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难点专题06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上海专用) 学案(含答案解析)—【决胜2024】中考历史三轮 热点与重难点突破

文档属性

名称 重难点专题06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上海专用) 学案(含答案解析)—【决胜2024】中考历史三轮 热点与重难点突破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15 17:56: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历史【热点 重点 难点】专练
重难点专题06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历程
【例题】(2024·上海·一模)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中国经济经历了曲折而深刻的发展历程,带来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巨大变化,推动中国社会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推动中国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不断前进。

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C.2011 至 2019 年中美日国内生产总值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短暂春天”,建立起以纺织业和面粉业为主的庞大家族企业。九一八事变后,日货在华大量倾销,使得荣氏企业遭受重创。抗战胜利后,荣氏企业虽然有所恢复,但国民党发动的内战再次使它陷入生存危机。
——中国历史第三册
F.2018 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简称“进博会”)在上海举行。这届进博会有来自五大洲的 3600
家企业参展,境内外采购商超过 40 万人,短短 6 天内,累计意向成交额高达数百亿美元。进博会让世界共享“新时代”中国发展成果,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根据《中外历史纲要(下)》相关材料整理
[步骤一]定时空,理阶段
4.将材料A——E 所反映的历史内容,按时序排列。
[步骤二]明事件,讲内涵
5.例:材料 A 中,1956 年,我国基本上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以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根据示例,请你写出材料C 的历史内涵。
[步骤三]理思路,谈认识
6.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的认识。
【答案】
4.B;E
注:仔细读题是在A-E五个选项中排序,无F;实际只需要排序B、E
5.2011-201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也不断提高。
注:此题范例句型参考价值不大,思路为看图概括,尽可能详细描述与概括,包含完整要素(时间、浅层次直观表述、深层次历史影响-国内/国际),不要随意胡乱联系,就材料作答。
6.观点,史实(近代、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探索时间1949-1966、改革开放以来3个时间段均要涉及,少一个扣一分,只列举不论述不给分),组织(遵循时序)
范文: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曲折而深刻的发展,既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也对世界产生深刻影响。
内忧外患之下,洋务运动成为了中国工业化的开端,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一战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春天”,但转瞬即逝。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也已“进博会”等形式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让世界共享中国经济发展成果。
综上,中国经济发展推动中国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不断前进。
考点一: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阶段状况 阶段 特点 主要原因
洋务运动 产生 洋务运动
甲午战后 快速发展 ①外国人在中国办厂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② 张謇和“实业救国”(大生纱厂)
辛亥革命后 出现了发展热潮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短暂的春天”黄金时代 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夕 再度受挫,没有得到恢复和发展 帝国主义卷土重来;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发展特征 (1)总体比较落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 (2)产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3)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补充】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历程曲线图
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启示:民族独立、国家独立是民族企业健康发展的前提
考点二: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
1.土地改革
(1)原因: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2)依据: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结果: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4)意义
①政治上: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人民民主政权更加巩固。
②经济上: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第一个五年计划
(1)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3)时间:1953年至1957年。
(4)主要成就
①工业:鞍钢三大工程、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②交通运输业: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通车;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5)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3.三大改造
时间 1953 - 1956年底
内容 农业 (1)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2)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 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商业 (1)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 (2) 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3)在改造过程中实行赎买政策,该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结果 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实质 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意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背景 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开始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特点 (1)“大跃进" :片面追求工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 (2)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即人民公社规模大、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高
结果 加上当时自然灾害严重等因素, 1959年至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调整 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于1961年初开始实施,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认识 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严重挫折
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至今)
对内改革 农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时间 1978年底开始
目的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概况 1978年,安徽风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到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意义 ①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 ②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③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开始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内容 (1)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3)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影响 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提出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深化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21世纪初,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作用 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对 外 开 放 经济特区的建立 背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概况 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珠海、和汕头、福建的厦门
