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育英学校人教版九年级(下)第一单元第二课《我用残损的手掌》(课堂导学案+课件(39张PPT)+word版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合肥市育英学校人教版九年级(下)第一单元第二课《我用残损的手掌》(课堂导学案+课件(39张PPT)+word版习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1-24 10:29:22

文档简介

课件39张PPT。戴 望 舒我用残损的手掌学习目标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感情背诵本诗。
2.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3.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4.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第一课时
满怀激情诵诗歌生字及词语解释锦幛(zhàng ) 荇(xìng )藻 蓬蒿(hāo )
蝼( lóu )蚁    憔悴(qiáo )  灰烬(jìn )
锦幛——精美的幛子。比喻美丽或美好。
荇藻——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蓬蒿——飞蓬和蒿子,借指野草。
蝼蚁——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苏生——苏醒。彻骨——透到骨头里,喻程度深。朗读指导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朗读指导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朗读指导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1929年4月,戴望舒的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编辑工作。11月初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1935年春回国。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 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1938年春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 1949年6月,在北平出席了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建国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 戴望舒全家照写 作 背 景 1941年12月报15日,香港英国当局向日本侵略者投降。日占港后,大肆搜捕抗日志士。1942年春,戴望舒被捕,在狱中,他受尽了折磨,但他并未屈服,在狱中,他写下了几首诗,本文就是其中之一。合作与探究 1.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从内容上看诗歌分为几部分?各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这首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象,总起下文。
第二部分(从“这一角已变成灰烬”至“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诗人想象着用“残损的手掌”抚摸地图上的沦陷区。
第三部分(从“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至结束):诗人想象着用“残损的手掌”抚摸地图上的解放区。合作与探究2.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内心深处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起伏?
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合作与探究3.创作此诗,作者身陷牢狱,不可能有中国地图,那么,诗中“手掌”和“摸索”分别指什么?
这首诗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无形的手掌”指的是诗人的思绪、联想、心理和情感;而“抚摸”则是思绪和联想的展开,心理和情感的流动。合作与探究4.配乐朗诵诗歌,诗歌的第二部分描写沦陷区,描绘了哪些画面?这些画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描绘了六幅画面:堤上繁花嫩柳;长白山雪峰;黄河夹泥沙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南海的渔船。
第一幅画面与后五幅画面形成对比。合作与探究5.诗歌两部分的写法不同之处在哪里?
合作与探究5.诗歌两部分的写法不同之处在哪里?
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
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板书
我用残损的手掌
沦陷区:灰色——憔悴——阴暗
摸索
????????????????解放区:太阳——蓬勃——温暖 第二课时
深入探究品诗歌 预习与交流1.填空。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我国现代诗人
的诗作。诗句“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中, “广大的土地”象征 ,“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表明了诗人 。预习与交流1.填空。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我国现代诗人戴望舒的诗作。诗句“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中, “广大的土地”象征中国,“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2.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比喻修辞方法有什么不同,简要说说其含义。
(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预习与交流(4)那里是太阳,是春。(3)摸索这广大的土地。(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明喻,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是明喻,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人民的新生活。“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借喻,用“广大的土地”借喻整个中国。“那里是太阳,是春”是暗喻,用“太阳和春天”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预习与交流3.诗中写自己的家乡,写了家乡春天的哪些景象?是怎样调动多种感觉器官,使人如同身临其境的?
作者写到了家乡春天的繁花、嫩柳、荇藻、水;调动了视觉、嗅觉、触觉,使人如同身临其境地回到了家乡。文本探究2.作者对沦陷区的情景进行总体描述的句子是哪些?表明了沦陷区怎样的情景?寄托着诗人怎样的感情?
作者对沦陷区的情景进行总体描述的句子是“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是一片凄凉景象。风景如画的“家乡”,如今被侵略者强占,作者在诗句中流露出忧愤。1.“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诗歌以这两行开头,有什么作用?
