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名称 宋代经济的发展
学段学科 初中历史 教材版本 部编版
章节 第二单元第九课 年级 七年级
课标 通过了解宋金之战、南宋偏安和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知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9课,知识脉络十分清晰,文字为主,图片为辅,生动形象的讲述了宋代经济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发展的历史。本课包含三个子目: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贸易的繁荣。子目之间联系紧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业贸易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本课上承两宋,下启蒙元,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通过上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也知道我国经济重心是由北向南逐渐转移的过程,这为本节课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本节课知识脉络清晰,学生也初步掌握了自主学习、材料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因此学生学习本课是较为轻松的,教师可以运用史料、图片、视频等多元的教学资料和创设情境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概括宋代经济发展的表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图片、文字资料,了解五代、辽、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掌握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 2.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析图片、文字资料,学习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的时空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两宋商业繁荣的表现 教学难点: 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问题教学法、史料研读法、情境创设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情境体验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视频导入:多媒体播放《穿越最想去的朝代》,引导学生了解北宋当时的经济发展情况,并提问,当时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具体表现如何?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节新课,宋代经济的发展。顺势导入新课。 同学们观看视频,并对宋代的经济有初步的了解。 情景化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新课讲授 新课讲授: 第一部分:经济发展的表现 农业的发展 教师结合地图讲解宋代农业的发展情况 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 (越南)占城稻的引进与推广,还培育出许多 优良品种。 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长江中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 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 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二、手工业的兴盛 由此可见,宋代农业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 通过图片、史料学习,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1.纺织业 ①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 ②棉纺织业兴起,种类较多。 2.制瓷业 ①定窑、汝窑等地的瓷器,给人以美感。 ②景德镇成为瓷都。 ③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3.造船业 ①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发达。 ②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 ③南宋制造的海船配备了指南针。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宋代商业的繁荣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城市的繁荣 2.海外贸易 3.纸币产生 商业繁荣的表现: ①开封和杭州是最大的商业城市。 ②打破了坊和市的界限。 ③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④形成新的商业区——草市。 ⑤市镇发展起来。 情景体验: 假如你是北宋四川地区一位商人,经常携带大量金属货币,不方便也不安全,你会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吗? 第二部分:经济发展的原因 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找出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第三部分:经济发展的结果 材料: 1、南宋大诗人陆游在日记里说:朝廷在故都时,实仰(意为仰仗、依靠)东南财赋,而吴中(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地区)又为东南之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2、“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材料反映我国经济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其变化的依据有哪些? 首先解释“经济重心南移”的含义:全国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讲解: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重要历史时期。南宋时最后完成。 阅读教材41——42页农业的发展,整理相关内容。 游戏填空。 阅读教材42——43页,归纳宋代纺织业、制瓷业和造船业取得的成就。 游戏填空 思考:宋朝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①少数民族政权阻断陆上贸易通道,促使宋代对外交流以海路为主。 ②宋代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③造船业水平很高,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1.政治因素:南方战乱少,社会相对安定 2.自然因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3.经济因素: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来丰富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4.政策因素:统治者重视 学生讨论分析材料,归纳总结 经济重心南移: 开始:唐中期 完成:南宋 表现: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自主学习,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归纳总结,学会观看历史地图 对学生表现进行多元评价。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归纳总结 提高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分析,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
课堂小结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的启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史实得出历史结论和归纳出历史发展的规律,坚持“史为今用”的原则,达到历史学习的最终目的。
课堂练习 邀请学生参与希沃白板的课堂练习,进行PK。
作业布置 结合本节课内容,完成本节课的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