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0张PPT。诗两首
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两首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理解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4.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我爱这土地第一课时
预习与交流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朗读指导
作者链接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是《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
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
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
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
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预习与交流背景链接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整体感知 这首诗歌紧扣“土地”,作了哪些形象性的描述?
点出土地情结。起始两句,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感情。“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着,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倾吐土地情结。“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无比温柔的黎明”是作者所歌唱的对象,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柔”恬静的“黎明”的欣赏中,为了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他作出了庄严郑重的选择。
升华土地情结。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情结,已使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深沉”一词也许表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适应的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的沉重的省略号,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一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
朗读诗歌,思考:文本探究
2、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鸟儿歌唱了哪些事物?它们各象征什么?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朗读诗歌,思考:3、诗人为何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达到这种抒情效果?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无有依。
4、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最后两句也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朗读诗歌,思考:
语言赏析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应该”前面为什么着一“也”字?“嘶哑”一词换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为什么?
2、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也”一词表明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主动请战于民族解放运动中。“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所以不能换。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第一节 鸟儿生死
眷恋土地
我爱这土地
第二节 “我”对土地
深沉的爱恋诗意递进
拓展延伸比较这首诗与《我爱这土地》在内容和感情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的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拓展延伸内容上:相同点都是写中国的土地
不同点:《我爱这土地》主要是写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社会现状;而《中国的土地》主要是写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欣欣向荣的景象。
感情上:相同点都是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
不同点:《我爱这土地》中除了表达爱国之情外,还表达了对侵略者的痛恨、对革命者的赞扬等情感;而《中国的土地》中更侧重于对祖国和人民的赞美。
乡 愁余光中第二课时乡 愁余光中
预习与交流朗读指导
预习与交流根据你的积累,完成下面的思乡思亲名句。
(1)近乡情更怯, 。(宋之问《渡汉江》)
(2)人归落雁后, 。(薛道衡《人日思归》)
(3) ,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4)无端更渡桑乾水, 。(刘皂《旅次朔方》)
预习与交流根据你的积累,完成下面的思乡思亲名句。
(1)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2)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3)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4)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旅次朔方》)
余光中剪影欣赏 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以诗和散文驰名,文学评论和翻译亦卓有成就。著名文集有《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灵河》、《石室之死》等。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由于台湾和大陆长期阻隔,诗人流浪于海外,游子归乡之情是他作品中的重要内容。返回
合作与探究整体感知
朗诵全诗,探究问题: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合作与探究 整体感知
朗诵全诗,探究问题: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
小时候,诗人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
朗读诗歌,思考:文本探究
2、这些意象分别寄托了作者什么时间,什么样的感情? 1、诗人借用了哪些具体的形象来表达乡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运用了独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难以捕捉的离愁别绪为具体可感的东西,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邮票——少年——母子深情
船票——青年——夫妻恩爱
坟墓——中年——生死悲痛
海峡——老年——思乡哀愁文本探究3.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语言品析“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再加上“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是不是说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这是正语反说。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坟墓载不下巨大的悲痛,浅浅的海峡阻碍了无尽的乡思。
语言品析找出这首诗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用“___ __美,美在__ ___”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
“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美,美在它们增加了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对应的诗句字数相同,呈现出一种结构相似的小节美,美在整齐,美在对应,美在情感的层进。
结构思路少 年 邮票母子情深青年船票夫妻恩爱中年坟墓生离死别老年海峡思乡之愁 一生比喻乡愁next拓展延伸
1、这首诗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来表现乡愁。将抽象的情绪化物化了,在许多古典诗歌中,许多诗也运用了这种写法,你能说出一两个吗?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拓展延伸
2、请学生仿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乡愁是那根在灵魂深处流动的血管;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乡愁是别离时妈妈不断的挥手;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乡愁是人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的家…… 第一单元 咏唱故园诗情
1诗两首
名校讲坛
1.走近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是《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祖籍福建泉州,1928年出生于南京,现居台湾。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被称作“乡愁诗人”。
2.写作背景
《我爱这土地》创作于1938年11月,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正遭受着日寇铁蹄的践踏。诗人艾青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刻骨的恨,他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乡愁》写于1972年,作为一位离开大陆多年的当代诗人,余光中同所有漂泊在外的游子一样,内心深处无时不涌动着浓浓的思乡情,于是,他将这种深情化作了这首浅易质朴而韵味无穷的《乡愁》。
3.主题解说
《我爱这土地》采用象征的手法,歌颂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
《乡愁》这首抒情诗,借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些具体的事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实物化,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以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
4.难点攻克
两首诗中体现诗歌主旨的句子分别是什么?有什么深刻含义?