特点 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吸引投资,并在进出口和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影响 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历程 (1)1984年:开放大连、青岛、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 (2)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随后扩展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些市县。 (3) 1988年:海南被划为经济特区。 (4)1990年:上海浦东了开发区建立起来。 (5)1992年及以后:相继开放了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之后陆续开放了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市县 (6)逐步形成“经济特区 - 沿海开放城市 - 沿海经济开放区- 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新阶段 加入世界贸易 2001年1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总的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发展措施 (1)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 (2)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作用 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使中国在实现国家重大战略发展目标、主办国际盛会、应对突发事件、战胜重大自然灾害等方面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
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经济政策的四次调整及启示
时间及内容 影响
土地改革 1950~1952年,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使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人民政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农业合作化 1953~1956年,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使农民从此走上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开始,盲目扩大公有化规模和程度 使“左”的错误泛滥开来,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开始,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变革生产经营方式,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启示:
改革要依据国情,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改革对经济发展有着重大作用;
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二. 联系世界史部分主要国家和地区涉及经济政策或表现
国家、地区 政策、表现 概况 影响
西欧 法兰克王国封君封臣制度 8世纪前期,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改革,形成封君封臣制度 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形成封建制度,有严格等级性
庄园经济 9世纪出现,11世纪普及 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政治经济单位
资本主义萌芽 14世纪中叶以后,西欧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出现雇佣关系,产品面向市场 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
俄国 1861年农奴制改革 农奴获得自由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必须出钱赎买 推动俄国走向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保留大量农奴制残余
苏俄新经济政策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巩固工农联盟,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苏联模式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片面发展重工业,护士轻工业和农业,逐渐僵化
日本 大化改新 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身使用,不能买卖;统—赋税 日本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明治维新 殖产兴业,鼓励发展近代经济 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保留军国主义色彩
美国 罗斯福新政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缓解危机,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的政策调整
1.(2024·上海嘉定·统考一模)重温经济发展道路,璧画新征程
A.邓小平为深圳经济特区题词 18-1冶金 18-5机器制造 B.邮票《努力完成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1955年发行) C.国庆游行时的标语“联产承包好”(1984年)
D.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业仪式(2015年) E.《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F.1952-1962年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百分比
(1).某同学绘制了“不同历史阶段中国经济道路探索”的时间轴,请将上述材料A、C、D标注在“时间轴”上的相应的历史阶段。
(2).在解读材料过程中,有人认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探索时期”阶段经济道路上的探索过程是曲折的;也有人认为虽在经济道路探索过程中出现了曲折但仍在曲折中前进。请补充一个史实,说明你的观点。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不同阶段中国经济道路探索的认识。
2.(2024·上海松江·统考一模)读不同史论,谈现代之变
学术界对于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有人认为,古老的中国走向现代社会是工业革命下西力东侵的结果,有人认为是来自中国社会内部的自发动力的突破。
(1)对于上述两种观点,观察上述材料,回答:
选用材料________和________,可以说明19世纪中后期,在工业革命、西力东侵下中国开始走向现代化。选用材料________和________可以说明20世纪初期,来自中国社会内部的自发动力,推动了现代化的进程。(填写字母)
(2)如果以经济视角研究“来自中国社会内部的自发动力的突破”,请补充20世纪中后期两种不同类型的史料。
(3)对于上述两种观点,结合材料及所学,你如何看待中国近现代之变?(自拟论题,史论结合)。
3.(2022·上海青浦·统考一模)新中国成立以来,交通的变迁见证了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将上述图片所示交通工具,按产生的时间先后排列。(填字母)
(2).根据图片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用正确表示,错误的用错误表示。
①新中国第一辆中外合资轿车和第一批国产汽车都是“一五计划”的重要成果。( )
②《交通可持续发展·综合交通》邮票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运输方式正日益现代化、多样化。( )
③第一辆国产自行车诞生时,我国的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 )
(3).上述图片可以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哪些方面的变迁
4.史料承载着历史信息,记录了历史进程,对于建构历史解释具有重要价值。
【实物史料——见证历史】
(1)图一反映了当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率先进行了怎样的探索?图二表明我国出现了哪种经济现象?
【文献史料印证历史】
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模式。这种模式……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根据材料,说明这种“僵化模式”的弊端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随着改革深人,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转型?
【口述史料——回忆历史】
调查人:澎湃网记者
陆德兴(上海第三钢铁厂退休职工)
口述内容:
我叫陆德兴。不要浦东一月年,今年71岁,是土生土长的滴东人。“宁要浦西一张床。片小渔村。在九十年代开发开放之前,从外滩看过来。滴东就是一1990年,浦东的交通、生活设施都很不方便,老百姓的居位条件也很差。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随之而来的,是交通越来越便利、生活越来越方便。5高楼大厦一幢幢建起来。一些省份和国企也在浦东投资建造了自己的高楼。那时从滴西看浦东,是一派热间的建设景象。犹这样,浦东越来越繁华。
(3)依据口述内容。概括上海浦东前后的巨变及原因。
(4)综合以上史料研读,你能得出怎样的史论?