诗的开头两行起着统摄全诗的作用。文本探究3.诗歌中提到的“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这些意象共同代表的是什么?诗歌中括号内的文字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代表的是祖国大地(祖国山水);
括号里的文字不能删,
因为它调动了视觉、嗅觉、触觉,写出了家乡春天的美好,洋溢着浓浓的思乡之情,与后面的现实形成对比。文本探究4.诗歌哪句话总结了解放区的情况?“辽远的一角”是指什么?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这句话总结了解放区的情况,
“辽远的一角”是没有被践踏的解放区。主旨探究1.诗人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到了什么?分别是怎样的感情?
“摸索”的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已经遭受敌人蹂躏、变成灰烬、充满血和泥的沦陷区的土地;一部分是温暖明朗、蓬勃生春、依然完整的辽远的一角,就是解放区的土地。
这两部分并列在一起,构成横向对照。诗人对敌人恨之切,对祖国爱之深,也就自然显示出来了。主旨探究2.这两种对比鲜明的感情是通过哪些词语来表达的?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由此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温暖、明亮、坚固、蓬勃、……”这些词语是积极的、暖色调的;
“残损、微凉、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这些词语是消极的、冷色调的。
这些对比鲜明地词语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恨。主旨探究3.诗人在“摸索”这一动作中容纳了极复杂的感觉体验,请举例说明。由此而展开的内心情感的变化是怎样的呢?
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 “微凉”“冷” “滑出” “细”“软”“蘸”等等。
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语言赏析语言赏析 2.读“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一句,这是诗中第二次出现“我用残损的手掌”,有什么作用?“恋人的柔发” “婴孩手中乳”这两个意象选用得恰如其分,你认为好在哪里?
诗中第二次出现“我用残损的手掌”,是强调,因爱国而受到敌人迫害的“我”,在这块温暖明朗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两个意象用得恰如其分,唤起了人的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通过人类共通的情感经验调动读者的联想,形象感受到对如恋人般美好、如母亲般亲切的解放区的向往之情。1.“江南的水田……只有蓬蒿”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对比,突出江南大地的破败。语言赏析3.“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了什么作用?
“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两个比喻,用水深火热的沦陷区反衬解放区──那里是将要实现民族复兴、诞生“永恒的中国”的地方。
道出了对解放区的真挚情感,对祖国未来寄与了热切的希望。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人民的新生活。语言赏析4.“永恒的中国”应该怎样朗读?为什么说那里是“永恒的中国”?
朗读时,“永恒的中国”要读得高亢、激情。
说那里是“永恒的中国”,因为那里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生活在那里的人民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语言赏析5.这首诗中,很多句子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从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谈谈你的理解。(方法提示:可从词性、修辞、句式、内容感情、诗歌韵律等角度进行品析) 语言赏析“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句诗用“广大的土地”借指整个中国,用摸索中的想像把对敌人的恨和对中国人民的爱细腻地表现出来。
从动词的选用来看,作者用语富于变化,如“触到”“滑出”“蘸着”“沾”“轻抚” “贴”等词紧紧扣住“摸索”二字,文章思路清晰明了。
从比喻句来看,既新颖贴切,又启人联想。如“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通过人类共通的情感经验调动读者的联想,形象感受到对如恋人般美好、如母亲般亲切的解放区的向往之情。又如“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亦是如此。

忧郁阴暗 凄楚忧愤
对比 祖国光明未来
温暖明朗 热切期盼
我用残损的
手掌摸索这
广大的土地
(统摄全诗)拓展延伸自由发言。
抗日战争时期,许多仁人志土为了改变祖国受欺辱的命运,不惜以抛头颅、洒热血的代价来奋力抗争。请列举其中你所知道的一些人和事,和大家交流一下。 拓展延伸2. 口头说文。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说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发自己的某一种感情(如忧伤、喜悦等)。
生活是个啥?有时,它像一杯烈酒,只须那么一口,就能让我们热血沸腾,豪气迸发;有时,它像一杯茶,品尝了当初的恬静、淡雅,渐渐的,渐渐的,我们才感觉它的浓重、深沉、博大。2我用残损的手掌
名校讲坛
1.走近作者
戴望舒(1905—1950),生于浙江杭州,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曾因盛名一时的诗歌《雨巷》而被誉为“雨巷诗人”。
