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历史【热点 重点 难点】专练
专题02科技创新驱动人类进步
2024年周年历史事件热点 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发明飞机120周年
1973年袁隆平培育籼型杂交水稻成功50周年
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地面20周年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创新是多方面的,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等,但科技创新地位和作用十分显要。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就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古代中外的科技发明成果、18世纪以来的世界三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重大科技变革都深刻影响了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复习备考重点关注:
1.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及其对西方近代社会的影响,以及医学、数学、农学、历法、建筑工程、手工业的具体成果。
2.中国现代科技成就:从东方红一号到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中国空间技术成就联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农业、医学成果联系古代农业、医学表现;“两弹一星”成就联系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防建设。
3.近代以来世界史上三次科技革命:具体的科技成果,联系近现代科技创新人物;科技创新影响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演变。
1903年莱特兄弟的试验飞机 袁隆平在田间观察水稻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着陆,杨利伟走出舱门 神舟七号翟志刚太空漫步
神州十二号三名航天员顺利进入天和核心舱 神十四、神十五首次在轨交接
考点一:中国古今科技成就
古代 领域 概况
四大发明 造纸术 发展历程:①西汉前期,发明了纸;②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影响: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印刷术 发展历程:①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②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③此后又发明了木活字;④元朝中期出现了铜活字印刷 影响: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传播:传入朝鲜,后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后经蒙古人的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
指南针 发展历程:①战国时,制成指南工具——司南;②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并开始应用于航海事业 影响: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进步 传播: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又传到欧洲。
火药 发展历程:①唐代发明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②宋元时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③元朝发明了火铳 影响:对欧洲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产生了巨大影响 传播:14世纪初,火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数学 ①三国时期魏国的数学家刘徽最早提出了“割圆术”; ②南北朝科学家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医学 ①东汉张仲景被后世尊为“医圣”,著有《伤寒杂病论》,阐述了中医理论和独特的治病原则,提出“治未病”; ②东汉华佗发明了“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编制“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③明朝李时珍著有《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农学 ①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②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
科技巨著 明末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等,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现代 “两弹一星”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航天技术 1999年,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 2003年,杨利伟乘坐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2008年,翟志刚乘坐神舟七号升入太空并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农业技术 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20世纪70年代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他的杂交水稻技术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有重要贡献
医药学 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团队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考点二:世界近代的科技成就
人物 成就
牛顿 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和微积分学是其三大成就, 1687年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达尔文 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打破了“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是生物科学的一次伟大革命
考点三:三次科技革命
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政治前提 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
开始时间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70年代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领先国家 英国 美国、德国 美国
主要标志 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 电力和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 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工程、生物技术
发明成果 重要发明 珍妮机、蒸汽机 电灯、电话、电报 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工程、生物技术
交通工具 轮船、火车 汽车、飞机
进入时代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信息时代”
动力 蒸汽机 发电机、电动机、内燃机 ——
新能源 煤炭 电力、石油 原子能(核能)
理论基础 牛顿力学定律 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 爱因斯坦相对论
特点 工业革命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发明机器的大都是具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和技师;开始于轻工业部门;首先发生在英国,以英国为中心缓慢向周边地区扩展 科学和技术开始密切结合;以德国、美国为中心,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并迅速传播;涉及领域更加广泛,侧重于基础工业、重工业、能源工业部门;在一些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国家是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科技各领域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更明显;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规模、深度、影响远远超过前两次
影响 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①使工业化国家的人口迅速增长,加快了城市化进程②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和普及;提高了妇女地位③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工业化强国,但也出现了环境污染严重和贫富分化加剧等问题④促使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随之而来的是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增强 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从而促进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促进了世界经济全球化
对中国的影响 ①英国在工业革命后,为打开中国大门,进入中国市场,发动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进程 ①19世纪七八十年代(洋务运动中后期),中国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民用工业,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加紧侵略中国,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 中国积极借鉴世界科技成果,实行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
认识 ①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的发展; 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③现代国际间的竞争已经成为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就是科技。 ④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 要趋利避害,注意环境保护等
考点四:经济全球化
含义 经济全球化指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活动冲破国与国的界限,使世界经济逐渐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
发展历程 新航路开辟 带来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工业革命 火车和轮船的出现,便利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联系
西方国家的商品输出,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话、汽车、飞机的发明,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交流帝国主义瓜分世界,进行资本输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表现 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影响 利 国家间经济往来的障碍逐步减少,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竞争
弊 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境地;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加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拉大
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措施 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抓住机遇,积极参与,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
1.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原因有哪些?
