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历史【热点 重点 难点】专练
专题04中国工业化之路
2024年周年历史事件热点 1953年三大改造70周年
1953年一五计划70周年
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65周年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45周年
工业化是评价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关于工业化我国经历了近代的工业化起步到现代的工业化成就瞩目和继续发展。本专题与时政热点联系紧密,是中考命题的热点。
长春一汽生产的第一批解放牌汽车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天津盛锡福厂挂上公私合营后的新厂牌 铁人王进喜
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考点一: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代表人物 张謇、荣宗敬、荣德生、卢作孚、侯德榜
阶段状况 阶段 特点 主要原因
洋务运动到清末 产生并缓慢发展 洋务运动的诱导;外商企业的刺激
辛亥革命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短暂的春天”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第一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夕 萧条、萎缩,发展受挫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
发展特征 (1)总体比较落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 (2)产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3)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4)发展短暂且艰难曲折,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夹缝中生存
考点二: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发展
时期 发展状况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一五计划 (1)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起止时间:1953~1957年。 (3)基本任务 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②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③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4)主要成就 ①工业: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各个领域快速发展,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②交通运输业: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5)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准备了物质条件,初步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三大改造 1.背景:我国农业的分散经营方式,影响了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2.时间:1953~1956年。 3.概况 (1)农业: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2)手工业: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4.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5.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6.缺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工业领域 (1)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建成。 (2)到1965年,实现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工业布局明显改善,沿海工业基地得到加强。 (3)新兴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 交通方面 修建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 生物科技 1965年,我国首先完成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电子信息、生物工程、航空航天、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技术工业蓬勃发展。建立起门类齐全的、独立的现代化工业体系. 1992年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城乡改革深化,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工业化程度日益提高。
1.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取得卓越成就的启示
(1)民族独立是发展民族经济的基础。
(2)先进的社会制度是实现工业化的重要保障。
(3)重视科技和教育,坚持发展公共科教事业。
(4)保持相对稳定和平的国内国际发展环境。
(5)政策的制定要从国情出发,尊重经济发展规律。
1.(2024·上海松江·统考一模)读不同史论,谈现代之变
学术界对于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有人认为,古老的中国走向现代社会是工业革命下西力东侵的结果,有人认为是来自中国社会内部的自发动力的突破。
(1)对于上述两种观点,观察上述材料,回答:
选用材料________和________,可以说明19世纪中后期,在工业革命、西力东侵下中国开始走向现代化。选用材料________和________可以说明20世纪初期,来自中国社会内部的自发动力,推动了现代化的进程。(填写字母)
(2)如果以经济视角研究“来自中国社会内部的自发动力的突破”,请补充20世纪中后期两种不同类型的史料。
(3)对于上述两种观点,结合材料及所学,你如何看待中国近现代之变?(自拟论题,史论结合)。
2.(2022·上海青浦·统考一模)新中国成立以来,交通的变迁见证了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将上述图片所示交通工具,按产生的时间先后排列。(填字母)
(2).根据图片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用正确表示,错误的用错误表示。
①新中国第一辆中外合资轿车和第一批国产汽车都是“一五计划”的重要成果。( )
②《交通可持续发展·综合交通》邮票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运输方式正日益现代化、多样化。( )
③第一辆国产自行车诞生时,我国的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 )
(3).上述图片可以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哪些方面的变迁
3.(2024·上海普陀·统考二模)铁路是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物。铁路在近代中国的出现和发展加速了近代中国的转型,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程的缩影。
1876年,英国怡和商行在上海铺设吴淞铁路,全长约14公里,这是我国第一条真正运营的铁路。
1881年,在李鸿章坚持下,清政府同意修建唐胥铁路,聘请英国工程师金达尔作为负责监督铁路修筑的总工程师。
1905-1906年,詹天佑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①_________创设“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震惊中外。
1911年,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国有”政策,激发了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有力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1953-1957年,第一个②_________期间,在苏联专家的援助下,新修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
2006年,③__________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2011年,京沪铁路正式开通运营。这是当时世界上一次建成线路里程最长、技术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
(1).在学习“铁路与中国式现代化”主题的过程中,同学整理了上述大事记表格。根据表格,完成填空。
