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名著阅读复习:《朝花夕拾》讲义(全国版)
一、作者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20世纪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等。
二、主要内容
鲁迅用夹叙夹议的方法,以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线索,真实生动地叙写了自己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一组生活经历,抒发了对往昔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对旧势力、旧文化进行了嘲讽和抨击。
1、《狗 猫 鼠》
在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这篇文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嗥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2、《阿长与<山海经>》
情节概述:称呼的由来→切切察察的毛病→麻烦的礼节→长毛的故事→谋害我的隐鼠→买来《山海经》→深切怀念
长妈妈形象:有点粗俗、迷信守旧、但却善良热心、忠厚真诚
作者情感:①由“厌烦”到“敬重”;②对像长妈妈一样的下层民众的同情。
3、《二十四孝图》
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4、《五猖会》
这是鲁迅儿时回忆去东关看五猖会的一件罕逢的盛事。文章描述了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鲁迅说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孩子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
5、《无常》
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文章在夹叙夹议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讽刺。
主题:①具有人情味的鬼。作者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②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揭示了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丑恶现象。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一开始总写百草园的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表明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与留恋。接着写“我”在百草园的生活。然后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以及“我”对这个故事的感慨。再写冬天时在百草园中的雪地上捕鸟时的乐趣。
第二部分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首先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的特点以及先生的为人。接着写初次见先生,问先生“怪哉”是怎么一回事,没有得到答案。然后写偷偷到后花园去玩,后花园的乐趣。最后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以及“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描画儿。
7、《父亲的病》
作者用讽刺的笔调写了庸医误人。以两个“名医”的药引一个比一个独特,表现了某些中医的故作高深,通过他们的相继借故辞去,表明父亲的病一步步恶化。通过家庭的变故表达了对庸医误人的深切痛恨,在感叹中让人体会人生的伤悲。同时作者也在其中表现了对封建社会的深恶痛疾,文中最后一段中,作者按封建社会的习俗呼唤自己的父亲,反而令父亲不能走好。
8、《琐记》
回忆鲁迅为了寻找“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9、《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一篇回忆散文,是作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的几个生活片断,其中有东京“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有东京到仙台的旅途回忆,有在仙台的食住情况,也有受到日本具有狭隘民族观念的学生的排斥,还有一次看电影受到的刺激,而重点却是记叙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以一条鲜明的爱国主义思想线索贯串了全文,使每个看来似乎是平淡无奇的生活片段闪耀着夺目的光华,从而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
文中写了七个典型事例:①“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②“我”在仙台的生活情况。③“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④匿名信事件。⑤看电影事件。⑥与藤野先生道别。⑦怀念藤野先生。
10、《范爱农》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主要人物:范爱农
人物形象:为人孤傲、倔强,不满黑暗现实,外表冷漠,对事物有自己的认识;对革命极大热枕,但也有失利后的苦闷。
情节勾连:鲁迅与范爱农交往的三件事:①同乡会争执;②故乡重逢;③学校共事。
三、艺术特色
1.夹叙夹议又夹抒。如《狗 猫 鼠》—边叙述狗、猫和鼠的故事一边通过议论揭示狗、猫、鼠的本质特性,以及对那些“名人教授”冷嘲热讽。又如如描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2.杂文笔法,结构严谨。如《狗 猫 鼠》、《二十四孝图》都是运用杂文的笔法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抨击。《二十四孝图》从“文学革命”说起,继而写作者自己在私塾以外阅读到的讲神讲鬼的充满封建思想糟粕的书,再写写“家藏老书”《二十四孝图》,从而点出了文题。《五猖会》叙事一波三折,不平铺直叙。从看游神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到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起伏跌宕。
3.以小见大,注重细节。《父亲的病》有多处典型细节描写。例如写“巫医”陈莲河给父亲治病用药引蟋蟀时,在药单旁注小字道:“要原配”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揭露了“巫医”的封建道德思想,“似乎民虫也要贞节”。
4.反讽手法,常用对比。如在《父亲的病》中,没有正面对庸医的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常用对比,如百草园的乐趣与三味书屋的乏味对比,表明儿童应当快乐健康成长;《狗 猫 鼠》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5.抒情真挚,语言和谐。如“我”对父亲、长妈妈、藤野先生的怀念都是感情真挚,而在《阿长与<山海经>》对长妈妈遭遇的同情和勤劳朴实的赞扬或是在对《范爱农》最后遭遇的同情和悼念都是运用和谐平稳地语言。
1.(2022 吉林)下面是对《朝花夕拾》主题的理解,请选出不恰当的一项( )
A.表达对童年自由快乐生活的喜爱。
B.表达对儿童天性被束缚的无奈和厌烦。
C.揭露阿长、庸医、衍太太等人在人性方面的丑陋。
D.批判封建社会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
2.(2023 益阳)名著阅读。
《朝花夕拾》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成长道路。作品既有对人间美好的温情回忆,也有对旧中国种种灰暗现实的有力抨击。
(1)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狗 猫 鼠》清算了猫的四大罪行:①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② ;③它老在嚎叫,令人心烦;④ 。作者取“猫”这一类型,尖锐而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2)对儿童教育问题的看法。现代著名诗人柳亚子曾说:“近世对于儿童教育最伟大的人物,我第一个推崇鲁迅先生。”《朝花夕拾》中有几篇作品涉及儿童教育,文中写了自己的体验和看法。结合文章内容,完成下表。
作品 体验 看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童年在“我的乐园”百草园游戏,如拔何首乌弄坏泥墙、抓鸟雀等;长大后不得不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 ①
《五猖会》 ② 反对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3.(2023 兴安盟)班级开展“品‘朝花’ 忆鲁迅”的主题读书会,请你调动阅读积累,完成下列任务。
(1)活动一:与经典相遇
第六小组绘制了下面的思维导图,请在图中①②③处填写相应内容。
①
②
③
(2)活动二:与经典相知
《朝花夕拾》中有许多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些人物平凡且有弱点,但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请从下面人物中选择一个,结合作品具体情节说说人物形象。
阿长 藤野先生 范爱农
(3)活动三:与经典同行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
——《藤野先生》
“弃医从文”是鲁迅一生中的大事。联系实际,说说鲁迅的人生选择给你什么启示。
4.(2023 绥化)名著阅读。
(1)《朝花夕拾》中:“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物是 ;在《 》中鲁迅讽刺了两名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庸医。
(2)有些作品虽离我们年代久远,但其影响却一直在延续。请你结合作品及其中的具体内容,从做人方面,谈谈阅读名著带给你的积极影响。
5.(2023 齐齐哈尔)《朝花夕拾》中《父亲的病》和《藤野先生》两文分别写到了“庸医害人”和“看电影事件”,这两个事件触发了鲁迅怎样的思想变化?
