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9张PPT。 那树王鼎钧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4.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深刻体会作者的用意。
5.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感悟带泪的呐喊预习与交流给划线的字注音:
倒坍( ) 引颈受戮( )
虬须( ) 周道如砥( )
碾压( ) 刽子手( )
佝偻( ) 踝骨( )
tānlùqiúdǐniǎnɡuìɡōulóuhuái预习与交流解释下面的词语
佝偻:
倒坍:
荫庇:
引颈受戮:
踝骨:
虬须:
周道如砥:卷曲的胡子。文中指树根。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文中指树干靠近根的部位。倒塌。伸长脖子接受杀戮。脊背向前弯曲,指老树枝干弯曲。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预习与交流在下面句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句。
①入夜,毛毛细雨比猫步还 , 进树叶里 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 了秘密,很湿,也很有
。
②任凭头上已 过十万朵云,地 上 过二十万个脚印,任凭在那枝丫间跳跃的鸟族已 了五十代子孙,任凭鸟的子孙已 每一座青山。
③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 下去, 碎, 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④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告诉体内的寄生虫,于是 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轻跌汇成泄露诗意飘叠换栖息咬嚼撒弱小而坚忍交流阅读感受
本文描述了那树很久以来一直默默奉献,最后毫无怨言引颈受戮的过程,歌颂了他的献身精神,体现了一切都要为发展让路的主旨。
本文写一棵老树绿着生,生为人类、生为大地而最终绿着死的悲剧生涯,揭示了人类文明造成的灾害,表现了作者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质疑。
本文写了一棵老树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和思考——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作者链接
王鼎钧,台湾著名的散文家。主要的散文作品有《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情人眼》《碎玻璃》《灵感》等。 预习与交流走近那树结合课文有关语句说说:
那是一棵 的树,因为 。提示:
(1)从树的环境方面概括
(2)从树的外形方面概括
(3)从树的品格方面概括
(4)从树的遭遇方面概括
(5)从作者对树的感情方面概括
(6)从读者对树的感情方面概括
(7)从树的作用方面概括整体感知 那是一棵有着坚固而稳定身躯的奇特的大树:它老态、佝偻、但坚固稳定,繁密茂盛,有霉黑潮湿的树皮。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树自身像生铁铸就。
那是一棵对人类大有功德的大树:成为人们心灵的慰藉;炎热的夏,送来阴凉和清静;蒙胧的夜晚,送给情人温馨的感觉;它扩张着阴庇的面积,为人类带来更多的便利。总之,大树是人类的守护神。
那是一棵有着无私奉献精神和忍辱负重、胸怀豁达品性的大树。因为当大树的生存受到威胁,身处逆境时,它仍然奉献着生命的绿色,酝酿着诗意。
那是一棵有爱心的大树:自己面临杀戮时,也要告诉体内的蚂蚁国民,让其安全撤离。
那是一棵让作者心痛的大树:作者对大树怀有满腔的热爱和崇敬之情,大树倒地,让作者的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之情溢于言表。合作与探究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从开篇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描写早期的大树。写了大树的形象、经历和对人类“友善”的情况。
第二部分(从“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到“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描写近期的大树,写大树妨碍了道路发展引起人们的议沦,使人们质疑其存在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从“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到结尾),描写现时的大树,作者对大树的最终命运作了关键性的描述,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整体感知文本探究
1.作者描述老树的形象时,融注了浓浓的情感。请揣摩在“绿着生”“绿着死”两个生命阶段的描摹过程中,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绿着生”。那树古老、神奇、多情、忠诚,作者对树怀有满腔的热爱和崇敬之情,树的生存受到威胁,但它“绿得更深沉”“依然绿着”“照旧绿”“绿得很”“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平淡的言词背后,涌动着汹涌的激情。
“绿着死”。“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树遭杀戮。惨不忍睹,作者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之情溢于言表。文本探究
2.文章有哪几处引用故事发生地的人的传说,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据说,当这一带还没有建造新公寓之前……”还有两处借妇人之口说出一些事,也相当于“据说”,一处是“与树为邻的一位老太太偏说她听见老树叹息”,另一处是清道妇“用作证的语气说,她从没有见过那么多蚂蚁,那一定是一个蚂蚁国”。这些引用的传说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深化主题的作用。文本探究
3.如何理解“蚂蚁国”里的事情?
