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历史【热点 重点 难点】专练
重难点专题14史料的分类及其运用
【例题】(2020·上海黄浦·统考二模)建国时期的伟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步骤一]定时空,算纪年
(1)材料B中“民国三十八年”是指公元_________年。
[步骤二]析史料,定分类
(2)上述材料中,符合研究主题的原始史料是: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材料中,符合研究主题的实物史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三]梳线索,谈理由
(4)上述材料中,能证明研究主题的关键证据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答案】
(1)1949
(2) A B
(3) A D F
(4)第一层:选择除A和B之外的部分或全部选项。
第二层:选择A或B,说明理由言之成理。
第三层:选择A和B,说明理由言之成理。
考点一:史料分类:
按表现形式分
1、文献史料:是指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史料。
(1)种类:①以纸张为载体,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志、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报刊、信笺等。②以电子媒介为载体,如电子邮件、各类聊天信息等。
(2)价值:最主要的史料载体,使文明得以流传后世。
(3)局限性:①无法反映前文字阶段的人类历史。②往往受个人因素(个人立场、个人修养、感情好恶)、政治因素(政治权势篡改历史)、时代因素(研究方法、角度)的影响,致使文献记载中出现错误,需要综合分析各种史料,进行比较分析、去伪存真,探索发现历史真实。③文学作品能反映作者生活时代的特征,可作为史料,但要注意甄别。④历史漫画能形象地再现历史,但往往带有强烈感彩。不能作为研究该历史事件的直接证据,但可以作为研究作者对该事件看法的第一手材料。
2、实物史料:是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
(1)种类: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
(2)价值:
①实物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因而比文字史料更直观、可靠。②它在断代上具有数据的精确性,是重现前文字阶段人类历史的最重要依据。③丰富了对文字产生以后的人类历史的认识,与文字资料相互参证,从差异中寻找历史的真实,能够印证、充实、纠正文字资料。
(3)局限性:①实物史料多为片断,它们可能只是一个很小的碎片,无法完全反映历史的全貌和原貌。②需要文字史料以及其他各种历史资料进行综合印证,相互补充。比如对有些器物,人们还只能猜测它们的意义,并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3、口述史料:是反映口头讲述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
(1)种类: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录、座谈录音等。
(2)价值:①口述史料可以与文字、实物等史料进行相互印证,弥补史料的不足。②多用于现代史的研究,通过对尚在人世的当事人访问而获得对历史更直接深入的了解。
(3)局限性:①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口述史料会与本来面貌有较大差距,当事人的回忆也难免不准确或者不全面(受到当事人的记忆能力、情感、价值判断等因素的影响)。②神话、传说、故事、史诗等也会有大量创造和虚构的情节。
(二)、按史料价值分:
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转手史料)。
(1)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指某历史事实发生时产生的资料。如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
(2)第二手史料(转手史料):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反映的是历史事实的转载或复制资料。一般而言,一手史料的可信度高于二手史料。
(三)按史料与事件关系程度分类: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
(四)、其他史料分类:
(1)“正史”(官方记载)与“野史”(民间记载)
①正史:一般认为是指由宫廷史官记录的史书;
②野史:一般认为是指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与官修的史书不同的另一种史书,与“正史”相对而言。 正史根据著作人的不同,有的往往带有国家意志和民族的情绪夹杂在里面,如:有的官著与官修的著作、《资治通鉴》(在三国的史事记载里,体现了著作人强调正统的思想。当然这本只是采用的编年史体例,严格上不是正史)等。当时或者后代往往曲笔或忌讳一些政治与秘闻,不敢如实记载,故对待正史有必要参看如别史、杂史加以认证,否则难免以管窥豹,不得其真。
总体而言,正史是最可信的,如《史记》,当时著作后,在国家是本历史禁书,后来才渐渐公正。野史或可表达个人意志,功过论述可能不客观,故而一定要进行逻辑论证。
(2)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
①有意史料:官方组织编写的史书和成文的历史著述、回忆录和公开的报道等,应属于 “有意的史料”;
②无意史料:官方遗留下来的文书档案、军事文件及其私人信件、日记等,这都是当时的人们在无意中留下的证据。应属于“无意史料”。
考点二:史料的运用
1、史料的真实性:一般而言,一手史料的可信度高于二手史料,实物史料的可信度高于文献史料和口述史料;正史的可信度高于野史。
2、史料辨伪:史料在使用前要先考证其真实性,剔除其中的虚假成分;根据历史文献、出土文物等相互印证、验证考核。
1.运用史料时,要保持结论的客观性,在史料选择上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
