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备考: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总结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高考备考: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总结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14 16:29: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近代史考点总结:主考晚清史,民国史考点范围较多(1912——1915——1919——1927——1937——1945——1949);前期(1915-1919主要考思想,1919-1927主要考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毛泽东领导的农民运动),后期(1927-1949)主要考查共产党革命道路的探索、抗日战争抗、战时期的政权建设及解放战争阶段特征、共产党内外政策的探索。
晚清史必考点:甲午战前主考开眼看世界代表人物及主张、太平天国引动(19世纪50-60年代)、洋务运动尤其是民用工业发展概况(上海织布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及官僚阶层外交观的转变;甲午战后主要考查维新变法变动(政局的迅速,由康梁光绪的变法到慈禧的政变;变法前后期思想宣传的进步性及变法的激进为变法失败埋下伏笔,涉及到戊戌变法的考点相对较难)及洋务运动的破产、清末新政(1901-1905-1911)。
参考典型真题
1、(2019新课标II卷)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2.(2021新课标乙卷)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
A.儒学地位颠覆 B.列强侵略加剧 C.政局变化迅速 D.西学深入民心
3.(2022新课标乙卷)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
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
C.全盘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除 D.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4.(2022新课标甲卷)“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
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 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
参考答案:DCCB
民国史
民国前期(主考思想)
时空构建
阶段特征:
民国前期:1912—1928年,指的是从中华民国成立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这一历史阶段,主要处于北洋军阀的统治时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时期。
(1)政治上,中华民国成立,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与北洋军阀进行激烈斗争;五四运动爆发,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中国共产党诞生,国民革命兴起;
(2)经济上,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繁春天,但战后很快萧条下去;
(3)思想文化上,多种思想并存:实业救国、民主共和、民主科学、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新文化运动开展,思想空前解放,马克思主义传播并逐步中国化;
(4)社会生活上,中西方文化在碰撞、融合中逐渐近代化;新旧生活方式并存
1.辛亥革命推动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1)从帝国到民国: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结束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2)从臣民到国民:辛亥革命使社会生活发生巨变,自由、平等、博爱的风气兴起。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和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的面貌为之一新。
(3)从君权神授到民主共和: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它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参与政治的热情。
(4)从变法图存到实业救国:辛亥革命动摇了封建的经济基础,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兴办实业的热潮,对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知识拓展(主考点)
中国共产党从创建开始就关注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党的一大结束不久,党领导的农民运动开始在浙江萧山、广东海陆丰和湖南衡山等地区逐步兴起。
在北伐军占领的地区,农民运动得到更大规模的发展。北伐军进入湖南后,湖南农村掀起了一场迅猛异常的革命大风暴,攻击的矛头直指土豪劣绅、贪官污吏,旁及各种宗法的思想和制度。许多地区的地主政权、地主武装被打得落花流水。在那些打倒了地主政权的地方,农民协会便成为乡村唯一的权力机关。1926年11月,毛泽东担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后,决定以湖南、湖北、江西、河南为重点开展农民运动。到11月底,湖南有54个县已建立农民协会组织,会员达107万人;到1927年1月,会员又增加到200万人。湖北、江西等省的农民运动也有很大发展。在湖北,全省农民协会会员由1926年7月的3万多人增加到11月的20万人左右。在湖南、湖北、江西农民运动大发展的推动下,其他各省的农民运动也逐渐兴起。
大革命是一场以工农民众为主体的,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在前期都曾积极参加的人民革命运动。它以与辛亥革命完全不同的形式和规模,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掀起了翻天覆地的狂飙,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使民主革命思想在全国范围内得到空前的传播,产生了巨大革命影响。