5.(2021·上海崇明·统考二模)土地政策
材料一农民凭着手中的武器,完全可以停止交租和取消债务,但仍要求他们继续交纳降低了的地租和利息,并尽最大力量发展生产,以支援战争。……这些政策有力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同时也为大部分愿意救亡的地主乡绅们所能接受。
——《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
材料二
宣传《中国土地法大纲》
材料三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材料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普遍实行了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而联产承包制又越来越成为主要形式。
——《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
(1)材料一中抗日根据地实行什么政策?材料二中反映了当时土地改革的政策,与之相配合制定了什么总路线,两者起到什么作用?
(2)材料三中反映了中国土地改革的重要阶段,其意义是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实施的土地政策的认识。(至少结合三个不同时期)
6.(2024·上海宝山·统考一模)吴淞铁路变迁史
历史兴趣小组在“行走宝山”活动中,到达吴淞火车头广场,学生们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吴淞铁路的历史,找到了如下材料:
材料一:1872年,英美外商组成吴淞道路公司,声称要修筑一条寻常马路。
1876年7月,吴淞铁路正式营业,是中国最早的运营铁路,英商获利颇丰。
1876年4月—10月,中方以“(中国地方)中国当有自主之权”“英国即倡于前,难保他国不踵其后”,与英方交涉,以28.5万两白银买断吴淞铁路,次年全部拆毁。
1895年,两江总督张之洞(洋务派代表,管辖上海),先后两次向总理衙门建议修筑“吴淞——上海——江宁(南京)”之间的铁路,认为修筑此路“有益商务、筹款、海防三端”。
1898年,吴淞铁路(改名淞沪铁路)重建,不久通车营业,是连接上海市区与吴淞码头的唯一铁路线,极大便利了上海乃至江南地区货物运输和乘客出行。
材料二: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炸毁淞沪铁路线桥梁。1937年12月,日军将淞沪铁路更名为“吴淞线”,并往炮台湾北端延伸半公里,直达江边。
材料三:1963年,淞沪铁路旅客列车全部停驶,何家湾至宝山路区段改作货物运输线使用,并减少货运车次。
材料四:1997年,淞沪铁路线宝山路站至江湾段钢轨被拆除,建设高架铁路,即上海轨道交通3号线,又称“明珠线”,是上海首条高架轨道交通线路。
——摘自上海通志馆公众号、招商局历史博物馆官网
(1)1872年,清朝统治集团内部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运动,该运动名称是什么
(2)依据材料,完成下列表格。
吴淞铁路变迁史
1876年—1932年
1932年—1945年 日本侵华期间,日军先炸毁吴淞铁路,后变其为扩大侵略的交通要道。
1949年—1997年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城市化发展需要,吴淞铁路调整了部分功能。
1997年—至今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吴淞铁路变迁史的认识。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德川幕府统治下的1865至1867年间,平均每年发生的农民起义为50余次,城市贫民起义超过16次。19世纪中期,欧美列强纷纷侵入亚洲各国,日本也不可避免地成为殖民的对象。
——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二:从1919年起实行粮食征收制,农民无偿地按摊派的数额把“余粮”交给国家,却很少能得到补偿。农民对此此其不满,暴动此起彼伏。
——摘编自左凤荣、沈志华《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
材料三:
1931-1932年美国经济指标(部分)(以1925年为100)
工业生产 工厂就业 工厂工资额
1931年3月 87 78 75
1931年9月 76 73 62
1932年6月 59 60 43
——摘编自金德尔伯格《1929-1939世界经济萧条》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当时日本面临的内忧外患。结合所学,指出日本为解决危机而采取的重大行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针对农民的“不满”,列宁采取了哪些举措?这产生了怎样的政治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评述美国政府解决这些经济问题的对策。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以上各国解决危机的共同策略。
1.【答案】
(1)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A、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D
(2)“两弹一星”;虽然遭受了严重挫折,但我国在核技术、航空航天领域取得了相应的成就,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相继爆破成功,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或“1965年,我国实现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这一史实,道路探索虽曲折,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经济取得了发展。
(3)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道路发展过程曲折,应辩证看待这一时期的曲折发展道路;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新时代紧紧把握现代化建设道路,进一步提高中国的经济建设水平
【解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1978年到2012年,中国进入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中共十八大2012年。根据材料“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是在1984年,国庆游行时的标语“联产承包好”(1984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业仪式(2015年)可知,处于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是A.邓小平为深圳经济特区题词 C.国庆游行时的标语“联产承包好”(1984年);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是D.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业仪式(2015年)。
(2)根据材料,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只要围绕“遇到曲折仍在前进”举出符合题意的史实即可。
例1:“两弹一星”;虽然遭受了严重挫折,但我国在核技术、航空航天领域取得了相应的成就,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相继爆破成功,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
例2:“1965年,我国实现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这一史实,道路探索虽曲折,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经济取得了发展。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认识需要围绕中国经济发展的情况回答。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道路发展过程曲折,应辩证看待这一时期的曲折发展道路;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新时代紧紧把握现代化建设道路,进一步提高中国的经济建设水平。(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答案】
(1) B C A E
(2)要求1:20世纪中后期经济方面的史料
要求2:要说明史料类型。
要求3:要说明史料具体名称
说明:与研究主题无关或只写史料类型不列举史料均不可;不写史料类型只写两则不同类型的史料、写两则相同类型的史料、史料名称不具体不可。
例如:文献史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图像史料:农民领取联产承包责任制合同书的照片
(3)能够根据情境,全面且有逻辑地围绕观点展开论述。