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
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如唯物史观
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
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
(5)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
2.史料辨伪辨伪的四种基本方法
1、从目录上来辨别其真伪。
借助书目来鉴别古书真伪,可以分为三种方式:①从书目上考其来源,来源不明,不可轻信。②借助书目考其流传,如流传之绪颠倒混乱,也不可轻信。③借助书目,核对篇目、如不符合,也不可轻信。
2、从古书所引用的材料来鉴别其真伪。
按引用的材料来考其真伪,也有二种方式:①早出的书反引用晚出书的材料(既可以是指写作时代的早晚,也可指刊行出版的早晚),不可轻信。②引文有误,也不可轻信。
3、从古书的内容来鉴别其真伪。
这一种方法,在以下三种情况下考察:①所记史事、人物活动、与史实是否相符。②所记的专用名词,如人名、地名、文物制度等,是否与史实相符。③所记的时代特征、思想状况等是否与史实相符。如其不符,不可轻信。
4、从古书的文法、体例、风格来鉴别其真伪。
一时代有一时代的行文特色、流行体例,因此,也可以从文法、体例、风格等方面来鉴别其真伪。此外,实物史料还可以从制作原料、手迹、款式等方面来辨别其真伪问题。
3.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几个主要因素
(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
(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
(3)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
(4)时代的局限性等。
1.(2021·上海长宁·统考二模)中华文明的辉煌
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将上列图片所反映的历史内容,按时代顺序排列。(填写字母)
(2).中华文明灿烂多彩,上述图片从某些方面印证了其辉煌。按照示例完成任务。
示例:艺术方面,可以用图片 B、C、F 印证。
任务一:科学技术方面,可以用图片________、_________等印证。(填写字母)
任务二:请另选一个方面,并以相应的图片印证。
方面:__________,图片:_________(填写字母)
(3).D 作为实物史料,既反映了唐朝的雕刻技艺水平,更是当时民族交往与交融的历史见证。如果想要进一步探究唐朝与吐蕃的民族关系,除了材料 D,请你再补充一则其他史料进行佐证。
2.(2020·上海奉贤·统考二模)解读史料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
材料七 一个大约7岁的小男孩尸体上有4处刺刀伤口,其中一处在胃部,伤口有手指那么长。
——【德】拉贝著《拉贝日记》(1937年12月24日)
材料八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成立之初,联盟成员处于战争最艰苦的阶段,不论在亚洲太平洋战场、欧洲战场还是北非战场,都处于退却和防御的态势。
——王斯德主编《大学世界史》
(1)材料一至材料六中,选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主题有关的材料。
(2)确定一个分类标准,对上述所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主题有关的材料进行分类。
按________标准分类,可分为________。其分类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就印证日军侵略暴行而言,材料一属于( )
A.有意史料B.无意史料
3.(2021·上海金山·统考二模)伟人功绩
(1)观察时间轴,将其中的空格补充完整。
(2)下列可用于研究“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的文献史料题_________、_________实物史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字母)
(3)察《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将下列字母所示的区域或地点正确填入地图方框内。(填写字母)
A.西域 B.长安
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
4.(2020·上海金山·统考二模)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与发晨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将上述图片中所反映的历史内容,按时代顺序排列。(填写字母)
(2)上述图片可以反映大一统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按照要求完成下列任务。(图片可重复选择)
任务一:以大一统国家的治理为研究主题,可用图片D、_________反映经济方面的措施;可用图片A、图片B反映_________方面的措施。
任务二:以巩固大一统国家的政治措施为研究主题,图片A、_________、_________是原始史料;图片E、_________既是实物史料又是文献史料。
材料二: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为德,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也。诸功臣旧族…皆改之。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三: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唐)白居易《寄胡饼杨万州》
何时窄袖短貂裘,胭脂山下弯明月。
——(唐)元稹《小胡茄引》
(3)根据材料二,指出“魏”采取了哪一项改革措施?材料三反映了唐朝怎样的社会风尚?