6.(2023 武威)《朝花夕拾》里有鲁迅从少年到青年的成长轨迹,请你根据地点的转换,完成下面表格。
地点 篇目 主要内容
故乡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
《① 》 盼望迎神赛会的急切心情,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痛苦感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在百草园玩耍的时光,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
南京 《② 》 回忆隔壁衍太太和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
日本 《藤野先生》 ③
7.(2022 宁夏)根据阅读提示,完成下面的读书任务。
(1)阅读提示:《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由《小引》《后记》和十篇文章组成,原名《 》。十篇文章中有的侧重写人,有的侧重记事,有的侧重议论而兼顾叙事。这组散文是鲁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我们可以借此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请你将阅读提示中的空缺补充完整。
(2)阅读经典作品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感受和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许多人生问题。请你为《朝花夕拾》写一段推荐语,带动更多的同学阅读这部名著。注意不要写成作品简介。
(3)请说说阅读《朝花夕拾》时你采取的策略。
8.(2022 常州)有评论说《朝花夕拾》“弥漫着慈爱的精神与情调”,请写出这部作品中体现“慈爱的精神与情调”的两件事。
9.(2022 兰州)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10篇文章,相邻篇目的内容首尾间大多有呼应。请仿照示例,参考右图中的目录,另选篇目进行分析,来印证这一说法。
示例:第一篇《狗 猫 鼠》的后半部分提到隐鼠被长妈妈踩死的事,第二篇《阿长与<山海经>》开篇便写长妈妈在我家做女工的事,正好与前一篇的后半部分形成呼应。
目录
小引/01
狗 猫 鼠/03
阿长与《山海经》/11
《二十四孝图》/17
五猖会/26
无常/3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39
父亲的病/48
琐记/53
藤野先生/59
范爱农/65
后记/72
10.(2022 海南)名著阅读。
根据以下《朝花夕拾》名著阅读任务单,补全表格中相关内容。
语段节选 人物及特点 选自篇目 篇目推荐理由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① 人物: 特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篇散文写了作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童年生活,表现了儿童对自然对生活的好奇和向往,读来颇有情趣,倍感亲切。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人物:父亲 特点:重视孩子读书,但对孩子严厉,不顾及孩子的心理。 ②《 》 ③
11.(2022 郴州)《朝花夕拾》中除塑造众多人物形象外,全书还贯穿着一个人物形象——“我”。下面是读书交流会中甲同学的发言,请你参照甲的发言,补全其他两位同学的发言内容。
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捉蟋蟀、捕鸟的顽皮好动的“我”。
乙:《狗 猫 鼠》中有 的“我”。
丙:《藤野先生》《范爱农》中有 的“我”。
12.(2022 宜宾)鲁迅《朝花夕拾》书名中“朝花”和“夕拾”即提示了本书编选文章的文体、内容及整体上的写作价值,请任举其中一篇予以简析。
13.(2022 重庆)根据《朝花夕拾》的相关内容,按要求答题。
(1)鲁迅写人常用白描,寥寥几笔,人物形象就跃然纸上,请根据书中两处白描填出对应的人名。
①但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的,他却长而胖了:这一点颇不同。
②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
(2)不少读者运用短语来表达对《朝花夕拾》全书的理解,如“慈爱与悲怆”“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等。请另用一个短语表达你的理解,并简述这样表达理由。
短语:
理由:
14.(2022 广西)有人说:时间就是你自己的影子,你是什么样子,时间就是什么样子;你去哪里,时间也会去哪里——说的是时间管理的事。
下面我们一起探究“时间管理”的相关问题。时间管理就是运用策略和技术,帮助人们尽可能有效地利用时间,从而实现既定目标的一种方法。
(1)有人就“时间管理”做了论述(如下),请你针对此人的观点进行反驳,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字数80字以内。
时间管理不重要。首先,时间是恒定的,管不管理都在那里;其次,磨刀不误砍柴工,慢工出细活,影响质量的并不是时间。所以,时间管理多此一举。
(2)语文考试进行到这一阶段,你一定有了一些考试心得。如何在考试中更有效地利用时间?请为后面的考试,总结四条时间管理方面的经验。
(3)考试结束后,作为名著阅读推广大使,你将受邀返校参加一个学习分享会,所分享的计划表(如下)中,有几个遗漏的信息需要你补充。
初中经典名著分类复习计划表
月份 分类 经典名著 阅读关注重点
1月 纪实作品 《红星照耀中国》 纪实性,理想信念、爱国情怀
2月 科普作品 《昆虫记》 ①
3月 散文、诗歌 《朝花夕拾》《傅雷家书》② 语言的独特性,启迪人生
4月 ③ 《西游记》《水浒传》《儒林外史》《骆驼祥子》 人物、情节、中华人文精神
5月 外国小说 《海底两万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 爱》 叙事角度,文化内涵
15.(2023 衢州)请你参加“走近鲁迅”学习活动,完成任务。
琐记(节选)
衍太太现在是早已经做了祖母,也许竟做了曾祖母了;那时却还年青,只有一个儿子比我大三四岁。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因此我们就最愿意在她家里或她家的四近玩。
举一个例说罢,冬天,水缸里结了薄冰的时候,我们大清早起一看见,便吃冰。有一回给沈四太太看到了,大声说道:“莫吃呀,要肚子疼的呢!”这声音又给我母亲听到了,跑出来我们都挨了一顿骂,并且有大半天不准玩。我们推论祸首,认定是沈四太太,于是提起她就不用尊称了,给她另外起了一个绰号,叫作“肚子疼”。
衍太太却决不如此。假如她看见我们吃冰,一定和蔼地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的多。”
一回是我已经十多岁了,和几个孩子比赛打旋子,看谁旋得多。她就从旁计着数,说道:“好,八十二个了!再旋一个,八十三!好,八十四……”但正在旋着的阿祥,忽然跌倒了,阿祥的婶母也恰恰走进来。她便接着说道:“你看,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
