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历史七下第一单元复习巩固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朝的统一(隋朝的特点:繁荣却短命)
1.隋的建立: 年, (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 ,定都 。
2.隋的统一: 年,隋文帝灭 ,统一全国。
3.隋朝统一全国的意义:
①结束了长期 的局面。
②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4.隋朝的强盛措施:
①经济:发展经济,编订 ,统一南北币制和 制度;
②政治:加强 (创立 制),提高行政效率等。
5. 隋文帝统治的意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数量大幅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出现了“ ”的局面。)
二、开通大运河
1.目的:为了加强 ,巩固 对全国的统治。
2.人物: 。
3.时间: 年
4.概况
(1)长度(二长):全长 多千米(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 。)
(2)中心和起始点(三点):以 为中心,北达 ,南至 。(北捉(涿)南鱼(余)落(洛)中心)
(3)四个组成部分(四段、自北向南): 、 、 、 。
(4)连接五大水系(五河、自北向南): 、 、 、 、钱塘江
5.评价
(1)积极作用(意义、影响):加强了南北地区 、经济和文化交流。
(2)消极作用: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加速了 的灭亡。
6.认识:是古人 、改造自然的典型代表,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力量和创造力。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背景(原因): 时期,选官看重 而不注重才能。(九品中正制)
2.创立
(1)初创: 时,初步建立起通过 选拔人才的制度。
(2)正式创立: 时期,创立 科,标志着 制度正式确立。
4.特点:注重考查人才的 ;将 与选官结合起来;择优录取。
5.科举制度创立的意义(影响):
①政治上:是中国古代 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的权力;扩大官吏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②教育上:推动了 的发展,提高了官员的 素质;
③文化上:促进了 的繁荣。
④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维持了 多年。
6.补充: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过程
(1)创立
①初创: 时,初步建立起通过 选拔人才的制度。
②正式创立: 时期,创立 科,标志着 制度正式确立。
(2)完善:唐朝 ①唐太宗:增加 ,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②武则天:创立 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3)发展:宋朝:改革发展科举制——大幅度增加 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且升官迅速。(以上时期的科举制度都起到了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4)僵化:明朝,实行 取士
(5)废除:清朝末年(1905年)废除,存在 多年。
四、隋的灭亡
1.原因:灭亡直接原因:隋末 ; 根本原因: 的暴政(徭役、兵役繁重),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地主反抗。[起义首先从 地区爆发]
2.标志: 年, 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3. 主持设计的 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隋朝称今天台湾为流求)
4.如何评价隋炀帝
【评价历史人物要辩证的看待,一分为二的评价】
(1)功: 时开通了 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创立 科,标志着 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
(2)过: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他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一、唐朝的阶段特征:繁荣与开放
二、唐朝的建立: 年, (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 。
年, (唐太宗)即位,年号 。
三、“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对比表
唐太宗( 之治) 武则天( 遗风) 唐玄宗( 盛世)
思想上 吸取隋速亡教训,勤于政事;以民为本;虚心纳谏,从善如流(重用魏征—镜子);广纳贤才,知人善任(重用 、 —房谋杜断); 以民为本 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
政治上 完善 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打击敌对的 ; 整顿 ,裁减冗员;
用人上 增加 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大力发展 制,创立 制度、武举; 重用贤能,重视官吏考核,任用姚崇、宋璟为相;
经济上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农业 发展经济,改革
军事上 发兵击败东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文化上 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措施 相同点 ①重视人才;②关注民生,发展生产;③完善科举制度;④勤于政事
盛世 局面 “贞观之治” 为后来“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贞观遗风) 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鼎盛时期,称为“开元盛世”。
1.唐朝兴盛的共同原因: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统治者励精图治,勤于政事;③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措施(如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生产等);④生产工具革新促进经济发展(如曲辕犁、筒车等); ⑤各族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盛世局面的启示: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②要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的负担,以民为本;
③统治者必须提升自身的执政素质。
第3课 盛唐气象
一、经济的繁荣
1.农业发展:①农业 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 (耕作工具)和 (灌溉工具);②垦田面积逐渐扩大;③修建了很多 工程。
2.手工业水平高:①纺织业:丝织工艺水平最高是 (四川地区);②陶瓷器:南方的 的青瓷(如冰似玉);北方的 的白瓷(类雪似银); (彩陶)是世界工艺的珍品。③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都颇具规模。
