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莒县初中语文说课大赛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7课记承天寺夜游说课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莒县初中语文说课大赛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7课记承天寺夜游说课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1-23 21:36: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记承天寺夜游》 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有85个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简练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学情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情。话中有诗,意蕴深远,适合学生的诵读学习。八年级学生经过初中一年多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讲解本文时,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努力创设情景,以诵读为主,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读中思、读中品、读中悟。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依据教材与学情特点,我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读“神品之文”:培养学生多样性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品“月色之美”: 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悟“闲人之情”:理解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其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闲人含义,体会作者旷达的心境。
  
  教法方法:
根据教材和学情特点,结合教学目标,遵循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原则,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选择诵读感悟法、评析欣赏法 、想象联想法等。通过创设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在寻求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过程中,逐步深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方法   在制订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考虑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知识能力水平的不平衡性。按照不同的教学要求,灵活采用诵读品味、圈点勾画、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等方法,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中,获得个性化阅读的体验,通过诵读和理解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细节、品味、鉴赏语言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一个创新的画家,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他曾为妓女题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他是谁?(苏轼——苏东坡)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他在黄州写的一篇游记小品《记承天寺夜游》 明确学习任务: 读神品之文 品月色之美 悟闲人之情读神品之文试读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
2、听读
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
3、译读
读通、读懂意思。(信、达、雅)整体感知叙(夜游)之事
品(月色)之景
抒(闲人)之情情景交融品月色之美1.本文写“月色之美”的句子有哪些?写出了月亮的哪些特点?美在何处?
2.苏轼用了什么手法把月亮写得如此富有神韵和诗意?
3.你能在景物描写中感受到苏轼的心情吗?
(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方法提示:如何鉴赏文中的景语?1.从用词的角度 动词 形容词……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比喻 拟人 排比……
3.从表现手法的角度
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联想 想象
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
4.透过“景语” 揣摩“情语”。
示例: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入”字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月亮的温柔多情。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在作者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情况下主动来慰藉他那颗孤独的心灵。作者顿时睡意全消,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欣然”写出了作者的喜悦与兴奋。
(学生可合作鉴赏: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
(教师适时点拨)(重点)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赏析:
①、比喻。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本段虽未着一个“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
②、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而言,“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一正一侧,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③、抓住瞬间的感觉,把空明澄澈的月光写到极处。“积水空明”是人在月光下产生的错觉;先写假象“水中藻荇交错”,在明“本体”“竹柏影”则把这种错觉推进一层,更加使人感到扑朔迷离,亦真亦幻。猛一抬头看见了竹柏,这才醒悟:“藻荇”原来是月光下摇曳的竹柏的影子,“空明”的“积水”却是一泻千里的冷月清光,愉悦之情顿现笔端,从而获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艺术效果。
悟“闲人之情”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资料1.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苏轼以诗讥谤新法。八月,将他逮捕入狱。他被长时间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本文写于元丰六年,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资料2.苏轼以犯人的身份被贬黄州,无薪俸,故租五十亩荒地经营。他筑水坝,建鱼池,移树苗,种植稻麦和蔬菜,并在坡边自筑茅屋,号“东坡居士”。有诗云“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草堂,日炙风吹面如墨”“自笑平生为口忙”。
资料3. 张怀民,作者的好朋友, 1083年贬黄州,起初寓居承天寺,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合作探究明确: 1、即清闲的人,并非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
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月夜处处有,却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它。
其次,包含了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2、“闲”字所表达的情感: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乐观积极、坦荡豁达的胸襟
恬静安详、纯净无尘的情怀
随缘自适、自得其乐的心态拓展延伸:苏轼坎坷而豁达的一生 “心如死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画像》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坎坷人生 豁达胸襟贬杭州——“我本无家更安在,故乡无此好湖山”;
——《六月廿七日望湖楼醉书》
贬密州 ——“老夫聊发少年狂”,抒报国之志,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月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发安慰之语;
贬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 《初到黄州》
贬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惠州一绝》
被贬琼州——“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儋耳》 读苏轼在贬谪期间作的诗词,我读到了他———————————————— 的心境。 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世人评价苏东坡 “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
“我们所得的印象是,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
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中国文学大家林语堂《苏东坡传》
“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法国《世界报》在评说“影响世界十大名人”时评价苏东坡。
苏轼有作为的一生苏轼任职惠州,见当地缺医少药就采集中草药,合成剂、丸,为当地人扶死救伤。
苏轼任职广州,引蒲涧水入城,解决了当地居民多年来饮水成苦的问题。
苏轼任职徐州,率城民与水灾奋斗七十余日,终于使徐州免于水淹,后又指挥修建徐州城堤。
苏轼任职杭州,不仅兴建了苏堤,还发明以瓦筒代替竹管之法来引水,使西湖免于成为一片水涸。 短短85字让“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他空明的心境、豁达的情怀闪耀着独具魅力的光彩!

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和处世态度,你将获得怎样的人生感悟?

畅谈人生感悟:——————————
忍得住孤独 耐得住寂寞
挺得住痛苦 顶得住压力
挡得住诱惑 经得起折腾
受得起打击 丢得起面子
担得起责任 提得起精神
——你做好承受的准备了吗?
人生十大历练 他率性自然,敢于袒露真性情;他诗意面对逆境、智慧面对得失;他超然于世俗名利、拥有空明自由的心灵;他始终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身在俗世却能发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无法感到美 ……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的一生!
让我们去慢慢体会他那如汩汩清泉流泻而出的美妙情感,那如空明月色倾泻而下的快乐!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