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泥士的歌(四)
——《山歌好比春江水》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山歌好比春江水》是1960版歌舞剧《刘三姐》中的经典唱段,其成型于柳州彩调剧《刘三姐》,定型于广西歌舞剧《刘三姐》。彩调剧和歌舞剧《刘三姐》反映广西壮族歌仙刘三姐以山歌与恶霸财主作斗争的故事。《山歌好比春江水》自1999年南宁国际民歌节斯琴格日乐与600“刘三姐”共同演唱以来,迅速传扬海内外,受到广大观众广泛认可。
《山歌好比春江水》源于广西民间广大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原始积累,其音乐素材更加的贴合生活。“唱山歌来,····弯又多喔弯又多”更是突出了壮族人民对山歌的喜爱,凸显了其对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生活的热爱。歌曲通俗流畅,朗朗上口,深入人心,引人共鸣。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学唱《山歌好比春江水》,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从优秀的民歌中得到美的熏陶。
2. 感受歌曲所营造的“声画统一、声情并茂”的意境,并从中领略到壮族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认识到他们是祖国民族大花园中的“一朵花”。
三、教学重难点
1. 把握好“一字多音”唱词的准确性。
2. 感知壮族民歌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大家听说过一句话:桂林山水甲天下?广西还有一个节日——三月三。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对歌又是三月三的一项主要活动,因此又称“歌圩”或“歌节”。“三月三”,方圆数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兴高采烈地穿上节日盛装赶来参加,少者几百人,达数千人或上万人。顿时,人山人海,歌声嘹亮,成了歌的海洋。搭彩棚、摆歌台、抛彩球、择佳偶,别有风情。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或群,寻找别村的青年,集体对唱山歌。通常由男青年主动先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有比较合适的对象,便唱“见面歌”和“邀请歌”;得到女方答应,就唱“询问歌”;彼此互相了解,便唱“爱慕歌”、“交情歌”;分别时则唱“送别歌”,歌词随编随唱,比喻贴切,亲切感人,青年男女经对歌后接触,建立一定感情,相约下次歌圩再会。歌圩上,除对歌外,还举行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有精彩的抛绣球,有趣的碰红蛋,热闹的放花炮,以及演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壮戏等。
分段欣赏
1:从歌曲中感受到壮族人民有什么特点?
爱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
歌多:“山歌好比春江水”。
乐观、坚强:“不怕险滩弯又多”。
勇敢:一边面对险滩,急弯,仍不忘边唱边行,边唱边和。
提问2:从歌曲中,你们感受到壮族人民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群山环绕,河流弯曲的山水之间(从歌词中得到)
2.歌词创作
这首歌的歌词简洁而富有诗意,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例如,“山歌好比春江水”就是一个生动的比喻,将山歌与春江水的连绵不断、生机勃勃的特性相比,形象地表达了山歌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歌词中还融入了广西地区的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使得歌曲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旋律构成
这首歌的旋律采用了广西地区特有的民族音乐元素,旋律线条流畅,节奏明快,具有很强的歌唱性和舞蹈性。旋律中的跳跃和起伏,与歌词的情感表达相得益彰,使得整首歌曲既有深情,又不失活泼。
和声处理
在多个版本的演绎中,和声的处理也是创作技巧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和声的丰富和变化,可以增加歌曲的层次感和表现力,使得歌曲更加立体和丰富。
演绎方式
不同的演绎者在演唱这首歌时,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运用不同的演唱技巧和风格。例如,斯琴格日乐的版本可能更注重情感的细腻表达,而李健的版本可能更注重声音的质感和旋律的美感。
文化内涵
这首歌的创作和演绎,不仅仅是对旋律和歌词的简单重复,更是对广西地区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和展现。歌曲中融入了广西的民俗文化和民族音乐元素,使得歌曲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和价值。
学唱歌曲
1.提问:你们觉得山歌有意思吗
我们一起来学唱吧。
学唱《山歌好比春江水》。在教师指导下领悟歌词的含义--为什么将山歌喻为春江水
2.将全班同学按照男女分组进行山歌对唱活动。
五、教学小结
你们喜欢山歌吗 因为山歌使我们的广西成为了全世界民歌眷恋的地方,每年一度的国际民歌节就在广西南宁举行。老师希望和同学们一起把我们广西的山歌发扬光大,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