作者引用当地人的传说,给文章带来了奇幻的色彩。用意在于:
一、动植物有预知的能力,比人类还更有灵感;
二、创造一种悲壮气氛,表明动植物世界有友爱,而人类有时极其缺乏友爱,形成鲜明对比。把蚂蚁国民认作一个民族,就像人类一样的民族,显然是怀着敬意的。 外观形象:深沉稳健、生命力强
早期大树 生长环境:远离文明、自然古朴 痛惜
大树公德:友善待人、无私奉献
与外界环境矛盾 忍辱负重
近期大树 忧思
—内心矛盾冲突 胸怀豁达
树遭厄运 悲惨结局
现时大树 蚂蚁国传说 引人深思
挖根、平路 板书设计拓展延伸
那树不幸的遭遇震撼着我们,在你我的心中一定有好多的话想说。请任选以下句式中的一个说一段话。
1.交通专家,我好想对你说: 。
2.那树,我好想对你说: 。
3.作者,我好想对你说: 。
4.清道妇,我好想对你说: 。
5.蚂蚁,我好想对你说: 。拓展延伸
交通专家,我好想对你说:条条道路通罗马,为什么一定要树让路?为什么不可以路让树?为人类谋福祉就一定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吗?
那树,我好想对你说:你经久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你绿化大地,荫庇百鸟,护佑人类,只愿给予,从不索取,无私地奉献,在自己面临屠戮时,也要保护自己体内的蚂蚁国民,让其迁徙,你真是一颗充满爱心的大树。
作者,我好想对你说:我们从你的《那树》里,感受了带泪的呐喊,品味了哭泣的代价。我们从你的文章里知道了:对付文明造成的伤害,是用进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
清道妇,我好想对你说:你是那棵大树兴衰荣辱的见证者。
蚂蚁,我好想对你说:你的世界里有友爱,而人类的世界里却极其缺乏友爱。第二课时
品味哭泣的代价预习与交流
1.根据你的积累,写出对“树”饱含深情的古诗词名句,并写出作者和题目。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3.根据提供的语境和句式,在下面句中横线上续写语句。
如果我是一棵小草,就要为自然增添一分春色;如果我是一只小鸟,就要为时代献出悦耳的歌声;
如果我是一汪清泉,就要为人类带来些许甘甜;如果我是一支画笔,就要为生活描绘出绚丽的画卷。2.请写出与“树’相关的谚语或俗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人要脸,树要皮。预习与交流阅读下面五段,说说这五段表现了人们对树的什么态度。
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
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
他们(伐木的工人)只发现一件事:本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旷,像拓宽了几尺。
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大树存在,受人质疑、指责;大树被杀,人们庆幸并不久就遗忘。大树在众人眼中有害无益,它成了城市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深层探究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这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它的根须形成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一里一里铺过来”“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其来甚速,而“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其行极缓,两相对照,自然界生命的生长发展极为迟缓,而人类文明的发展极为迅速。自然界各物种在人类的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极其脆弱,是一种严重的不对称。对大自然的开发利用,有时是好事,但有时也会是坏事,有可能人为地造成自然界生态失衡。作者没有直接表达类似的思想,但我们可以揣摩其心理,应该能体会得到上述意思。语言赏析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读“咬”“骨粉”和“呻吟”这几个词语有怎样的感受?)“咬”“骨粉”和“呻吟”这都是描写性、形象性很强的词语,再现了一幅人类屠戮大自然生命的图景。“咬”给人以视觉的感受,“骨粉”诉诸视觉,“呻吟”则诉诸听觉,都给人以痛苦和悲哀的感受。本来这几个词语不应当用于此情此景,但作者富于创造性,故意用这几个词语来描景写意,表达对伐树人的愤恨,所以它们在这种特殊的语境中具有强烈的感彩。语言赏析写法深究
这篇文章最吸引你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生甲:主题富于时代性。人类当前面临的两大问题是发展与环保。如何正确处理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是摆在人们面前的新课题。发展是时代的主流,只能用进一步的文明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工业文明给古老文明和传统文化带来强烈的冲击和毁灭性的破坏,我们应该警醒。
生乙:手法独特,言近旨远。作者借写老树有益于人类却被人类伐倒的遭遇,讲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理,含蓄隽永、意味深长。托物寓意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既具形象性,又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
生丙:拟人修辞格的运用,笔触细腻,感情凝重。文章从自然的生存到有情的生命,从生动的描摹到刻意的比拟。最后赋予“那树”以真实的性灵,让真实的性灵敲击读者的良知。在作者笔下,活着的树赋予人护佑,更赋予人美好;被杀戮的树显出几许哀叹、无奈而又悲壮。如果造化有知,那树将会怎样向人们诉说呢?写法深究
这篇文章最吸引你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生丁:情节富有奇幻色彩。作者细致地描写“蚂蚁国”里的事情,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物犹如此,人作何感?动植物世界有友爱,而人类有时竟如此无情,值得我们深思。
生戊:写景状物生动活泼。如“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比喻奇特,以动写静;如“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露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写出了细雨的真切形象和作者的独特感觉;如“人造的强光把举镐挥斧的影子投射在路面上、在公寓二楼的窗帘上,跳跃奔腾如巨无霸”,写出了“刽子手”“月黑杀人夜”恣肆杀戮的丑态,似乎也象征着灾难的魔影;如“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创设庄严、悲壮的气氛,渲染了悲剧色彩。探究主旨
你认为作者讲述那树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1)我认为主旨是“爱护自然”。人类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大自然为人类作出了无私奉献,我们就应当善待它爱护它,与它成为最亲密的朋友。
(2)我认为本文意在“善待生命”。树是有生命,它有自己的人格。任何生命的死亡,都是令人痛心的,我们要尊重任何生命存在的形式,善待生命,善待它们,也就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
