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8张PPT。宜宾市高县中学 李娟课题: 2015年10月16日辛亥革命——近代化的里程碑《辛亥革命—近代化的里程碑》4.教学目标1.教材地位一、教材分析——明确教什么1.教材地位2.教材内容3.教材特点4.教学目标2.教材内容2.教材内容3.教材特点3.教材特点解读《临时约法》的内容;
辛亥革命对社会转型的影响(革命意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的探究;
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里程碑地位的理解。1.教材地位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1)了解辛亥革命的概念,识记辛亥革命过程中一系列事件的概况,探究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运用问题引导、情景设置,培养学生归纳概述能力,解读获取材料的能力,辩证的认识和思辨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革命志士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时代责任感。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的阅读和归纳材料能力、解读材料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思维还需作进一步的培养。——把握教学对象已有基础 “辛亥革命”是初中历史课的重点内容。 对于辛亥革命历程的完整认知还有难度,对于《临时约法》的解读、对“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里程碑”的理解还非常困难。存在困难进一步培养三、设计理念——明确为什么这样教辛亥革命——近代化的“里程碑”1.根据教材内容确定课堂的“主题”2.根据课程资源构建课堂的“主线”以近代化艰难起步引入课堂→→
以近代化转型解读辛亥革命意义→→
以近代化历程凸显辛亥革命里程碑地位→→
以仁人志士的革命精神感悟近代化的艰辛感悟仁人志士在近代化历程中“永不停息的革命精神”。3.根据教材内容确立课堂的“课魂”针对教材内容相对比较抽象、枯燥的特点,在课堂导入、在辛亥革命促进社会转型、在讨论辛亥革命的里程碑地位、在体验仁人志士的革命精神等内容时,都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4.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创设教学“情景”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阅读展示、合作探究、分享故事、小组讨论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5.根据新课程的理念设计课堂“活动”情景导入
设疑激趣 预习检测
建构体系 练习拓展巩固提升范例教学探析意义先辈精神激励后世四、教学过程 12345五步推进,逐次提高——明确怎么教 怎么学世界潮流
浩浩荡荡
顺之者昌
逆之者亡
—孙文19世纪中期世界潮流是什么?而中国的现状呢?四、教学过程 1 结合近代以来的世界潮流,以中外对比的方式设置两个问题,让学生课前即进入思考状态;教师创设情景,以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情景导入
设疑激趣 第一环节:情景导入,设疑激趣——明确怎么教 怎么学20世纪初的中国:
《辛丑条约》的签订,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腐败无能,打出“新政”、“预备立宪”的幌子欺骗国人;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辛亥革命—近代化的里程碑四、教学过程 1预习检测
建构体系 2 这一环节分三步完成。
第一步:宏观把握教材体系情景导入
设疑激趣 第二环节:预习检测,建构体系——明确怎么教 怎么学近代反侵略反封建斗争的结果【把握教材体系】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民族革命)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民主革命)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 、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运动 二、 资产阶级:
辛亥革命 三、 无产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 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第一篇:近代化里程碑之艰辛历程(概述过程)第二篇:近代化里程碑之社会转型(认识意义)第三篇:近代化里程碑之精神永存(渗透课魂)辛亥革命—近代化的里程碑四、教学过程 1预习检测
建构体系 2 第一步:宏观把握教材体系
第二步:预习检测,引导学生建构辛亥革命历程的认知结构。 情景导入
设疑激趣 第二环节:预习检测,建构体系——明确怎么教 怎么学第一篇:近代化里程碑之艰辛历程(概述过程)1894兴中会成立迈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第一步辛亥革命的进程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建立,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黄花岗等武装起义加速了革命进程1912.3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2.4孙中山解除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结束
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05同盟会成立1911.4黄花岗起义1911.10.10武昌起义1912.1.1中华民国成立1912.2.12清帝退位1912.3颁布《临时约法》辛亥革命正式爆发的标志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推翻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酝酿革命革命高潮革命结局革命成果四、教学过程 13预习检测
建构体系 范例教学探析意义2 运用“范例”教学法,以“政治”方面做为范例,由学生依照“范例”自主学习探究 “经济”、“思想”“社会生活”三个方面的内容,然后分组进行展示,教师适时点拨、归纳。
分四步推进。
情景导入
设疑激趣 第三环节:范例教学,探析意义——明确怎么教 怎么学材料一:
