好像还看见爸爸正在大口大口地啃着糖醋排骨。甚至我的口水都流出来了。同学们,你从哪里看出我流口水了?
生:我找到了第 20段“唉,变成了树真麻烦。他们连水珠是从我的嘴巴里流出来的都不知道。”我觉得水珠就是“我”流的口水。(板书“流口水”)
师:那小动物们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他们是怎样猜测的呢?(请学生分角色朗读小动物们的对话,并评价)
师:小动物们都没有猜到水珠是“我”的口水,“我”真无奈。此时的“我”还想变成一棵树吗?(指导读 20段,读出“我”的无奈)
师:妈妈真的不知道“我”变成树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我从第 21自然段“小馋猫......眨了一下眼睛。”从妈妈的语言和动作中,我感受到了妈妈的爱,妈妈一直都在关注着“我”,她早就知道这棵树是“我”变的。
师:难怪作者说“最了解我的人到底还是妈妈。”这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告诉我们世界上最了解孩子的人永远是母亲。在母亲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会被错认的天使师:文章的结尾以问句结尾,有什么好处?
生:引人深思。
师:(总结)问句结尾,能引发读者的思考,使文章韵味无穷。那么,你知道妈妈是怎么知道我的秘密的吗?
生:妈妈听到了我肚子“咕噜噜”的叫声,看到我流下的口水,就知道我饿了,她一直在关注我。
五、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1.默读第 9自然段,完成相应练习。傍晚的时候,妈妈背着一个大包过来了。我的心嗵嗵地跳着,震得树上的鸟窝都一动一动的,发出丁零丁零的声音。
a.划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修辞手法。
b.“嗵嗵”与“丁零丁零”是_____词, 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堂小结:
无论我们走多远,都走不出母亲的视线,因为母亲的心总是伴随着自己的孩子前行!我们要好好珍惜这伟大的母爱,学会感恩,学会报答。
3.名言积累推荐同学们收集关于“母爱”的名言,记录在摘抄本上。
六、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会认写生字词。
2.展开你的想象,围绕“我想变成--------”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17.我变成了一棵树
课后反思
在教学本节课时,我的成功之处是:在教学中,让学生尽可能的发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别人的看法。从而使思维更广阔的,认识更深刻,同时也促进了全员参与,提高表达能力。
不足之处:
同学们在默读课文后,让他们在想象画面的同时,说说自己的内心话,既是对课文的理解,也是同学们对语言情境的感情体验。
改进措施: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让学生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走进课文,从文中找出问题答案,解决本文重难点,接着再次读文,结合上下文体会文中的精彩语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学完课文后,让孩子们积累一些读书的名言或诗句,丰富自己的语言。最后,发散孩子们的思维,进行一次小练笔《假如我是一棵树》,抓住“读写结合”点,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