(3)我认为本文意在“反思文化”。“那树”的命运寓意深刻。“树”经历由盛至衰的过程,最终被人无情地砍伐,这就象征着曾经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在文明的进程中,由于不适应社会需求而逐步淘汰的过程,作者借这棵可怜的大树让我们作出思考.该如何在快节奏的今天正确理性地对待我们文化的精髓呢? 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早期
庇护造福人类
那树 近期
托物寓意
现时 惨遭杀戮板书设计拓展延伸
关注你身边的绿色,你生活的周围有类似的现象吗?请以“绿色”为话题,说一段话。
童年,是绿色的。穿行于浓阴之下,阵阵清风沁人心脾。在浓阴下无忧无虑嬉戏的日子成了我童年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光。后来,为了拓宽马路。树被砍了,只剩下低矮的树桩。仿佛在嘲笑人类的无知,蔑视人类的愚昧。
不知何时兴起了“一场风”,全国中小城市纷纷上马“广场工程”。树被砍伐,取而代之的是塑料树、绿草坪。呆蠢板滞、毫无灵气的塑料树似乎在嘲笑人类的伪饰与做作;柔弱的小草似乎在呼唤阳刚与刚烈。
关注我们身边的绿色吧,从每一棵树苗,每一片绿阴开始。让我们用胆识、智慧、心血和汗水创造一个绿树葱茏的明天。10那树
名校讲坛
1.走近作者
王鼎钧,台湾著名的散文家,主要的散文作品有《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情人眼》《碎玻璃》《灵感》等。
2.主题解说
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告诫我们要尊重以任何形式存在的生命并善待它们,因为善待它们,也就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
3.难点攻克
作者描述老树的形象时,融注了浓浓的情感。在“绿着生”“绿着死”两个生命阶段的描摹过程中,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提示一:“绿着生”。那树古老、神奇、多情、忠诚,作者对树怀有满腔的热爱和崇敬之情,树的生存受到威胁,但它“绿得更深沉”“依然绿着”“照旧绿”“绿得很”。平淡的言词背后,涌动着澎湃的激情。
提示二:“绿着死”。“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树遭杀戮,惨不忍睹,作者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提示三:它绿化大地,荫庇人类,只愿给予,从不索取,无私地奉献,表现了高尚的品格;它身处逆境,却不放弃绿的愿望,表现了豁达宽容的胸怀;它在自己面临杀戮时也要保护自己体内的蚂蚁国民,让其安全撤离,表现出了它的爱心。这两个生命的阶段,作者始终表露出一种赞美的情感。
4.结构图解
奇特形貌
早期大树
造福人类
外界矛盾 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
那树 近期大树 人类发展不能牺牲环境
内心冲突
树被踞倒
现今大树 蚁国故事
树被挖根
01积累运用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倒tān( ) huái( )骨 qiú( )须 屠lù( )
佝偻( ) 栖息( ) 屹立( ) 刽子手( )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
(2)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
(3)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
(4)它们的传统是引颈受戮,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
3.在下面句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动词。
(1)入夜,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 进树叶里 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 ,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
(2)任凭头上已 过十万朵云,地上 过二十万个脚印,任凭在那枝丫间跳跃的鸟族已 了五十代子孙,任凭鸟的子孙已每一座青山。
(3)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 下去, 碎, 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4. (曲靖中考)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你交友的标准是什么?是注重外表的美丽?还是注重内心的善良?
B.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体现了印度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舞蹈、音乐、雕刻、国画……都如同大榕树上的树枝,枝枝下垂,入地生根。
C.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有人提出了“赢语文者赢高考”的口号。因此,教师、家长、学生都有所动作。
D.“温故而知新”出自课文《<论语>十则》,是孔子提倡的学习方法。
5.(铜仁中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投资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市民文明素质的高低,都是铜仁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B.文艺界的同志对这一节目表示了极大的关心和浓厚的兴趣。
C.威海海防纪念馆分序厅、抗倭、抗英、抗法、抗日、尾厅等六部分组成,充分显示了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D.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接触了社会,开阔了视野。
6.请仔细阅读下面的几则环保广告语,它们均使用了不同的修辞手法,请你也拟写一则环保广告,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①绿树青青是生命,贸然砍伐心何忍?(反问)
②小草正在休息,请勿打扰!(拟人)
③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除了记忆,什么也别带走。(对偶)
④海洋是一块蓝宝石,我们不要让它失去光彩。(比喻)
7.近年来,雾霾时常笼罩我国大部分地区,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为此,班级开展了“认识雾霾”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也参与这一活动。
(1)第一小组搜集到某些地区空气质量监测点发布的空气质量数据,请你根据表格数据,提取三条有关空气污染的信息。
监测点
空气质量指数
PM2.5细颗粒物(ug/m3)
南京
280
100
泰州
418
250
扬州
288
120
连云港
388
210
南通
232
99
苏州
282
115
宿迁
280
100
【注】空气质量指数0~50优秀,51~100良好,101~150轻度污染,151~200中度污染,201~300重度污染。
(2)第二小组从网上搜索到一幅和雾霾有关的漫画。这幅漫画反映了很多人要求控制雾霾的呼声,请你认真看图,写出三条寓意。
02课内精读
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只有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很深沉。公共汽车在树旁插下站牌,让下车的人好在树下从容撑伞。入夜,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漏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8.请简要概括选文主要内容。
9.文中加点的“别的东西”具体指哪些事物?
