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百年孤独(节选)》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百年孤独(节选)》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4 17:31: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题 《百 年 孤 独》 教学设计 章节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点 一、了解作者生平与风格,掌握作品背景与内容 二、完成人物梳理,进行前情回顾 三、初读文章,划分层次 四、精读文章, 剖析情节
教学难点 初读文章,划分层次
教学方法 精读文章, 剖析情节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
学生自读 一、作 者 简 介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生平 马尔克斯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海滨小镇阿拉卡塔卡,童年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 1947年考入波哥大国立大学,1948年因内战辍学,进入报界。 从五十年代起开始出版文学作品,1967年出版《百年孤独》。 1982年凭借《百年孤独》一书获诺贝尔文学奖。 2014年去世。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加西亚·马尔克斯 马尔克斯从小受外祖母神话故事的影响,这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题材上,他的作品植根于拉丁美洲民族的土壤上,又采用了阿拉伯神话故事和印第安民间传说的技巧,兼容并蓄,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在风格上,他善于把完全出于虚构的幻想情景与现实主义的场面情节有机融为一体。通过光怪陆离的魔幻世界的折射,表现真实的社会现实,也就是魔幻现实主义风格。 代表作《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等。 魔 幻 现 实 主 义 莫言《生死疲劳》 内容:一个被冤杀的地主经历了六道轮回,变成驴、牛、猪、狗、猴,最后终于又转生为一个带着先天性不可治愈疾病的大头婴儿;这个大头婴儿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他身为畜牲时的种种奇特感受,讲述了地主西门闹一家和农民蓝解放一家半个多世纪生死疲劳的悲欢故事。小说透过各种动物的眼睛,观照并体味了五十多年来中国乡村社会的庞杂喧哗、充满苦难的蜕变历史。 加西亚·马尔克斯在他虚构的马孔多镇,为他自己创造了一个世界......他让那些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重复出现在不同点的作品中,并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去表现他们——或是充满戏剧性的场合,或是荒诞复杂的环境,这种离奇与错综复杂的描写,只有在荒唐的想象与疯狂的现实相结合才能做到。马尔克斯以奔放的遐想去结合传统的民间文化与文学的经典,使这种描写既是真实可信的又是生动感人的。——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写 作 背 景 长期以来,拉丁美洲这一地区的国家和民族,经历了外来文化的洗礼、西班牙等欧洲殖民者的入侵,在争取独立的斗争中付出了血的代价。 在摆脱殖民统治后,这一地区的人民又生活在军事独裁者的暴虐统治中(从1830年至1970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使数十万人丧生)。 二、写 作 背 景 马尔克斯在小说中描写了一个象征着他故乡阿拉卡塔卡的小镇马孔多的时代变迁,以虚构的世界隐喻现实,不仅探讨了哥伦比亚的孤独、闭塞,同时指出这是拉丁美洲的民族通病。 本书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 三、故 事 梗 概 《百年孤独》以虚构的马孔多小镇为叙述背景,描写的是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命运: 1、家族第一代:何塞 阿尔卡蒂奥 布恩迪亚为逃避被他杀死的邻居的冤魂的纠缠,携妻出走,在一片荒原上建造了马孔多村。晚年由于精神失常死去,他陷入孤独之中不能自拔,被家人绑在一棵大树上,几十年后才在那棵树上死去。乌尔苏拉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去世时的年龄在115至122岁之间。 2、家族第二代: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二代有两男一女:老大何塞·阿尔卡蒂奥不顾家人的反对,与丽贝卡结婚,但被赶出家门,最后在家中被枪杀;老二奥雷里亚诺戎马一生,最后厌倦了战争,自杀未遂,回家制作小金鱼打发残生;老三女儿阿玛兰妲终日关在房中缝制殓衣,缝了拆,拆了缝,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3、家族第三代:第三代人只有何塞·阿尔卡蒂奥的儿子阿尔卡蒂奥和奥雷里亚诺的儿子奥雷里亚诺·何塞。