2.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后,立即逮捕了几乎所有的在港知名华人,包括戴望舒在内。日本宪兵动用酷刑审讯戴望舒,试图从他口中获取文艺界抗日人士名单,但他始终没有屈服。在牢狱里,他写下了这首诗。
3.主题解说
在这首抒情诗中,作者表达了自己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以及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期盼。
4.难点攻克
诗人采用对比手法写解放区和沦陷区,具体有哪些对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一:从词语的感彩上说,写沦陷区的是消极的、冷色调的;写解放区的是积极的、暖色调的。前后形成明显的对比。
提示二:从选取的形象上说,写沦陷区,如长白山雪峰的“冷”,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水田里生长的“蓬蒿”,岭南憔悴的“荔枝花”,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等等,一片凄凉景象。写解放区用的是“爱”“希望”“太阳”“春”等词语,反映出“温暖”“明朗”“蓬勃生春”的景象,前后形成对比。
提示三:这些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更好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爱和恨。
5.结构图解
01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彻骨( ) 堤上( ) 锦幛( )
蘸着( ) 灰jìn( ) 荇zǎo( )
蓬hāo( ) 蓬bó( ) 憔cuì( )
2.根据课文内容从括号内选择正确的词语填空。
(1)我用残损的手掌/ (探索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2)岭南的荔枝花 (寂寞 寂静)地憔悴
(3)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 (顽固 坚固)而蓬勃生春
3.下列句子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B.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C.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D.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4.(潍坊中考)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近段时间,为国捐躯的烈士: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遭到无端调侃和曲解,这是个别人罔顾史实、臆想战争的结果,是对历史的歪曲。
B.对于2015年元旦发生的上海外滩踩踏事件,我们不仅要反思安全事件发生时当事者应该怎么做,还应反思安全危机发生前管理者做了什么?
C.抗日战争的胜利,让拿破仑所说的“东方睡狮”睁开双眼,开启民族复兴的序篇,最终完成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历史转折。
D.有的地方搞文化下乡,可群众没品过文化味,没见过文化人,有的地方盖起了文化宫、少年宫,却是“文化宫里少文化,少年宫里无少年”。
5.(广州中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本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各场演出的上座率超高,显示出市民对传统戏剧的热情可见一斑。
B.有些科学家认为,转基因大米富含维生素A,可以有效改善发展中国家人们营养不良。
C.中国科技创新成果交流会永久落户羊城,这是广州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硕果。
D.能否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他们快乐成长,是我国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6.(重庆中考A卷)在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某校学生会发起了给抗战老兵网上留言的活动。学生的下列留言中不得体的一项是( )
A.中华儿女将永远铭记你们的功勋,向你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B.你们的事迹让我深受感动,我要求你们老当益壮,为祖国再立新功!
C.你们的精神将激励我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D.你们的浴血奋战赢得了中华民族的解放,我们感谢你们!
7.(遂宁中考)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全国各地纷纷开展一系列纪念活动。学校团委要求各班召开主题班会,请你积极参与。
(1)作为班级活动策划人,请你依照环节一,为此次班会再设计三个环节。
环节一:回顾屈辱历史
环节二:________________
环节三:________________
环节四:________________
(2)班会活动中,主持人出示了下面这幅漫画。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内容。


(3)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在上图鸽子手里的牌子上写一条恰当的标语。要求至少使用1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5个字。

02课内精读
阅读全诗,完成下列问题。
8.用“/”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并用“· ”标出重音。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9.“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三个句子中加点部分各指什么地方?


