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阿Q正传(节选)》课件(共36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1《 阿Q正传(节选)》课件(共36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4 16:09: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又见鲁迅
“在我有生之年,我希望向鲁迅先生靠近,哪怕只能挨近一点点......”
大江健三郎
"我愿意用我全部作品'换'鲁迅的一个短篇小说:如果能写出《阿Q正传》那样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中篇,那我愿意把我所有的小说都不要了。”
莫言
“我手里有一个小故事的稿子,作者是当今最优秀的中国小说家之一。故事是写一个不幸的乡下佬,近乎一个流浪汉,可怜兮兮,遭人看不起,也确实够可怜的;他却美滋滋,自鸣得意(既然人被扎进了生活的底层,总得找点得意的事儿!)他最后在大革命中糊里糊涂地被枪决了,而他唯一感到难过的是,人家要他在判决书下面画个圈儿(因为他不会签字),他画得不圆。这篇小说是现实主义的,一开头比较平淡,但是随后就会发现一种辛辣的幽默;读完,你就会吃惊地发现,你再也忘不掉这个可怜的怪家伙,你喜欢上他了。”
罗曼·罗兰
鲁迅
《阿Q正传》
《阿Q正传》于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在《晨报副刊》上连载,署名为巴人。由鲁迅的学生、朋友孙伏园约稿,开始是发表在报纸的开心话专栏。 这个专栏用今天的说法就是搞笑专栏,而小说的前两章也的确比较搞笑。 但《阿Q正传》后面就不大搞笑了。孙伏园看后立刻明白了小说的分量,所以把小说转去了文艺版。今天回头看,这是报纸连载小说的特例。
后收入第一部小说集《呐喊》。
《阿Q正传》出版后,深受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现已被译成几种文字,在世界上广泛流传。
鲁迅作品包括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阿Q正传》简介
一、序
二、优胜记略
三、续优胜记略
四、恋爱悲剧
五、生计问题
六、从中兴到末路
七、革命
八、不准革命
九、大团圆
交代给阿Q作传的缘起,概括阿Q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
课文所选内容
重点介绍阿Q的精神胜利法
写阿Q的种种痛苦与不幸,
提示阿Q不安于现状并要
有所反抗的社会根源。
批判辛亥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阿Q当作替死鬼被杀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序幕)
生字词
舂chōng米 口讷nè 虫豸zhì
孤孀shuāng 口碑bēi 托庇bì
穿凿záo 癞lài疮疤 奚xī落
络腮luòsāi胡子
小觑qù 深恶wù痛绝 唾tuò骂
敌忾kài 勋xūn业 面颊jiá
活动任务一:走近阿Q
1.小说节选中出现的人物或人群:
未庄居民(包括闲人)、城里人、王胡、假洋鬼子、小尼姑、赵太爷。
4、阿Q是个怎样的人?划出文中相应的句子,在旁边批注人物性格。
2、如果你是一位普通的未庄闲人,请你按照地位由高到低,给小说中的人物或人群排序,并给出理由。
3、站在阿Q的角度,请你按照地位由高到低,给小说中的人物或人群排序,并给出理由。
根据小说提供的信息,整理出一份“阿Q个人档案”,内容包括姓名、年龄、身份、工作、外貌特征等。
姓名 阿Q 籍贯
年龄 婚姻状况
身份 工作
家庭成员 住址
爱好 外貌特征
30左右
雇农

喝酒、押牌宝
未婚
打短工
未庄土谷祠
癞疮疤、黄辫子、破夹袄
不详
地位低下、无依无靠、贫困的可怜人
六无奴隶:一个无姓、无名、无籍贯、无行状、无家、无固定职业
阿Q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通过两组排序发现,阿Q对自己社会地位的认知与现实发生强烈的反差。与现实的社会地位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他什么样的内心生活需求?
——自尊自负:
A.自己看不起别人
对未庄人:全不在他眼睛里。
对城里人:鄙薄他们可笑。“条凳”、“葱丝”
B.不准别人看不起自己
讳人说自己的癞疮疤。
?“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表现出阿Q怎样的心态?
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缥缈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
?“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理?
表现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又不愿面对失败,而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一心态。
面对尖锐的冲突,阿Q生活的心态怎样?他用了什么样的方式保持了内心的平衡?