民国后期:时空定位
阶段特征
政治:国民党一党专政,改订新约;中共探索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国民党围剿红军,迫使红军长征;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三省,向华北进犯,民族危机严重;由阶级矛盾转向民族矛盾
经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法币改革,促进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官僚资本形成
思想:毛泽东思想形成
涉及的重要历史概念:新民主主义革命;改订新约运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中共早期重要会议;左倾、右倾;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法币改革;工农武装割据;官僚资本;
1915年 反“二十一条” 1919年 五四运动 1925年 五卅运动
组织领导 自发性,没有政党参与 自发性,没有政党参与 中共组织领导,国民党协助
参与群体 城市士绅、商人为主 青年学生为主,商人、工人声援参与 学生、商人、工人共同参与
基本形式 集会通电、抵制日货、救国储金 集会通电、示威游行、抵制日货罢课、罢市、罢工 集会通电、示威游行、抵制外货、罢课、罢市、罢工
中心口号 “救国”“勿忘国耻”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打倒帝国主义”
“废除不平等条约”
运动规模 波及全国30多省会城市 波及200多个大中城市 波及约600个城镇
(2022湖北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三次反帝爱国运动在组织领导方面的变化,并简述组织领导与反帝爱国运动之间的关系。
变化:组织化程度由低到高,从自发行动到有政党领导。
关系:反帝爱国运动促进了社会各界的组织联合和中国共产党的产生。社会各界的联合和党的领导促进了反帝爱国运动更高水平的发展。二者密切关联,相互促进。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三次反帝爱国运动规模不断扩大的原因。
①时代背景:西方侵略,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救亡图存民族意识的不断增强。
②经济阶级:民族工业不断发展,新兴社会阶级的壮大(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③思想文化:进步思想的传播,民众得到启蒙。
④政党组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组织、动员能力不断提高。
工农武装割据
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重要理论。1928年10~11月,毛泽东总结井冈山斗争的实践经验,先后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著作,深入阐述了红色政权在中国农村建立和发展的原因与条件,将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上升为理论。毛泽东在1930年1月撰写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进一步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2020·江苏卷)1927年11月1日,在时任中共中央农运委员会书记、江苏省委负责人王若飞的组织领导下,宜兴县各路农民队伍举行暴动,宣告成立宜兴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随后江阴、常熟等地共产党人先后暴动予以响应。这一革命斗争重在D
A. 推动国民革命运动进程 B. 开辟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C. 尝试开展中心城市 D. 探索建立农村革命政权
(2021·全国乙卷)1934年,毛泽东提出:“我们是革命战争的领导者、组织者,我们又是群众生活的领导者、组织者……在这里,工作方法的问题,就严重地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当时毛泽东强调改进工作方法意在
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战 B. 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C. 建立广泛革命统一战D. 动员社会各界进行抗战
DA
“左”倾:体现为盲目空想、急于求成、主观夸大的倾向,有贬义色彩,以区别于真正的左倾。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曾出现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直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右倾: 右倾主义者在斗争中过高估计敌人力量,过低估计革命力量,不敢积极发动和组织群众进行斗争,坐失有利时机,退却逃跑。北伐战争后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主义者主动放弃领导权,成为国民大革命失败的重要因素。
(2020·全国高考Ⅱ卷)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告全党党员书指出:“国民党中央驱逐军队中的共产党党员,我们的党不得不秘密起来……这所谓国民政府是什么 他从革命的政权机关变成了资产阶级之反动的执行机关,变成了军阀的工具。”由此,中国共产党( )
A.阐明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 B.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
C.批判“左”倾错误的危害性 D.动员工农红军进行战略性的转移
(2020·海南高考)1927年8月-1937年6月,一大批共产党人和受共产党影响的知识分子不惧“白色恐怖”的威胁,仍翻译出版大量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时人评论道:“在这时,一个教员或一个学生,书架上没有几本马克思的书,总要被人瞧不起的。”这反映了( )
A.社会各阶层认清了资本主义本质 B.革命志士坚定的理想信念