10.诗歌中有两处对比,请用具体的语句予以说明,并简要说说对比的作用。
(1)家乡(沦陷区)被日寇侵占前后景象的对比:


(2)沦陷区与解放区景象的对比:



(3)对比的作用:

1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两句历来受人称道,请你赏析这两句的表达效果好在哪里。



03中考链接
(武威中考)
河西走廊的月亮
黄文山
①这样升起来了,这千里河西走廊的月亮,这西北戈壁滩的月亮。
②没有一声寒暄,也用不着预告,一轮圆润而又皎洁的月亮,就这样贴着车窗,朝你灿然一笑,而后缓缓地升上中天。全车的人都又惊又喜,不约而同地发出一声赞叹。司机把车停住了,大家站在戈壁滩石块上,看着月亮冉冉上升。
③这一切都来得那样突然,似乎落日刚刚还衔在遥远的祁连山巅,接着,便是一阵短暂的黑暗。戈壁滩之夜不是缓缓来临的,而是猛然间,天地万物便深深地坠落于黑暗之中。车灯打开了,孤独而微弱的光柱不断被夜色大口大口地吞噬,吞得大家的心里都有些发慌。就在这时候,月亮升起来了。
④我从没见过这样圆、这样大、这样柔洁又跟人这样贴近的月亮。她仿佛近在咫尺,那份难以描摹的丰盈和难以形容的优雅简直就是美丽的极致。大家都动情地抬头注视着,连司机在内,一时都忘了自己的行旅。
⑤圆月,一下把戈壁滩照得透亮,四周无遮无拦,没有一丝浮云,也没有一棵杂树,有的只是空旷。
⑥这空旷,延展着时间和空间。从昨天到今天,几千年的故事,便是被这一片柔柔的月光照着,在卷轶浩瀚的史册里发出亮丽的光彩。一场又一场惨烈的战争,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一页又一页生动的历史,就在这月光下的空旷里轰轰烈烈地演出。在这空旷里,曾驰过霍去病的铁骑,将士的盔甲和手中的兵器在月光下翻动着银色的波涛。那场与匈奴间的战事,使得这位年轻将军名垂千古。就在这戈壁滩的美丽月夜,他将汉武帝御赐的美酒,倾于泉中与三军将士共饮,从而写尽了一个大将的豪情与风流。可以想象,当霍去病高高擎起酒杯,那杯中一半是清泉,一半便是皎洁的月光。
⑦在这空旷里,曾走过左宗棠西征的大军。月光洒在连亘百里的营帐上,洒在路边湖湘子弟新栽的杨柳枝上,也洒在这位64岁的爱国老将不平静的心田里。在清廷“海防”和“塞防”之争中,他坚持收复新疆,保卫祖国统一的主张,最终获得胜利。如今,他要将朝策付诸军事行动。千里河西走廊,正是他这首煌煌战争之歌的长长的前奏曲,使他得以利用行军的间隙,梳理一番纷繁的头绪。多少军情,多少家书,便是蘸着帐前的月光写就。
⑧自然,这空旷里也奔过张骞凄惶的赢马,也碾过林则徐悲愤的囚车;自然,这空旷里还回荡过班超投笔从戎的誓言,还踯躅过玄奘西行取经的身影……还有那绵延不绝的东来西往的商旅驼队,将一条两千多里的戈壁长廊,踏出了一首首慷慨悲壮的阳关曲。
⑨这一个个被史笔庄重地记载或因为平凡而被忽略不计的众多人物,却都在命运的驱使下,以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姿态、不同的方式,走过长长的河西走廊。
⑩这便是河西走廊,在这漫长的驼路上,绝非只有空旷;这便是河西走廊,在这片荒芜的戈壁滩上,绝非只有寂寞。
战争的狼烟与和平的驼队,苦难的历程与热诚的求索……都在这里频繁地发生和发展。几千年的时间,拓就了中华民族一条西行的辉煌通道。从此,多少男儿的豪情,多少男儿的热血,多少男儿的希望,都与这空旷的土地联系在一起。
于是,我才明白,为什么这样美丽的月亮,偏偏垂青这块荒凉之地,即使是南方的湿润、富庶和繁华,也无法使她动心。
此刻,月亮充满柔情地注视着这又干又冷的戈壁滩,用她光洁的玉臂抚摸着荒芜,抚摸着粗砺,抚摸着苍凉,也抚摸着我们这群不期而遇的旅人的心情。
于是我们继续西行。
(摘自《散文》)
12.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13.根据提示赏析词句。
(1)没有一声寒暄,也用不着预告,一轮圆润而又皎洁的月亮,就这样贴着车窗,朝你灿然一笑,而后缓缓地升上中天。(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2)这一个个被史笔庄重地记载或因为平凡而被忽略不计的众多人物,却都在命运的驱使下,以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姿态、不同的方式,走过长长的河西走廊。(赏析加点词)

14.有人认为,选文第③段和第①段交换位置后表达更顺畅,你赞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15.说说你对“几千年的时间,拓就了中华民族一条西行的辉煌通道”这句话的理解。

04写作创新
16.铁窗下,戴望舒与祖国地图对话,迸发出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生活中,你与自然对话,便营造了和谐的环境;你与朋友对话,便拥有了思想的交流;你与自己对话,便感到了心灵的慰藉;你与生活对话,便获得了睿智的启迪;你与世界对话,便开阔了瞭望的视野……请以“与……对话”为题,写一篇片断作文。(400字以内)






















05智慧背囊
名著导读——《汤姆·索亚历险记》
作者简介
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1910),原名萨缪尔·朗赫恩·克列门斯,是十九世纪后期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卓越代表,杰出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亦是著名演说家。