口讷者——
气力小者——
吃亏的时候多——
没有办法——
被人揪打——
赢钱被打——


怒目而视
说“你还不配”
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
说“我是虫豸”
想“状元不也是第一个吗
打自己,如同打了别人。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睡着了。
战斗的过程
最终结果
战斗的对象
癞疮疤的故事
事件
“自认是虫豸”
赌博被抢
与王胡比虱子
挨假洋鬼子“哭丧棒”
闲人
闲人
闲人
王胡
假洋鬼子
首先用言语攻击或反击他人,然后受皮肉之苦及用言语摧残自己,最后用精神胜利法疗伤(第三次除外)
得胜
无所适从
得胜
得胜
得胜
阿Q动手打人或被人打
——自欺欺人
——自轻自贱
——自我摧残
赵家减威风,
小觑了他
忘却
所谓的优胜,只是内心的优胜,却是实际上的失败和屈辱。
它是一种自欺自贱自残的方式,屡屡遭受失败的他却从未“失败”过。
现实处境糟糕却用各种荒唐的理由轻视任何人。这种自尊方式就是虚妄的妄自尊大。
可怜而又可笑的化解尖锐冲突的方式
优胜——精神胜利法有什么特征?
探究:下面是画家创作的阿Q画像,请结合选文的具体内容,说说你认为哪幅画与你心中的阿Q更为接近。
赵延年的阿Q
丰子恺的阿Q
示例:我认为图一与我心中的阿Q形象更为接近。画中阿Q撇着嘴的样子形象地表现出了他的妄自尊大,画家表现的阿Q是一个背对着读者转过头来的形象,表现出他被人欺负后在心里恨恨地嘟哝“儿子打老子”的样子。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进行个性化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首先要根据课文,整体理解把握文中阿Q的形象特点,然后结合漫画进行分析。
认同第一幅,则重点抓住漫画中人物神态来分析其心理性格,比如充满怒气的眼神和撇着嘴的细节,分析其被众人嘲笑奚落后的心理。
示例:我认为图二与我心中的阿Q形象更为接近。阿Q衣服上的补丁表示他生活贫苦,头发长短不齐,似乎可以看到头上的癞疮疤。画中阿Q倒背着手显得无所事事,皱起的眉头好像表现出对别人的不屑,外形表现得比较接近课文中的形象。
解析:第二幅,则要抓住漫画中人物的服饰细节,打了补丁,捆着腰带,别着烟袋,分析其无所事事又穷困潦倒的生活状态;抓住长短不齐的头发,皱着的眉头,不屑的眼神分析其心理。
活动任务二:走进“精神胜利法”
思考:作者反复强调人们都不记得阿Q的“行状”,但他却以全知视角写了他的诸多“行状”,简要概括二、三两章分别写了阿Q的哪些“行状”?
癞疮疤事件、
赛神会事件、
王胡捉虱子事件、
假洋鬼子“哭丧棒”事件、
调戏小尼姑事件
事件 他人的行为 阿Q的应对
癞疮疤事件
赛神会事件
捉虱子事件
假洋鬼子事件
第二章、第三章分别名为《优胜记略》、《续优胜记略》,阿Q在以上事件中如何“优胜”的,请在文中找到相应语句
闲人玩笑、撩、打、揪辫子、碰头
闲人先让阿Q承认人打畜生、再打
被儿子打,心满意足得胜
第一个自轻自贱,状元也是第一个
莫名其妙打架 ,偷阿Q的钱
用力连打自己两个巴掌,被打的是另一个
王胡扭阿Q辫子碰头
皇帝停了考赵家灭了威风,他被小觑
假洋鬼子拿着黄漆的棍子打在阿Q的头上
因完结而轻松,忘却,转头喝酒
调戏小尼姑事件
小尼姑走来
吐唾沫、摸头、语言调戏
续优胜纪略——阿Q精神胜利法的进一步表现
1.挨了赵太爷的打 ,阿Q得意的原因是什么?
奴性
在幻想中身为奴隶的他做着主子的迷梦,
幻想着凌驾于他人之上压迫和欺辱他人
2.阿Q得意了许多年的原因是什么?