C.知识分子普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D.中国民主革命出现新高潮
BB
左倾与右倾的修正
改订新约运动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为了缓和国内矛盾、制造对外自主形象,同时为了扩大税源、解决军费,发起了外交活动。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两项内容,与列强进行谈判。通过改订新约运动,恢复了一些国家主权,增加了财政收入,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南京政府自称为“外交新纪元”。但实际上,由于中国经济落后,并不能从列强那里取得对等的关税利益。至于废除领事裁判权的交涉,由于列强借故拖延,双方迟迟不能签约。因此,改订新约作用有限。
(2021·全国乙卷)材料 1928年7月~12月,在南京国民政府与列强签订的各种新条约中,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等西方国家都承认中国关税自主,且与中国在条约中的关系是平等互惠的。……但对于“在华领事裁判权”,只有比利时、意大利、丹麦等五国家在新约中有条件地放弃了“在华领事裁判权”,如比利时提出“比应于现有领事裁判权之国半数以上承认放弃是项特权时比才放弃”。而美英等主要国家不是采取拖延的态度,就是提出种种苛刻条件来保持。列强强硬的态度,使谈判几乎没有进展。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国内形势的骤变迫使中国的外交重心不得不发生转变。国民政府前期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的交涉就半途而废了。
——摘编自《中华民国史·中华民国外交志(2)》
根据材料,概括欧美列强对待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的态度及原因。
态度:区别对待政治与经济要求 (政治上强硬,经济上配合);对大国与小国态度有别。
原因:维护列强在华利益;中国经济水平与列强差距大,威胁小;列强在华利益不同。
2023·全国新课标卷)如表是中国民族资本构成比重表(%),如表可以反映出
1894年 1913年 1920年 1936年(不包括东北)
产业资本 2.28 11.64 14.84 21.36
商业资本 74.89 67.30 58.87 50.55
金融业资本 22.83 21.06 26.29 28.09
A.民族工业呈现发展趋势 B.商业贸易日益萎缩 C.近代金融体系臻于完善 D.经济结构逐渐失衡
(2016·上海卷)近代民族企业家张謇在谈到办厂经历时感慨地说:“千磨百折,忍侮蒙讥,伍平生不伍之人,道平生不道之事。”其主要原因是
A. 难以招募到合适的技术人员和买到所需的机器设备 B. 工人不断要求增加薪酬、缩短工时
C. 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弊端 D. 与外国资本竞争处于不利地位且受官府束缚、压制
A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从 1935年到全面抗战前,由国民政府开展的、旨在全面发展经济的运动。主要内容有:提倡振兴农业、鼓励垦牧、调节消费、振兴工业、开发矿产、流畅货运、调节金融。这场经济建设运动,是一场由政府号召组织、各界人士参加的群众性的经济建设运动,为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巨大作用。但是,由于国民政府的阶级本质,以及战时形势、贪官污吏等多重因素,经济建设运动的计划未能全面兑现。
1、(2020·全国高考Ⅲ卷)1940年代中后期,中国许多工矿企业尽管账面上获得利润,但难以维持再生产,故“很多工厂把囤积原料作为主业,反以生产作为副业”。这说明,当时( )
A.商业的繁荣带动了工业生产 B.抗日战争的胜利推动生产恢复
C.国统区的经济秩序遭到破坏 D.国民党军阀混战扰乱经济发展
2、(2018·海南卷) 1938年初,国民党中央通过的决议规定: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实行“计划经济”,“树立重工业基础”,采取扩大国防生产能力、奖励海内外人民投资、鼓励轻工业的发展等措施。这个决议意在
A.使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 B.强化官僚资本垄断地位
C.使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化 D.积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CA
法币改革
1935年,由南京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定货币称为法币。南京国民政府宣布,废除了过去多种银两、银元、纸币并行流通的政策,今后的缴税收款一律使用法币,并规定所有白银都要在限期内到银行兑换成法币。法币改革结束了银本位币制,促进了货币统一和商品流通;对防止白银外流也有一定作用,但收效甚微。后来法币大量发行引起恶性通货膨胀,加上官僚资本从中牟利,1948年法币让位于金圆券。
1、(2019·天津高考)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对于日寇对我国的领土侵略和内政干涉,表示激烈的反抗”,号召大家团结起来,抵抗日寇侵略和蒋介石政府的压迫,“勇敢地与苏维埃政府和东北各地抗日政府一起,组织全中国统一的国防政府”。这反映了( )
A.日本全面侵华导致了民族危机加深 B.国共两党有合作抗日的意愿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初步奠定 D.中共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2、(2019·海南高考)1935年12月,中共中央的一份报告指出:民族资产阶级和地主买办阶级是有区别的,地主买办营垒内部也不是完全统一的,“我们要把敌人营垒中间的一切争斗、缺口、矛盾,统统收集起来,作为反对当前主要敌人之用”。这一报告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A.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B.将工作重心转向城市C.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 D.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CC
抗日和解放战争(1931-1949)
涉及的重要历史概念: 华北事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正面战场、敌后战场
边区、苏区、解放区 三三制、双交双减 远征军
华北事变
①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到主导地位。②使中国抗日救亡运动进一步高涨,成为国共两党由对峙到联合的重要契机。