10.文中画线句子是_____描写,结合老树这一形象分析其表达作用。
11.树是人类最亲密的朋友,绿色是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当我们身边的“朋友”越来越稀少,当我们周围的绿色越来越黯淡,你想对周围的人说些什么?
03类文阅读
一棵进城的古树
曹春雷
①那天早晨,一棵百年古树正像往常一样,站在村外的原野上,沐浴阳光,呼吸清新的空气,与白云招手,与春风嬉戏。
②突然来了一群人和一些车。几个人围着它指指划划。还没等它明白是咋回事,挖掘机就轰隆隆开过来,围着它开始一铲一铲挖土。不一会儿,它四周就被挖空了,自己深扎在泥土里的根渐渐暴露出来。
③它害怕了,大喊着:“不要这样,不要这样!”但没人听见它的喊声。
④当它所有的根都被暴露出来时,挖掘机将巨大的铲子伸过来,插入它身下,将它连同它身下的部分泥土铲起来,恶狠狠地把它摔在了地面上。接着,又有人将它带着泥土,用塑料袋裹住根部,然后再用绳子将枝干绑起来。吊车呜呜开动,勾住它,颤悠悠地将它吊进一辆大车里。
⑤“你们要干什么,你们要干什么?你们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它大喊着,但始终没人听得到。
⑥它终于躺倒在车里,全身颤栗着流下了伤心的泪,尽管这泪,没人看得到。
⑦汽车颠簸着,驶出了这片原野,驶出了它曾经站立了上百年的土地。
⑧它看见车驶上铺着黑油子的路,风驰电掣,驶向未知的远方——它离故土越来越远了。
⑨车驶进了高楼林立的城市,在一处宽阔的厂区广场上停了下来。等在那里的吊车伸出长长的手臂,鲁莽地将它从车里吊了出来,放进一个早已挖好的树坑里。
⑩从此,它在这个地方安下了家。脱离了原野故土的滋润,它水土不服,一直病恹恹的。几位穿绿色衣服的人天天围着它转,给它打上了吊瓶输液。后来,它知道,他们都是负责厂区绿化的工人。
渐渐地,它的枝叶开始复苏。
它开始打量这个叫做繁华都市的地方:座座的高楼、穿梭的轿车、五彩的灯光、络绎不绝的人流……真是一派热闹繁华的景象。但是,它始终有“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
它开始想念那片原野了,想念那里的草地,那里的野花,那些常栖息在它身上的鸟儿,还有那只经常奔跑过它身边的野兔。但,已经回不去了……从今以后它再也听不见林中的鸟鸣,也闻不到原野的芬芳,只得默默地、孤独地将根扎在异乡的泥土里了。
每天,广场上都会来很多人,唱歌的,跳舞的,散步的,干什么的都有。有些人会围着它看,指着它苍劲的枝,幽绿的叶,称赞着什么。
一天一天,它对自己被强行移植的抱怨,渐渐少了些。有时它也想过:一棵树,不论站在哪里,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或者是做家具,或者被当做柴烧,或者仅仅是为这个星球增添一些绿意。然而,它还是每天都在尽力地将目光越过层层高楼,深情地眺望着故土所在的方向。
有一天早晨,一个小女孩围着它拍照,看着镜头里的图像,小女孩兴奋地向身边的母亲嚷着:“妈妈,看啊,树叶上有露珠,多美啊!”
也许,小女孩永远都不会知道,那晶莹的露珠,一滴一滴,都是它思乡的泪。
(本文有改动)
12.填空:这篇文章以第 人称的口吻,按 顺序,主要运用 、
这两种表达方式,介绍了一棵百年古树被 (填2至4字)这件事。
13.第段中加点词“只得”,表现了这棵树当时怎样的心情?