提示一:《我爱这土地》的主旨句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句是爱国者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是那个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提示二:《乡愁》的主旨句是“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几句诗尤如百川奔向东海,尤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拓展了诗意,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有画龙点睛之效。
提示三:两首诗都是在结尾处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的,都表现了爱国这个共同的主题,都表现了诗人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民族、对人民执著的爱。
5.结构图解
我爱这土地
小时候→邮票→想母亲
长大后→船票→念爱人
乡愁
后来→坟墓→怀亡母
现在→海峡→思祖国
6.学法点津
分析比喻的表达效果
分析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是阅读记叙性文体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命题者在设计记叙性文体的题目时,也较侧重对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的考查。
【典型例题】《乡愁》一诗是如何表现作者对故国家园的思念的?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参考答案】诗人采用比喻修辞,把对故国家园的思念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的事物中,生动形象,把抽象的情感具体化,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激起了读者的共鸣。
【技法点睛】分析比喻的表达效果,首先找出本体和喻体,然后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分析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事物的什么特点,或人物怎样的感情。即:比喻修辞+物的特点(人的感情)。
7.拓展延伸
古诗词中的“乡愁”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薛道衡《人日思归》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01积累运用
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艾青是中国人的骄傲。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称赞艾青是“最伟大的歌手”。艾青把个人命运融( )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和抗争中,______了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汛和人民昂扬奋进的心声。“诗,永远是生活的牧歌。”《盼望》表现出海员们与大海拼搏的渴望和_______胜利彼岸的期待;《鱼化石》隐藏的是诗人由历史动荡生发出来的对人生际遇的感kǎi( )和抗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诗篇是诗人艾青_______我们的重要的精神遗产。
(1)给文段中加点的汉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2)依次填入横线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传达 留给 到达
B.传达 到达 留给
C.到达 留给 传达
D.留给 到达 传达
2.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每个炎黄子孙的共同努力与大义担当。
B.有位哲人说过:“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就是阳光、空气、水和笑容。”
C.给成功者一个微笑,那是赞赏;给失败者一个微笑,那是鼓励。
D.在挫折与磨难面前,你是做畏缩逃避的懦夫?还是做奋起搏击的勇士?
3. (汕尾中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杜绝中国式过马路的不良行为,每个人心中都必须绷紧一根安全弦。
B.这种网络社交工具的广泛使用,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和质量。
C.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解决、分析、观察问题的能力。
D.由于全社会厉行节约之风,对高端餐饮企业和星级酒店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4. (重庆中考A卷)对下列句子中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运用比喻,把他们比作高粱,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朴实,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B.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运用设问,先提出疑问,再回答“我”是因喜悦而“常含泪水”,强烈地表达了“我”的激动之情。)
C.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运用拟人,将薄雪人格化,形象地写出了阳光斜射下薄雪呈现出淡粉色的美丽情态。)
D.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运用反复,使用两个“好一个”,强烈地表达了对黄土高原和安塞腰鼓赞美之情。)
5. 余光中曾用对联的形式给一家报纸题词,请你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海峡无阻
下联:____________
上联:一弯浅浅的海峡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6.综合性学习。
2016年是人民诗人艾青诞辰106周年,为缅怀诗人,纪念诗人的杰出成就,歌唱艾青伟大的诗魂,激发我们爱祖国、爱家乡的真切情感,让我们一同走进主题为“艾青,我为你骄傲”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活动一:我推荐
赵春华在《忆诗人艾青》中写道:“那个讴歌土地/讴歌太阳的诗人/走了走了/那个大堰河的儿子/那个土地的儿子/走了走了/他的诗没有走/还留在我们的心头/赶也赶不走。”是啊,他的诗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为了搞好这次活动,主办者设计了“推荐诗歌”的宣传形式,请你为《我爱这土地》写几句推荐语。
(2)活动二:我宣传
博客(网页)是信息时代的麦哲伦,为宣传艾青的杰出成就,弘扬艾青精神,班委准备建立一个博客,请你设计两个介绍艾青的栏目。
栏目一:风雨历程 栏目二: 栏目三:
(3)活动三:我致词
1984年,诗坛泰斗——艾青被提名为诺贝尔奖候选人,当时西班牙的戈麦斯、巴西的亚马多等一些有识之士一致呼吁:艾青是世界性人物,他使最古老的文化能与全世界亲切地汇合,诺贝尔文学奖应当发给艾青!但结果未能如愿。假如艾青荣获201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请拟写一则颁奖词,概述其主要事迹,点出其精神品质。(60字左右)
02课内精读
(一)阅读《我爱这土地》,回答问题。
7.这首诗中,鸟儿所歌唱的四个对象是什么?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8.品析下面诗句所包含的意义。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9.从全诗看,作者在诗中流露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二)阅读《乡愁》,回答问题。
10.诗歌运用了哪些形象巧妙的比喻?有什么表达效果?