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全国各阶层人民掀起抗日救亡高潮,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掀起了抗日救亡的新高潮。事变发生后,中共发表的“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瓦窑堡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③促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急剧分化。在对日政策上发生分歧,形成以蒋介石为首的亲美英派和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
④华北事变加深了美英与日本的矛盾。华北事变后,日本从政治上和军事上控制了华北。日本在华北经济势力的扩张,损害了美英帝国主义在华北的经济利益。
(2022·浙江高考)马克思说,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亲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叶剑英元帅1979年故地重游,感慨系之,写下“西安捉蒋翻危局,内战吟成抗日诗。楼屋依然人半逝,小窗风雪立多时。”其中“内战吟成抗日诗”是指( )
A.抗日游击战争 B.北伐战争 C.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D.反蒋抗日
92023·福建高考)抗战爆发后,中国文艺界大量采用街头剧、朗诵诗、相声、快板、秧歌、标语等形式进行抗日宣传和动员。据此可知,这种宣传和动员( )
A.以知识分子群体为对象 B.以激发民族精神为导向
C.以传统文艺形式为载体 D.以占领舆论高地为目标 C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是指联合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也包括了以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以共同抵抗日本的侵略为目标的政治联盟。
(2023·重庆高考)1938年4月24日,上海舞女界救济难民游艺大会在新光大戏院举行,其中话剧《舞女泪》主要表达了舞女姐妹们的悲惨遭遇。她们通过游艺的方式来组织社会各界人士捐款,将所得款项送给难胞,余下的捐给前方将士。这一事件表明( )
A.妇女解放进入新阶段 B.全民族抗战已经形成
C.话剧演出趋于商业化 D.沦陷区民众生活无望 B
1、(2020·海南高考·10)1945年2月,晋察冀军区决定将主要发展方向放在热辽和雁北地区。5月,晋冀军区发起雁北攻势作战,在50余天内歼灭日伪军1100余人,扩大解放区5000多平方公里,解放人口约40万。据此可知( )
A.抗日战争进入防御阶段 B.全国军民开始奋起抗战C.战略决战正式拉开序幕 D.敌后战场发挥重要作用
2、(2020·海南高考·10)1945年2月,晋察冀军区决定将主要发展方向放在热辽和雁北地区。5月,晋冀军区发起雁北攻势作战,在50余天内歼灭日伪军1100余人,扩大解放区5000多平方公里,解放人口约40万。据此可知( )
A.抗日战争进入防御阶段 B.全国军民开始奋起抗战 C.战略决战正式拉开序幕 D.敌后战场发挥重要作用 DD
“苏区”是指十年(1927~1937) 对峙时期 共产党建立的革命根据地。
“边区”特指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建立的以陕甘宁边区为全国敌后战场指挥中枢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解放区”是区别于“沦陷区”“国统区”的一种称呼是指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从“敌伪”统治和“国民党”统治下解放出来并已建立人民政权的地区。到1949年,共产党建立的解放区主要分布在中原、山东、东北、华北、华东、西北等广大地区。这就是长江以北地区所谓的“老”解放区。所谓“新”解放区,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解放军的胜利进军解放的长江以南广大国土。
1、(2022·江苏高考)下图新年画表现了当时陕甘宁边区( )
A.自给富足的家庭生活
B.公私合营的制度变革
C.革命动员与妇女生活的联结
D.家庭妇女脱离农业生产束缚
2、(2023·全国甲卷)1943年,中共中央指出,“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文化水平、改善生活,以达到解放的道路,亦须从经济丰裕与经济独立入手”。这一决定的实施( )
A.促进妇女彻底摆脱封建束缚 B.有利于抗日根据地政权巩固
C.扩大了陕甘宁边区阶级基础 D.适应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需要 CB
三三制:三三制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根据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在人员组成上采取的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具体体现。对于孤立顽固势力,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打败日本侵略者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三三制的规定,在政权机构和民意机关的人员名额分配上,共产党人占1/3,代表工人与贫农;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占1/3,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和其他分子占1/3,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士绅。为防止地主豪绅钻进政治机关,规定基层政权的成份可以依据实际情况酌情变通。这一制度对团结抗日、推动全国的民主化,反对蒋介石的一党专政起到了积极作用。
双交双减:指的是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为了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提出“在全国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主张,并在陕甘宁苏区停止了没收地主土地的运动。1937年洛川会议决定以减租减息作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1942年中央政治局在详细研究了各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抗日时期土地政策:“减轻地主的封建剥削,实行减租减息,借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提高农民抗日与生产的积极性”、“减租减息之后又须实行交租交息,借以联合地主一致抗日”以及“奖励富农发展生产和联合富农”的原则。