3.商业繁荣: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 :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布局规整,东西对称,市坊分离,国际都会。)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1.民族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各族首领尊奉为“ ”。
2.唐与西域的关系
(1)唐太宗时期,击败 ,加强了对 的统治;
(2)唐高宗时,灭西 ,中央政权完全统一 ;
(3)先后设置 (唐太宗)和 (武则天)管辖西域。
3.唐朝与渤海国、回纥、 的关系密切:唐玄宗封 首领为渤海郡王,封 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
迢首领为 。
4.唐与吐蕃的关系(吐蕃人是今天的藏族人的祖先)
(1)唐太宗时, 嫁给赞普松赞干布(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
(2)唐中宗时, 嫁给赤德祖赞(尺带珠丹)
(3)唐穆宗时,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 ”
(4)意义(作用):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 两族的友好关系。
5.唐朝时民族交融的方式:
① 、和亲;②少数民族人士在朝廷中担任 ;③册封少数民族 ;④设置管理机构、战争;⑤会盟。
三、唐朝社会风气的特点
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兼容并包(包容),充满活力,显示出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1.唐诗
(1)地位: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 时期。
(2)代表人物:① (盛唐),被称为“诗仙”,他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有浓郁的浪漫情怀;② (由盛转衰),被称为“诗圣”,诗风淳朴厚重,他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有“诗史”之称;③ ,他的诗直面社会现实,通俗易懂。
2.书法 (1) (特点: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作品:《颜氏家庙碑》;(2) (特点:方折峻丽,笔力劲健) 作品:《九成宫醴(lǐ)泉铭》;(3)欧阳询
3.绘画: ,作品:《步辇图》(描绘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 ,作品:《送子天王图》。
4.音乐、歌舞吸收了周边民族的艺术精华
5.雕塑:
6.唐朝文化繁荣的原因:①经济繁荣;②国家统一,社会 ;③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 之间经济文化交流;④开放的 政策,注意吸收外国先进文化。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1.遣唐使
(1)含义:唐朝时期,为了学习中国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 ”。
(2)目的:为了学习中国的 ;
(3)代表人物: (晁衡)
(4)意义: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鉴真东渡
(1)时间: 时
(2)目的:到日本传播 文化
(3)经过: 次东渡日本,第 次最终成功到达日本
(4)地位: 是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
(5)贡献:①在日本传播 ,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传播唐朝文化);②主持修建 (在日本奈良)
(6)意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唐朝与新罗的交流(朝鲜半岛)
① 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② 仿唐朝建立了政治制度、科举制;③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入中国。
三、玄奘西行(唐朝与天竺的交流)
1.时间: 贞观初年
2.目的:为了求取 ,研习佛法
3.目的地: (古印度)—— 寺
4.贡献:①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并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②他口述的《 》,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四、鉴真和玄奘具备的精神:不屈不挠(矢志不渝)、不畏艰险,敢于牺牲。
五、唐朝对外交往特点和原因
1.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唐朝 强盛, 先进,经济文化繁荣,对周边国家有很大的吸引力。
②实行开放的 政策;
③周边国家重视与唐朝的交往;
④对外交通发达。
2.唐朝对外交流的特点:双向交流、兼容并包、对外开放(开放的对外政策)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安史之乱(755-763)
1.背景(原因):①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 ,朝政日益腐败;②社会矛盾尖锐, 形势紧张;③ 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④ 兼任三地节度使,扩张势力。755 年安禄山、 发动叛乱。
2.经过: 年,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 ”。
在北方少数民族的帮助下,唐朝最终于 年平定了这场叛乱。
3.影响:①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②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③逐渐形成 割据的局面。
4.为什么说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①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②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一)黄巢起义
(1)背景:① 后期,统治腐败, 专权 ② 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
③人民 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
(2)经过: 率领起义军,攻入 ,建立政权。
(3)结果: 投唐,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 起义,起义失败。
(4)影响:给唐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二)唐朝灭亡
年, 建立后粱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五代十国:唐朝灭亡后,在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而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 ”。
2.实质:是唐末以来 割据局面的延续。
3.影响:
①北方政权更迭,政局动荡不安;
②南方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的发展;
③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四、兴衰成败的历史规律给我们什么启示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②人才和制度是社会发展的条件和保证;③统治者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勤政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