11.这首诗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12.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03类文阅读
不老的艾青
阿古拉泰
①今年(2005年)的5月5日,是诗人艾青辞世九周年纪念日。每每念及艾老,便想起创办《诗选刊》的日子。
②创刊号上,艾老的题词“新诗充满希望”给了我们很大鼓舞。于是,在同胞诗人查干的带领下,前往北京,拜望这位饮誉诗坛的前辈。
③那天下午,我们准时叩响丰收胡同的红门。高瑛老师盛情地将我们迎进客厅,艾老泰然地坐在对面的藤椅上,严峻的面庞上挂着一丝笑。与高瑛的热情相比,他的温度仿佛全在内心。我先被艾老宽广的额头吸引住了。这额头是独特而富有诗意的,青筋暴突,像一条条蚯蚓耕耘着思想的沃土。花白的头发拗向后面,使人想起秋天的芦苇,保持着风刮过的形态和抗争的姿势。
④艾老询问《诗选刊》的情况,我一一作答。艾老说,诗要和着时代的脉搏,要表达人民的心声;诗可以轻歌曼舞,但更要振聋发聩;诗,应成为黑夜里的火把,不要陶醉于做庆典午夜的礼花……那么多深邃的诗论,使我深受教益,只悔恨自己没有带上小本子完整地记录下来。艾老问起查干夫妇在北京的新生活,使我腾出眼睛来环顾客厅四壁。左面是西方现代派画家的作品,怪诞而抽象,色彩华丽。艾老背后是画家黄永玉画的“猫头鹰”,不过此猫头鹰非遭批判的那只猫头鹰;那一张是大泼墨,黑的,这幅着了色,温暖了许多。作者题款曰:“益鸟也/为人造福/却常常生活在毁誉之中。”我注意到艾老的眼睛,一只明亮,一只紧闭——那段特殊的日子里,艾老的一只眼睛失明了。我的目光在画幅和艾老之间来回移动,象征——比喻——拟人。暗自叹服画家的才情!
⑤不觉一个小时过去了。我们起身告辞。艾老微笑着站起来,简捷地道别后,径直走向书房。望着艾老微驼的背影,心中感叹:历经了多少风云与沧桑啊,思维还是那么活跃,那么年轻。
⑥又一年春天,葡萄牙文版的《艾青诗选》在澳门举行首发式,特邀艾青伉俪出席。那时澳门回归尚有时日。我来到他家,诗人夫妇正整装待发。艾老西装革履,依旧是当年在法兰西留学时的风采,神情却显得有些庄严。艾丹向我讲述办理手续的繁缛与缓慢,艾老接过话茬:“噢,接受别人邀请,到自己的土地上去做一次‘贵宾’……”凝望着诗人的目光,触了电一样,我真切地感受到艾青不老,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挚爱是那样的深。这使我不由得想起他那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自诞生那日起,便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他饱尝了苦难,信念却历久弥坚。艾老不老,激情犹在!
⑦最后一次见到艾老,是1994年一个冬日。我们一起用餐完毕,艾老示意我们先走。我和艾丹在晚霞晕染的庭院里伫立。一会儿,艾老拄着拐杖步履维艰地走出来。斜阳暖暖地映在那张智慧的额头上。我向他招手,他轻轻地向我挥手。我向他挥手,他再向我挥手,却停住,不走了。我示意目送他回去。他再度挥手。艾丹告诉我:“他不愿熟悉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他太坚强,骨折后走路已十分艰难,但一直不肯坐轮椅。”我的眼睛湿润了。啊,不老的艾青!这就是那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在巴黎听到“中国人,你们国家都亡了,还在这里干什么”之后,毅然扔掉画笔拿起枪,让彩虹化作闪电,从胸膛里飞出血丝,用呼吸摩擦铜号发出呐喊之声的战士;这就是那个在狱中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写下《大堰河,我的保姆》,澎湃着火热激情的赤子;这就是那个沉寂多年后火山一样喷发炽烈情愫写出《鱼化石》《光的赞歌》的伟岸的诗人!此刻,他正礁石般挺立在夕阳中。叱咤风云的诗人,波澜壮阔的诗人,如今,他的身边已是一片平静的海。
⑧我依依不舍地告别了这镀满余辉的小院,诗的丰碑却耸立在心中。
(选自《人民日报》)
13.仔细阅读全文,请你说说艾青的“不老”表现在哪些方面。
14.作者第一次见到艾青时,对艾青进行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特征?
