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6张PPT。使至塞上王维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朝著名诗人。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唐代宗称王维是“天宝中诗名冠代”人物。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历史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王维奉使出塞宣慰。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庭。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诵读诗歌,感受诗意。使至塞上——王维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
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
首联叙事————出使边塞开头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和经过的地点。单车:一辆车,指随从很少。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已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延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我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
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颔联抒情———内心抑郁点出出使的季节——春天。(即景设喻,借景抒情)(以“蓬” “雁”自比暗写内心郁愤)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颈联绘景—— 塞外风光
千 古 名 句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
“直”景物显得单纯简净,直入人心。 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品味佳句:大 漠 孤 烟 直长 河 落 日 圆构图美:线条美:色彩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
长河奔流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空间阔大——层次丰富——鲜明优美 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析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荒凉的大漠长河落日圆《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有道理。香菱虽没能说清楚这两个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孤烟与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
苏轼评价王维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真是非常恰当啊。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
告知我都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前线。 写到达边塞的情景,借候骑之口,点明都护崔希逸远在燕然前线,用以概括守边将士繁重紧张的战斗生活,赞美了他们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尾联叙事——战事繁忙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王维叙事抒情 内心抑郁
绘景塞外风光
叙事战事繁忙情由事发出使边塞
景由事终
小结总体赏析 全诗善于捕捉典型景物作精心刻画,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达到了精心锤炼与自然质朴的交融统一。后人称王维“诗中有画”,于此诗可见一斑。
使至塞上:以边塞为题材的诗篇。主要以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的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揣摸诗中感情:想到被排挤出朝庭之外
——苦闷抑郁看到边关将士不畏艰苦守边卫国
——感慨赞美 《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传达了诗人幽微难言的内心感情。中心思想 《使至塞上》诗歌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观的塞外景色。总结: 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也侧面表露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内心的抑郁之情。积累、拓展:1、你能说出王维其他诗中的一两句名句吗?
2、你认识到的陶渊明是个怎样的人?课堂小测:1.熟练的背诵这首诗歌。
2.《使至塞上》一诗中作者用比喻来暗写自己的遭遇并抒发情感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至塞上》一诗描绘塞外荒漠的壮美风光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再见课件21张PPT。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作者简介:不为五斗米折腰
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 。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 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写作于隐居后第二年,这是第三首。读出音韵美一、读准语音、停顿。
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荒秽(huì) 荷(hè)锄
道狭(xiá) 草木长(zhǎnɡ)
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A、谚语有说“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豆的季节在清明前后,“春雨惊春清谷天”,清明时节已经是春天的末尾了。 B、再看第二句话,“草盛豆苗稀”,草长得很茂盛,这证明已经不是初春了。
C、再有,“夕露沾我衣”,露水不是哪个季节都有的,只有在白天比较热的时候才可能有,因为到了晚上温度会稍微降低,白天的热空气遇冷,就变成了露水。 所以这个季节应该是“春末夏初”。 交代了劳作的地点:南山;劳作的成果:草盛豆苗稀;把“盛”与“稀”形成对比,
写出了作者不善劳作的特点,同时也写出了劳作的艰辛。 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
满了草。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交代了劳作的时间:一整天;写出了劳作的艰辛,“带月荷锄归”写出了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月下,诗人扛着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的一幅美丽的“月下归耕图”,暗示了这种艰辛在作者眼里是快乐的。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晚归。晨兴:早起。理:治理。荒秽:杂草丛生。带月:顶着月亮。荷锄:扛着锄头。 “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 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我在清晨早早地起身,赶到田里清除杂草。
不善农活的我干了整整一天。傍晚时分,
我扛着锄头,在明月的陪伴下回家。
1、试描绘出“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所
展现的画面1、第五句“道狭草木长”中“道” 指的是什么? 道,就是路。什么路?田间小路。但是诗歌
紧承着上一句这个?“归”字,我们这条路,应
该是——“归途”,回家的路! 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但他毫不在意,)为后文写“衣沾不足惜”做铺垫。 道狭:路窄。沾:沾湿。归途中,田间小路狭窄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反自己的意愿。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为什么“衣沾不足惜”?
因为诗人体验到了清静舒心的生活乐趣和自然和谐的人生真谛 。
“但使愿无违”的“愿”指的是什么?