【解析】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制造局制炮厂”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进行,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的情况下进行。《海国图志》是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签订以来中国人对世界事务的一次开放性的总思考,促使中国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所以B、C可以说明19世纪中后期,在工业革命、西力东侵下中国开始走向现代化。《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创办的,新文化运动是1915年掀起的,主张民主与科学,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荣氏兄弟创办的福新面粉公司”是1912年 荣氏兄弟创办的,开工不到一年获利颇丰,所以A、E可以说明20世纪初期,来自中国社会内部的自发动力,推动了现代化的进程。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中后期,能体现“来自中国社会内部的自发动力的突破”的文献史料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开始进行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图像史料有农民领取联产承包责任制合同书的照片。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在安徽凤阳小岗村率先进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3)根据材料“学术界对于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有人认为,古老的中国走向现代社会是工业革命下西力东侵的结果,有人认为是来自中国社会内部的自发动力的突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于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西力东侵的结果,也是中国社会内部的自发动力的突破。学生根据观点,从中国的近代化探索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等史实进行论述,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如: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挽救危亡,洋务派掀起了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道路,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等,反映了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有西力东侵的结果。同时,1915年掀起的新文化运动抨击了封建旧思想,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开始进行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等又体现了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中国社会内部的自发动力的突破。所以说,对于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西力东侵的结果,也是中国社会内部的自发动力的突破。
3.【答案】
(1)
(2)①错误;②正确;③正确
(3)本题按学生思维层次评判。
层次一:局限于对交通领域变化的阐述,指出材料反映了交通的日益快捷、便利等。层次二:由交通工具和出行方式的变化,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改革开放的深入、综合国力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等,写出其中一个方面的变化即可。
【解析】
(1)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1983年4月11日,中国首辆合资轿车桑塔纳下线,这辆手工组装的轿车从上海安亭一处旧厂房里缓缓驶出,宣告中国第一辆合资轿车的诞生;第一台汽车生产时间是1956年,生产的汽车品牌为解放,车辆型号为CA10,是新中国的第一台车辆;科学发展观提出以后,我国推行交通可持续发展;1950年,新中国第一个自行车品牌——“飞鸽”诞生,揭开了中国自行车发展的篇章。故顺序是DBAC。
(2)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1)新中国第一辆中外合资轿车是改革开放的成果,第一批国产汽车是“一五计划”的重要成果。故错误。(2)《交通可持续发展·综合交通》邮票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运输方式正日益现代化、多样化。故正确。(3)第一辆国产自行车诞生时,我国的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故正确。
(3)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如,交通领域变化,日益快捷、便利;交通工具和出行方式的变化,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改革开放的深入、综合国力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
4.【答案】
(1)探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现象: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
(2)弊端: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从原料采购到产品生产、销售都按照国家统一计划进行,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要。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巨变:前:浦东的交通、生活设施不方便,老百姓的居位条件差;后:交通便利、生活方便、商业繁华。原因:在邓小平的积极推动下,1990年4月18日,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
(4)改革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国情;只有不断的坚持改革才能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解析】
(1)探索: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当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率先进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现象: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个体工商业属于私营经济,改革开放后允许它的发展说明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
(2)弊端:根据材料“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可得出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从原料采购到产品生产、销售都按照国家统一计划进行,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要。中心环节: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转型: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改革开放所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
(3)巨变:根据材料“滴东就是一1990年,浦东的交通、生活设施都很不方便,老百姓的居位条件也很差”可得出前:浦东的交通、生活设施不方便,老百姓的居位条件差;后:根据材料“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随之而来的,是交通越来越便利、生活越来越方便。高楼大厦一幢幢建起来。一些省份和国企也在浦东投资建造了自己的高楼。那时从滴西看浦东,是一派热间的建设景象”可得出交通便利、生活方便、商业繁华。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在邓小平的积极推动下,1990年4月18日,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
(4)开放性设问,言之有理即可。如改革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国情;只有不断的坚持改革才能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5.【答案】