15.请你联系上下文,说说文章第④段中画上的题款“益鸟也/为人造福/却常常生活在毁誉之中”的含义是什么。
16.文章第⑥段中,诗人夫妇整装待发去澳门时,为什么艾青的神情显得有些庄严?
17.文章第⑦段画线句“此刻,他正礁石般挺立在夕阳中”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04写作创新
18.《乡愁》中“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意象,分别象征人生的四个阶段,四个阶段各自独立形成相对完整的四幅画面。请从四个画面中任选一幅,发挥想象,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3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1) róng 慨 (2) B (3) 《我爱这土地》表达出作者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爱国情怀
2.D(解析:选择问一般只在句末用一个问号,分句中用逗号。)
3.A(解析:B项搭配不当,可删去句末的“和质量”;C项语序不当,应将“解决、分析、观察”改为“观察、分析、解决”;D项缺少主语,可将“由于”删去。)
4.B(解析:B项“我”是因对土地爱得深沉而“常含泪水”,表达了“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5.(1)陆岛有情 (2)两岸深深的乡心
6.(1)示例:为何他的眼里常含泪水?为何他喉咙嘶哑,仍要尽情歌唱?为何他执著地爱恋着这片土地?《我爱这土地》为你诠释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什么是至死不渝,什么是赤子之心。 (2)诗海漫步仰望星空 (3)示例:20世纪中国诗坛泰斗,他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伤痕累累的祖国母亲,他用朴素的语言倾诉他对世界的深爱与理性思考,他用生命、用爱诅咒黑暗,讴歌光明,礼赞人生,他是中华儿女永远的骄傲。
7.四个对象分别是:土地、河流、风、黎明。土地象征遭受日寇践踏的国土;河流象征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风象征人民对侵略者的愤怒;黎明象征独立自由的曙光。
8.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目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现实,对祖国爱得越深,心中的痛苦就越强烈。
9.诗中的土地突破了土地本身的意义,上升到了祖国的象征,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抒发了那个时代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10.把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形象生动,把抽象的情感具体化,给人多方面联想与想象的空间。
11.时间顺序。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可以看出来。
12.一表现为结构美;二表现为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
13.①头发如秋天的芦苇一样,依然保持着风刮过的形态和抗争的姿势。 ②历经了多少风云与沧桑啊,思维还是那么活跃,那么年轻。 ③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挚爱是那样深,信念是那样坚定。 ④他太坚强了,仍像个血气方刚的青年。
14.神态与外貌描写。表现了艾青把热情藏于心里,善于思考,有深刻的思想见地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15.这幅画是诗人艾青的象征,题款即是对艾青生活境遇的解说。艾青用诗指引人们走向光明,但在那个时期却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以至于一只眼睛失明了。
16.因为是接受别人邀请,到自己的土地上去做“贵宾”,这庄严的神情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土地的热爱和期盼澳门早日回到祖国怀抱的心情。
17.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把诗人比作伟岸的礁石,表现了作者对诗人精神的赞扬和崇敬。
18.【例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是一年清明时,山间的小路上,走来了一个步履匆匆的人。他面容清癯,眼眶蕴泪,密密的雨丝挡不住前行的脚步,柔韧的青藤拉不住前行的步履。转过一道山梁,一座矮矮的坟墓立在眼前,萋萋芳草已经盖住坟头,只见他 快步上前,一头跪倒在坟墓之前,原来他早已泣不成声。坟墓里长眠着他日夜牵挂的老母亲。“妈妈,儿回来了,您的不孝子回来了!”可是,长眠在此的妈妈再也听不见儿子的呼唤,阴阳相隔的母子再也不能尽情倾诉相思。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游子与母亲永远分开了!矮矮坟墓,沉沉悲痛,殷殷相思,拳拳亲情,构成了人世间的挚爱真情。
第一单元 吟唱故园诗情
1 诗两首
精彩开篇词
漫步田间地头,徜徉溪流河湖,也许就是那么一个偶然的瞬间,你突然发现我们身边的世界原来是如此的美丽。那绿浪起伏的田园,那涛声阵阵的丛林,还有孩童们纯洁天真的欢声笑语,无不轻轻的拨动着我们内心深处那也许埋藏了很久的亲近土地、感受故乡的情怀。故国故乡故园,人之所恋;华夏祖国母亲,魂之所系。让我们用真情所铸的诗篇,唱响心中对祖国母亲的深情赞歌。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两首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理解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4.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我爱这土地
一、新课导入
土地是一堆古典的信念,一缕浪漫的感情,一串象征的诺言,一股写实的意志。这万物生灵的根基上,曾演绎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曾烙下了多深荡气回肠的眷恋情怀。有谁不热爱生我养我的肥沃土地?有谁不依恋教我护我的祖国母亲?让我们和诗人艾青一起深情吟唱《我爱这土地》,一同感受诗人心中汹涌奔流的爱国激情。(板书课题)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作者链接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是《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3.背景链接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齐诵诗歌,说说这首诗歌紧扣“土地”,作了哪些形象性的描述?