(1)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
(2)封建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3)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广大科技劳动者积极进取、勤奋钻研的精神。
(4)教育事业的发达,思想观念的进步,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条件。
(5)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大都推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对外交流频繁。
2、你说说科技创新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积极意义。
科技促进发展,科技引领未来,科技创新发展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3.如何辩证看待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整体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①利:加速世界的发展和繁荣;②弊: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发达国家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2)对发达国家的影响:在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管理经验不同程度上向外扩散,有利于带动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从而相对削弱了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垄断地位。同时,减少了发达国家人员的就业机会。
(3)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但在总体上发展中国家处于相对劣势。①从机遇看,它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②从挑战看,由于资金匮乏、债务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及技术水平落后等,发展中国家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压力和挑战。
1.(2022·上海黄浦·一模)共和国的成长
创刊于1948年的《人民日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1)为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历程,同学们搜集了《人民日报》的影印件。请你将以上《人民日报》头版报道进行归类
视角 材料(填写字母)
统一大业 、 E .
外交成就 A 、 .
科技成就 、 .
(2)在整理报刊时,同学们发现了三张不同年份但同一天的号外,为了向英雄们致敏,同学们布置了以下展板。请你将展板上的年份补充完整,并写出该事件的历史意义。
(3)请你再确定一个视角,补充一则文献史料来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并说明理由。
2.(2020·上海·中考真题)题目[世界史﹣﹣工业革命]英法美工业革命的时间相关地图
(1)英法美三国工业革命的顺序。
(2)文献史料: 、 。实物史料: 、 。
(3)如果研究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应该选用哪两个材料?并阐述其原因。
3.(2024·上海浦东新·统考模拟预测)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推动着社会结构的巨大调整,带给人类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多重作用。
材料一:
(自左至右,地球“由大变小”)
·16世纪-19世纪40年代,马车的最大平均速度为10英里/小时;
·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火车平均65英里/小时,汽船平均36英里/小时;
·20世纪50年代,螺旋桨飞机平均300-400英里/小时;
·20世纪60年代,喷气式客机平均500-700英里/小时。
材料二:1840年,正值以英国为中心的技术革命结束不久,故中国的大门可以认为是新技术这一重锤砸开的……就在中国人模仿这些技术达到高潮的时候,西方正酝酿着又一次技术革命……
——摘自杨德才主编《20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
材料三:美国内战形势图
材料四:英法美德四国的人口增长
(1).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了16-20世纪“地球由大变小”?材料二中提到的“中国的大门是新技术这一重锤砸开的”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结合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的重大变化?
(3).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从世界与中国的视角,谈一谈你对“工业文明力量”的认识?
4.(2021·上海普陀·统考二模)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根据所学,完成下列《两次工业革命比较表》。
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开始时间 18世纪60年代 ③
新能源 煤炭 ④
动力机械 ① 内燃机
生产组织形式 ② 出现了垄断组织
(2)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端于英国,开工业文明之先河。你认为这是偶然现象吗?说明你的理由。
(3)根据以下材料,用一句话阐述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诞生之间的关系。
5.第41届世界博览会于2010年5月1日在我国上海拉开帷幕,此次世界博览会集中了世界科技的顶尖技术。为了解中外科技发展史,某校历史兴趣小组举办了一次以“科技发展之路”为主题的图片展,请你结合其中的几幅图片回答问题。
【中国馆】
【世界馆】
(1)请你结合【中国馆】中的图文信息,写出图一和图三中人物的名字。
(2)图二是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请写出它的名称。
(3)材料所示【世界馆】中哪几项科技成果是美国人发明的(填序号)。图①的广泛应用使人类进入什么时代?
