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4.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第一课时
疏通文意理思路 《战国策》就是记载战国时期各国军事、外交、政治等活动以及谋士献策和主张的。作者刘向(约前77年—公元前6年),原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
解题:邹忌,战国时齐国人。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与讽刺不同齐王,齐威王。纳谏:接受意见。背景链接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使诸侯采纳,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课文人物(1)邹忌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齐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课文人物(2)齐威王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读准字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谤讥(bàng jī)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预习与交流 修:长,这里指身高。
昳(yì)丽:光艳美丽。
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服,穿戴。
私:动词,偏爱。
美我:认为我美。
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后边省去了“我”。
宫妇:宫里的妃子。
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蔽:受蒙蔽,这里的意思是因受蒙蔽而不明。
面刺:当面指责。
谤讥于市朝: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谏。谤讥,在这里指“议论”,没有贬意。市朝,公共场合。
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间进:偶然进谏。间,间或、偶然。
期年:满一年。
战胜于朝廷: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内政修明,不需要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预习与交流 结构梳理
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全文共3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经过冷静思考,悟出了妻、妾、客赞美自己的原因,并准备以此为喻去讽谏齐王。
第二部分(第2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第三部分(第3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皆
以
美
于
徐
公
妻私臣妾畏臣客求臣宫妇左右
莫不私王朝廷之臣
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
莫不求王 生活
小事 国家
大事 见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邹忌威王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王之蔽甚矣 受
蔽 推及 板书设计 拓展延伸
你知道哪些关于说话能力和技巧的名言警句?试列举一二。
1.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荀子
2.一人之辩胜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刘勰
3.世界的三大战略武器:口才、美元、电脑。——西方
4.一句话说得合宜,就如金苹果在银网子里。——《圣经》第二课时
品味语言悟技巧 文本探究1.阅读第一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与徐公比美。
(2)如何与徐公比美的呢?
通过邹忌的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及妻、妾、客的三答。文本探究1.阅读第一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3)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
“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视”,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比徐公美。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文本探究阅读第二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的?
邹忌采用以家事喻国事的办法。以“臣之妻私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相比;以“臣之妾畏臣”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相比;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劝说齐王除蔽纳谏。最后恳切指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文本探究阅读第三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王曰:“善”则是对邹忌一席话的肯定和赞赏。由于邹忌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设喻巧妙,推论自然,入情入理,态度诚恳,所以齐王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文本探究阅读第三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2)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怎样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①齐王下令按进谏的方式,分三等悬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滂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如此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也正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②臣民进谏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变化,“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闻之;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这三变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的正确性。③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人物赏析再读课文,说说邹忌和齐王各是什么样的人?
邹忌:头脑冷静、足智多谋、善于辞令、勇于进谏、忠君爱国的谋士。
齐威王:心胸宽广、虚心纳谏、明智果敢、勇于改革、重贤明理的开明君主。 主旨探究1.邹忌与徐公的比美中悟出的治国道理是什么?
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才能做到政治清明,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2.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请你从中概括出一条对我们的学习有指导意义的建议。
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一是有邹忌这样的敢于直谏且善于劝谏的忠臣,二是齐威王敢于采纳群臣的意见。这启示我们要善于思考,要有反思的习惯与自省的能力。 妻(私)
与徐公比美 妾(畏)
(前提) 客(求)
类比 推己及人
宫妇左右(私)
见齐威王 朝廷之臣(畏)
(本身) 四境之内(求)
齐王纳谏,受到奇效(结果)
板书设计 拓展延伸1.邹忌劝谏技巧之高体现在何处?
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说目的。邹忌向齐威王献策之时,齐国的政治比较腐败,大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邹忌注意了进谏艺术,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而是以“闺房小事”说自己的体会,小题大做,现身说法使齐王也同理得证“蒙蔽甚矣”,于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终于“战胜于朝廷”。拓展延伸1.邹忌劝谏技巧之高体现在何处?
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下级劝说上级,由于尊卑关系不得不谦言以谏,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邹忌实话实说“不如徐公美”,创设情境,取悦威王。邹忌谙习“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拓展延伸1.邹忌劝谏技巧之高体现在何处?