因无法得到满足而陷入孤独之中,于是参军。 4、家族第四代:第四代即是阿尔卡蒂奥与妻子桑塔索菲亚·德拉·彼达生下的一女两男。女儿美人儿蕾梅黛丝最后神奇地抓着一个雪白的床单永远消失在空中。她的两个弟弟阿尔卡蒂奥第二和奥雷里亚诺第二是孪生子。阿尔卡蒂奥第二在美国人开办的香蕉公司里当监工。鼓动工人罢工,成为劳工领袖。奥雷里亚诺第二没有正当的职业,最后在病痛中与阿尔卡蒂奥第二同时死去。 5、家族第五代: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五代是奥雷里亚诺第二的二女一男,长子何赛·阿尔卡蒂奥被抢劫金币的歹徒杀死。大女儿雷纳塔·蕾梅黛丝最后送往修道院,终生一言未发。小女儿阿玛兰妲·乌尔苏拉早年在布鲁塞尔上学,最终回到马孔多整顿家园 6、家族第六代:布恩迪亚家的第六代是梅梅送回的私生子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他出生后一直在孤独中长大。他不知不觉地爱上了姑姑阿玛兰妲·乌尔苏拉,二人生下了一个男孩。 这个男孩就是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七代继承人。他刚出生就被一群蚂蚁吃掉。当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看到被蚂蚁吃的只剩下一小块皮的儿子时,他终于破译出了梅尔基亚德斯的手稿。 在他译完最后一章的瞬间,一场突如其来的飓风把整个儿马孔多镇从地球上刮走,从此这个村镇就永远地消失了。 7.人 物 梳 理 人物身份 世代何塞 阿尔卡蒂奥 布恩迪亚马孔多建立者布恩迪亚家族第一代乌尔苏拉何塞 阿尔卡蒂奥 布恩迪亚的妻子布恩迪亚家族第一代何塞 阿尔卡蒂奥何塞 阿尔卡蒂奥 布恩迪亚的长子布恩迪亚家族第二代奥雷里亚诺 布恩迪亚何塞 阿尔卡蒂奥 布恩迪亚的次子布恩迪亚家族第二代阿玛兰妲何塞 阿尔卡蒂奥 布恩迪亚的小女儿布恩迪亚家族第二代丽贝卡何塞 阿尔卡蒂奥 布恩迪亚的养女布恩迪亚家族第二代阿尔卡蒂奥何塞 阿尔卡蒂奥的儿子布恩迪亚家族第三代梅尔吉亚德斯何塞 阿尔卡蒂奥的朋友,吉卜赛老人
8.前 情 回 顾 何塞 阿尔卡蒂奥 布恩迪亚与表妹乌尔苏拉结婚后。带领一群年轻人离开家乡,长途跋涉来到一个偏远的地区建立了小村庄马孔多。马孔多交通闭塞,只有一群吉普赛人偶尔来访,带来磁铁、望远镜、冰块等新鲜食物,却被村里人看作魔法。何塞 阿尔卡蒂奥 布恩迪亚与吉普赛老人梅尔基亚德斯结为好友,埋头钻研炼金术,却一无所获,他想寻找通往外部世界的道路,也以失败告终。反而是乌尔苏拉在寻找离家出走的大儿子何塞 阿尔卡蒂奥时,无意中发现了临近的城镇。马孔多自此与繁华世界建立了联系,天翻地覆的变化即将到来。
四、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2):讲述马孔多闭塞落后的环境开始改变,音乐钟等物被引入,介绍了马孔多的创始人布恩迪亚和乌尔苏拉。 第二部分(3-7):写丽贝卡到来,突出她的吃土的习惯以及乌尔苏拉给她改变这一习惯的做法,这一过程中,她的言语沟通也发生了转变。 第三部分(8-14):丽贝尔将失眠症带给马孔多。失眠症席卷马孔多,人们开始健忘失忆,但他们在努力改变这一切。 四、精读文章,剖析情节 1.马孔多变了样,音乐钟代替了群鸟报时(第一部分:1~2段) 2.丽贝卡吃土习惯与言语沟通过程的转变(第二部分:3~7段) 3.马孔多居民患上失眠症并出现“失忆”(第三部分:8~14段)
教师精讲 1、原文再现 “马孔多变了样。跟着乌尔苏拉一起来的人四处宣扬它土地肥美,位置又比大泽区优越,于是昔日僻静的小村落很快变成了繁华的城镇,有了手工作坊和店铺,还开通了一条永久商道。第一批穿尖头靴戴耳环的阿拉伯人就沿商道而来,用玻璃珠链交换金刚鹦鹉。 ——《百年孤独》(节选)第一段 思考:文章开篇就说“马孔多变了样”,马孔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如: 小镇有了手工作坊和店铺,还开通了一条永久商道 居民用金刚鹦鹉与阿拉伯人进行商品交换 小镇吸引来了落户的新居民 外来文明、新鲜事物中也出现了丑恶的东西,如吉卜赛人把原来的流动游艺会变成了大型赌场。 总之,与外界的联系交流让马孔多由原来的偏僻闲冷变得繁华忙碌起来。 2、原文再现 “......释放从建村伊始就以歌声欢快报时的群鸟,代之以家家户户备一台音乐钟。这些雕刻精美的木钟是由金刚鹦鹉从阿拉伯人那里换来的,由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统一校准。每隔半小时镇上便响起同一乐曲的欢快和弦,一到正午更是蔚为壮观,所有时钟分秒不差地同时奏响整曲华尔兹。” ——《百年孤独》(节选)第二段 之前的马孔多 “昔日僻静的小村落” “他将漫长时日中饱受锤炼的材料搁置一旁” “那时马孔多还没有死过人” 现在的马孔多 “繁华的城镇,有了手工作坊和店铺,还开通了一条永久商道” “忙于设计街道”,“忙于整治市镇” “人们都因不用睡觉而兴高采烈,因为那时候马孔多有太多的事情要做, 时间总不够用” 3、在“之前的马孔多”和“现在的马孔多”的对比中, 我们得到一个关于“时间”的发现: 传统时间的缓慢和凝固 现代时间的加速和流动 4、现实影射 标志着现代社会的钟表式的时间能够创造平等、法治和有序,可以带来整齐规训,但也可以带来异化。