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登勃朗峰》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登勃朗峰》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4 20:53: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9课《登勃朗峰》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勃朗峰的壮丽景色,体会作者的游踪和情感。
2. 学习本文散文笔法与小说笔法并用的写作技巧。
3. 品味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清作者的游踪,理解课文内容。
2. 难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马克 吐温的《登勃朗峰》。大家知道勃朗峰在哪里吗? 勃朗峰,法语意为“白色的山峰”,阿尔卑斯山脉的最高峰,也是西欧第一高峰,海拔4807 米,是许多游览者最喜欢登临的山峰。 勃朗峰地势高耸,降水丰富、冬季积雪、夏不融化、白雪皑皑,约有 200 平方公里为冰川覆盖。山上设有空中缆车和冬季体育设施,是登山运的胜地。 登上勃朗峰举目四望,法瑞意三国的阿尔卑斯壮丽景象尽收眼底,群峰峥嵘,甚是美丽。 今天,让我们通过马克 吐温的笔触,来欣赏一下勃朗峰美丽的景色吧! 2.作者介绍: 马克 吐温(1835-1910),是美国著名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也是著名演说家。其幽默、机智与名气,堪称美国最知名人士之一。他被誉为文学史上的林肯。主要的代表作品有《百万英镑》(短篇)《哈克贝利 费恩历险记》《汤姆 素亚历险记》《乞丐王子》等。 3.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远处的青山》(新世界出版社 2011 年版)林文华译。作者于1866年去夏威夷岛采访。1867年,一家当地的报纸提供了一次往地中海地区的轮船旅游。在前往欧洲和中东的旅程期问,他写了 1869年收集成的著名旅行信件系列 《傻子旅行》。本文是他欧洲旅行游记其中的一篇。 4. 字词清单: 雇(gù) 翌日(yì) 穹顶 (qióng ) 缭绕(liáo ) 妩媚(wǔ) 颠簸(diān bǒ) 纷至沓(tà)来 旷野(kuàng) 打嗝(gé ) 5.初读课文 (1)让学生快速阅读文章理清层次段落: 第一部分(1-6 段):主要写作者前往勃朗峰途中的见闻,包括沿途的美丽风光以及一些有趣的人和事。 第二部分(7-11 段):重点描绘作者登上勃朗峰所见到的奇丽景色以及独特感受。 第三部分(12-13 段):叙述下山途中的经历和别样体验。 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游踪。 先坐火车去了马蒂尼 取道黑首,抵达高低 抵达阿冉提村前 在峰顶高地逗留 沿河谷前往沙蒙尼 6. 精读课文 (1)(阅读第一自然段)第1段作者为什么认为乘车骑骡的游客“可怜可悯”? 因为天气灼热难当,这些游客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之下,不能在树林中避暑纳凉稍作歇息,不能充分享受登山的乐趣,不能欣赏沿途的奇美风景。 (2)(细读课文2-6自然段)找一找作者在登山途中看到了哪些景?请同学们找出具体景物,概括景物特点,并分析作者是如何描绘这些景物的? 赏析提示:观察角度、人的感宫修辞手法、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等。 示例:(第2段)我们取道黑首抵达高地,沿途不乏秀色美景。 有一处需经隧道,穿山而过;俯瞰脚下峽谷,只见其间一股清流急湍,环顾四周,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整个黑首道上,到处瀑布倾斜轰鸣作响。 本段描写了黑首道的奇美风景,作者从视觉、吓觉的角度,突出一水清澈急湍、山险峻陡峭、丘岗青葱翠绿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在旅途过程中看到美景的喜悦之情。 示例:(第4段)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終酪手法,将山峰比作“美女的纤指”“塔糖”,写出了山峰形状奇特的特点,富有画面感。 (3)作者说在自己登山的过程中,山随“我们”拾级而上而“愈升愈高”,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登山造成的错觉。因为作者和朋友们在不断攀升,里勃朗峰越来越近,周围的天空就显得越来越寥廓,而山峰在寥廓天空的大背景下就越发显得高了。 说明山峰极其陡峭,坡度非常大,突出了山“高峻”的特点。 (4)第6自然段中作者联想到肥皂泡,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作者由眼前景物得来的感悟,美景和肥皂泡一祥,是稍纵即逝的,在它消失之前要好好享受这份美好。告诉我们要抓住生活的美好,珍惜眼前。同样也是对景物之美的高度赞赏。 (5)作者在旅途中遇到了“车夫之王”和“勃朗队长”两位奇人。他们的“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车夫之王”:他是一位车技娴熟的车夫,能够在陡峭的山路上驾驭马车,并且速度惊人。他的性格也很奇特,热情奔放,充满活力。 “勃朗队长”:他是一位登山经验丰富的向导,对勃朗峰的地形了如指掌。他带领游客穿越了危险的冰川,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 (6)《登勃朗峰》文章结尾部分的作是什么: 收束全文:使整个旅途经历有了一个完整的结束,给读者一种行程结束的明确感。 增添趣味:通过对轻松愉快经历的回味,延续了文章幽默风趣的风格,让读者在阅读后仍能感受到余韵。 表达情感:传达出作者对这次独特旅行经历的满足感和愉悦之情,让读者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态度。 引发思考:让读者在领略了一路的风光和奇事之后,也能对旅行的意义、生活的多彩等产生一定的思考。 7. 拓展延伸 让学生小组谈论文中的写作手法。 多种表达方式结合:记叙了游览的经历,描写了沿途的美景、人物等,同时在描写中融入作者的感受和思考,做到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的有机结合。 对比:如将上山时的所见所闻与下山时的经历进行对比,突出不同阶段的特点。 幽默夸张:通过对车夫等人物形象的夸张描写以及幽默的语言表达,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动静结合:既描写了勃朗峰静态的壮丽景色,又描绘了马车行进等动态的画面。 移步换景:随着作者的行程移动,依次展现不同的景物和场景。 以小见大:通过旅途中的一些小事和小人物,展现出生活的多彩和人性的特点。 8. 课堂小结 本文描写了作者在登勃朗峰时所见的奇艳景色,记叙了下山投宿途中所遇的奇人奇事,表达了作者对勃朗峰的喜爱及赞美之情,体现出作者乐观、积极、率真的生活态度。 9.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阅读马克·吐温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其写作风格。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登勃朗峰》这篇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勃朗峰的美景,增强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