“愿”指的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写作背景 归园田居: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它反映出作者的深刻思想变化。 请找出诗中写景和写情的诗句,并说说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现了田园劳作之乐,从中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及对官场黑暗社会污浊的批判,反映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写作特色 《归园田居》用语平淡自然,朴素随口而出,“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之语不见丝毫修饰,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DB课件27张PPT。渡荆门送别作者:李白荆门山简介
荆门山位于长江三峡的东口,上有盘亘雄踞的十二培,下有银潢倒泄的虎牙滩;南与五龙山的群峰相接,北和虎牙山隔江相峙。荆门山上,有一座天然石桥,倚山横卧,飞跨山涧,形如弯月,十分壮丽,传说观音娘娘路过此地时,见山涧挡住去路,便将拂尘一挥,一道银虹飞架,后人称“仙人桥”。其实,这不过是大自然的造型巧妙,将荆门山装点得古朴奇观罢了。 李白作者简介 作为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作者诗风介绍创作情况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 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渡荆门送别:这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此时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船过荆门一带,视域岭,色。写作背景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渡 荆 门 送 别
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近景)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乘船远行来到楚地。现在湖南、湖北、安徽一带消失长江广阔无际的原野指水中所见一轮明月之影云彩兴起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还爱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我从蜀地远渡出游,来到荆门这个地方。(叙事)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两岸的山峦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广阔的原野。江水冲着广阔原野奔腾而去。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夜晚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黄昏时,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写景、想象、比喻)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抒情、拟人)《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颔联中有一个字用的好,找出来谈谈好在何处。——“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这一联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图画?“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天边云霞图水中映月图体会尾联中的妙处 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远景俯视仰视 渡荆门送别近景叙事抒情写景拟人对仗 全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衬托手法,以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 赏析《渡荆门送别》 1、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现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 。 怜2、具体分析颈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3、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哪里?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4、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两岸的山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诗人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象?请依次写出这首诗押韵的字:________________。
2.为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渡远荆门外(??? )
A.通过???B.载运过河??C.渡口D.渡船
(2)山随平野尽(??? )
A.全????B.消失????C.死????D.用力完成
(3)仍怜故乡水(??? )
A.怜悯???B.怜惜???C.怜爱?????D.怜恤游;流;楼;舟 A B C 6、选出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D)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名句,它好比电影摄像镜头摄下的一组图画,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随”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入”则力透纸背,写出了大江的气势。
B、颈联描绘了 "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C、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D、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形象奇伟,想象瑰丽,描绘出长江中下游一带数千里的山势与水势,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渡荆门送别》:表达对长江中游秀丽景象的赞叹和对故乡的留恋。中心思想课件29张PPT。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作者简介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自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风明快,很少用典,以《墨梅》诗受到徽宗的赏识。南迁之后,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转学杜甫。 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著有《?简斋集》。 写作背景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诗人(如李清照)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界线,分为两个时期。在这之前,他走的是仕途功名的常路,24岁那年,即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进士第,授文林郎。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更以诗名于当世,深受皇帝赏识,官职屡迁,但也不知不觉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登岳阳楼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登岳阳楼二首》中的第一首,也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
历代诗评家皆认为,此诗是陈与义学杜甫的成功之作 。颔联尤为宏壮雄丽。图景欣赏图景欣赏 登岳阳楼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朗读:jīangxǐyǐ登岳阳楼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注释:酒店或茶馆的幌子 缓慢 瓜分 徘徊 靠着 高处 登楼 译诗: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
夕阳黄昏, 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我登临的地方,让吴国和蜀国在这里分开属地,我徘徊的时刻,使洞庭湖与君山笼罩在暮霭里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
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
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瓯缺、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洞庭之东江水西”这句诗写什么?怎么写的? 写岳阳楼之所在。
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帘旌不动夕阳迟”这句诗写什么?有什么特点? 写举目所见。
“帘旌” 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缓缓下沉的落日,提示着傍晚的安宁。颔联的风格有什么变化? “登临吴蜀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
“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
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一种过渡,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颈联通过叙事抒发了什么感情? 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的艺术效果。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
怎样理解尾联中加线的词语?“白头”:诗人已届不惑之年,故言。
“吊古”:不说“伤今”,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
“老木苍波”:是包裹诗人形象的一伯外衣,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中。
诗的四联各主要写了什么?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
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尾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
问题研究从本诗看陈与义的律诗风格 陈与义诗宗杜甫,特别是他的律诗,明显地表现出老杜的特点,可谓神形兼备。 他和杜甫一样,都精于炼字炼句,也善于描写议论。 其余诸如写景之瑰丽壮阔,抒情之豪迈超绝,音韵之响亮,偶对之工巧,都多有相似之处。 他在模仿的同时,又富于变化,注意从切身的感受出发,从具体的情境出发,加以创新,自成一格。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比较阅读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比较阅读 俄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启示一、诗贵在表现作者思想感情,读诗要仔细品味内在情感。
二、朗读是读诗的重要方法,要注意读出节奏。
三、学诗要借助想象,再造出诗歌描绘的意。
启示古代诗歌鉴赏的重点思想内容
写了什么?描写了什么具体形象?表达出什么思想情感?语言表达
怎么写的?描写出什么具体形象?运用了什么语言表达?塑造形象为什么这样写?核心: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