14.第段中画线句子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请以积极的人生态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和理解。
15.阅读上文,联系课文《那树》进行分析比较,选出下列四项中表述不恰当的一项( )
A.两篇文章都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从自然的生存到有情的生命,赋予了“树”以真实的性灵,以两棵树不幸的命运来敲击读者内心的感知。
B.两篇文章都表达了由“树”的命运所引发的深重思考和感慨。《那树》认为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一棵进城的古树》认为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们不要违背“树”的意愿,强行改变“树”的命运,否则我们可能会顾此失彼。
C.两篇文章的语言形象生动,有的词语充满了强烈的感彩,有些句子凝练含蓄,引人深思,作者用细腻的笔触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态度。
D.两篇文章从体裁来看,都是小说。不同点在于:《那树》写的是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最终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而《一棵进城的古树》则是从环保的角度写了一棵古树远离家乡后,欣然为美化城市作贡献的感人故事。
04写作创新
16.课文中写电锯锯树时,“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本来很平常的锯树,却描写得令人惨不忍睹。把锯树说成“屠杀”,把锯树人说成“刽子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爱憎褒贬。这既是拟人的写法,也叫做寓情于叙。请仿照这种写法,写一段寓情于叙的文字。
05智慧背囊
名著导读——《格列佛游记》
作者简介
斯威夫特,英国讽刺作家,政论家,启蒙运动中的激进民主派。代表作有讽刺小说《格列佛游记》、寓言故事《一个木桶的故事》,用夸张、对比和讽刺手法,揭露英国的社会弊端,讽刺教会的虚伪无耻,鞭挞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与丑恶。
故事梗概
小说讲述了主人公英国船医(外科医生)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巫人岛以及慧骃国等地的经历,在小人国里,万物仅有正常尺度的1/12,格列佛在那尤如一座大山。到了大人国,格列佛便成了一个小小的“宠物”。
主要情节及对应寓意
①描写小人国利里浦特的党派之争以鞋跟高低划分阵营,“高跟党”和“低跟党”尔虞我诈,争权夺利,实际上是挖苦英国两个争斗不休的政党。讲述小人国利里浦特与邻国兵戎相见,是影射当时英法两国之间的连年征战。
②在大人国,格列佛洋洋自得的介绍却招来质问,大人国制度古朴、民风淳朴,他们认为英国近百年来的历史充斥着“贪婪、党争、伪善、无信、残暴、愤怒、疯狂、怨恨、嫉妒、淫欲、阴险和野心”。
③小说第三卷,通过对飞岛国等五国的描述,表达了对现代科技的怀疑,并严词痛斥了殖民统治。
④第四卷展示了人兽颠倒的怪诞现象。在这个乌托邦国度里,马是理性的载体,而人形动物“耶胡”则是邪恶肮脏的畜生。格列佛和慧骃之间的对话成了对“人类”社会的无情鞭笞。
人物形象
里梅尔·格列佛是个英国外科医生,后升任船长,他受过良好的教育,为祖国而自豪,在职业和政治方面似乎都颇有见识,可是他本质上却是一个平庸的人。
主题思想
《格列佛游记》是一部杰出的游记体讽刺小说,也是一部政治寓言小说。作者借游记,借外人之眼来评议自己的国家,揭露并批判了腐败的政治制度,对外扩张和对内压迫的殖民主义政策,同时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和正义斗争。
阅读感受
小说充满了奇异的想象和童话色彩;辛辣、尖锐而深刻的讽刺是小说的灵魂所在;小说的讽刺包含某些对人性及人类社会的悲观见解,但在尖刻与悲观的态度背后,却隐藏着一种苦涩而热切的忧世情怀。小说作者借游记、借外人之眼来评议自己国家的现状。
【参考答案】
1.坍 踝 虬 戮 ɡōu qī yì ɡuì
2.(1)这里是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2)文中指弯曲的样子。 (3)卷曲的胡子,这里指树根。 (4)伸长脖子等着被杀。指不作抵抗而等死。
3.(1)跌 汇成 泄漏 (2)飘 叠 换 栖息 (3)咬 嚼 撒
4.A(解析:A项中“是……还是……”是选择疑问句,中间连接的标点应为逗号,所以句中第二个问号应为逗号。)
5.A(解析:B项搭配不当,可将句末的“和浓厚的兴趣”删去;C项句式杂糅,可删去“组成”或将第一个“分”改为“由”;D项缺少主语,可将句中的“让”删去。)
6.示例一:小草对你微微笑,请你把路绕一绕。(拟人)
示例二:少一个脚印,多一份芳香。(对比)
7.(1)①相比而言,泰州空气质量最差,南通空气质量最好。②江苏这些监测点空气质量都为重度污染。③PM2.5值(浓度)越高,空气污染越严重。 (2)①不能为了追求经济目标污染环境。②要关闭那些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的企业。③要杜绝那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做法。
8.写老树和外界的矛盾冲突进一步激化。
9.指柏油路、高压线、公寓楼房、公共汽车等。
10.环境以人类触目惊心的破坏性开发烘托老树顽强、旺盛的生命力,也为后文老树最终的悲惨命运做铺垫。
11.提示:像珍惜朋友一样珍惜大自然的馈赠,尊重、爱护每一棵树和每一片绿色,以保护、感恩之心打造一个美丽和谐的生存空间。
12.三 时间 记叙 描写 移栽进城
13.表现了它无奈、绝望、伤心(失望、苦闷、憋屈)的心情。(任意答出两点即可)
14.这句话以乐观积极的情绪鼓舞我们:抱怨改变不了命运,不论在哪里,都应该发光发热,因为最有意义的人生是履行职责、作出贡献的人生,所以我们要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在自己现在的位置上实现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演绎多彩人生。(观点正确,言之成理即可)
15.D
16.【例文】
又是一股熟悉的味道,暗香涌动。我疑惑,是洗衣粉的味道?是奶奶的味道?还是都有?像往常一样,奶奶弯着腰坐在古老的木盆前,将手浸在水中不断地上下搓动。
“哗,哗,哗……”随着那赋予了节奏般的击水声,香气越来越浓,一群白色的泡泡也淘气地露了脸儿,有的得意地升上天去了,有几个呆头呆脑的就摇摇摆摆地撞到了木盆的边上,有一群牵着手笑盈盈地落地,大多数却涌上了奶奶的手,爱怜地赐给奶奶犹如天使般的吻。
奶奶的手在泡泡和水中若隐若现,她的手不像母亲的手修长而又年轻,也不像父亲的手刚强有力,她的手有自己的韵味,像铁树花那样有着岁月的芳香。
奶奶的手不断搓揉着衣服,似乎有什么注进了衣服里。一瞬间,我真的什么都了解了,奶奶是将充满着爱的香气,注进了洗衣水中,长留于我的衣服上,长留于我的心中。
10 那树
精彩开篇词