(4)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各国所展示的科技发明,可能会涉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哪些领域?请你举出两例。
(5)“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举例说明我们可如何减少科技带给我们的弊端和困惑。
6.知识梳理,结构比较,归纳拓展,深化认识,历史可以这样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依据所学,完成表格。
名称 时间 国家 人物 成就
工业革命 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中叶 英 瓦特 改良蒸汽机
英 斯蒂芬逊 发明蒸汽机车
第二次科技革命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英 法拉第 创立电磁学理论
美 爱迪生 发明白炽灯泡等
德 奥托、迪塞尔 发明内燃机
德 本茨 发明汽车
美 莱特兄弟 发明飞机
________ 诺贝尔 发明黄色炸药
(2)运用“相同与不同”的概念范畴,简要比较工业革命与第二次科技革命。
①依据所学,完成表格。
类别 相同 不同
工业革命 第二次科技革命
国家 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 英国为主 美、德为主
动力 有重大动力技术突破 蒸汽机 电力与_______
行业 __________________ 纺织、煤炭、钢铁、火车、汽船等 石油、电气、化工、汽车、航空等
②除上述三个类别外,请再确定一个,并将比较结果填入下表。
类别 相同 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工业革命 第二次科技革命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入一个动词,表达科技与人类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要求:①观点明确;②史论结合;③逻辑自洽;④150字左右)
科技______人类
7.科技:无谓福祸,惟人善使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①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成功改良蒸汽机,②实现了人类生产技术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人类进入蒸汽时代。③19世纪70年代,实用的发电机和电动机先后诞生。④20世纪后,电力成为占统治地位的能源,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1. 材料中属于对历史主观认识的是(填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人们普遍认为:科技的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了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变革,深刻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将下列佐证上述观点的选项,分别填入表格。(每空格填一个字母)
A.工厂制度 B.科学理念的提升 C.电话的出现与普及
D.协作意识的强化 E.德国统一 F.城市化进程加速
G.农业机械化的推广 H.俄国农奴制改革
(1)推动经济变革
(2)推动政治变革
(3)影响生活方式
(4)影响思维方式
3. 科技的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无负面影响?简要解释你的回答。
1.【答案】
(1)归类(统一大业)C; (外交成就)B;(科技成就)DF
(2)年份:1964年
意义: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3)例如:政治制度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又如,经济方面,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我国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解析】
(1)根据“1971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头版”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反映的是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根据“毛泽东主席会见尼克松总统”可知,B反映的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根据“告台湾同胞书”可知,C反映的是海峡两岸的交往。根据“ 杂交水稻”可知,D反映的是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根据“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可知,E反映的是香港回归。根据“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可知,F反映的是屠呦呦发现治疗疟疾的青蒿素,在2015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综合上述可知,AB反映的是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 CE反映的是我国祖国统一-方 面的成果; DF反映的是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故答案为: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 AB;祖国统一方面的成果: CE;科技成就: DF。故分别填:C、B、DF。
(2)在中共中央统一领导下,经过一大批科技人员、干部和职工的共同努力,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于1964年10月16日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原子弹的爆炸成功,代表了中国科学技术的新水平,有力地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图片主要反映新中国的科技领域成就,还可以从政治制度、经济建设等领域归纳我国的发展。如果从政治制度视角,可以以1954年宪法来归纳;如果从经济视角,可以从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归纳。
2.【答案】
(1)英法美。
(2)文献史料:B、C;实物史料是:A、D。
(3)B、C;理由是:史料的选取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对应的判断,其效度与可靠性会随着研究对象的不同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以研究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为研究对象,A和D与所研究对象关系较小,B和C都是对工人阶级调查的直接史料,可以准确贴切的反映相关主题,所以相对来说更具备效度和可靠度。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从18世纪后期起,其他国家纷纷学习英国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法国、美国、德国等国先后进行工业革命,可知英法美三国工业革命的先后顺序应是英法美。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献史料是指:凡是用文字记载的书面材料,如档案、诏令、奏议、年鉴、回忆录、铭刻、书信、日记、调查报告、账簿、传单、广告、新闻、小说等等。实物史料是指:实物或遗迹等非文字史料概称为实物史料,如北京人遗址、秦砖汉瓦、近代影视资料等等。根据定义可判断出文献史料是:B1848年恩格斯关于工人阶级状况调查;C《XXX工人情况简述》。实物史料是:A电话机、D瓦特改良蒸汽机。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要研究的是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那么应该选用B1848年恩格斯关于工人阶级状况调查和C《XXX工人情况简述》。这样选择的理由是:史料的选取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对应的判断,其效度与可靠性会随着研究对象的不同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以研究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为研究对象,A和D与所研究对象关系较小,B和C都是对工人阶级调查的直接史料,可以准确贴切的反映相关主题,所以相对来说更具备效度和可靠度。
3.【答案】
(1)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交通工具的进步;鸦片战争
(2)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基础设施、生活环境、大众教育等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或从材料中归纳两个视角,即可)
(3)科技的发展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带来了的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贫富分化等;这让我们认识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要注意趋利避害,坚持可持续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原因:根据材料一“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火车平均65英里/小时,汽船平均36英里/小时”、“20世纪50年代,螺旋桨飞机平均300-400英里/小时”、“20世纪60年代,喷气式客机平均500-700英里/小时。”、“1840年,正值以英国为中心的技术革命结束不久”、“西方正酝酿着又一次技术革命”并结合所学可知,两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力飞跃发展,交通技术不断革新,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了火车;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汽车和飞机,加速了各地之间的联系,缩短了地域之间的距离,因此16-20世纪,人类的联系更加紧密、便捷、及时,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事件: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需要广阔的海外市场,为打开中国大门,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2)变化:根据材料三“美国内战形势图”、材料四“英法美德四国的人口增长”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开始推广大众教育;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同时,在工业化进程中,西方国家出现了许多问题,环境污染严重,贫富分化加剧等。因此,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基础设施、生活环境、大众教育等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科技的发展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带来了的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贫富分化等;这让我们认识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要注意趋利避害,坚持可持续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4.【答案】
