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风景谈》教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7.1《 风景谈》教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4 17:35: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风景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顺文章的总体结构,认识议论性语句在文章中的线索性作用;品味作者构思文章的匠心。
2、教学重点:对议论性语句线索性作用的认识。
难点:对文章总体结构特色的认识
教学过程:
作者及相关内容介绍: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县乌镇人,现代著名作家,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的领导人之一。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蚀》,始用笔名茅盾。主要作品:长篇:《蚀》、《子夜》;中篇: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短篇:《林家铺子》散文:《白杨礼赞》
日寇占领武汉后,即改变侵华策略,逐步将主要军事力量转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实行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国民党也加紧包围封锁陕甘宁边区及各抗日根据地,加之华北等地连年遭受自然灾荒,致使整个抗日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发生极大困难,军队供给濒于断绝,生活陷入困境。为了支持长期抗战,中共中央于1939年2月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主席号召陕甘宁边区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要求部队在不妨碍作战的情况下参加生产运动。延安军民们或开荒种地,或烧炭熬盐,或养猪养羊,或织布纺纱,积极参加生产。1941年,参加垦荒的三五九旅垦荒播种1.12万亩,收获细粮32万多斤,蔬菜164万多斤,每百人养猪月20头,经费自给达到了78.5%。到1943年秋,“不要公家一粒粮、一寸布、一文钱”的第三五九旅,还给陕甘宁边区政府上交公粮约万石,从而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了解本文写作背景:
1940年5月,茅盾途经西安,巧遇朱德,应邀前往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在延安,目睹了解放区蓬勃发展的景象,激发了对解放区的热爱。同年年底,茅盾回到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当时正值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写下了《白杨礼赞》的姊妹篇《风景谈》。茅盾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自主探究:
1、“风景谈”即谈风景,是宾语前置。这篇课文共“谈”了六幅风景,请同学们用四个字的短语为每一幅“风景”起一个最适合的标题。
明确: 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延河夕照、窑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国晨号。
合作讲究:
1、这些画面是否是孤立的?为什么?
不孤立。六幅画面都是紧紧扣住一个中心,即对延安军民的怀念和赞美。因而是一个整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除猩猩峡的沙漠风光外,其余五幅画面均描写了延安风光,并非漫无边际。二是六幅画面都不着眼于表现延安的自然风光,而是全力讴歌主宰自然的人,这便是贯穿作品始终的主旋律。
2、有人认为这六幅画面重复多余,顺序杂乱,你的看法是什么?
不重复。六幅画面写不同的人,农民、文艺工作者、青年男女和战士的不同活动:劳动、生活、学习、休息和战斗,反映了延安军民火热的生活和崇高的精神。
3、这六幅画面是按怎样的顺序组织起来的?
“伟大”、“尤其伟大”、“最伟大”其实是把六幅画面的寓意清楚地分出了三个等级。这些议论语句犹如一根线,贯穿起六幅画面,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一步步把读者引领到一个崇高的境界。因此,本文是以作者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认识逐步深化为顺序把六幅画面组织在一起的。
小结:
本文的“风景”比较特殊,它不是单纯的自然风景或人文风景,而是自然之景与人文活动的结合。文章以谈风景为名,通过对六个场景、六幅画面的描写,着力要表现的还是“人”的活动与精神,“人”是风景的构成者,“人的活动”是风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风景”作为人的活动的环境,是衬托人的崇高精神的背景。落笔于绘景,着眼于写人,以景物突出人物,借风景来表现人的精神。
六幅画面和议论句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主旨归纳:
《风景谈》不是一篇普通的谈风景的文章,而是一篇饱含深情的延安礼赞。作者以谈风景为掩护,借“谈风景”来“谈政治”,通过六幅画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美好图景,借景抒情,热情讴歌了延安军民身上体现出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崇高的革命情怀。
写作特点:
1、构思巧妙、夹叙夹议。从结构的角度来看:五处议论像一根红线,把六幅画面串在一起,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文章在结构上做到舒展自如,“形散而神不散”。从表达中心的角度来看:在思想内容上层层加深,从而使中心思想反复深化。
2、对比和烘托手法。
作业布置:
《风景谈》是中国现代散文宝库里的珍品之一,它做到了“革命性”和“文学性”的结合,给人们以深刻教育的同时,也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试品读赏析,分享你在这篇有口皆碑的散文名作中发现的文学之美。
要求:形成一段不少于200字的评析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