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穿行于浓阴之下,阵阵清风沁人心脾。在浓阴下无忧无虑嬉戏的日子成了我们童年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光。人在大自然中,原来可以这样的物我相亲,自由自在。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他们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的碾压下,成片成片地消失了。有那么一棵曾经庇护人类却被人类屠杀的大树深深触动了作家王鼎钧的心灵,就让我们去听一听《那树》的故事吧。
学习目标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4.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深刻体会作者的用意。
5.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感悟带泪的呐喊
一、新课导入
那是一棵经久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给人以邈远的历史感的大树。它在大自然的灾祸面前“毫发”未损,好像一面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更重要的是,它绿化大地,荫庇百鸟,护佑人类;只愿给予,从不索取,表现了高尚的品格。它还有预知自己命运的功能,在自己面临屠戮时,还要保护自己体内的蚂蚁国民,让其迁徙,表现出一种可贵的爱心,一种高尚的品格。让我们一起聆听作家王鼎钧带泪的呐喊声!(板书课题)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阅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佝偻(gōu lóu) 倒坍(tān) 荫庇(yìn bì)
踝骨(huái) 虬须(qiú) 周道如砥(dǐ)
2.理解课文重点词语。
(1)解释下面的词语。
佝偻: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倒坍:倒塌。
荫庇: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踝骨:人小腿与脚之间部位的左右两侧的突起。文中指树干靠近根的部位。
虬须:卷曲的胡子。文中指树根。
周道如砥:文中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2)在下面句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句。
①入夜,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露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
②任凭头上已飘过十万朵云,地上叠过二十万个脚印,任凭在那枝丫间跳跃的鸟族已 换了五十代子孙,任凭鸟的子孙已栖息每一座青山。
③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④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告诉体内的寄生虫,于是弱小而坚忍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
3.表情朗读课文,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应深沉,不宜强烈奔放。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交流点拨】生甲:本文描述了那树很久以来一直默默奉献,最后毫无怨言地引颈受戮的过程,歌颂了他的献身精神,体现了一切都要为发展让路的主旨。
生乙:本文写了一棵老树绿着生,生为人类、生为大地而最终绿着死的悲剧生涯,揭示了人类文明造成的灾害,表现了作者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质疑。
生丙:本文写了一棵老树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和思考——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4.作者链接
王鼎钧,台湾著名的散文家。主要的散文作品有《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情人眼》《碎玻璃》《灵感》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那树的不平凡的经历在我们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迹,在我们的心中,那是一棵什么样的树?运用下面要求的句式说一句话。
那是一棵 的树,因为 。
(提示:可从树的环境、外形、品格、遭遇、作用等方面概括,也可以从作者对树的感情方面或者读者对树的感情方面概括)
【交流点拨】生甲:那是一棵有着坚固而稳健身躯的奇特的大树:因为它老态、佝偻、但坚固稳定,繁密茂盛,有霉黑潮湿的树皮。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树自身像生铁铸就。
生乙:那是一棵对人类大有功德的大树:因为它成为人们心灵的慰藉;炎热的夏,送来荫凉和清静;朦胧的夜晚,送给情人温馨的感觉;它扩张着荫庇的面积,为人类带来更多的便利。总之,大树是人类的守护神。
生丙:那是一棵有着无私奉献精神和忍辱负重、胸怀豁达品性的大树。因为当大树的生存受到威胁,身处逆境时,它仍然奉献着生命的绿色,酝酿着诗意。
生丁; 那是一棵有爱心的大树:自己面临杀戮时,也要告诉体内的蚂蚁国民,让其安全撤离。
生戊:那是一棵让作者心痛的大树:因为作者对大树怀有满腔的热爱和崇敬之情,大树倒地,让作者的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2.跳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理清思路。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从开篇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描写早期的大树。写了大树的形象、经历和对人类“友善”的情况。
