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百年之计,莫如树人。
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陶渊明
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杜甫
手栽两松树,聊以当嘉宾。白头种松桂,早晚见成林。——白居易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蹊手自栽。——王安石
柳宗元
奇文以明道—
传:一种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也称“传记”。从叙述人称看一般分为由别人记述或自述生平两种,即他传和自传。
本文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是说事明理之作。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比喻拟人来说明某个道理。它大都以简短的结构,鲜明的形象,夸张与想象的艺术手法,阐明某种道理或讽刺某种社会现象,把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以传为形 以寓为质
作者生平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原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虞乡镇)人,世称柳河东。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被贬为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
后任柳州刺史,故后人也称之为柳柳州。与韩愈一起提倡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他的文学主张是“文道并重”,创作可分为传记、论文、山水游记、寓言四种,以山水游记、寓言和传记的文学成就最高,被推为“游记之祖”。 作品由刘禹锡整理编成《柳河东集》,并作了序。
基础达标——正音
①橐驼( )
②窥伺( )
③孳( )
④莳( )
⑤勖( )
⑥缫( )
⑦鸡豚( )
⑧饔( )
tuó
sì
zī
shì
xù
sāo
tún
yōnɡ
跟读朗诵音频,并概括每段段落大意
郭橐驼的形象特征及名号由来。
第一段
郭橐驼的籍贯及高超的种树技艺。
第二段
郭橐驼谈种树经验(与人之别)。
第三段
在问答中将话题“移植”到政事上来。
第四段
问者的意外收获及作传目的。
第五段
第一段
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
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
tuó
骆驼,指人驼背
lǚ
脊背弯曲
脊背高起的样子
弯着腰走
像
n→v起外号
n→v称呼
句末<助>,无意义
于是
郭橐驼,不知道他起初叫什么名字。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高起而弯着腰走路,好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的人给他起外号叫“驼”。驼听说后,,说:“这个名字很好啊。用这个名字称呼我确实很恰当。”于是舍弃了他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驼”来。
所以
确实
第二段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
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
<意>以……为业
观赏游览
种树卖果
迎接
雇佣
或者
高大
n→v结果实
fán
多
仿效
sì
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业,凡是长安城里经营观赏游览和做种树卖果的豪富人,都争着迎接和雇用他。看他种的树,或者移植来的,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高大茂盛,结果实早且多。其他种树的人虽然暗中观察仿效,也没有能像他的树那样的/能比得上的。
偷偷察看
根据文章内容,为郭橐驼建立一个人才档案,并简要概括郭橐驼是个什么样的人?(结合原文回答)
姓 名
籍 贯
形 象
性 格
职业本领表 现
不详,人称“郭橐驼”
不详
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
性情谐趣、心胸豁达、身残而自信
(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种树技艺高超
(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侧面描写)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正面描写)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对比、反衬)
身份低微
外形奇特
第
三段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 孳也,
有人问他,他回答说:“我并不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茂盛,
活得久 滋长、繁殖
能顺 木之天 以致 其性 焉尔。
不过是能够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来使它的本性充分发展而已。
天性 使……达到
凡植木之性, 其 本 欲舒,其培欲平,
凡是种植树木的方法,树木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整,
方法 树根 培土
其土欲 故, 其筑 欲密。 既然已,
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根周围的捣土要紧实。这样做了之后,
原来的(土) 捣土
勿 动勿 虑, 去不复顾。
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后就不再去照看它。
惦记 照看
第三段
其莳 也若子, 其置也若弃,
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
栽种 像对待孩子一样 放置,指放在一边不管
则其天者全 而其性 得 矣。
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本性也就能够得以实现。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
所以我只是不妨碍它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
妨害 使动,使……高大茂盛
不抑耗 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不过是不损伤它的果实罢了,也并不是有能力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
损耗 果实 使……早 使……多
第三段
一句话概括郭橐驼的种树之道?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即顺应自然
第
三段
第三段
他植者则 不 然, 根拳 而土 易 ,其培之也,
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种树时)树根拳曲着,又换了新土;给树培土的时候,
拳曲 更换
若 不过 焉则不 及。苟有能反是者,
不是过紧就是太松。 如果有能够做法相反的人,
则又爱之太 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就又爱护得太过用心,担心它太过分了。
宠爱
甚者,爪其肤 以 验 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更严重的,甚至掐破树皮来查看它是死是活着,摇动树的根部来看培土是松还是紧,
名作动,用指甲抠、掐 来,表目的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却一天天背离了树的本性。
故不我若 也。吾又何能为哉?”