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邹忌很了解齐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他为国之清明担忧;又因晓得齐王有修明内政以兴邦的宏志,为此设喻使齐王欣然接受劝告,提升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诸侯的尊敬。 拓展延伸邹忌成功地说服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22邹忌讽齐王纳谏
名校讲坛
1.作家作品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写作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这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共33卷。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刘向(约前77—前6),原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
2.文言知识归纳
(1)古今异义
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今义:讽刺,挖苦。)
窥镜(古义:照。今义:偷偷地看。)
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地点、处所。)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国君身边的近臣。今义:方位名词。)
(2)词类活用
朝服衣冠(朝:名词用作状语,在早晨。服: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暮寝而思之(名词用作状语,在晚上。)
吾妻之美我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闻寡人之耳者(使动用法,使……听到。)
(3)一词多义
【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
孰视之(仔细,周详。)
【上】
受上赏(形容词,上等。)
上书谏寡人者(动词,呈上。)
【下】
乃下令(动词,颁布。)
受下赏(形容词,下等。)
【若】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动词,比得上。)
门庭若市(动词,像。)
【美】
妾之美我者(认为……美。)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漂亮,好看。)
【朝】
朝服衣冠(在早晨。)
皆朝于齐(朝见。)
3.主题解说
本文着重写齐相邹忌以自身生活中的小事设喻,劝说齐王必须以广泛听取人民的意见作为施政依据的故事。既表现了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又表现了开明、有作为的君主从谏如流、闻过则喜、勇于改革的大度胸怀。
4.重点突破
邹忌劝谏技巧之高体现在何处?
提示一: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说目的。邹忌向齐威王献策之时,齐国的政治比较腐败,大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而是以“闺房小事”说自己的体会,小题大做,现身说法使齐王也同理得证“蔽甚矣”,于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终于“战胜于朝廷”。
提示二: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邹忌实话实说“不如徐公美”,创设情境,取悦威王。邹忌谙习“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提示三: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邹忌很了解齐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他为国之清明担忧;又因晓得齐王有修明内政以兴邦的宏志,为此设喻使齐王欣然接受劝告,提升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诸侯的尊敬。
5.结构图解
01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昳丽( ) 朝服( ) 窥镜( ) 期年( )
孰美( ) 间进( ) 谤讥( ) 朝于齐( )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形貌昳丽( )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3)今齐地方千里( )
(4)邹忌修八尺有余( )
(5)皆以美于徐公( )
(6)邹忌讽齐王纳谏( )
(7)谤讥于市朝( )
(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3.辨析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义。
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
(1)诚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
奉命于危难之间( )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
(2)间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4.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与例句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A.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B.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5.下列对邹忌的赞美,语气由重到轻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③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A.②③① B.①②③ C.②①③ D.③②①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3)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7.按要求填空。
(1)《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 》,“讽”的意思是 ,我们学过的课文《 》也选自此书。
(2)课文中描写对群臣吏民进谏的中等奖赏的句子是: ;描写群臣吏民进谏的第二阶段的句子: 。
(3)邹忌通过与徐公比美,悟出的道理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
(4)从侧面交代齐王纳谏的巨大成效的句子是: 。
8.邹忌采用了委婉劝说的方式令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受此启发,绿茵中学的学生想建议李校长开设“校长信箱”,广开言路。假如你是学生代表,见到李校长后,你将会怎样说?(不超过40个字)
02课内精读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朝服衣冠
(2)孰视之
(3)皆以美于徐公
(4)期年之后
10.写出下面句子的译文。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能谤讥于市朝。
11.邹忌见了徐公后,又“窥镜而自视”“暮寝而思之”的行为反映了邹忌怎样的性格特点?
12.文中邹忌从自己与徐公的比美中,悟出的治国道理是什么?
13.写批注是品读文章的好方法,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参考示例,给下面的语句写书评。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批注: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邹忌进谏的结果。邹忌现身说法巧进谏,齐王开张圣听振国威。有善于劝谏的忠臣,有广开言路的君主,何愁不能“战胜于朝廷”?
(1)暮寝而思之。
批注:
(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批注:
03类文阅读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节选自《出师表》)
14.用“/”标示出下面句子的停顿。(仅标1处)
今 齐 地 方 千 里
15.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B.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C.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D.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16.翻译下列句子。
(1)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7.【质疑探究】邹忌和诸葛亮都苦口婆心地劝谏他们的君主,他们希望达到的共同目的是什么?然而他们劝谏的艺术各有不同,你认为他们的不同表现在哪里?