第二部分(从“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到“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描写近期的大树,写大树妨碍了道路发展引起人们的议沦,使人们质疑其存在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从“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到结尾),描写现时的大树,作者对大树的最终命运作了关键性的描述,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教师点拨】写大树的早期、近期和现时的情况,都有较为明显的浯言标志。第6段开头用“但是”转折,表明另一种相反的情况将要讲述,由早期的大树自然过渡到近期的大树。第9段开头说“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表明将要讲述某一具体事件,由写近期的大树自然地过渡到写现时的大树。梳理文章思路时,要充分借助这些语言标志(路标),方可快速理清全文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二)文本探究
1.作者描述老树的形象时,融注了浓浓的情感。请揣摩在“绿着生”“绿着死”两个生命阶段的描摹过程中,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绿着生”。那树古老、神奇、多情、忠诚,作者对树怀有满腔的热爱和崇敬之情,树的生存受到威胁,但它“绿得更深沉”“依然绿着”“照旧绿”“绿得很”“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平淡的言词背后,涌动着汹涌的激情。
“绿着死”。“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树遭杀戮。惨不忍睹,作者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2.文章有哪几处引用故事发生地的人的传说,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据说,当这一带还没有建造新
公寓之前……”还有两处借妇人之口说出一些事,也相当于“据说”,一处是“与树为邻的一位老太太偏说她听见老树叹息”,另一处是清道妇“用作证的语气说,她从没有见过那么多蚂蚁,那一定是一个蚂蚁国”。这些引用的传说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深化主题的作用。
3.如何理解“蚂蚁国”里的事情?
【交流点拨】作者引用当地人的传说,给文章带来了奇幻的色彩。用意在于:一、动植物有预知的能力,比人类还更有灵感;二、创造一种悲壮气氛,表明动植物世界有友爱,而人类有时极其缺乏友爱,形成鲜明对比。把蚂蚁国民认作一个民族,就像人类一样的民族,显然是怀着敬意的。
四、板书设计
外观形象:深沉稳健、生命力强
早期大树 生长环境:远离文明、自然古朴 痛惜
大树公德:友善待人、无私奉献
与外界环境矛盾 忍辱负重
近期大树 忧思
内心矛盾冲突 胸怀豁达
树遭厄运 悲惨结局
现时大树 蚂蚁国传说 引人深思
挖根、平路
五、拓展延伸
那树不幸的遭遇震撼着我们,在你我的心中一定有好多的话想说。请任选以下句式中的一个说一段话。
1.交通专家,我好想对你说: 。
2.那树,我好想对你说: 。
3.作者,我好想对你说: 。
4.清道妇,我好想对你说: 。
5.蚂蚁,我好想对你说: 。
【交流点拨】交通专家,我好想对你说:条条道路通罗马,为什么一定要树让路?为什么不可以路让树?为人类谋福祉就一定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吗?
那树,我好想对你说:你经久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你绿化大地,荫庇百鸟,护佑人类,只愿给予,从不索取,无私地奉献,在自己面临屠戮时,也要保护自己体内的蚂蚁国民,让其迁徙,你真是一颗充满爱心的大树。
作者,我好想对你说:我们从你的《那树》里,感受了带泪的呐喊,品味了哭泣的代价。我们从你的文章里知道了:对付文明造成的伤害,是用进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
清道妇,我好想对你说:你是那棵大树兴衰荣辱的见证者。
蚂蚁,我好想对你说:你的世界里有友爱,而人类的世界里却极其缺乏友爱。
第二课时 品味哭泣的代价
一、新课导入
作者对那棵大树怀有深深的敬意和赞颂,对人类文明的发展给大树带来令人痛心的命运怀有深刻的思考和感慨。但文章没有采取直白的议论和直接抒情的笔法,而是代以客观的叙述和生动的描写,既真挚感人,又意味深长。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课文的写法、品味深刻的语言,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根据你的积累,写出对“树”饱含深情的古诗词名句,并写出作者和题目。
【交流点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2.请写出与“树’相关的谚语或俗语。
【交流点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人要脸,树要皮。
3.根据提供的语境和句式,在下面句中横线上续写语句。
如果我是一棵小草,就要为自然增添一分春色;如果我是一只小鸟,就要为时代献出悦耳的歌声;如果我是一汪清泉,就要为人类带来些许甘甜;如果我是一支画笔,就要为生活描绘出绚丽的画卷。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深层探究
阅读下面五段,说说这五段表现了人们对树的什么态度。
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
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
他们(伐木的工人)只发现一件事:本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旷,像拓宽了几尺。
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交流点拨】大树存在,受人质疑、指责;大树被杀,人们庆幸并不久就遗忘。大树在众人眼中有害无益,它成了城市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
(二)语言品析
品味下列语句,探讨括号中的问题。
1.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这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它的根须形成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交流点拨】“一里一里铺过来”“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其来甚速,而“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其行极缓,两相对照,自然界生命的生长极为迟缓,而人类文明的发展极为迅速。自然界各物种在人类的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极其脆弱,是一种严重的不对称。对大自然的开发利用,有时是好事,但有时也会是坏事,有可能人为地造成自然界生态失衡。作者没有直接表达类似的思想,但我们可以揣摩其心理,这就是托物寓意。
2.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读“咬”“骨粉”和“呻吟”这几个词语有怎样的感受?)