故事梗概
汤姆幼年双亲去世,由波莉姨妈收养。聪明顽皮的汤姆受不了波莉姨妈和学校老师的管束,常常逃学。一天深夜,他与好朋友哈克贝利·费恩到墓地试试胆量,可是无意中目睹了一起凶杀案的发生。还有一次,汤姆、哈克带着乔·哈波一起逃到一座荒岛上做起了“海盗”,弄得家里以为他们去世了,结果他们却出现在了自己的“葬礼”上。在法庭上,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汤姆终于勇敢地站出来,指证了凶手印江·乔,而凶手此时已经逃之夭夭。后来,汤姆和哈克在鬼屋中遇到了印江·乔,他们听见印江·乔要把他的金钱放在二号十字下面。在一次野餐活动中,他与他的同桌贝琪在一个岩洞里迷了路。经过整整三天三夜的饥饿,面临着死亡的威胁,更可怕的是,他们还在山洞里看到了印江·乔。最终,汤姆靠牵着绑在石头上的风筝线探路,找到了出口,走出了山洞。村里人发现他们,他们讲述了在洞中的经历,之后,村里人用铁板堵住了山洞口。汤姆告诉村里人在山洞里见到了杀人犯印江·乔,当村里人在洞中找到印江·乔时,他已经饿死了。最后,汤姆和哈克重返山洞,找到了一笔宝藏,成了这个村的小英雄。
人物形象
汤姆·索亚是个成长中的孩子,他调皮,喜欢恶作剧,却又善良可爱、乐于助人。他讨厌老师干巴巴的说教,他不喜欢整天在学校里枯燥无味的生活,他希望加入海盗,过新鲜刺激的生活。他总在危险时刻挺身而出,救出那些懦弱的“好孩子”,这些是体面的“优秀生”无法做出的正义行为。
汤姆是个聪明爱动的孩子,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智慧、计谋、正义、勇敢乃至领导才能等诸多品质。他是一个多重角色的集合,足智多谋,富有同情心,对现实环境持反感态度,一心要冲出桎梏,去当绿林好汉,过行侠仗义的生活。
【参考答案】
1. chè dī zhàng zhàn 烬 藻 蒿 勃 悴
2. (1)摸索 (2)寂寞 (3)坚固
3.C
4.C(解析:A项的冒号应为破折号,B项的问号应为句号,D项的第二个“有的地方”前的逗号应为分号。)
5.C(解析:A项可删去句末的“可见一斑”;B项“可以有效改善发展中国家人们营养不良”后面缺少了宾语中心词,可添加“的现状”;D项搭配不当,可删去“能否”。)
6.B(解析:向抗战老兵提出要求不符合学生身份,不得体。)
7.(1)高唱抗战歌曲 铭记胜利时刻 维护和平环境(2)图中左边一位全副武装的士兵手持枪支,想要往路标所指方向前进。右边一只和平鸽站在路标上,口中衔着橄榄枝,手里拿着一块牌子,似乎想要阻止士兵前行。(3)示例一:珍爱生命,远离战争。示例二:和平之花需要你我呵护。
8.憔悴 苦水
9.“这一角”和“那一角”均指沦陷区,“那辽远的一角”指解放区。
10.(1)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2)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3)表达了作者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对解放区的热爱和向往。
11.使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以温柔美妙的人生感受来突出解放区的光明和温暖,给人以温馨亲切之感。
12. 作者在河西走廊戈壁滩欣赏月亮,并由月亮下的空旷联想到与河西走廊有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13.(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圆润皎洁,柔美轻盈。(2)加点词“庄重”写出了河西走廊历史的厚重感,表现了作者对河西走廊历史的敬仰之情。(意思对即可)
14. 示例1:赞同。因为调整后更符合时间顺序。描写环境的黑暗为下文月亮的皎洁明亮作铺垫。示例2:不赞同。先写月亮升起,再写之前环境的黑暗,更能凸显月亮给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15. 在漫长的历史中,豪情满怀的热血男儿献身河西走廊,使之成为东西交流的重要通道,并造就了灿烂的历史文化。(意思对即可)
16.【例文】
与幸福对话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说:“我的工作让我常晒太阳,呼吸新鲜的空气,这使我有个好身体。我梦见我种的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也许很多人会嘲笑袁隆平,一个如此伟大的科学家,为何不在国家提供的研究院里工作,反而要亲自到田间劳作,不怕脏不怕累地当一个农民?然而,这些恰恰是他的乐趣所在。因为亲自下田劳作,他体会到了一个农民的不容易。在工作中,他可以维持一个健康的身体,又可以解决困扰全球亿万人口的粮食问题,我想,这应该就是这位科学家所认为的幸福的意义吧!
幸福可以是自我精神的富足,也可以是为大家、为社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