(1)背景:
①国民党政策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反共。
1939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掀起了反共高潮。
②日本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推行“三光”政策。
(2)内容: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3)实质:承认地主对土地财产所有权,保证农民的承佃权,即限制封建剥削。
(4)作用: ①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
②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2023·湖南高考)抗战时期,冀中根据地的公粮征收经历了从摊派、村合理负担到统一累进税的过程。根据对各阶层的调查,1941年统一累进税负担占家庭总收入的比率为:贫农3.81%,中农9.76%,富农29.65%,经营地主21.77%,平均负担水平21.70%。统一累进税的实施( )
A.是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重大举措 B.大大减轻了农民阶级的税负压力
C.为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最早尝试 D.比较合理地分配了各阶层的负担
2、(2022·山东高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曾就土地政策作出决定:“在处理农村纠纷中,党与政府工作人员,不是站在农民或地主的某一方面”“一切有关土地及债务的契约的缔结须依双方自愿。契约期满,任何一方有解约之自由”。作出这一决定的时间是( )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BC
中国远征军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应英国政府请
求组织了一支远征缅甸的抗日部队
,共十万余人,从1942年2月开始入缅作战,到次年3月,将日军全部赶出缅北和滇西。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重新打通了中国西南的国际运输线,有力地配合了盟军在太平洋的反攻,为盟军在缅甸的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
1.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野心进一步扩大:
日本帝国主义逐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妄图把中国变成他的殖民地;同时,日本帝国主义
还想要霸占整个东南亚,打出了“大东亚共荣圈”的旗号。
2.英美的要求:日本于1941年12月7日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占菲律宾,马来亚,香港等地,日本这一系列的行动使得美英在东南亚的利益和安全受到极大的威胁。
3.确保滇缅公路的畅通:1939年冬日军截断我通越南海防的国际交通线。1940年9月间又侵入越南。
滇缅公路是当时中国获得国际援助的唯一通道。
1、(2022·湖南高考)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进行扫盲,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觉悟,不少积极分子加入了共产党。1941年,农民出身的党员占边区党员总数的96.17%,各级党组织广泛建立,乡村士绅不再是社会权威。这一状况
A.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工农苏维埃政权 B.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贯彻落实
C.改变了陕甘宁边区旧有的生产关系 D.不利于统一战线的继续巩固和发展
2、(2023·山东高考)1938年7月,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正式成立。剧团演出时,会在戏台两边挂起“中国气派,民族形式,工农大众,喜闻乐见;明白世理,尽情尽理,有说有笑、红火热闹”的对联民众剧团常年在边区巡回演出,深受欢迎。该剧团的主要任务是( )
A.创新民族文化宣传方式 B.团结工农建设边区政权
C.动员民众投身民族民主革命 D.落实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 BD
抗日战争后期共产党发表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及中国革命两步走;
解放战争主要考查战争阶段:
1945、8——1946、6——1947、6——1948、11——1949、1——1949、4
两党谈判期 战略防御 战略反攻 战略决战 筹备新中国的七届二中全会及渡江战役
主要考查后期共产党进城后接管城市及建国的准备;
1.(2017新课标III卷)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
2.(2018新课标I卷)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BABB
3、(2019新课标II卷)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 B.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
C.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 D.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
4、(2021新课标乙卷)土改后,太行山区某农民要买一头驴,谈好价钱后,他表示要回家和妻子商量,理由是“我们村上好多人家都立下了新规矩,男的开支一斗米以上要得到女人的同意,女人开支二升米以上要得到男人的同意”。这件事可以反映出,当时解放区
A.男尊女卑观念消亡B.家庭成员经济地位发生变化C.按劳分配得到实施 D.传统的社会伦理秩序被颠覆
BAB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