18.【迁移拓展】劝谏是一门艺术,魏徵以“载舟覆舟”劝谏唐太宗,实现了“贞观之治”;曹刿用“取信于民”劝谏鲁庄公,打赢了“长勺之战”。因为要迎接中考,班主任取消了本班的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为了让班主任恢复这些课程,你准备和他(她)这样说:
文言文对照翻译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 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
邹忌身高八尺有余,仪容很漂亮。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问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 君美甚, 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
的徐公比,谁更漂亮?” 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
丽者也。忌不自信, 而复问他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
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妾说:“我同徐公相比,谁更漂亮?”妾说:“徐公怎
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 与坐谈, 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
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远方来,邹忌坐着同他闲聊时,又问他:“我和徐公谁漂亮?”客人
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自以为不如; 窥镜而自视,
说:“徐公不如您漂亮。”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
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 曰:“吾妻之①美我者, 私我也;妾之美我者,
自己,更觉得比徐公差远了。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
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事有求于我也。”
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有事想求我。”
邹忌:齐国人,善鼓琴,后封成侯。修:长,这里指身高。有:通“又”。昳(yì)丽:光艳美丽。服:穿戴。窥镜:照镜子。及:比得上。不自信:即“不信自”,否定句式,代词作宾语,前置。旦日:第二天。不若:不如。孰:仔细,周详。弗:不。……者……也:陈述原因的句式,“者”指代原因,“也”表陈述语气,相当于“……的原因”。之①: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美我:认为我美。美,意动用法。“以我为美”。私:动词,偏爱。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 臣之妾畏臣,臣之客
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 百二十城, 宫妇
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嫔妃、
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 王
近臣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您
之蔽甚矣。”
所受的蒙蔽太厉害了。”
朝:朝廷。诚:确实,的确。齐地方千里: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蔽:受蒙蔽,这里的意思是因受蒙蔽而不明。甚:厉害,严重。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受
齐威王说:“好。”于是下令:“官吏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上奏章规劝我的,可得中赏; 能谤讥于市朝, 闻寡人之耳者, 受下赏。” 令初下, 群臣进
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命令刚刚下达,群臣都来进
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 无可
谏,宫门口和庭院内像集市一样;几个月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谏,也没有什么
进者 。 燕、 赵、 韩、 魏闻之, 皆朝于齐。 此所谓
可以进谏的了。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来到齐国朝见齐威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
战胜于朝廷。
廷上战胜敌国。
面刺:当面指责。谤讥:议论。市朝:公共场合。时时:不时,有时候。间(jiàn)进:偶然进谏。间,间或、偶然。期年:满一年。朝(cháo):朝见,朝拜。
【参考答案】
1.yì zhāo kuī jī shú jiàn bang cháo
2.(1)光艳美丽 (2)指国君身边的近臣 (3)土地方圆 (4)长,这里指身高 (5)比 (6)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7)议论 (8)偏爱
3.(1)真心,诚意确实,实在果真,表假设 (2)时候间或、偶然参与夹杂、掺杂
4.D
5.B
6.(1)您漂亮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2)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有事想求我。 (3)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
7.(1)战国策讽谏,指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唐雎不辱使命 (2)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3)直言不易 (4)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8. 示例:学校要是能设立一个“校长信箱”,让大家为学校的发展建言献策,那该是多好的一件事啊!
