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地球之巅
教学目标:1、字词积累。
2、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把握内容。
3、复述课文内容,提高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
3、把握人物的精神世界,理解本文的主旨。
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复核课文,提高学生概括能力。
3、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主旨。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人物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集体主义精神,崇高的献身精神。
教学方法:通过整体感知、细节品味等途径,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人物心理,与高尚的心灵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在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法: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发现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探讨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都爬过山吗?爬山时身体的感觉是什么样?累、渴、筋疲力尽,上到山顶之后自豪等。我们爬的
山往往海拔不过千米,走的是修好的山路,我们还带着充足的水、食物,中间可以随时休息,即使如
此,我们仍感到疲惫不堪。如果面对世界的最高峰——海拔8848.13米的珠穆朗玛峰,我们只能望山
兴叹了。登山,锤炼的是人的信念、勇气和意志。50年前中国登山健儿用超人的意志,英勇无畏的精
神,挑战人类极限,在珠峰成就了民族的光荣与梦想,今天我们学习《登上地球之巅》这篇课文,感
受他们的力量。
二、解题。学生交流后媒体展示珠穆朗马峰、作者的简介等资料。
三、展示本课学习目标。
四、审读题目和导语,进行联想,提出问题。(预测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归类,媒体展示)
1、谁要登上地球之巅?
2、为什么要登上地球之巅?
3、登山中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4、最后登上山巅了吗?
5、文中人物是什么样的人?
五、自学。
1、齐读字词,正字音。
2、自读课文,找出表示时间、人物心理、感受、环境描写的句子。
3、完成学习目标。
六、交流。
1、概括课文内容。
课文生动记叙了登山队员们突出顶峰的过程。
2、理清结构。
开始登顶(1-3)——攀登第二台阶(4-8)——与黑暗博斗(9-12)——刘连满过度疲劳停止攀登,冒死将氧气留给队友(13-15)——三名勇士在氧气用完的情况下勇登峰顶(16-23)
3、复述课文内容。
4、联想问题
(1)王富洲、屈银华、贡布。
(2)从上世纪初世界登山爱好者就开始尝试攀登珠峰,印度人曾一度叫嚣,中国人从来没有登顶过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根本不能算是中国的领土范围。从这种意义上看,1960年独立攀登珠峰北坡是中国人民带着巨大的热情和智慧,不顾一切地捍卫祖国的利益与尊严。国家登山队特别是最后登顶的三个队员完成了人民的重托,向世人证明中华民民族是伟大、坚强的民族。
(3)他们四人从8500米处开始冲刺,两小时后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刘连满甘当人梯,他们同心协力登上了陡滑的第二台阶。接着他们又遇到了黑夜、缺氧的挑战。黑暗中他们借着星光和白雪夜的反光,摸索前进。刘连满因体力消耗过大,不得不停止前进,半昏迷中他把自己的氧气留给队友。最后的三个勇士在苍茫的夜色中匍匐在冰面上艰难前进,那些时刻,时间和空间都凝固了,每一步都无比艰难,每一次喘息都清晰可闻。从8830米处他们勇敢地进行危险的无氧攀登,在闪闪的星光下登上顶峰,把五星红旗、毛泽东的半身塑像庄重地放在顶峰。
(3)他们先后遇到了山路险峻、黑夜、寒冷、缺氧、严重的高山反应、身体虚弱等困难。
(4)三个人登上了地球之巅。
(5)他们有着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使命感,有着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有着崇高的献身精神,有着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七、解疑、拓展。
1、最后冲刺的是四个人,成功登顶的只有三个人,你认为刘连满会觉得自己委屈吗?
他不会。因为他是个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荣誉,为了完成这次使命,不顾一切的人,他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更不会在意个人的名利、得失。
2、文中为什么要详写攀登第二台阶的过程,刘连满作人梯、留下氧气给队友?
因为这二“台阶”被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越的,1924年英国赫赫有名的登山家马洛里和欧文就是在这一带失踪的。中国登山队员逾越“第二台阶”表现了他们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表现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详写刘连满作人梯、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表现他为了集体勇于牺牲自我的精神,他是登山队的杰出代表。
3、中国登山队员靠什么克服登山中遇到的困难?
靠的是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勇于牺牲的精神。
4、、文中有多处景物描写的句子,它们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紧张的阅读之余可以放松一下,欣赏美丽的珠峰景色。一
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5、小游戏。启示:在危难面前,要先考虑到他人,让别人先出去。
八、自测。
1、听写并解释划线词语。
砭骨 履践 崔巍 养精蓄锐 勇往直前 轮廓 崎岖 缭绕
2、片断写作。探险,需要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以前文的奥茨、本文的刘连满等队员为例,写一则心得笔记。(100字左右)
3、展示学生作品。
九、自我总结。回顾学习过程,突出重点。从知识、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对本课学习作一总结。
十、总结。
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仍生生不息,热爱国家、坚强不屈、前赴后继、无所畏惧、团结互助的精神是我们民族的根,在登山队员身上集中体现了这些精神,我们要传承民族精神,在人类探险史上留下更多中国人书写的辉煌的篇章!