虽然如此,孩子们总还喜欢到她那里去。假如头上碰得肿了一大块的时候,去寻母亲去罢,好的是骂一通,再给擦一点药;坏的是没有药擦,还添几个栗凿和一通骂。衍太太却决不埋怨,立刻给你用烧酒调了水粉,搽在疙瘩上,说这不但止痛,将来还没有瘢痕。
父亲故去之后,我也还常到她家里去,不过已不是和孩子们玩耍了,却是和衍太太或她的男人谈闲天。我其时觉得很有许多东西要买,看的和吃的,只是没有钱。有一天谈到这里,她便说道:“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我说母亲没有钱,她就说可以拿首饰去变卖;我说没有首饰,她却道,“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橱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寻出一点珠子这类东西……”
这些话我听去似乎很异样,便又不到她那里去了,但有时又真想去打开大橱,细细地寻一寻。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但那时太年青,一遇流言,便连自己也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
好。那么,走罢!
但是,哪里去呢?S城人的脸早已经看熟,如此而已,连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总得寻别一类人们去,去寻为S城所诟病的人们,无论其为畜生或魔鬼。
(选自《朝花夕拾》)
(1)如果列一个“坏人”排行榜,你会怎么给衍太太、杨二嫂(《故乡》)、丁举人(《孔乙己》)排序?为什么?
(2)鲁迅在“虽生之日,犹死之年”的心境中写下《朝花夕拾》。请你想象他写作以下句子时的状态(如神情、动作、心理等),细细体会字里行间鲁迅的爱或憎。
①鲁迅从回忆父亲的病到回忆离开散布流言的S城,这期间写到衍太太,《琐记》这样开头。
衍太太现在是早已经做了祖母,也许竟做了曾祖母了。
②鲁迅回忆与范爱农相识相知共同战斗最后生死两隔的经历,《范爱农》这样结尾。
现在不知他唯一的女儿景况如何?倘在上学,中学已该毕业了罢。
(3)鲁迅在《朝花夕拾 小引》中说:“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选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对荒诞离奇的现实的讽刺与批判?请你摘录一句分析。
(4)鲁迅离开故乡“寻别一类人们”,但“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于是他弃医从文,一生致力于改变国民精神,用文字“树人”。请你根据阅读积累,将下面这段话补写完整。
这个“人”,如果是孩子,应当像双喜一样,热情淳朴,聪明能干,当小伙伴没有主意的时候能挑大梁;如果是读书人,应当① ;如果是劳力者,应当② 。总之,是一个大写的“人”。
教材中的鲁迅作品:《朝花夕拾》(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社戏》《故乡》《孔乙己》
解 析
1.【答案】C
【分析】《朝花夕拾》创作于1926年,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书的内容是鲁迅先生在晚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本书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解答】本题考查对名著重要情节的识记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ABD.正确;
C.有误,表达对阿长的赞扬之情。
故选:C。
2.【答案】(1)②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 ④猫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小隐鼠
(2)①作者通过往事的回忆,认识到封建教育的形式对孩子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一种扼杀。
②鲁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以及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分析】《朝花夕拾》文集以记事为主,前七篇反映作者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作品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名著情节。《狗 猫 鼠》清算了猫的四大罪行: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它老在交配时到处嗥叫,令人心烦。猫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小隐鼠。
(2)本题考查名著主旨把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场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但作者并末将三味书屋写得死气沉沉,而是通过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乘机偷乐两个小故事的叙述,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据此,①可以填写为“作者通过往事的回忆,认识到封建教育的形式对孩子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一种扼杀”。
《五猖会》先写童年看赛会,然后写《陶庵梦忆》里的热闹赛会,接着写自己见过的比较隆盛的赛会,这些都在为写五猖会作铺垫。然而,接着转写父亲要求“我“背书,“我“失望、郁闷之极,最后终于背书成功,得以去看五猖会,而作者并没写五猖会的盛况;表达了作者强烈谴责封建强权教育对孩子天性的扼杀。
答案:
(1)②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 ④猫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小隐鼠
(2)①作者通过往事的回忆,认识到封建教育的形式对孩子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一种扼杀。
②鲁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以及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3.【答案】(1)①父亲的病
②“我”想去看迎神赛会,父亲却让“我”背书。待“我”背会,去看赛会已索然无味。
③那些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
(2)示例一:阿长是“我”的保姆。她有许多烦琐的规矩,喜欢切切察察,谋害了“我”的隐鼠,会讲长毛和美女蛇的故事,为“我”买来了带插图的《山海经》。她善良、朴实、迷信、唠叨,却为“我”做了别人不肯做的事。