9.(1)穿戴。 (2)仔细,周详。 (3)认为。 (4)满一年。
10.(1)由此可见,大王您所受的蒙蔽太厉害了。 (2)能在公共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
11.头脑清醒、善于思考、精明能干、深谋远虑。
12.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这样才能实现大治。
13.(1)吾日三省吾身,这是邹忌发现问题症结的关键。有自知之明,才能给自己以正确定位;有知人之明,才能找到劝谏的最佳方法。 (2)躬身以听,言路畅通,才会“群臣进谏”;积弊日久,百废待举,才会“门庭若市”。群臣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齐王有虚心纳谏的美德,称霸诸侯,指日可待。
14.今齐地/方千里
15.C
16.(1)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宫门口和庭院内像集市一样。 (2)皇宫中和朝廷中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评论(人物)好坏,不应标准不同。
17.目的:都希望他们的君主能广开言路,接受意见。不同:邹忌:用日常生活小事设喻,由己及君,现身说法,由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诸葛亮: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由主而次,循循善诱,谆谆告诫,不失人臣身份。
18.我知道您是为我们着想,希望我们能够在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但是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并非没有作用,这些课程能陶冶我们的情操,调节紧张的复习气氛,能让我们更好地投入到中考复习中。(注意称谓,说话的语气、分寸,符合情境即可。)
22 邹忌讽齐王纳谏
精彩开篇词
说话要得体,要讲究艺术,这就是“良药未必苦口,忠言何须逆耳”。唐朝得魏征,终赢得贞观之治,但是,我们还要说魏征幸而遇唐太宗,否则,他的直言诤谏早就遭致杀身之祸。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于进谏的大臣是不行的;而进谏能否奏效,则一要看君主是否贤明,二要看进谏者是否注意说话的艺术,使“良药”既“爽口”又“利于病”。春秋战国时期齐威王就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4.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疏通文意理思路
一、新课导入
封建社会里,皇权威严,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等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劝说齐威王,更难得的是邹忌能使齐威王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办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课题)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2.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虚词
纳谏:接受规劝改正错误。纳,接受。谏,劝说君王、尊长改正错误。
昳丽:光艳美丽。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谁。孰与:与…比谁更…,表示对比。
及:赶得上,比得上。
旦日:第二天。
弗如:不如。
诚:确实。
莫:没有人,没有谁。
蔽:受蒙蔽,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明。
市朝: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
闻:使……听到。
间:间或,偶然,有时候。
期年:满一年。
(2)古今异义
邹忌讽齐王纳谏 ( 讽,古:讽喻,指下级对上级以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行规劝。今:讽刺。)
窥镜 (窥,古:照,看。今:偷看。)
明日,徐公来 (明日,古:第二天。今:明天。)
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古:土地方圆。今:地点。)
能面刺寡人之过( 刺,古:批评。今: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
谤讥于市朝 (讥,古:指责议论。今:诽谤,嘲讽。)
臣之妻私臣 (私,古:偏爱。今:自私。)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古:身边大臣。今:方位名词。)
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古:长,原文指身高。今:改正。)
虽欲言 (虽,古:即使。今:虽然。)
(3)一词多义
之:吾妻之美我者(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孰视之(代词,指徐公)
暮寝而思之(代指这件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结构助词,的)
臣之妻私臣(结构助词,的)
王之蔽甚矣(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结构助词,的)
数月之后(音节助词,无意义)
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上文所说的事)
朝:皆朝于齐(朝拜)
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朝服衣冠(早晨)
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代词,谁)
孰视之(通“熟”,仔细)
于:欲有求于我也(向)
能谤讥于市朝(在)
皆以美于徐公(比)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向)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在)
皆朝于齐(向)
上:受上赏(第一等的)
上书谏寡人者(向皇帝呈上……)
修: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美:不如徐公美(美丽)
妻之美我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3.作者链接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作者刘向(约前77年—公元前6年),原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
4.背景链接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使诸侯采纳,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
5.课文人物简介
(1)邹忌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齐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2)齐威王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疏通文意
1.自学课文,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2.结合课文注释与课前预习,把握课文大意;
3.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4.通过合作做到逐字逐句翻译。
(二)朗读指导
1.第一段朗读指导:
(1)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
(3)“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4)“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句则是邹忌通过“孰视”“窥视”终于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而引起的深思,他的自言自语道出了妻、妾、客阿谀自己的原因。要读得深沉、恳切,并注意其节奏感。
2.第二段朗读指导:
(1)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2)“于是入朝见威王”句要用中速较缓慢地读出。
(3)“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句重音要放在“诚”字上面。
(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一一对应,两两相比。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要读出恳切、至诚之意。
(5)“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当作“土地”讲,“方”是“方圆”之意,因此在“今齐”与“地”之后都要略作停顿。
3.第三段朗读指导:
(1)“善”要读出齐威王正的心悦诚服,音调要适当拉长。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则是齐威王鼓励进谏的三赏。要用中速读出真诚、恳切之意。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的“此所渭”后要略作停顿。
(三)整体感知
1.解题:课文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怎样解释?