5.(2022·上海嘉定·一模)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上述可用于研究政权分立时期民族交融的原始史料是材料________和材料________(填字母)。若材料B、C、D可用于研究中国古代手工业方面的发展,则材料A、E、F可用于研究中国古代________方面的发展。
(2)若针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时期巩固边疆的举措”展开研究,还可补充哪个实物材料?请说明理由。
6.(2021·上海松江·统考二模)丝路明珠―泉州
“一带一路” 是中国近年来面向国际提出的合作倡议。泉州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 ,也是历史的见证者。
(1)以上材料中,属于实物史料的是E、______;属于文献史料的是C、______;属于图像史料的是______、______(填写字母)
(2)想要比较完整地了解“宋代泉州海外贸易的盛况”,以上史料中,你将选择哪几则?说明理由。
(3)结合材料,说说泉州为何被称为“丝路明珠”。
7.(2021·上海浦东新·统考二模)中国近代史是风云变化抗争探索的历史,是山河巨变换了人间的历史。
材料一:
(1)以上材料,可以作为研究四行仓库保卫战直接证据的有______、______和D。
(2)就了解四行仓库保卫战的真相而言,属于非原始史料的是______,理由是_______。
(3)除了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外,请再举出与上海有关且能体现追寻红色足迹主题的史实两例。
材料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社会主义革命90多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历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得来的…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学习出版社2018年5月第1版
(4)上文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40年”、“170多年”是分别以哪一历史事件为起点的?请选择其中的一例,简述其影响。
8.(2021·上海黄浦·统考二模)以下是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中关于《建党前夕的上海》专栏的一组资料。
材料一:照片《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外滩》
说明:上海地处中国大陆海岸线中点,长江出海口,地理位置优越。1843年开埠以后,处在西风东渐窗口的上海迅速发展成为现代工商业之都。
材料二:照片《上海职工自发组织的第一个工会团体——上海药业友谊联合会1920.1.18》说明:随着民族工业的不断发展,工人及队伍日益壮大,到1919年,上海已是全国工人人数最多、最集中的城市。
材料三:照片《20世纪20年代报馆书局林立的福州路山东路口》
说明:待补写
材料四:照片《20世纪20年代俄国侨民在上海霞飞路上开设的餐厅》
说明:1920年的上海华洋混处、五方杂居。俄国侨民有5千多人,这为俄共(布)在上海开展工作提供了掩护。
材料五:照片《上海公共租界界石》
说明:这是1899年工部局所立的公共租界的界石,见证了租界的扩张。
材料六:地图《19世纪末上海轮船招商局航线图》
说明:当时上海已形成近代化的交通信息网络。轮船、铁路四通八达,电报、邮政联通国际国内,为海内外人士进出上海、互相联络提供了便利。
材料七:地图《上海租界示意图》
说明:近代上海存在公共租界,法租界、华界三个行政区域。租界为革命活动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保护。
材料八:《刘江给俄共(布)阿穆尔州委的报告》(920年10月5日):“那里有许多社会主义性质的组织,出版300多种出版物(报纸、杂志和书籍),都带有社会主义色彩。”说明:当时上海思想开放、出版自由,为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基础。
(1)根据上述材料及说明,结合所学,请你为材料三补写一个说明。
(2)除了示例之外,还有哪两个材料也可以相互佐证?请说明理由。
示例:
相互佐证:材料五与材料七
理由:材料五是实物史料,可以和地图一起相互印证上海租界发展的历史。
(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阐述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的原因。
9.(2021·上海青浦·统考二模)玉米的全球传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从材料一地图看,玉米从起源地美洲大致分两条路线向全球传播:
示例:向东横渡大西洋,经非洲穿越印度洋抵达亚洲。
向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所学判断,以上地图反映的历史现象出现的时间应_______。(填字母)
A.不晚于15世纪中期 B.不早于16世纪早期 C.不早于17世纪早期
材料二:
材料二: 16世纪中期欧洲出版物中所绘玉米植株图 材料三: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亦罕。 ―【明】《本草纲目》 玉蜀黍,俗名玉米……此种近时楚中遍艺之。 ——【清】《沅州府志》
(3)材料二是研究16世纪中期玉米在欧洲传播的( )
A.原始史料B.非原始史料
(4)根据材料三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填正确,错误的填错误。
①明朝时期,玉米是唯一的粮食来源( )
②清朝时期,玉米种植遍布全国( )
(5)有人将玉米的全球传播称为15、 16世纪世界变化的缩影。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简要说明理由。
10.(2024·上海普陀·统考二模)漫画承载了人类的历史记忆,也是一种历史语言。某班级以“漫画中的近代世界”为主题制作了以下历史小报。
漫画 补充信息
① 林肯高举斧头朝向一棵写有“slavery”的树,并威胁树上的南方“总统”:“如果你再不下来,我就把树砍断了!”