示例二:藤野先生是“我”的恩师,“为中国”“为学术”是他真实的写照。从他为“我”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我”的实习,问中国女人裹脚的事情可看出,他治学严谨、热诚、正直、没有民族偏见。
(3)示例:鲁迅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选择学医。但他意识到要想拯救愚弱的国民,必须改变人的精神,所以他弃医从文。他具有忧患意识、民族自尊心和爱国心。有志青年的选择要把个人的人生与民族前途、国家未来结合起来。
【分析】《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
【解答】(1)本题考查名著知识积累。根据《朝花夕拾》内容可知,由“父亲经‘名医’再三医治,却病情加重最终去世”可知,①处应填:《父亲的病》;《五猖会》写的是“我”急切地想去看迎神赛会,父亲却让“我”背书。待“我”背会,去看赛会已索然无味;《二十四孝图》写鲁迅回忆儿时看的一本名为《二十四孝图》的故事书,从而引发的关于纲常伦理一系列问题的思考。鲁迅的《二十四孝图》着重描写了“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卧冰求鲤”几个故事,表达了自己对那些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的不满。据此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名著人物的掌握。解答此题,任选一个人物形象,能结合具体情节分析其性格、品质即可。如:范爱农是“我”的同乡好友。起初“我”对他印象不好,认为他总在藐视他人,声音钝滞;从“拍发电报”“看光复的绍兴”可以看出,他倔强耿直、愤世嫉俗、有责任感,是一个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的觉醒的知识分子。
(3)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分析。由《藤野先生》内容可知,鲁迅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选择学医。在仙台学医过程中,“看电影事件”让鲁迅意识到“学医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壮,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看客”。他意识到要想拯救愚弱的国民,必须改变人的精神,于是作出弃医从文的决定。鲁迅的选择告诉我们,作为一个有志青年,我们要将个人的人生与民族前途、国家未来结合起来,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据此作答即可。
答案:
(1)①父亲的病
②“我”想去看迎神赛会,父亲却让“我”背书。待“我”背会,去看赛会已索然无味。
③那些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
(2)示例一:阿长是“我”的保姆。她有许多烦琐的规矩,喜欢切切察察,谋害了“我”的隐鼠,会讲长毛和美女蛇的故事,为“我”买来了带插图的《山海经》。她善良、朴实、迷信、唠叨,却为“我”做了别人不肯做的事。
示例二:藤野先生是“我”的恩师,“为中国”“为学术”是他真实的写照。从他为“我”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我”的实习,问中国女人裹脚的事情可看出,他治学严谨、热诚、正直、没有民族偏见。
(3)示例:鲁迅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选择学医。但他意识到要想拯救愚弱的国民,必须改变人的精神,所以他弃医从文。他具有忧患意识、民族自尊心和爱国心。有志青年的选择要把个人的人生与民族前途、国家未来结合起来。
4.【答案】(1)范爱农 父亲的病
(2)示例: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当我读到保尔筑路这一情节时,内心受到了极大震撼。我明白为了实现理想,要有钢铁般的意志、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分析】《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
【解答】(1)本题考查名著知识的掌握。根据名著知识积累可知,“眼球白多黑少”是对范爱农的描写,鲁迅在《父亲的病》中讽刺了两名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庸医。
(2)本题考查阅读感悟的表达。解答时,先选择一部自己熟悉的名著,再结合具体内容,从做人方面谈名著对自己的积极影响。言之成理即可。如:阅读《西游记》,当读到孙悟空为过火焰山想尽办法取得芭蕉扇时,我内心受到了极大震撼。我明白为了实现目标,要执着坚韧,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能放弃。
答案:
(1)范爱农 父亲的病
(2)示例: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当读到保尔筑路这一情节时,我内心受到了极大震撼。我明白为了实现理想,要有钢铁般的意志、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5.【答案】“为了救治像父亲那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鲁迅毅然到日本学医,想学医救国。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使他深刻认识到国民的麻木,于是决定弃医从文。
【分析】《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该文集收录了鲁迅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比较完整地记录了他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脉络,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清末民初的社会风貌图。
【解答】本题考查名著内容及故事情节的理解能力。《父亲的病》一文,父亲被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寻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这让鲁迅有了“为了救治像父亲那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的想法,于是去日本“学医救国”;《藤野先生》中的匿名信事件和“国人围观枪杀中国人”的事件,让鲁迅认为第一要务是改变国人的精神,以文做刀扫除愚昧,来改变中国人的麻木思想,因而决定“弃医从文”。“国人围观枪杀中国人”,这个事件后鲁迅决定“弃医从文”。
答案:
“为了救治像父亲那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鲁迅毅然到日本学医,想学医救国。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使他深刻认识到国民的麻木,于是决定弃医从文。
6.【答案】①五猖会
②琐记