在这种情况下,时间更容易成为一种权力。谁控制了时间的体系、时间的象征和时间的解释,谁就控制了社会生活。 当钟表式的时间随着外来文明的进驻渗透到马孔多镇人们的生活习惯上时,也意味着这里的人们在慢慢被现代文明生活的权力所控制。 文中描写音乐钟的那段文字, 就是统一、整严、标准化的现代工业文明渗透的痕迹,用“音乐钟”代替“群鸟”便是机械时间(现代时间)代替了自然时间(传统时间)的典型的形象化表现。 简言之,当地人的时间标准已经被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的时间标准殖民化。 5、魔幻现实主义的本质 “魔幻”只是手法,反映“现实”才是目的 6、原文再现 “有人要来了。”他说 和往常一样,乌尔苏拉听到他发表预言又试图用家庭主妇的常识来解释。有人来再正常不过。每天都有数十个外乡人经过马孔多,从未引发混乱,更无须事先神秘预告。然而,奥雷利亚诺对一切逻辑解说浑不在意,对自己的预感确信不疑。 “我不知道是谁,”他坚持道,“但不管是谁,人已经在路上了。” ——《百年孤独》(节选)第三至五段 7、原文赏析 “和往常一样”;“又试图” 体现出奥雷利亚诺作出预言已是常态 “对一切逻辑解说浑不在意,对自己的预感确信不疑。” 常态下命中率百分百的“神算子” “我不知道是谁,”“但不管是谁,人已经在路上了。” 预言指向准确,内容简洁,充满了神秘 总结 魔幻之笔:奇特的人物,离奇的故事,简洁的语言
课堂练习 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孤独,虽无法准确定义,   。19世纪,作家爱伦·坡在《人群中的人》中描述了现代人孤独的处境,主人公不断追逐人群却寻找不到安慰。很多人也都有这样的经历:遇到不痛快,想找人倾诉,翻开通讯录,    。马尔克斯创作完《百年孤独》后这样解释:孤独是一种爱的能力的缺失。在人群中,只有带着爱意、打破坚壳、努力追逐的人,   。 2、根据下面一段文字,用一句话概括小说创作中“间离”的作用,不超过25个字。 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提到“历过一番梦幻”“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不敢失其真;另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进可攻、退可守的余地,留下了纵横驰骋的空间,留下了创作的自由;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小说创作中“间离”的作用是  答案: 1.【答案】却是现代人逃不了的一种情绪(却是现代人的现实处境);猛然发现不知打给谁;才能收获温暖(才能够化解孤独)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这段文字的中心话题是“孤独”。第一处,前面说“孤独,虽无法准确定义”,由“虽”可知,前后内容之间应是转折关系,故后一句中应出现表转折的关联词“却”,再根据后面“描述了现代人孤独的处境,主人公不断追逐人群却寻找不到安慰。很多人也都有这样的经历”这些内容可知,此处应是说孤独是现代人的现实处境或是一种逃不掉的情绪;第二处,是对现实中人们孤独经历的叙述,“遇到不痛快,想找人倾诉,翻开通讯录”,由这些叙述可知接下来应说,猛然发现不知打给谁;第三处,前面说“在人群中,只有带着爱意、打破坚壳、努力追逐的人”,由“只有”可知,后一句中应有与之搭配的词语“才”或“才能”,前面所说应是化解孤独获得幸福的途径,后面自然是结果。 故答案为:①却是现代人逃不了的一种情绪(却是现代人的现实处境) ;②猛然发现不知打给谁;③才能收获温暖(才能够化解孤独) 【点评】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做这类题目要认真阅读语段,明确语段讨论的话题,然后认真推敲每一处空白处与上下文的关系,做到填写每一处空白处,既要做到前瞻又要后顾,这样即可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填写上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连贯通顺,另外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中的隐性要求,按要求作答。 2.【答案】给作者和读者分别留下了创作和二度创作的自由。 【知识点】压缩语段 【解析】【分析】题目要求概括小说创作中“间离”的作用。首先,要明确作用于谁,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也为读者留下了……”可知,主要是对创作者和读者的作用;其次,要明确有什么作用,由“留下了……的余地……留下了创作的自由”“留下了……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可提炼出“留下了创作和二度创作的自由”。 故答案为:给作者和读者分别留下了创作和二度创作的自由。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把握文段主旨的基础上筛选出文段主要信息,并将其按照要求概括表达出来。具体表现为三点:对材料的理解;对材料相关信息的筛选;语言表达简洁流畅。
布置作业 分析; 丽贝卡这一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