【交流点拨】“咬”“骨粉”和“呻吟”都是描写性、形象性很强的词语,再现了一幅人类屠戮大自然生命的图景。“咬”给人以视觉的感受,“骨粉”诉诸视觉,“呻吟”则诉诸听觉,都给人以痛苦和悲哀的感受。本来这几个词语不应当用于此情此景,但作者富于创造性,故意用这几个词语来描景写意,表达对伐树人的愤恨,所以它们在这种特殊的语境中具有强烈的感彩。
(三)写法探究
这篇文章最吸引你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交流点拨】生甲:主题富于时代性。人类当前面临的两大问题是发展与环保。如何正确处理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是摆在人们面前的新课题。发展是时代的主流,只能用进一步的文明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工业文明给古老文明和传统文化带来强烈的冲击和毁灭性的破坏,我们应该警醒。
生乙:手法独特,言近旨远。作者借写老树有益于人类却被人类伐倒的遭遇,讲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理,含蓄隽永、意味深长。托物寓意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既具形象性,又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
生丙:拟人修辞格的运用,笔触细腻,感情凝重。文章从自然的生存到有情的生命,从生动的描摹到刻意的比拟。最后赋予“那树”以真实的性灵,让真实的性灵敲击读者的良知。在作者笔下,活着的树赋予人护佑,更赋予人美好;被杀戮的树显出几许哀叹、无奈而又悲壮。如果造化有知,那树将会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生丁:情节富有奇幻色彩。作者细致地描写“蚂蚁国”里的事情,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物犹如此,人作何感?动植物世界有友爱,而人类有时竟如此无情,值得我们深思。
生戊:写景状物生动活泼。如“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比喻奇特,以动写静;如“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露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写出了细雨的真切形象和作者的独特感觉;如“人造的强光把举镐挥斧的影子投射在路面上、在公寓二楼的窗帘上,跳跃奔腾如巨无霸”,写出了“刽子手”“月黑杀人夜”恣肆杀戮的丑态,似乎也象征着灾难的魔影;如“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创设庄严、悲壮的气氛,渲染了悲剧色彩。
(四)主旨探究
你认为作者讲述那树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生甲:我认为主旨是“爱护自然”。人类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大自然为人类作出了无私奉献,我们就应当善待它爱护它,与它成为最亲密的朋友。
生乙:我认为本文意在“善待生命”。树是有生命的,它有自己的人格。任何生命的死亡,都是令人痛心的,我们要尊重任何生命存在的形式,善待生命,善待它们,也就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
生丙;我认为本文意在“反思文化”。“那树”的命运寓意深刻。“树”经历由盛至衰的过程,最终被人无情地砍伐,这就象征着曾经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在文明的进程中,由于不适应社会需求而被逐步淘汰的过程。作者借这棵可怜的大树让我们作出思考:该如何在快节奏的今天正确理性地对待我们文化的精髓呢?
四、板书设计
早期
庇护、造福人类
那树 近期 托物寓意
现时 惨遭杀戮
五、拓展延伸
关注你身边的绿色,你生活的周围有类似的现象吗?请以“绿色”为话题,说一段话。
【交流点拨】生甲:童年,是绿色的。穿行于浓阴之下,阵阵清风沁人心脾。在浓阴下无忧无虑嬉戏的日子成了我童年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光。后来,为了拓宽马路。树被砍了,只剩下低矮的树桩。仿佛在嘲笑人类的无知,蔑视人类的愚昧。
生乙:不知何时兴起了“一场风”,全国中小城市纷纷上马“广场工程”。树被砍伐,取而代之的是塑料树、绿草坪。呆蠢板滞、毫无灵气的塑料树似乎在嘲笑人类的伪饰与做作;柔弱的小草似乎在呼唤阳刚与刚烈。
生丙:关注我们身边的绿色吧,从每一棵树苗,每一片绿阴开始。让我们用胆识、智慧、心血和汗水创造一个绿树葱茏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