十一、作业:整理课后练习。
课件27张PPT。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
《登上地球之巅》执教 李凤琴远眺珠穆朗玛峰北侧登上地球之巅郭超人珠穆朗玛峰 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和尼泊尔交界处。“珠穆琅玛”系佛经中“神女”的译音。珠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13米,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有巨大的冰川,最长达26公里。珠穆朗玛峰峰高势伟,地理环境独特,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山上一些地方常年积雪不化,冰川、冰坡、冰塔林到处可见。峰顶空气稀薄,空气的含氧量只有东部平原地区的四分之一,经常刮七八级大风。十二级大风也不少见。风吹积雪,四溅飞舞,弥漫天际。珠峰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很早就为人们所瞩目。
郭超人,湖北武穴人,高级记者,原新华社社长。1960年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他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本文节选自《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学习目标
1、字词积累。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3、复述课文。
4、理解人物的精神世界,把握主旨。
5、找到联想问题的答案。联想问题
1、谁登上了地球之巅?
2、为什么要登上地球之巅?
3、登山中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4、最后登上山巅了吗?
5、文中人物是什么样的人?巉岩
镶嵌
冰镐
砭骨
崔巍
滞留
窒息
匍匐
缭绕chán
xiāng qiàn
gǎo
biān
cuīwēi
zhì
zhì
púfú
liáo壮观的珠穆朗玛峰北侧恶劣的天气交流1、概括课文内容 课文生动记叙了登山队员们突出顶峰的过程。2、理清结构开始登顶(1-3)——攀登第二台阶(4-8)——与黑暗博斗(9-12)——刘连满过度疲劳停止攀登,冒死将氧气留给队友(13-15)——三名勇士在氧气用完的情况下勇登峰顶(16-23)3、复述课文内容 经过充分准备,登山队员向最后的380米的高度冲刺——他们花了五个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不到7米高的“第二台阶”——迎接黑夜和缺氧的挑战,刘连满因体力消耗过大,每前进一步都很困难——为争取时间,大家决定刘连满留下,进入半昏迷的他冒着生命危险把自己的氧气留给队友——三位登山队员在苍茫夜色中匍匐在冰面上,艰难前进——最后阶段的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最终到达顶峰,完成人类历史上从北坡登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4、联想问题(1)谁要登上地球之巅?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贡布(2)为什么要登上地球之巅? 从上世纪初世界登山爱好者就开始尝试攀登珠峰,但大多都失败了。印度人曾一度叫嚣,中国人从来没有登顶过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根本不能算是中国的领土范围。从这种意义上看,1960年独立攀登珠峰北坡是中国人民用巨大的热情和智慧,不顾一切地捍卫祖国的利益与尊严。国家登山队完成了人民的重托,向世人证明中华民族是伟大、坚强的民族。 (3)登山中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4)最后登上山巅了吗?他们先后遇到了山路险峻、黑夜、寒冷、缺氧、严重的高山反应、身体虚弱等困难。 (5)文中人物是什么样的人? 他们有着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使命感,有着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有着崇高的献身精神,有着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作者对他们表达了高度的赞扬之情。解疑、拓展1、最后冲刺的是四个人,成功登顶的只有三个人,你认为刘连满会觉得自己委屈吗?不会。因为他是个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荣誉,为了完成这次使命,不顾一切的人,是一个高尚的人,不会在意个人的名利、得失。 2、文中为什么要详写攀登第二台阶的过程,
刘连满作人梯、留下氧气给队友? 因为“第二台阶”被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越的,1924年英国赫赫有名的登山家马洛里和欧文就是在这一带失踪的。中国登山队员逾越“第二台阶”表现了他们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表现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详写刘连满作人梯、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表现他为了集体勇于牺牲自我的精神,他是登山队的杰出代表。3、中国登山队员靠什么克服这些困难的? 靠的是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勇于牺牲的精神。 4、文中有多处景物描写的句子,它们在
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天色开始黑下来,寒风凄厉地呼啸着。 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紧张的阅读之余可以放松一下,欣赏美丽的珠峰景色。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5、小游戏 一个瓶子,三个系着绳子的小石块。老师把瓶子放在地上,把三个小石块分给三个同学,让他们拿着绳子头,先后把石块放到瓶子里。
请大家记住:这个瓶子是一口井,不过现在井里没有水。你们手里拿着的石块代表你们自己。井口很窄,一次只能上来一个人。
然后老师要拿起茶杯向“井”里灌水,一边灌,一边喊:“危险!快上来!一……二……”看哪个组用时短。启示:在危难面前,要先考虑到他人,让别人先出去。 自测
1、听写并解释划线词语。缭绕2、片断写作。
探险,需要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以前文的奥茨、本文的刘连满等队员为例,写一则心得笔记(100字左右)。砭骨履践崔巍养精蓄锐勇往直前轮廓崎岖 在南极探险归来的途中,奥茨为了队友的生存,毅然走向的暴风雪。在外国探险家认为不可逾越的第二台阶,刘连满为了完成人民的重托,在半昏迷中为队友留下了宝贵的氧气。他们爱自己的生命,更爱自己的使命,爱自己生命的价值,在危难面前他们毅然献出了自己。人类探险的路上,他们高尚、纯洁的心灵,必将守护后来者,给后人带来温暖和勇气,鼓励人们走得更远。自我总结。
回顾学习过程,突出重点。从知识、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对本课学习作一总结。 从这篇课文中我感受到了登山的艰难,感受到了登山队员们无所畏惧、勇于牺牲的气概,他们对祖国的责任感,感受到了珠穆朗玛峰的雄伟壮丽,内心有一种自豪感,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仍生生不息,热爱国家、坚强不屈、前赴后继、无所畏惧、团结互助的精神是我们民族的根,登山队员身上集中体现了这些精神。我们要传承这些民族精神,在人类探险史上留下更多中国人书写的辉煌的篇章! 作业:整理课后练习。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