所以他们种植的树都不如我。我又哪里有什么特殊本领呢?”
否定词引导的宾前,不若我,比不上我
对比论证
思考:郭橐驼和别人种树的方法、种树后的态度和结果各有什么不同?请完成表格。(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郭橐驼 他植者
种树方法
种树态度
结果
原因分析
其本欲舒,其培欲平,
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
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根拳而土易,
培土,若不过焉则不及。
爱之太恩,忧之太勤。
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爪其肤以验,摇其本以观。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违反木之天性,勤虑害树。
移亦活、硕茂、早实以蕃
郭橐驼在种树时能做到“顺其自然”,但并不是放任自流。
他在种的时候是非常小心谨慎的,“其莳也若子”;种好之后,他才撒手不管,文中“其置也若弃”说明了这一点。顺其自然是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该放手时才放手。
补充:郭橐驼的经验“顺木之天”是否意味着放任自流?从课文中找根据。
第四段:在问答中将种树之理“移植”到做官治民之理上来。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
把 做官治民
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 非 吾业也。
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治理百姓,不是我的职业。
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 烦 其令,若甚怜焉,
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多发政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
长,统治治理,做官的人 使……繁多 好像
而卒 以祸。 旦暮 吏来而呼曰:
但最终害了他们。 从早到晚那些小吏跑来大喊:
名作状,从早到晚
‘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 而 绪,
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
你们 勉励 抽丝 同“尔”,你们的
第四段
早织而缕, 字而幼孩,遂 而鸡豚。’
早早地织布纺线,养育好你们的孩子,喂养好你们的家禽牲畜!’
线 养育 成、养好
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
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唤大家。
吾小人 辍 飧 饔以 劳吏者,且不得 暇,
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晚、早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
地位地下之人,指普通百姓 停止 晚饭 早饭 慰劳 尚且 空闲
又何以 蕃 吾生而 安 吾性 耶?故病 且怠。
又怎能使我们人口增多、生活安定呢?所以我们困苦并且疲倦,
宾前 使……繁盛 使……安定 困苦 疲倦
若 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 乎?”
像这样的官, 与我干这一行的人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相似
思考:郭橐驼是如何将种树之经验“移之官理”的 种树与官理有何相通之处 最终可以推出怎样的治民(养人)结论?
种树误区
理民误区
手法
做法
结果
相通之处
由此及彼,类比说理(过于殷勤的他植者类比好烦其令的长人者)
根拳,土易,培土不当
旦视暮抚,已去复顾
爪其肤以验,摇其本以观
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
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鸣鼓而聚,击木而召
木之性日以离
无以蕃吾生安吾性 病且怠
勤虑害树
繁政扰民
论点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顺民之性以养其民
类比论证:通过已知事物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第四段
问者曰:“嘻,不亦善 夫!
问的人说: “不也是很好吗!
吾问养树,得养 人 术。”
我问种树的方法,得到了治民的方法。”
治理百姓
传其事 以为 官戒。
我为这件事作传把它作为官吏们的鉴戒。
动词,记、作传 把……作为 鉴戒
点明文章写作的目的,总结全文,揭示希望当官者不要苛政扰民的主旨。
写作背景
在天宝十四载(755)爆发了安史之乱,成为唐朝乃至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此后,虽出现过“永贞改革”、“元和中兴”、“会昌中兴”,但不过昙花一现,作为中晚唐政治痼疾的藩镇割据、宦官擅权、朋党相争(后演变为宦官、朝官之争,宦官、 藩镇之争)却愈演愈烈,民不聊生。
而且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现象严重 “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立足之居”。苛捐杂税繁重,“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针对当时这种官吏烦政扰民现象,作者巧妙地借郭橐驼有关种树的议论进行指斥,想要启发上层统治者要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宽简为政,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的正常发展。
生活启示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由此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