② 各国政要口叼烟斗在开会,会桌底下布满火药。
③ (“USSR”指苏联)苏联认为,美国将联合其它国家围剿自己。美国认为,苏联将全面对外扩张,危害世界安全。
(1).有同学对漫画①中林肯威胁南方“总统”要“把树砍断”的具体措施还不清楚。请你帮助解答困惑。
(2).漫画②中“会桌底下布满火药”,根据此细节,向同学解释你对漫画作者意图的推断。
(3).小报中漫画③还缺少主题,请你根据对漫画内容的理解,为漫画③拟一个恰当的主题。
主题:
(4).同学们对板报上的漫画很感兴趣,纷纷讨论漫画的寓意和其史料价值。你认为漫画能否反映历史的真实?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11.(2022·上海静安·统考二模)(二)读书知史
某同学在文庙书市上淘到了四本与世界革命斗争历史相关的著作
(1).请你帮助该同学将著作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填写字母)
(2).该同学想了解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斗争的历史,你会推荐著作______、______。(填写字母)
(3).该同学在学习《列宁与十月革命》一课的时候,将著作A作为原始史料推荐给全班同学。你是否认同他的观点?说明理由。
(4).该同学要补充一本近代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不懈斗争的著作,你会如何推荐?说明推荐理由。
12.(2024·上海长宁·统考二模)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与使用了工具,劳动工具的变革成为历史演进的强大动力。某校历史兴趣小组以“中国古代的劳动工具”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他们从教科书中找到以下材料:
材料一:
整理与归纳:
(1)从材料来源看,材料______和材料B属于考古成果,说明了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与古代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填写字母)
(2)从功能种类看,材料______属于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东汉末年,反映了古代先民对劳动工具的改进与革新。(填写字母)
(3)从使用地域看,材料F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反映了________。
补充与判断:
材料二: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齐民要术·序》
(4)判断下列表述,在正确选项后面的括号里填正确,错误的填错误。
①从时序定位看,材料C所示耧车可能出现在此书内容中。( )
②从史料价值看,此书是研究当时对外交往的重要文献史料。( )
③从作者意图看,序言揭示了生产工具与农业发展的密切关系,透露出作者服务国计民生的愿望。( )
质疑与反思:
材料三:王朝软弱无力,列国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看来是个多事之秋。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改变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5)材料三中所说的“根本变革”与材料一中的哪则材料有关?(填写字母)
(6)作者认为这是“决定而且永久地改变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1.【答案】
(1)B D E A
(2)任务一:A E
任务二:如民族交融方面:D ;建筑方面:B;商业方面:C (归类一分,内容一分;归类合理,即可得分) (3)如《步辇图》/《旧唐书﹡吐蕃传》等(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解析】
(1)根据材料图片中的朝代并结合所学可知,图片按时间顺序排列为东汉、南北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即:F B D C E A。
(2)根据材料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任务一:《天工开物》为我国实用科学著作之一,火铳为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的拓展发明,即AE图示为科技方面的产物;任务二:D图示唐蕃会盟碑是我国古代民族交融方面的体现 ;B图示是建筑方面的体现;C图示是商业方面的体现。
(3)根据材料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步辇图》/《旧唐书﹡吐蕃传》等都可探究唐朝与吐蕃的民族关系。
2.【答案】
(1)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
(2)(1)标准:按类型可分为文字材料和图像材料。结果:材料一、材料七、材料八为文字材料;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为图像材料。
(2)标准:按性质可分为直接(或原始)材料和间接(或非原始)材料。结果:材料一、材料四、材料七为直接材料;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八为间接材料。
(3)B
【解析】
(1)本题关键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依据材料一“日本人杀人比赛”是在中国战场;材料二地道战是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战场的战法;材料三中培养珍珠港事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标志;材料四中雅尔塔会议是第二世界大战后期召开的重要国际会议;材料五和六均与一战有关。因此,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主题有关的材料是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
(2)材料中历史史料按照史料类型可以分为文字材料和图像材料;其中材料一、材料七、材料八为文字材料;而材料二、材料三和材料四为图像材料。如果按照史料的价值可以分为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依据这种分类,材料一、材料四、材料七为直接材料;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八为间接材料。
(3)材料一是当时日本人拍照无意留下的史料,因此B项正确。
3.【答案】
(1)孔子 北魏 抗击倭寇,消除了长期为患的倭寇,维护了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