所有人都希望能够幸福,但幸福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满足,淡泊名利也并非适合所有人。但是只要你怀有一颗纯真质朴的心,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心中的那一个梦想,你将得到属于你的那一方净土,你将切实体会幸福的意义。
2 我用残损的手掌
精彩开篇词
提起现代诗歌,人们往往想到了戴望舒;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了“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的浪漫。抗日战争的炮火震动了诗人的心灵,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戴望舒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1938年他来到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1941年,日本侵略军占领香港。次年,他被日军逮捕,投入狱中,备受摧残。但监狱的铁窗可以禁锢他的躯体,却禁锢不了他的拳拳爱国之心。他的心飞出了铁窗,飞到了祖国蒙难的土地,飞到了志士流血的战场。今天,我们一起来赏读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
学习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感情背诵本诗。
2.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3.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4.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满怀激情诵诗歌
一、新课导入
“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我不要什么自白,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读着这样的“狱中自白”,我们的心总是对那些为国家为民族坚贞不屈的仁人志士充满激情。1942年,诗人戴望舒也在狱中受尽折磨,他同样没有屈服,而且一样充满激情地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在抗日战争中觉醒和振奋起来的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是他在困苦抑郁中爱国精神的升华。恰是这一片丹心,撑托起了民族的脊梁。吟咏诗歌,我们在感念中生发的是对祖国母亲的一份深情、一份责任。祖国在我心中,让我们在雄壮激昂的《国歌》声中唱响心曲。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全诗,圈画诗歌的生字词。
灰烬(jìn) 锦幛(zhàng) 荇藻(xìng zǎo)
蓬蒿(péng hāo) 憔悴(qiáo cuì) 蝼蚁(lóu yǐ)
2.理解诗歌的重点词语。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3.激情朗诵全诗,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4.作者链接
戴望舒,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早期诗作多抒写个人哀愁、情调比较低沉。抗日战争开始后,诗风发生很大变化,《狱中题壁》、《偶成》等诗,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积极呼唤光明的到来。作品集有《戴望舒诗选》《望舒草》等。《我用残损的手掌》收入诗集《灾难的岁月》。
5.背景链接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1942年。1938年,诗人戴望舒从沦陷区的上海来到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后,立即逮捕了几乎全部的在港知名华人,包括戴望舒在内。戴望舒活跃的抗战姿态,很显然引起了日军的注意。日本宪兵动用酷刑审讯戴望舒,试图从他口中获取文艺界抗日人士名单,但他始终没有屈服。在牢狱里他写了几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就是其中的一首。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1.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从内容上看诗歌分为几部分?各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交流点拨】这首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象,总起下文。
第二部分(从“这一角已变成灰烬”至“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诗人想象着用“残损的手掌”抚摸地图上的沦陷区。