③在日本的学习生活,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分析】《朝花夕拾》以记事为主,前七篇反映作者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作品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解答】①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把握。根据“盼望迎神赛会的急切心情,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痛苦感受”,可以判断出:这是《五猖会》。
②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把握。根据“回忆隔壁衍太太和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可以判断出:这是《琐记》。
③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把握。《藤野先生》主要写鲁迅在日本学医时的解剖学老师藤野先生,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也写了鲁迅弃医从文思想转变的重要原因。
答案:
①五猖会
②琐记
③在日本的学习生活,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7.【答案】(1)旧事重提
(2)示例一:同学们,我给大家推荐的名著是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鲁迅先生以一个文学家特有的敏锐,捕捉到种种富有情趣的童年生活场景,其中有快乐、有迷惘,有温暖的回忆,也有理性的批判。这部作品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认真阅
读你一定会喜欢上它。
示例二:同学们,我给大家推荐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这本书记录了鲁迅先生小时候的各种故事,生动有趣,有幸福、快乐和迷惘,鲁迅先生以他锐利的目光捕捉到人生的意义,希望同学们认真阅读。
(3)阅读策略一:快速阅读我们可以首先采用快速通读的方法,粗略浏览各篇,在此过程中不细究每个字、词、句的含义,但要注意了解各篇大意。如果有任何感悟,可以先用三两个词简要记录,待到精读再作探究。
阅读策略二:分析阅读精读各篇文章,边读边体会文章主题,给每篇文章写一个小综述。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记下自己的疑惑,然后通过精读文章、查阅背景资料、借助注释、文本互读以及与父母、老师、同学讨论等方法,仔细推敲,力求解除疑惑,最后将自己精读探究的成果写成读书报告。在此前提下,可以召开一次阅读交流会。
【分析】《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作者鲁迅用夹叙夹议的方法,以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线索,真实生动地叙写了自己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一组生活经历,抒发了对往昔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对旧势力、旧文化进行了嘲讽和抨击。
【解答】(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朝花夕拾》创作于1926年,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后由鲁迅改为《朝花夕拾》,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
(2)本题考查阅读推荐。结合作品的特点,写出其价值即可。如:《朝花夕拾》是鲁迅创作的回忆性散文集。它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往往又夹以议论,优美和谐,朴实感人。作品富有诗情画意,又不时穿插着幽默和讽喻;形象生动,格调明朗,有强烈的感染力。或:朋友,您一定知道鲁迅,也一定读过《朝花夕拾》。在那十个故事里,我们在平实的语言和鲜活的人物中,步寻着鲁迅童年的足迹,一路轻快着、沉重着、愤怒着、同情着,从而使我们感同身受体会了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
示例: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推荐一部名著,在这部名著里,你可以看到各种人物,听到捉蟋蟀、捕鸟雀等故事。鲁迅先生的语言艺术高超,思维睿智。你是不是特别想一睹为快呢?我们一起来阅读《朝花夕拾》吧。
(3)本题考查读书策略。《朝花夕拾》阅读策略:整本书阅读+单篇阅读;文本细读;任务群阅读,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带着任务,进入情境,激发思考的动力,提供必要的思考资源,有效的阅读,深度的思考;主题阅读:读出丰富的主题意蕴;画思维导图。
答案:
(1)旧事重提
(2)示例一:同学们,我给大家推荐的名著是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鲁迅先生以一个文学家特有的敏锐,捕捉到种种富有情趣的童年生活场景,其中有快乐、有迷惘,有温暖的回忆,也有理性的批判。这部作品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认真阅
读你一定会喜欢上它。
示例二:同学们,我给大家推荐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这本书记录了鲁迅先生小时候的各种故事,生动有趣,有幸福、快乐和迷惘,鲁迅先生以他锐利的目光捕捉到人生的意义,希望同学们认真阅读。
(3)阅读策略一:快速阅读我们可以首先采用快速通读的方法,粗略浏览各篇,在此过程中不细究每个字、词、句的含义,但要注意了解各篇大意。如果有任何感悟,可以先用三两个词简要记录,待到精读再作探究。
阅读策略二:分析阅读精读各篇文章,边读边体会文章主题,给每篇文章写一个小综述。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记下自己的疑惑,然后通过精读文章、查阅背景资料、借助注释、文本互读以及与父母、老师、同学讨论等方法,仔细推敲,力求解除疑惑,最后将自己精读探究的成果写成读书报告。在此前提下,可以召开一次阅读交流会。
8.【答案】示例:《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曾怀着真挚的感情为长妈妈呼唤:“仁厚愚暗的地母阿,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种刻骨铭心的人间挚爱,体现“慈爱的精神与情调”。《藤野先生》中,魯迅将藤野严九郎尊为“唯一的恩师”,一直把藤野先生送给他的照片挂在墙鹽上,用来怀念觶野先生,体现“慈爱的精神与情调”。