(2)文献史料:A E 实物史料: B C D
(3)从左至右:A B
【解析】
(1)根据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编筑《春秋》,修订《六经》,创办私学。第一个空填写历史人物,答案为孔子;孝文帝一般指拓跋宏,第二个空填写朝代,因此为北魏;第三个空填写意义和影响,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戚继光抗倭的意义是消除长期为患的倭寇,维护了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
(2)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题目要求来看,满足可以研究秦始皇的必定是秦朝时期的文物,而金奔巴瓶属于清朝的文物,不符合;而文献史料是指有文字记载的史料,史记和秦始皇的昭文属于文字史料;而实物史料指的是出土的文物,秦铜权,秦半两,灵渠,等属于实物史料。故答案为AE是文献史料;实物史料是BCD。
(3)根据“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西域位于左框;B、长安位于右框。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经过河西走廊,经西域,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的大秦(古罗马帝国),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4.【答案】
(1)DCE
(2) C 思想文化 E F A
(3)改汉姓;胡风盛行。
【解析】
(1)依据材料一图片和所学知识,图A反映的是唐朝实行科举制,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图B反映的是西汉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设立太学讲授儒家五经,图C反映的是隋朝修有众多的粮仓,如含嘉仓,图D反映的是秦朝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中国的货币,图E反映的是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设立行中书省或行省,图F反映的是清朝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高峰,图G反映的是明朝明太祖朱元璋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监视官民,因此按时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DBCAEGF。
(2)依据上述图片和所学知识,以大一统国家的治理为研究主题,可用图片D、C(隋朝修有粮仓)反映经济方面的措施:可用图片A(唐朝实行科举制度)、图片B(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反映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以巩固大一统国家的政治措施为研究主题,图片A、E(行省铜印)、F(军机处遗址)是原始史料;图片E、A(进士雁塔提名碑)既是实物史料又是文献史料。
(3)依据材料二“宜改姓元也。诸功臣旧族…皆改之”可知反映的是“魏”或北魏孝文帝采取改汉姓的汉化政策。依据材料三“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何时窄袖短貂裘,胭脂山下弯明月”反映了唐朝社会风尚开放,民族融合加强,汉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也受到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胡风盛行。
5.【答案】
(1) A F 农业
(2)言之成理、即可得分。示例:达赖金印,其可用于研究清政府对西藏管理方式的重要实物证据。
【解析】
(1)第一问:依据所学知识,《齐民要术》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作,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权分立时期,当时社会特征之一是民族交融。“西夏买牛契约’发生在辽、北宋、 西夏政权分立时期,体现少数民族由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化,体现了民族交融。故①A②F。
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A北魏贾思勰的综合性农学著作,E反映的是清朝时期的农耕和织造,F反映的是辽、北宋、 西夏政权分立时期农耕情况,因此材料A、E、F可用于研究中国古代农业方面的发展。故③农业。
(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时期,固边疆的举措”,可补充的实物材料如有:布达拉宫,理由:布达拉宫是文成公主入藏的重要实物材料,文成公主入藏加强了汉族与藏族的联系,巩固了唐朝边疆的稳定,也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如:达赖金印,其可用于研究清政府对西藏管理方式的重要实物证据。(开放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6.【答案】
(1)实物史料:A;文献史料:F;图像史料:B、D。
(2)选择:C、D、E。
理由:D、E中都有外国人出现,说明宋代贸易涉及海外,E中船上的物品,说明这些物品是海外贸易的产物。
(3)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的海外贸易发达。
【解析】
(1)A是遗址,属于古代遗留下来的实物史料;F是古人留下的文献史料;BD是属于图片,属于图像史料。
(2)理由:据图片可知,D、E中都有外国人出现,说明宋代贸易涉及海外,E中船上的物品,说明这些物品是海外贸易的产物。商船云集、商品种类频繁,这些更能说明宋代海外贸易的盛况。
(3)(3)泉州拥有许多良港,一年四季不冻、不淤、不冷,是当时最为完美的选择。据当时的历史相关文献记载,“当时泉州港中有大船百余艘,小船不可胜数,这里出产的绸缎,较杭州更好”,因此泉州海上贸易发达
7.【答案】
(1) A。 C。
(2) 图B 是艺术作品,有想象、虚构的成分。