第三部分(从“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至结束):诗人想象着用“残损的手掌”抚摸地图上的解放区。
2.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内心深处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起伏?
【交流点拨】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3.创作此诗,作者身陷牢狱,不可能有中国地图,那么,诗中“手掌”和“摸索”分别指什么?
【交流点拨】这首诗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无形的手掌”指的是诗人的思绪、联想、心理和情感;而“抚摸”则是思绪和联想的展开,心理和情感的流动。
4.配乐朗诵诗歌,诗歌的第二部分描写沦陷区,描绘了哪些画面?这些画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交流点拨】描绘了六幅画面:堤上繁花嫩柳;长白山雪峰;黄河夹泥沙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南海的渔船。第一幅画面与后五幅画面形成对比。
5.诗歌两部分的写法不同之处在哪里?
【交流点拨】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
四、板书设计
?? ?????????沦陷区:灰色——憔悴——阴暗
我用残损—→抚摸
的手掌?????? 解放区:太阳——蓬勃——温暖
第二课时 深入探究品诗歌
一、新课导入
诗歌史上,戴望舒在探索新诗的音乐性方面有突出的成就,叶圣陶曾称赞他的成名作《雨巷》,说它为新诗的音节美开辟了一个新纪元。这首《我用残损的手掌》,语言更加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请随我品读诗歌,探究美点。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填空。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我国现代诗人戴望舒的诗作。诗句“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中, “广大的土地”象征中国,“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2.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比喻修辞方法有什么不同,简要说说其含义。
(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3)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4)那里是太阳,是春。
【交流点拨】(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明喻,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是明喻,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人民的新生活。
(3)“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借喻,用“广大的土地”借喻整个中国。
(4)“那里是太阳,是春”是暗喻,用“太阳和春天”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
3.诗中写自己的家乡,写了家乡春天的哪些景象?是怎样调动多种感觉器官,使人如同身临其境的?
【交流点拨】作者写到了家乡春天的繁花、嫩柳、荇藻、水;调动了视觉、嗅觉、触觉,使人如同身临其境地回到了家乡。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文本探究
自由朗读全诗,合作探究。
1.“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诗歌以这两行开头,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诗的开头两行起着统摄全诗的作用。
2.作者对沦陷区的情景进行总体描述的句子是哪些?表明了沦陷区怎样的情景?寄托着诗人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作者对沦陷区的情景进行总体描述的句子是“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是一片凄凉景象。风景如画的“家乡”,如今被侵略者强占,作者在诗句中流露出忧愤。
3.诗歌中提到的“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这些意象共同代表的是什么?诗歌中括号内的文字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交流点拨】代表的是祖国大地(祖国山水);括号里的文字不能删,调动了视觉、嗅觉、触觉,写出了家乡春天的美好,洋溢着浓浓的思乡之情,与后面的现实形成对比。
4.诗歌哪句话总结了解放区的情况?“辽远的一角”是指什么?