【分析】《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作者鲁迅用夹叙夹议的方法,以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线索,真实生动地叙写了自己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一组生活经历,抒发了对往昔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对旧势力、旧文化进行了嘲讽和抨击。
【解答】本题考查文章主题的理解。《朝花夕拾》里作者鲁迅用夹叙夹议的方法,以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线索,真实生动地叙写了自己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一组生活经历,抒发了对往昔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长妈妈,虽然她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她是给幼年鲁迅极大关爱的劳动妇女。作者真实地描述了长妈妈由于长期受封建思想的毒害,所以“我实在不大佩服她”。全文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表达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从长妈妈的形象中我们感受到了《朝花夕拾》“弥漫着慈爱的精神与情调”。在《藤野先生》中,将藤野严九郎尊为“唯一的恩师”,因为藤野严九郎教给他的不仅仅是学识,更多的是生活上的关爱,让鲁迅体验到了缺失的父爱。鲁迅一直将藤野先生送给他的一张照片挂在墙壁上,以示对他的纪念。这也是“弥漫着慈爱的精神与情调”的表现。据此分析概括即可。
答案:
示例:《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曾怀着真挚的感情为长妈妈呼唤:“仁厚愚暗的地母阿,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种刻骨铭心的人间挚爱,体现“慈爱的精神与情调”。《藤野先生》中,魯迅将藤野严九郎尊为“唯一的恩师”,一直把藤野先生送给他的照片挂在墙鹽上,用来怀念觶野先生,体现“慈爱的精神与情调”。
9.【答案】示例:《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表达了对绘本的渴慕,《二十四孝图》前半部分就对比国外儿童与国内儿童在绘本阅读方面待遇的差别,引出腐朽的“孝”。
【分析】《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作者鲁迅用夹叙夹议的方法,以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线索,真实生动地叙写了自己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一组生活经历,抒发了对往昔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对旧势力、旧文化进行了嘲讽和抨击。
【解答】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把握。根据自己积累的内容,找出几篇文章中情节相关联的地方即可。如《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表达了对绘本的渴慕,《二十四孝图》前半部分就对比国外儿童与国内儿童在绘本阅读方面待遇的差别,引出腐朽的“孝”。《五猖会》结尾终于背完《鉴略》,能去看迎神赛会了,《无常》则由迎神赛会引出神的权力,进而引出无常。《藤野先生》写了在日本的读书生活,《范爱农》中则提到在日本接待范爱农所引起的误会。
答案:
示例:《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表达了对绘本的渴慕,《二十四孝图》前半部分就对比国外儿童与国内儿童在绘本阅读方面待遇的差别,引出腐朽的“孝”。
10.【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朝花夕拾》创作于1926年,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书的内容是鲁迅先生在晚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本书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解答】本题考查了解名著人物形象和内容主题的能力。①语段中人物是寿镜吾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他是渊博的宿儒”,说明先生性格是博学、方正、质朴;“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说明先生严而不厉,值得敬畏。②由语段“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可知语段选自《五猖会》。③《五猖会》是一篇叙事性散文,记述了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来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批判了封建制家长对儿童的迫害,深刻地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的腐朽以及封观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答案:
①方正质朴,博学开明,严而不厉,值得敬畏。
②五猖会
③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记述了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来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批判了封建制家长对儿童的迫害,深刻地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的腐朽以及封观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11.【答案】乙:一个神往于“老鼠成亲”的充满童趣。
丙:一个苦苦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爱国。
【分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及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联系名著中写“我”的内容仿照前面的理解,分析“我”的形象即可。
【解答】乙:结合《狗 猫 鼠》中的“别的一张‘老鼠成亲’却可爱,自新郎、新妇以至偏相、宾客、执事,没有一个不是尖腮细腿,象煞读书人的,但穿的都是红衫绿裤。我想,能举办这样大仪式的,一定只有我所喜欢的那些隐鼠。现是粗俗了,在路上遇见人类的迎娶仪仗,也不过当作性交的广告看,不甚留心;但那时的想看‘老鼠成亲’的仪式,却极其神往,即使象海昌蒋氏似的连拜三夜,怕也未必会看得心烦。正月十四的夜,是我不肯轻易便睡,等候它们的仪仗从床下出来的夜”可知,在《狗 猫 鼠》中有一个神往于“老鼠成亲”的充满童趣的“我”。