(3)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兴起;五四运动上海三罢斗争;中共一大的召开等,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4)40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170多年: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若答改革开放的影响:改革开放使中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4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证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影响任选一例史实回答,言之成理得即可)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四行仓库保卫战是1937年淞沪会战时期,400多名中国军队在团长谢晋元的率领项,坚守上海最后一块阵地四行仓库的战役。图片可以作为研究四行仓库保卫战直接证据有图ACD。
(2)就了解四行仓库保卫战的真相而言,属于非原始史料的是图B。理由是电影《八佰》对四行仓库保卫战进行的艺术加工和改编。
(3)根据所学知识,与上海有关且能体现追寻红色足迹主题史实: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1922年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彻底反帝反封革命纲领。
(4)根据材料信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40年”是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历程中得来的”“170多年”是以鸦片战争为起点。十一届丧钟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提出改革开放政策,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鸦片战争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办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开端。
8.【答案】
(1)材料三说明: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繁荣的出版、教育等文化事业为进步思想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
(2)例1:相互佐证:材料三与材料八。理由:材料八是当事者写给上级的报告,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材料三的真实性。
例2:相互佐证:材料一与材料六。理由:材料一是当时的老照片说明了上海的繁荣,材料六是招商局的航线图说明了当时上海已形成近代化的交通信息网络,从而可以相互印证上海在当时已经是非常发达的国际化的现代都市。
(3)原因:上海有思想基础、阶级基础、组织基础,还有经济基础,租界也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保护。
【解析】
(1)根据“报馆书局林立”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繁荣的出版、教育等文化事业为进步思想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材料三与材料八可以相互佐证。因为材料八是当事者写给上级的报告,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材料三的真实性。又如材料一与材料六可以相互佐证,因为材料一是当时的老照片说明了上海的繁荣,材料六是招商局的航线图说明了当时上海已形成近代化的交通信息网络,从而可以相互印证上海在当时已经是非常发达的国际化的现代都市。
(3)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能够在上海诞生,主要是上海有思想基础、阶级基础、组织基础,还有经济基础,租界也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保护。
7.【答案】
(1)从美洲越过太平洋传到亚洲。
(2)B。
(3)原始史料。
(4)①错误;②错误。
(5)同意;15、16世纪受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人把玉米从美洲带到世界各地,体现了世界各地联系日益紧密。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地图,分析可知:向西从美洲越过太平洋传到亚洲。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玉米等美洲物产的向外传播是随着新航路而来的,新航路的开辟的时间是15世纪中期到时末期,所以是不早于16世纪早期,选B。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因此16世界欧洲出版物种的玉米插图为原始史料。
(4)根据材料三的信息可知:①材料三没有提到玉米是唯一粮食来源,同时这种表述也不符合史实。②清朝玉米种植遍布全国,为错误描述。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玉米作为原产美洲的作物,在15、16世纪被传播到世界各地,是受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这时期,世界各地联系日益密切。所以玉米是可以作为缩印反映这时期世界变化特征的。
8.【答案】
(1)《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2)如果仅仅从史实的角度出发,能够答出“帝国主义分赃”“巴黎和会没有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等,得一半分。如果能够从作者意图的角度出发,答出“作者的意图是用漫画揭露战胜国的虚伪,揭露巴黎和会是战胜国之间的利益博弈、对世界的重新分赃”等。
(3)能够答出“美苏冷战”相关的。如“山姆大叔与北极熊的‘斗争’”、“美苏各自眼中的对方”等。
(4)漫画的绘制,都是基于一定的时代背景,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的真实。但漫画经过了作者的加工,具有宣传、讽刺等用途,因此更多反映的是作者的创作意图或目的,不完全代表真实的历史。
【解析】
(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林肯对于南方的警告是要铲除南方经济的基础,废除奴隶制度,由此他采取的措施是实行《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2)根据“1919年‘和平会议’”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次会议是巴黎和会,这次会议是一战战胜国对于战败国的掠夺,充满了不平等,是一场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巴黎会议并没有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所以这次会议的会桌底下布满火药。
(3)根据“苏联认为,美国将联合其它国家围剿自己。美国认为,苏联将全面对外扩张,危害世界安全”可知,漫画③反映的是美苏之间的对立,是美苏冷战的表现。