材料1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国家之贫富,可以铁道之多寡定之,地方之苦乐,可以铁道之远近计之。
——孙中山《上海与〈民立报〉记者的谈话》(1912年)
材料2数年来,军阀私斗,以平汉、津浦、北宁之规模为最大。盖交通既便,而又省区过大,适足以为军阀扩大地盘之好资助,故北洋军阀层出不穷,循环不已。
——杨栋林《缩小省区问题》(1931年)
材料3学习中长(铁路)经验之可贵在于苏联先进经验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学他们善于把先进经验与具体情况相结合。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1956年)
材料4京沪高铁…极大地促进了人员、物资、信息等资源要素的快速流动,对贯彻落实国家战略提供了坚实保障和有力支撑。
——刘牧涵《京沪高速铁路对国家重大战略支撑作用研究》(2021年)
(2).材料1中,孙中山修建铁道的目的是什么?材料2描述了民国时期何种政治现象?材料2中认为,这种政治现象与铁路修建有什么关系?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铁路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52年,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5%。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期间,从计划制定到计划实施,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再到每一个建设者,可以说是上下一条心,举全国之力,步调一致搞建设的。“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建设和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
——王树恩《新中国“一五计划”出台的台前幕后》
(1)《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图》中①处是( )(填铁路名称);《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中②处濒临香港,该处是(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的时间是( )年,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 );图三显示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国家采取的是( )政策。
(2)依据材料二,指出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现实国情是什么?试分析其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简述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的重要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工业化建设给你怎样的启示。
5.(2024·上海长宁·统考二模)国家决策体现了国家意志,反映了国家治理与发展的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制定的众多决策,影响并改变着中国。某班学生学习完中国近现代史后,决定以“改变中国的重大决策”为主题,策划校园展览。他们找到了以下材料:
步骤一:制作材料介绍
同学们首先从历史阶段、现实作用与历史影响等角度阐释所选材料“如何改变中国”。
示例:材料B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巩固阶段。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年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巩固了人民政权,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条件。
(1).材料 (填写字母)与材料B属于同一阶段,请根据示例为其制作介绍。
步骤二:规划展览路线
(2).同学们根据历史阶段设计参观路线,针对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阶段,最终选定材料C作为此阶段的第一件展品,并为其标注“中国走向改革开放的起点”,请你谈谈如此布置的深刻用意。
步骤三:撰写展览序言
(3).有人说:检验政策正确与否的标准是实践。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并以此作为展览的序言。
1.【答案】
(1) B C A E
(2)要求1:20世纪中后期经济方面的史料
要求2:要说明史料类型。
要求3:要说明史料具体名称
说明:与研究主题无关或只写史料类型不列举史料均不可;不写史料类型只写两则不同类型的史料、写两则相同类型的史料、史料名称不具体不可。
例如:文献史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图像史料:农民领取联产承包责任制合同书的照片
(3)能够根据情境,全面且有逻辑地围绕观点展开论述。
【解析】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制造局制炮厂”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进行,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的情况下进行。《海国图志》是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签订以来中国人对世界事务的一次开放性的总思考,促使中国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所以B、C可以说明19世纪中后期,在工业革命、西力东侵下中国开始走向现代化。《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创办的,新文化运动是1915年掀起的,主张民主与科学,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荣氏兄弟创办的福新面粉公司”是1912年 荣氏兄弟创办的,开工不到一年获利颇丰,所以A、E可以说明20世纪初期,来自中国社会内部的自发动力,推动了现代化的进程。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中后期,能体现“来自中国社会内部的自发动力的突破”的文献史料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开始进行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图像史料有农民领取联产承包责任制合同书的照片。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在安徽凤阳小岗村率先进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3)根据材料“学术界对于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有人认为,古老的中国走向现代社会是工业革命下西力东侵的结果,有人认为是来自中国社会内部的自发动力的突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于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西力东侵的结果,也是中国社会内部的自发动力的突破。学生根据观点,从中国的近代化探索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等史实进行论述,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如: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挽救危亡,洋务派掀起了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道路,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等,反映了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有西力东侵的结果。同时,1915年掀起的新文化运动抨击了封建旧思想,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开始进行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等又体现了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中国社会内部的自发动力的突破。所以说,对于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西力东侵的结果,也是中国社会内部的自发动力的突破。
2.【答案】
(1)
(2)①错误;②正确;③正确
(3)本题按学生思维层次评判。
层次一:局限于对交通领域变化的阐述,指出材料反映了交通的日益快捷、便利等。层次二:由交通工具和出行方式的变化,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改革开放的深入、综合国力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等,写出其中一个方面的变化即可。
【解析】