丙:《藤野先生》中,作者通过怀念藤野先生,赞扬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伟大性格和正直、热忱、高尚的品质,回顾了自己在日本求学时期探索救国道路和思想转变的过程:为了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毅然地放弃了跟随生平最敬爱的老师――藤野先生学习医学,摒弃了科学救国的改良主义道路,改为从事文艺运动以唤醒人民群众起来革命;从而激励自己要永远不忘革命的初衷,决心同封建及帝国主义势力斗争到底。《范爱农》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追叙自己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迫害的遭遇,表现了作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此文通过描述范爱农的悲剧遭遇,揭露封建社会对正直爱国的知识分子的摧残;同时针对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展现出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病态,对之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从《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两篇文章中,我们都能看到一个苦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爱国的“我”。
答案:
乙:一个神往于“老鼠成亲”的充满童趣。
丙:一个苦苦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爱国。
12.【答案】示例:《藤野先生》是鲁迅《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回忆散文,记叙了作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的几个生活片段。其中有东京“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由东京到仙台的旅途回忆,有在仙台的食住情况,也有受到日本具有狭隘民族观念的学生的排斥,还有一次看电影受到的刺激,而重点却是记叙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藤野先生本名藤野严九郎,是作者的老师。本文内容丰实,笔意纵横,形散神凝,错落有致,发人深省,一条鲜明的爱国主义思想线索贯穿了全文,使每个看来似乎是平淡无奇的生活片断闪耀着夺目的光华,从而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
【分析】《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解答】本题考查名著分析。鲁迅《朝花夕拾》书名中“朝”表示早年时候,“夕”表示晚年时期,这个词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晚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作答时,列举篇目要正确,文体要关联“回忆散文”,内容要对应所选篇目或涉及“过去、童年、青春”等,写作价值要关联“中年回顾、现实思考及未来忧思”等。示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但作者并未将三味书屋写得死气沉沉,而是通过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乘机偷乐两个小故事的叙述,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
答案:
示例:《藤野先生》是鲁迅《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回忆散文,记叙了作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的几个生活片段。其中有东京“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由东京到仙台的旅途回忆,有在仙台的食住情况,也有受到日本具有狭隘民族观念的学生的排斥,还有一次看电影受到的刺激,而重点却是记叙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藤野先生本名藤野严九郎,是作者的老师。本文内容丰实,笔意纵横,形散神凝,错落有致,发人深省,一条鲜明的爱国主义思想线索贯穿了全文,使每个看来似乎是平淡无奇的生活片断闪耀着夺目的光华,从而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
13.【答案】(1)陈莲河 范爱农
(2)示例一:人性的冷与暖。如以衍太太为代表的自私冷漠的人,使鲁迅感受到人性的“冷”;藤野先生等人给予鲁迅的温暖关怀,使他体味到人性的“暖”。
示例二:痛苦与觉醒。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受到歧视,并看到中国人的麻木,这一切让他倍感痛苦。于是毅然觉醒,决定弃医从文,要从思想上拯救国民的落后。
【分析】《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名著人物识记。
①由“但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的,他却长而胖了”可知是陈莲河。
②由“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可知是范爱农。
(2)本题考查对《朝化夕拾》全书的理解。例如,以衍太太为代表的自私冷漠的人,使鲁迅感受到人性的“冷”;藤野先生等人给予鲁迅的温暖关怀,使他体味到人性的“暖”。
答案:
(1)陈莲河 范爱农
(2)示例一:人性的冷与暖。如以衍太太为代表的自私冷漠的人,使鲁迅感受到人性的“冷”;藤野先生等人给予鲁迅的温暖关怀,使他体味到人性的“暖”。
示例二:痛苦与觉醒。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受到歧视,并看到中国人的麻木,这一切让他倍感痛苦。于是毅然觉醒,决定弃医从文,要从思想上拯救国民的落后。
14.【答案】(1)示例:时间管理很重要。没有了时间管理,做起事来,便缺少了规划与目标,进而影响工作的安排;整个社会便会一团糟,机关部门无人值班,红绿灯成了摆设……所以时间管理很重要。
(2)示例:①有效利用提前入场:平息心情,熟悉试卷;②按“先易后难,先熟后生”试卷内容来安排做试卷时间;③要讲速度,该快的地方一定要快,不要画蛇添足,要快而准;④能直接写在答案卡上的,就不要写在试卷上,避免重复作答案,浪费时间。
(3)①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②示例:《艾青诗选》③长篇小说(或中国小说)
【分析】本题考查名著综合阅读能力。
【解答】(1)本题考查观点的表达。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态度“时间管理很重要”,然后阐述不做好时间管理的害处,比如:缺少时间安排和规划,效率低下等。最后再一次强调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2)本题考查语言的运用能力。解答此题其实就是让你在考试中怎样有效地、合理地安排和利用时间,结合实际进行阐述即可。比如:提前入场,平静心情;先易后难、前紧后松等;答题速度宜求快,无疑是节省时间最有效的途径。根据分值配置恰当的时间比例等。