自以为成了赵太爷的老子,进而以为大家仿佛格外尊敬他
受践踏 -
自尊 -
反抗 -
怒目主义 -
腹诽战术
-自轻自贱、自我陶醉以忘却痛苦
-在假想中克敌制胜以转移痛苦
-欺凌弱小以转嫁痛苦
精神胜利法的发展历程:
小结
究竟什么是“精神胜利法”?请下一个简洁而又完整的定义。
精神胜利法是一种通过假想、忘却或荒谬的逻辑将现实生活中的失败和屈辱变为事实上并不存在的胜利和光荣,以满足精神上的需要的思想行为方式。
实质是:不正视现实,自欺欺人、自我陶醉、妄自尊大。
精神胜利法是怎样的心理状态
质朴愚昧 盲目趋时
率真任性 狭隘保守
自尊要强 自轻自贱
憎恶权势 趋炎附势
无赖霸道 懦弱卑怯
敏感禁忌 麻木健忘
不满现状 安于现状
双重人格
“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鲁迅《灯下漫笔》
阿Q是羊而同时又是狼,可怜可恨。
对地位高者 甘于受辱
对地位低者 实力强的 精神胜利法
实力弱的 尽情侮辱
“对于羊显现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得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
——鲁迅《华盖集 ·忽然想到(七)》
讨论:产生这种行为准则的根源是什么?
奴化思想 阶级思想 封建吃人的思想在国民心中根深蒂固。
具体地说,中国农民具有这种精神病态的原因还有三个:
第一,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中国农民从一次次造反的失败中,错误地得出了造反没有出路的结论,而不造反又无法忍受现实和痛苦生活,只好寻求精神上的安慰,或求佛拜神,或寄希望于来世;
第二,由于自然经济的闭塞环境。中国农民长期生活在小国寡民、自给自足的环境中,稍有满足便夜郎自大,盲目排外;
第三,由于封建家长制的家庭生活。中国农民虽然社会地位低贱,但在家庭中却具有至高无上的尊严,而且越是在外面受辱受压,就越是在家庭中称王称霸。
“精神胜利法”作为弱势群体的一种精神特征,不仅揭示出了中国国民性的劣根性,而且也揭示出了人类普遍的共同特征,因此,阿Q形象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艺术典型。
思考:鲁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的阿Q形象?
活动任务三:走近鲁迅
提示:
鲁迅在小说中,批判的,只是阿Q吗?
鲁迅在小说中,对于阿Q只是批判吗?
鲁迅在小说中,批判的只是“人”吗?
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广大农民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剥削和压迫之下。封建统治阶级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另一方面用封建礼教、迷信和愚民政策对百姓进行镇压剥削。他们丧权辱国,却自称“天朝”,用这种“精神胜利法”对人民进行麻醉教育,造成了人民不觉醒的麻醉状态。
小说中塑造的形象阿Q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愚昧麻木,卑怯狡猾、欺软怕硬,正是那个时代落后而愚昧的国民代表,而未庄百姓的麻木自私与愚昧,也正是那个时代的深刻群像。《阿Q正传》正向我们展示了辛亥革命前后这样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实面貌。
写作背景
“中国人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地满足着,即一天一天地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
“自然,做起小说来,总不免自己有些主见的。例如,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写作动机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
“我虽然竭力想摸索人们的灵魂,但时时有些隔膜。在将来,围在高墙里面的一切人众,该会自己觉醒,走出,都来开口的罢,而现在还少见,所以我也只依了自己的觉察,孤寂地姑且将这些写出,作为在我的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生。”
1.是“画出沉默国民的灵魂”,“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
2.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探究意图:鲁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的阿Q形象?
某报刊上有这么一则外国笑话:
说一个人在路上丢了钱会怎么表现。美国人会兴师动众地报警,英国人会满不在乎继续赶路,德国人会在原地仔细寻找再寻找,日本人会马上回家面壁思过而耿耿于怀。
中国人呢?
他(她)会说:谁捡着钱只能买药去。
这正印证了电影《阿Q正传》末尾说的那句话——
“阿Quei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讨论1:阿Q在当下现实生活中还存在吗?
讨论2:阿Q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吗?是生活中的某一个真实人物吗
观点一:阿Q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人物。生活中阿 Q形象及具有阿Q精神的底层小人物触目皆是,现实中他们被侮辱被损害,没有活路,只得在精神上麻醉自己,苟延残喘,阿Q是他们真实的缩影和代表。
观点二:阿Q不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人物。鲁迅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中说:
“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是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作品中的阿Q形象,作者说采用了这种“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手法,将众多不同的人物的突出的特点综合起来,然后进行化合创造,从而创造出全新的形象。作品所塑造的阿Q这个形象具有符号的意义,因为他不仅是阿Q这一个体,而同时也是“国民性”的浓缩体。他所生活的环境也具有高度的历史概括性,从中可以窥见中国辛亥革命前后的历史状况、人性状况。
本 文 写 法
2、杂文式的幽默、诙谐和讽刺、调侃
1、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
3、白描手法和出色的心理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