(1)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土地改革总路线;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2)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3)史实: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依靠广大工农,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建立革命根据地。②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推进抗日战争的胜利。③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激发农民生产和参军的积极性,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保障。④建国初的土地改革,在全国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彻底摧毁了我国2000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巩固政权,为工业化准备条件。⑤三大改造期间: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国家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⑥改革开放时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发解放,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任选三个时期来答)
认识和感悟:共产党一直到土地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土地政策随着时代的变化,任务的变化、主要矛盾的变化而变化。
【解析】
(1)第一问,根据材料一“但仍要求他们继续交纳降低了的地租和利息,并尽最大力量发展生产,以支援战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大力推动抗日根据地的各项建设,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推进抗日战争的胜利。第二问,根据材料二“宣传《中国土地法大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随后,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第三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2)根据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是土地改革运动。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同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3)本题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题干要求至少结合三个不同时期,来谈对中国共产党实施的土地政策的认识。我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土地政策,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并给我们很多启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政策是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它依靠广大工农,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建立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土地政策是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它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推进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政策是在解放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它激发农民生产和参军的积极性,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保障。建国初的土地改革,政策是在全国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它彻底摧毁了我国2000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巩固政权,为工业化准备条件。三大改造期间,政策是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它使国家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时期的政策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发解放,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由此可见,共产党一直到土地问题放在重要位置,政权斗争和土地斗争连在一起,土地政策随着时代的变化、任务的变化、主要矛盾的变化而变化,我党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
6.【答案】
(1)洋务运动
(2)洋务运动时期,因保守派的阻挠,吴淞铁路几经拆建,后来在洋务派的努力下重建,促进了当时当地的运输水平。
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上海现代化国际大城市建设的需求,吴淞铁路全线改造为高架轨道交通线。
(3)只有独立自主,才能有真正的发展,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适合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和国情,实现中华民族的发展强大和伟大复兴。(其他认识合理亦可)
【解析】
(1)根据所学可知,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发动了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利用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所以该运动名称是洋务运动。
(2)根据材料一、四的不同时间段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概括即可。如洋务运动期间,从英商手中买断拆毁,又因保守派的阻挠,吴淞铁路几经拆建。后来在洋务派的努力下重建,促进了当时当地的运输水平。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上海现代化国际大城市建设的需求,吴淞铁路全线改造为高架轨道交通线。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主要从不同历史阶段吴淞铁路的影响以及在各个时期发展的历史意义等方面概括认识,要注意史实准确,观点正确。只有独立自主,才能有真正的发展,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适合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和国情,实现中华民族的发展强大和伟大复兴。
7.【答案】
(1)内忧:社会矛盾尖锐;外患:西方列强入侵。重大行动:明治维新。
(2)举措: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政治影响:巩固了工农联盟。
(3)评述:美国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以《全国劳工关系法》《社会保障法》开展失业救济,推行“以工代赈”,兴建公共设施等,使工业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经济开始缓慢复苏,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有助于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完善资本主义制度。但这些措施,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4)策略:进行改革或政策的调整。
【解析】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德川幕府统治下的1865至1867年间,平均每年发生的农民起义为50余次,城市贫民起义超过16次。19世纪中期,欧美列强纷纷侵入亚洲各国,日本也不可避免地成为殖民的对象”可知,内忧是社会矛盾尖锐,外患是西方列强入侵,为此,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农民无偿地按摊派的数额把“余粮”交给国家,却很少能得到补偿。农民对此此其不满,暴动此起彼伏”可知,为此,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它巩固了工农联盟。
(3)根据所学和材料三表格可知,面对经济危机,美国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全国劳工关系法》《社会保障法》开展失业救济,推行“以工代赈”,兴建公共设施等,使工业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经济开始缓慢复苏,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这有助于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完善资本主义制度,但这些措施,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4)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解决危机的共同策略是进行改革,进行政策的调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