中国自秦以来沿袭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1908年,在西方民主潮流冲击下,清政府为了挽救自身的统治危机被迫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大清皇帝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 宪法还规定“皇帝有权罢黜百官、设职制禄,宣战议和,解散议院,统帅海陆军,总揽司法权等。”
《钦定宪法大纲》中对皇帝的权利是怎样规定的?有何特点?第二篇:近代化里程碑之社会转型 (认识意义)《钦定宪法大纲》皇帝拥有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等大权。体现君主专制。政治方面第二篇:近代化里程碑之社会转型 (认识意义)材料二: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内容节选如下: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得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各项之自由权。”
“中华民国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国务总理及各部部长均称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政治方面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第二篇:近代化里程碑之社会转型 (认识意义)政体变化:君主专制民主共和治国理念:人治法治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政治方面第二篇:近代化里程碑之社会转型 (认识意义)从专制走向民主合作探究:以“政治”为范例,对“经济”、“思想”、“社会生活”进行小组合作探析。政治方面君主专制 中国古代皇帝总揽天下大权,清朝末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立宪是虚,专制是实”。民主共和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中国第一次实践了民主共和制。辛亥革命是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里程碑。人民民主专政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开创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辛亥革命它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政治思想经济社会生活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第二篇:近代化里程碑之社会转型 (认识意义)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促进社会面貌焕然一新思维火花 1926年以前的民国初年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时期之一。其中一个因素就是他们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些与他们从国外、尤其是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完全一样的制度。他们所建立的制度自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选自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全球通史》的作者对辛亥革命的作用持怎样的观点呢?你又持什么观点呢? 第二篇:近代化里程碑之社会转型 (认识意义)斯塔夫里阿诺斯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为真正实现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使中国走上现代化的康庄大道 第二篇:近代化里程碑之社会转型 (认识意义)开 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里程碑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19C60S-90S18981894-19121915-19191919-194919491978中 国 近 代 化 的 艰 难 历 程二十世纪的三次巨变先辈精神激励后世四、教学过程 134预习检测
建构体系 范例教学探析意义2情景导入
设疑激趣 第四环节:先辈精神,激励后世——明确怎么教 怎么学第三篇:近代化里程碑之精神永存 (渗透课魂) 实现转变:1924年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了一生中的伟大转变。孙中山(1866—1925),广东香山人,名文,号逸仙,以 中山名世。1925年3月12日病逝,遗体安葬于南京中山陵。
求学生涯:1879年去美国檀香山读书,1887年入香港西医书院。
建立民国: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宣誓就职,建立中华民国,4月被迫辞去临时大总统职。
继续革命: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被选为理事长。领导“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屡经失败,仍奋斗不止,反思总结。 投身革命:1894年上书李鸿章主张革新,遭拒绝,遂赴檀香山,于1894年11月24日建立兴中会;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创建中国同盟会;期间积极联络华侨会党,多次发动武装起义,屡经失败。孙中山及生平简介请同学们分享关于孙中山的感人故事意映卿卿如晤: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其勿悲!汝幸而遇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林觉民
《与妻书》
节选人民英雄纪念碑:辛亥革命第三篇:近代化里程碑之精神永存 (渗透课魂)——近代化艰难历程中的精神丰碑!练习拓展巩固提升先辈精神激励后世四、教学过程 1345预习检测
建构体系 范例教学探析意义2 通过链接高考试题,及时巩固重难点,查漏补缺;通过拓展活动的设置,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练习的设计根据课堂时间的情况灵活处理。
情景导入
设疑激趣 第五环节:练习拓展,巩固提升——明确怎么教 怎么学五、反思与困惑谢谢聆听!
谢谢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