(4)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漫画的绘制,都是基于一定的时代背景,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的真实。但漫画内容经过了作者的加工,具有宣传、讽刺等用途,因此更多反映的是作者的创作意图或目的,不完全代表真实的历史。
9.【答案】
(1)B、A 18. B D
(2)不认同。因为著作A并不是在十月革命时期发行的:或作者不是十月革命的亲历者。(言之有理即可) (3)如:《革命军》。因为它宣传民族民主革命,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理由与选材匹配即可。)
【解析】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宁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美国独立战争发生在1775-1783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非洲国独立于1990年,1990年,非洲各地全部独立,因此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应是B-C-A-D,因此题干空白处分别是B、A。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75年美国爆发独立战争,美国独立战争反对英国殖民统治,致力于获得民族独立,属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斗争的历史,B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次世界大战后非洲不断进行取得民族独立的斗争,至1990年,非洲各地全部独立,摆脱了殖民者的控制,属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斗争的历史,D正确。
(3)观点、原因,根据材料“顾炳鑫《列宁在十月》1970年出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宁在十月》属于学者对十月革命方面的书籍,属于第二手资料,著作并不是在十月革命期间发行的,作者也不是十月革命的亲历者,即A不属于原始史料,不能将A作为原始史料推荐给全班同学,因此不认同他的观点。
(4)本小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关键是读懂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回答即可。解答本题时从自己熟悉的角度入手,选择自己熟悉的一本近代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不懈斗争的著作,如可以选择《革命军》,该书宣传民族民主革命,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也可以选择人民解放军方面的书籍,如《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结合其相关内容加以阐述即可。要求,理由与选材匹配即可。
10.【答案】
(1) A D 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与趋势。/南方经济的发展。
(2)正确 错误 正确
(3)B
(4)同意,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促使中国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改变了中国的发展进程。
或不同意,春秋时期虽然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的转型时期,但直至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汉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解析】
(1)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遗址发现的骨耜和春秋时期出土的铁锸,从材料来源看,材料A和材料B属于考古成果,说明了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与古代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结合所学可知,从功能种类看,三国时期的翻车属于灌溉工具,因此材料D属于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东汉末年,反映了古代先民对劳动工具的改进与革新。结合所学可知,从使用地域看,宋代的秧马是一种拔秧工具,因此材料F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与趋势(或南方经济的发展)。
(2)依据材料二“《齐民要术·序》”可知,《齐民要术》是北朝贾思勰所著,整理了古书中记载的农业知识,因此从时序定位看,材料C所示耧车(汉代)可能出现在此书内容中。故本题干表述正确。
结合所学可知,《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因此题干从史料价值看,此书是研究当时对外交往的重要文献史料表述错误。结合材料二“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要在安民,富而教之”可知,从作者意图看,序言揭示了生产工具与农业发展的密切关系,透露出作者服务国计民生的愿望。故本题干表述正确。
(3)依据材料三“列国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看来是个多事之秋。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可知,该材料体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状况,因此材料三中所说的“根本变革”与材料一中的B图片(春秋铁锸)有关。
(4)本题是开放性试题,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但要说明理由。如:同意,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促使中国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改变了中国的发展进程。如:不同意,春秋时期虽然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的转型时期,但直至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汉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