(1)①蒸汽机;②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③19世纪70年代;④电、石油
(2)不是偶然现象。英国拥有率先开展工业革命的诸多有利条件,如:英国在17世纪末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局稳定,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及工业革命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经济重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促进了英国工商业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工业革命创造了物质条件;早期海外殖民掠夺(罪恶的三角贸易)为英国创造了巨额利润,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资金;英国殖民者在北美建立大种植园,生产棉花、烟草、蓝靛、糖等,为工业革命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英国在近代自然科学领域的领先、手工工场时期的技术积累,为技术改进和突破创造了科学条件和技术基础;英国的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廉价的自由劳动力。
(3)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无产阶级迫切需要革命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
【解析】
(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动力机械是蒸汽机,生产组织形式是工厂;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新能源则是出现了电、石油等。
(2)结合所学可知,英国拥有率先开展工业革命的诸多有利条件,如:英国在17世纪末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局稳定,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及工业革命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经济重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促进了英国工商业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工业革命创造了物质条件;早期海外殖民掠夺(罪恶的三角贸易)为英国创造了巨额利润,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资金;英国殖民者在北美建立大种植园,生产棉花、烟草、蓝靛、糖等,为工业革命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英国在近代自然科学领域的领先、手工工场时期的技术积累,为技术改进和突破创造了科学条件和技术基础;英国的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廉价的自由劳动力。所以英国当时具备了出现工业革命的各种条件,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
(3)根据图示内容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无产阶级迫切需要革命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
5.【答案】
(1)蔡伦、袁隆平
(2)东方红1号
(3)②③④;蒸汽时代
(4)如生物工程、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
(5)如针对环境污染问题可研制新的产品。对于能源危机问题,可研制取代石油的这一能源作为动力的新型汽车。
【解析】
(1)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改进造纸术的蔡伦,东汉的宦官蔡伦,他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渔网作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后人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图三中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袁隆平培育出有东方魔稻之称的杂交水稻。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0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我国因此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苏联之后第三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我国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馆的发明分别是蒸汽机、电灯、飞机、电脑。其中爱迪生发明的电灯,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即电脑都是美国人发明的,所以答案是②③④。图①是瓦特改良的蒸汽机,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蒸汽机”。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技术革。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是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
6.【答案】
(1)瑞典
(2)①内燃机
都带来交通运输业的重大变革
②主要发明
都出现了重大科技发明并广泛应用于生产,引起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
“珍妮机”、蒸汽机、蒸汽机车、汽船 白炽灯泡、飞机、内燃机、汽车、炸药
(3)造福
飞机的发明和应用,使得人们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促进了航空事业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航空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普及,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建立起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信息时代”。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和飞机的发明都促进了社会发展,造福人类。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威力较大的黄色炸药源于瑞典。由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和实业家诺贝尔发明,所以本空填写瑞典。
(2)①根据所学知识可得,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动力是电力和内燃机。工业革命和第二次科技革命在行业上的相同点是都带来交通运输业的重大变革。
②比较工业革命和第二次科技革命,可从主要发明的角度进行比较,结合所学可得出相同点是都出现了重大科技发明并广泛应用于生产,引起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 。不同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有“珍妮机”、蒸汽机、蒸汽机车、汽船,而第二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发明是白炽灯泡、飞机、内燃机、汽车、炸药 。
(3)表达科技与人类的关系,根据所学可概况为科技造福人类,说明理由时需简要说明科技对人类的积极作用,如飞机的发明和应用,使得人们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促进了航空事业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航空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普及,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建立起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信息时代”。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和飞机的发明都促进了社会发展。
7.【答案】
【小题1】② ④(全部答对)
【小题2】(1)A G (2)E H(3)C F (4)B D
【小题3】有 环境污染/军火生产用于战争/贫富分化等(任举一例即可)(如答“科技本身无所谓对错,关键是人在科技发明和应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可得分)
【解析】
【小题1】根据题干选项“材料中属于对历史主观认识”,是人们认识历史过程中主观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实现了人类生产技术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人类进入蒸汽时代。④20世纪后,电力成为占统治地位的能源,人类进入电气时代。选项②④符合题意;①③是客观史实,不符合题意。因此填写②④
【小题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技的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了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变革,深刻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如(1)推动经济变革的有A.工厂制度、G.农业机械化的推广。(2)推动政治变革有E.德国统一、H.俄国农奴制改革。(3)影响生活方式的有C.电话的出现与普及、F.城市化进程加速。(4)影响思维方式有B.科学理念的提升、D.协作意识的强化。
【小题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技的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