【交流点拨】点出土地情结。起始两句,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感情。“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着,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倾吐土地情结。“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无比温柔的黎明”是作者所歌唱的对象,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柔”恬静的“黎明”的欣赏中,为了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他作出了庄严郑重的选择。
升华土地情结。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情结,已使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深沉”一词也许表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适应的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的沉重的省略号,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一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
(二)文本探究
朗读诗歌,思考下面的问题: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鸟儿歌唱了哪些事物?它们各象征什么?
【交流点拨】土地、河流、风、黎明。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2.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3.诗人为何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诗人虚拟“我是一只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
4.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交流点拨】主旨句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这两句也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三)语言赏析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应该”前面为什么加一“也”字?“嘶哑”一词换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为什么?
【交流点拨】“也”一词表明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主动请战于民族解放运动中。“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所以不能换。
2.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交流点拨】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四、板书设计
第一节 鸟儿生死
眷恋土地
我爱这土地
第二节 “我”对土地
深沉的爱恋
五、拓展延伸
拓展阅读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的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比较这首诗与《我爱这土地》在内容和感情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交流】内容上:相同点都是写中国的土地
不同点:《我爱这土地》主要是写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社会现状;而《中国的土地》主要是写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欣欣向荣的景象。
感情上:相同点都是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
不同点:《我爱这土地》中除了表达爱国之情外,还表达了对侵略者的痛恨、对革命者的赞扬等情感;而《中国的土地》中更侧重于对祖国和人民的赞美。
第二课时 乡愁
一、新课导入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乡情结,“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的思乡情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乡情愫,“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思乡情感,让漫漫人生多了一个历久弥新的主题。诗人们把思乡之愁诉诸笔端,使我们品味到思乡的凄婉哀伤,感受到思亲的绵延久长。今天我们一起来赏读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去体味一个海外游子对祖国的赤子衷肠。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 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乡 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2.根据你的积累,完成下面的思乡思亲名句。
(1)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2)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3)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4)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旅次朔方》)
3.作者链接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湖南衡阳人。1928年出生于南京,现居台湾。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朗诵全诗,探究问题: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交流点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
小时候,诗人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
(二)文本探究
1.诗人借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形象来表达乡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运用独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难以捕捉的离愁别绪为具体可感的东西,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
2.“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形象分别寄托了作者什么时间,什么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邮票——少年——母子深情;船票——青年——夫妻恩爱;坟墓——中年——生死别离;海峡——老年——思乡之愁。
3.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交流点拨】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三)语言品析
1.“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再加上“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是不是说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
【交流点拨】“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这是正语反说。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坟墓载不下巨大的悲痛,浅浅的海峡阻碍了无尽的乡思。
2.找出这首诗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用“____美,美在__ ”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
【交流点拨】生甲:“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生乙:“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美,美在它们增加了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生丙:“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生丁:对应的诗句字数相同,呈现出一种结构相似的小节美,美在整齐,美在对应,美在情感的层进。
四、板书设计
邮票——少年——母子深情
乡 船票——青年——夫妻恩爱 升
愁 坟墓——中年——生死别离 华
海峡——老年——思乡之愁
五、拓展延伸
1.这首诗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来表现乡愁,将抽象的情绪物化了。在许多古典诗歌中,也运用了这种写法,你能说出一两个吗?
【交流点拨】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有类似的写法,“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2.仿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
【交流点拨】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那根在灵魂深处流动的血管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乡愁是别离时妈妈不断的挥手
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
乡愁是人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