(3)本题考查名著的掌握。解答此题需对名著基本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根据积累作答即可。
①《昆虫记》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生物学著作,记录了昆虫真实的生活,表述的是昆虫为生存而斗争时表现出的灵性,还记载着法布尔痴迷昆虫研究的动因、生平抱负、知识背景、生活状况等等内容。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所以阅读这篇名著我们的重点可以放在了解作者对昆虫的研究方法上,以及作者“科普和文学”相结合的写作技巧,以及体会科学世界的精彩等方面上。
②初中经典诗歌有《艾青诗选》《繁星》《春水》等,任选一部填空即可。
③《西游记》《水浒传》《儒林外史》《骆驼祥子》这几部小说的作者都是中国的,从体裁上属于中国长篇小说。
答案:
(1)示例:时间管理很重要。没有了时间管理,做起事来,便缺少了规划与目标,进而影响工作的安排;整个社会便会一团糟,机关部门无人值班,红绿灯成了摆设……所以时间管理很重要。
(2)示例:①有效利用提前入场:平息心情,熟悉试卷;②按“先易后难,先熟后生”试卷内容来安排做试卷时间;③要讲速度,该快的地方一定要快,不要画蛇添足,要快而准;④能直接写在答案卡上的,就不要写在试卷上,避免重复作答案,浪费时间。
(3)①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②示例:《艾青诗选》③长篇小说(或中国小说)
15.【答案】(1)将衍太太排在“坏人”排行榜的首位,其次是丁举人,最后是杨二嫂。这是因为衍太太表面上和蔼,实际上却是暗地里挑拨是非的人,对孩子们影响很坏;丁举人则是凶狠、残暴的统治者;杨二嫂则是唯利是图、自私、尖刻的人。
(2)①鲁迅回忆起衍太太的种种行为,包括教唆孩子们吃冰、比赛打旋子等,让孩子们养成不良习惯,表现了他出对衍太太的憎恶之情。
②在《范爱农》中,鲁迅回忆与范爱农相识相知共同战斗最后生死两隔的经历,表达了对范爱农的怀念之情。
(3)示例:“好。那么,走罢!”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无奈和讽刺。
(4)①应当像范爱农一样,有硬骨头精神,敢于与恶势力斗争,追求革命;②应当像阿长一样,质朴、善良、关爱孩子。
【分析】《琐记》记叙作者家道衰落后,饱受世人的冷眼而终于走上了与封建主义决绝的道路。《琐记》记叙鲁迅为了寻找“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后改名为雷电学校)和矿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作品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为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文章从作者切身感受出发,写出了进化论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对进步青年的影响。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人物形象。衍太太是鲁迅所著的回忆散文《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她在鲁迅的父亲临死时,一直怂恿他喊父亲,鼓励小孩子吃冰,打旋,怂恿鲁迅看黄色书籍,唆使鲁迅去偷母亲的首饰并散布谣言,总盼着邻家小孩干坏事。丁举人出自鲁迅的《孔乙己》,他 毒打孔乙己,是凶狠残暴的统治阶级的代表。杨二嫂是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故乡》中的人物。杨二嫂年轻时稳重漂亮引人注意,被称作“豆腐西施“,豆腐店的生意也非常火爆;20年后,杨二嫂变得自私刻薄,让人生厌。
(2)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情感。
①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回忆父亲的病到离开散布流言的S城,写到衍太太。他回忆起衍太太的种种行为,包括教唆孩子们吃冰、比赛打旋子等,让孩子们养成不良习惯,从而展现出对衍太太的憎恶之情。
②在《范爱农》中,作者通过追叙自己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迫害的遭遇,表现了作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全文语言朴素,感情真挚。通过回忆与范爱农相识相知共同战斗最后生死两隔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范爱农的怀念之情。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鲁迅在《朝花夕拾》中说:“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荒诞离奇的现实的讽刺与批判。例如,“好。那么,走罢!”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无奈和讽刺。
(4)本题考查理解名著内容以及人物形象。鲁迅作品中的读书人有孔乙己,鲁迅所著短篇小说《孔乙己》中的主角。孔乙己是清朝科举制度下的牺牲者。他在“四书”“五经”中耗尽了年华,沦落到求乞还不肯脱下象征读书人身份的长衫。还有一个读书人是范爱农,他思想进步,学习勤奋,成绩优良,是绍兴府学堂的高材生,也是徐副办的得意门生之一。范爱农是一个内心爱国,有进步的思想,追求自由平等,但因为长期受到封建思想及封建主义的压迫,无法表达内心的新青年。鲁迅作品中的劳动力有阿长、闰土等人。阿长是一个粗俗的人,也是一个笨的可爱的人;善解人意的人。她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闰土是贫苦农民,童年时活泼、善良、真诚,因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统治阶层的压迫,成年后贫困潦倒,麻木、卑微、木讷。据此分析从中选择一个较为正面的形象,结合人物事迹进行提炼作答即可。
答案:
(1)将衍太太排在“坏人”排行榜的首位,其次是丁举人,最后是杨二嫂。这是因为衍太太表面上和蔼,实际上却是暗地里挑拨是非的人,对孩子们影响很坏;丁举人则是凶狠、残暴的统治者;杨二嫂则是唯利是图、自私、尖刻的人。
(2)①鲁迅回忆起衍太太的种种行为,包括教唆孩子们吃冰、比赛打旋子等,让孩子们养成不良习惯,表现了他出对衍太太的憎恶之情。
②在《范爱农》中,鲁迅回忆与范爱农相识相知共同战斗最后生死两隔的经历,表达了对范爱农的怀念之情。
(3)示例:“好。那么,走罢!”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无奈和讽刺。
(4)①应当像范爱农一样,有硬骨头精神,敢于与恶势力斗争,追求革命;②应当像阿长一样,质朴、善良、关爱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