【交流点拨】“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这句话总结了解放区的情况,“辽远的一角”是没有被践踏的解放区。
(二)主旨探究
配乐诵读全诗,合作研讨。
1.诗人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到了什么?分别是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摸索”的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已经遭受敌人蹂躏、变成灰烬、充满血和泥的沦陷区的土地;一部分是温暖明朗、蓬勃生春、依然完整的辽远的一角,就是解放区的土地。这两部分并列在一起,构成横向对照。诗人对敌人恨之切,对祖国爱之深,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了。
2.这两种对比鲜明的感情是通过哪些词语来表达的?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由此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温暖、明亮、坚固、蓬勃……”,这些词语是积极的、暖色调的;“残损、微凉、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这些词语是消极的、冷色调的。这些对比鲜明地词语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3.诗人在“摸索”这一动作中容纳了极复杂的感觉体验,请举例说明。由此而展开的内心情感的变化是怎样的呢?
【交流点拨】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 “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三)语言赏析
1.“江南的水田……只有蓬蒿”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对比,突出江南大地的破败。
2.读“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一句,这是诗中第二次出现“我用残损的手掌”,有什么作用?“恋人的柔发” “婴孩手中乳”这两个意象选用得恰如其分,你认为好在哪里?
【交流点拨】诗中第二次出现“我用残损的手掌”,是强调,因爱国而受到敌人迫害的“我”,在这块温暖明朗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两个意象用得恰如其分,唤起了人的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通过人类共通的情感经验调动读者的联想,形象感受到对如恋人般美好、如母亲般亲切的解放区的向往之情。
3.“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了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两个比喻,是用水深火热的沦陷区反衬解放区──那里是将要实现民族复兴、诞生“永恒的中国”的地方。作者道出了对解放区的真挚情感,对祖国未来寄与了热切的希望。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人民的新生活。
4.“永恒的中国”应该怎样朗读?为什么说那里是“永恒的中国”?
【交流点拨】朗读时,“永恒的中国”要读得高亢、激情。说那里是“永恒的中国”,因为那里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生活在那里的人民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
5.这首诗中,很多句子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从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谈谈你的理解。(方法提示:可从词性、修辞、句式、内容感情、诗歌韵律等角度进行品析)
【交流点拨】生甲:“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句诗用“广大的土地”借指整个中国,用摸索中的想像把对敌人的恨和对中国人民的爱细腻地表现出来。
生乙:从动词的选用来看,作者用语富于变化,如“触到”“滑出”“蘸着”“沾”“轻抚” “贴”等词紧紧扣住“摸索”二字,文章思路清晰明了。
生丙:从比喻句来看,既新颖贴切,又启人联想。如“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通过人类共通的情感经验调动读者的联想,形象感受到对如恋人般美好、如母亲般亲切的解放区的向往之情。又如“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亦是如此。
四、板书设计
忧郁阴暗 凄楚忧愤
对比 祖国光明未来
温暖明朗 热切期盼
五、拓展延伸
1. 自由发言。抗日战争时期,许多仁人志土为了改变祖国受欺辱的命运,不惜以抛头颅、洒热血的代价来奋力抗争。请列举其中你所知道的一些人和事,和大家交流一下。
【交流】生自由言说。
2. 口头说文。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说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发自己的某一种感情(如忧伤、喜悦等)。
【交流】生活是个啥?有时,它像一杯烈酒,只须那么一口,就能让我们热血沸腾,豪气迸发;有时,它像一杯茶,品尝了当初的恬静、淡雅,渐渐的,渐渐的,我们才感觉它的浓重、深沉、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