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教研组
语文 学科教学设计
单元人文主题 人物品质
阅读训练要素 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习作训练要素 学习从多个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
主备教师 审核教师
课时教学设计
课 题 《黄继光》 课 型 精读
课 时 1 备课时间 2024年4月16日
教学内容解析 《黄继光》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的是 20 世纪 50年代抗美援朝战争“特级英雄”黄继光的事迹。1952年10月在上甘岭战役中,为夺下被敌人占领的 597.9高地,黄继光冒着枪林弹雨去执行爆破任务,他将生死置之度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为夺取战斗的胜利牺牲了年轻的生命。课文通过动作、语言描写,充分展示了黄继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教学时,让学生从整体入手,抓住描写黄继光的关键语言、动作的语句,让学生真正与文本对话,感受黄继光的英雄气概。
学习目标确定 1.认识“役、履”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晕”,会写“射、弹”等6个生字,掌握“战场、持续”等20个词语。 2.能找出描写黄继光语言、动作的语句,从中感受他的英勇品质。
重点与难点 重点:能找出描写黄继光语言、动作的相关语句,从中感受他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英勇品质。 难点:运用本单元品味人物品质的方法,通过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人物品质,拓展阅读其他英雄人物故事。
课前自主学习指导 1.预习提纲: (1)通过查字典等方式认读、理解生字词。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上网查找资料,了解抗美援朝战争。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关键问题解决 阅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层次,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学习评价设计 过程性评价,发挥多种评价手段相结合。如对小组分享、学习反思等。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三级备课环节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黄继光?(板书课题)了解抗美援朝吗? 2、简介背景。 1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黄继光(出示课件2) 2.出示背景资料,并作简单介绍。(出示课件3) 1950年,在朝鲜半岛上爆发了朝鲜战争。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入侵朝鲜。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严重威胁中国安全。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被迫赴朝抗战。黄继光就是其中一名普通的战士。活动意图说明: 视频导入,开门见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环节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听课文范读。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和词语,读通句子。(出示课件4) 1.学认字。 2.识字方法,形声字记忆: (1)教师引导,“晕”是多音字,在课文里读一声“yūn”,表示昏迷。它还有一个读音是“yùn”,可以组词“日晕、月晕而风”,表示日光或月光通过云层时因折射作用而在太阳或月亮周围形成的光圈。(出示课件7) (2)识字游戏:向英雄敬礼,指名读词语:战役 屡次 摧毁 胸膛(出示课件8) (3)学写字。 出示生字:射shè 弹dàn 启qǐ 荣róng 爆bào 炸zhà(出示课件9) (3)重难点字书写指导:“爆” 爆:左窄右宽,右部横画较多,注意距离。右部下边的笔画是竖钩、点、提、撇、点,不要写成“水”。 组词:爆破 爆发 爆裂(出示课件10)活动意图说明:鼓励学生多种方法来识字记忆,重视对学生自主识字的引导和交 流,了解字音字形,联系旧知识在头脑中加深印象。环节三:整体感知,梳理脉络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黄继光的什么英雄事迹? 2、学生自由读文,边读边思,教师巡视助读。黄继光在_____________战役中,为了战斗的胜利,用胸膛 ___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_______的英雄事迹。 活动意图说明: 按照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求,鼓励学生自读课文,自学字词,整体感知,了解文意。环节四:课堂演练一、用“√”给词语选择正确的读音。
二、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 爆炸( bào zà bào zhà ) 屡次( lǚ cì lǔ cì )光荣( guāng yóng guāng róng ) 摧毁( chuī hu cuī huǐ ) () 地射击 ()地注视 ()地向前爬 ()地说 () 的任务 () 的喊声 活动意图说明: 对本堂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复习。
“双减”作业设计 A基础型 1. 选词填空。 战斗 战役 战争 (1) 抗美援朝( )中,上甘岭( )打响了,经过激烈的( ),我军胜利了! 持续 继续 (2)黄继光所在的营已经( )战斗了四天四夜。 注视 凝视 黄继光愤怒地( )着敌人的火力点。 B:提高型 2.按课文内容填空,完成练习。 (1)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 ( )的枪弹压了回来。 (2) 火力点里的敌人把机枪 对准黄继光,子弹像( )。 (3) 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 )的子弹中站起来了! 这三个句子都用了( )的修辞手法,从中我体会到了:( )。
教学思维导图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指导教师建议 1.思路比较清晰,整个环节的设置和课堂流程都比较顺畅。 2.分组合作,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这篇文章因为和现在学生的时代相距比较久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