(1)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1983年4月11日,中国首辆合资轿车桑塔纳下线,这辆手工组装的轿车从上海安亭一处旧厂房里缓缓驶出,宣告中国第一辆合资轿车的诞生;第一台汽车生产时间是1956年,生产的汽车品牌为解放,车辆型号为CA10,是新中国的第一台车辆;科学发展观提出以后,我国推行交通可持续发展;1950年,新中国第一个自行车品牌——“飞鸽”诞生,揭开了中国自行车发展的篇章。故顺序是DBAC。
(2)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①新中国第一辆中外合资轿车是改革开放的成果,第一批国产汽车是“一五计划”的重要成果。故错误。②《交通可持续发展·综合交通》邮票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运输方式正日益现代化、多样化。故正确。③第一辆国产自行车诞生时,我国的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故正确。
(3)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如,交通领域变化,日益快捷、便利;交通工具和出行方式的变化,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改革开放的深入、综合国力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
3.【答案】
(1)京张铁路、“五年计划”、“青藏铁路”。
(2)推动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军阀混战;铁路的修建,便利了交通,也加剧了军阀之间的战争。
(3)本题按思维层次评分
水平1:选材涉及史实涵盖中国近代和现代,能够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论述,并与观点建立联系。
水平2:选材涉及史实涵盖中国近代和现代中的两个时期,或者不能完整地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进行论述,不能与观点建立联系。
水平3:选材涉及史实涵盖中国近代和现代中的一个时期,或者不能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进行论述,不能与观点建立联系。
水平4:没有结合材料进行论述。
观点参考:
近代以来,铁路从“立国”之路到“兴国”之路和“强国”之路的逐级变轨、稳步提升,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正是这样一个分阶段不断演进、不断累积的过程,具有从量变到质变,不断升华、飞跃的特征。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后,国门被迫打开,铁路随之传入中国。此后不同派别都希望通过建设铁路,实现国家的富强,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些希望最终都化为泡影。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铁路建设飞速发展,从普通铁路,到如今的高速铁路。这也进一步推动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到来。
【解析】
(1)结合所学可知,詹天佑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所以①处是京张铁路;根据“1953—1957年”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所以②处是一五计划;结合所学内容可知,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所以③处是青藏铁路。
(2)根据“国家之贫富,可以铁道之多寡定之,地方之苦乐,可以铁道之远近计之”可知,孙中山认为,修建铁路可以推动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根据“军阀私斗,以平汉、津浦、北宁之规模为最大”可知材料2描述的是军阀混战;根据“盖交通既便,而又省区过大,适足以为军阀扩大地盘之好资助,故北洋军阀层出不穷,循环不已”可知,铁路的修建,便利了交通,也加剧了军阀之间的战争。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近代以来,铁路从“立国”之路到“兴国”之路和“强国”之路的逐级变轨、稳步提升,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正是这样一个分阶段不断演进、不断累积的过程,具有从量变到质变,不断升华、飞跃的特征。结合鸦片战争以来,铁路的传入、中国近现代铁路修建的相关史实进行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4.【答案】
(1) 宝成铁路 深圳 1953 重工业 赎买
(2)国情:工业落后,重工业比重低。
原因: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做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国家制定了正确的经济发展规划;社会各界齐心协力等。(言之有理,答出一点即可)
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3)民族独立是国家工业健康发展的前提;优越的社会制度有利于促进工业的发展;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言之有理,答出一点即可)
【解析】
(1)观察图一,《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图》中①处是宝鸡到成都的宝成铁路;《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中②处濒临香港,该处是深圳;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的时间是③1953年;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④重工业;图三显示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国家采取的是⑤赎买政策。
(2)国情:由材料“1952年,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5%。”可知,我国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现实国情是工业落后,重工业比重低;原因:由材料“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期间,从计划制定到计划实施,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再到每一个建设者,可以说是上下一条心,举全国之力,步调一致搞建设的。”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取得巨大成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国家制定了正确的经济发展规划;社会各界齐心协力等。
(3)启示: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是因为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获得了民族独立,民族独立是国家工业健康发展的前提;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取得巨大成就离不开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优越的社会制度有利于促进工业的发展。
5.【答案】
(1)材料A,介绍: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其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2)恢复高考对我国改革开放的意义是全方位的,其基本价值是顺应了社会公众对于人才观念的认同,重建了价值体系和观念。
(3)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政策也如同真理一般,只有经过无数人的实践才会知道正确与否。正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一国两制的提出解决了香港、澳门的领土主权问题,这些政策都是经过反复实践才证明是正确的。
【解析】
(1)根据所学可知,图A反映的是抗美援朝,时间是1950—1953年,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巩固阶段。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其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2)根据所学可知,“文革”一年废除高考,排斥文明、打击迫害知识分子,不仅破坏了教育秩序,更为严重的是使人们迷失了方向,败坏了整个社会风气,给国家、社会带来了深重灾难。恢复高考对我国改革开放的意义是全方位的,其基本价值是顺应了社会公众对于人才观念的认同,重建了价值体系和观念。
(3)根据材料图片提供的农民领取联产承包责任制合同书以及邓小平《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等,结合所学可知,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政策也如同真理一般,只有经过无数人的实践才会知道正确与否。正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一国两制的提出解决了香港、澳门的领土主权问题,这些政策都是经过反复实践才证明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