【交流点拨】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劝谏齐王,齐王纳谏。
2.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交流点拨】全文共3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经过冷静思考,悟出了妻、妾、客赞美自己的原因,并准备以此为喻去讽谏齐王。
第二部分(第2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第三部分(第3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四、板书设计
私我 类比 宫妇左右 类推 下令
与城北徐公孰美 畏我 朝廷之臣 王之蔽甚 皆朝于齐
有求于我 四境之内
劝谏 纳谏
五、拓展延伸
你知道哪些关于说话能力和技巧的名言警句?试列举一二。
【交流】1.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荀子
2.一人之辩胜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刘勰
3.世界的三大战略武器:口才、美元、电脑。——西方
4.一句话说得合宜,就如金苹果在银网子里。——《圣经》
第二课时 品味语言悟技巧
一、新课导入
“人贵有自知之明”,齐国的谋臣邹忌就是这样一位贤人。他是一位美男子,但与徐公相比却还不及,妻子偏爱他,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都说他比徐公美。邹忌由此联想到什么?他是如何做的呢?今天,我们一起从《邹忌讽齐王纳谏》寻找答案吧。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填空
(1)《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国别体的历史著作《战国策》。“讽谏”的意思是:“讽” 是动词,讽喻的意思,特指下对上用委婉曲折的言词进行规劝;“谏” 是名词,指批评意见。“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
(2)文章中写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威王采取纳谏措施后收到效果的句子:令初下,群臣进涑,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闻之;期牛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2.下列对邹忌的赞美,语气由轻到重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D )
①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③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A.②③① B.①②③ C.②①③ D.③②①
3.对下列句子中涉及到的称呼,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C )
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③臣之妾畏臣 ④臣之妻私臣 ⑤王之蔽甚矣
A.①②/③④/⑤ B.①⑤/②③/④
C.①⑤/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4.对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C )
①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②皆以美于徐公
③以告,则杀之 ④皆以美于徐公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C.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5.句式与其他各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A.忌不自信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又弗如远甚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文本探究
1.阅读第一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通过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事有所感悟。
(2)如何与徐公比美的呢?
【交流点拨】通过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及妻、妾、客的三答。
(3)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
【交流点拨】“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视”,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比徐公美。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2.阅读第二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邹忌是如何讽涑齐王的?
【交流点拨】邹忌采用以家事喻国事的办法。以“臣之妻私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相比,以“臣之妾畏臣”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相比,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劝说齐王除蔽纳谏。最后恳切指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3.阅读第三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交流点拨】“王曰:“善”。”是对邹忌一席话的肯定和赞赏。由于邹忌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设喻巧妙,推论自然,入情入理,态度诚恳,所以齐王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2)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怎样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交流点拨】①齐王下令按进谏的方式,分三等悬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滂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如此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也正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②臣民进谏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变化,“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闻之;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这三变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的正确性。③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二)人物赏析
再读课文,说说邹忌和齐王各是什么样的人?
【交流点拨】邹忌是头脑冷静、足智多谋、善于辞令、勇于进谏、忠君爱国的谋士。
齐威王是心胸宽广、虚心纳谏、明智果敢、勇于改革、重贤明理的开明君主。
(三)主旨探究
1.邹忌与徐公的比美中悟出的治国道理是什么?
【交流点拨】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才能做到政治清明,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2.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请你从中概括出一条对我们的学习有指导意义的建议。
【交流点拨】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一是有邹忌这样的敢于直谏且善于劝谏的忠臣,二是齐威王敢于采纳群臣的意见。这启示我们要善于思考,要有反思的习惯与自省的能力。
四、板书设计
妻(私)
与徐公比美 妾(畏)
(前提) 客(求)
类比 推己及人
宫妇左右(私)
见齐威王 朝廷之臣(畏)
(本身) 四境之内(求)
齐王纳谏,受到奇效(结果)
五、拓展延伸
1.邹忌劝谏技巧之高体现在何处?
【交流点拨】生甲: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说目的。邹忌向齐威王献策之时,齐国的政治比较腐败,大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邹忌注意了进谏艺术,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而是以“闺房小事”说自己的体会,小题大做,现身说法使齐王也同理得证“蒙蔽甚矣”,于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终于“战胜于朝廷”。
生乙: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下级劝说—上级,由于尊卑关系不得不谦言以谏,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邹忌实话实说“不如徐公美”,创设情境,取悦威王。邹忌谙习“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生丙: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邹忌很了解齐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他为国之清明担忧;又因晓得齐王有修明内政以兴邦的宏志,为此设喻使齐王欣然接受劝告,提升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诸侯的尊敬。
2.邹忌成功地说服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交流点拨】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