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六国论》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6.2《六国论》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4 17:32: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六国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学习,深刻领悟苏洵观点的历史意义和当代意义。
2.反复诵读本文,感受作者论述观点的鲜明性,论证过程的严密性。
3.了解写作背景,感受本文的针对性,并且与苏轼和苏辙的《六国论》作比较,理解其不同之处。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本文的历史意义和当代意义;论证的过程和论证方法。
2.难点:父子三人《六国论》的比较,感受本单元责任与担当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探寻历史,共同倾听古代贤士的理性之声,我们这一次将会跟随谁的脚步呢?他就是北宋著名散文家——苏洵。
二、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衡论》10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雄奇道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 “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佑集》,本文选自《嘉佑集·权书》。《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本文是其中的第8篇。
有这样一首长诗:“当年苏老泉,年已二十七。方知需用功,发奋读书籍。并同儿与女,思究圣人语。寒窗多少年,青丝根根白。父子同进京,三人皆中举。皇城威震惊,争诵苏洵名。读书从不晚,辛勤为第一。”这首诗叙述了苏洵父子刻苦读书、终于中举名震京城的故事。
也有这样一首短诗:“大器晚成传美名,言兵六国出奇声。三苏共逐文坛盛,不负老泉劳半生!”这首诗也高度概述了苏洵大器晚成、“不负劳半生”的生平经历。其中,“言兵六国出奇声”指的是苏洵史论文的典范之作《六国论》。那么,苏洵在这篇文章中究竟发出了怎样的“奇声”呢
三、解题
“言兵六国出奇声”的《六国论》究竟发出了怎样的“奇声”呢?我们先来解读一下题目。
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六国论”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上“六国论”是应是“六国破灭之论”,倒装省略句,是“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四、解决翻译
【提问】熟读课文,梳理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
【明确】1.一词多义:①“兵”(兵器、军队、武力)②“犹”(如同、还)③“得”(获得、得当、能够)④“与”(跟、亲附、和)⑤“于”(和、引出对象、比)
2.词类活用:①理固宜然(理:名词作状语,从道理上说)日削月割(日、月,名词作状语) ② 义不赂秦(义:名作动,坚持正义)③不能独完(完:形作动,保全) ④小则获邑(小:形作名,小的方面) ⑤始速祸焉(速:形作动,招致)
3.重要实词与虚词:①思厥先祖父(厥:代词,他们的) ②率赂秦耶(率:全部,一概)③洎牧以谗诛(洎:介词,等到,及) ④诚不得已(诚:实在)⑤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
4.文言句式: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判断句)②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③斯用兵之效也(判断句)④赵尝五战于秦。(状语后置)⑤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⑥洎牧以谗诛。(被动句)⑦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⑧暴霜露。(暴于霜露,省略句)。
译文: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由于割地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他们失去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啊!”秦国除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还得到诸侯的割地贿赂),小的就获得城镇,大的就获得都市,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有一百倍,把诸侯贿赂秦国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所失去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有一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就不在于战争了。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因而才有一点点土地。可是子孙们看待它却很不珍惜,拿它来送人,就像抛弃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后才能睡上一夜安稳觉。待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打来了。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没有满足;谁送给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谁就越急。所以不用打仗,谁强谁弱、谁胜谁败就已分得清清楚楚了。六国落到灭亡的地步,按理本来应当这样。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像抱着柴草救火,柴草没有烧完,火就不会熄灭。”这话说得在理啊!齐国不曾割地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啊。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就不能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啊。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多次作战,败少胜多。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受谗言被赵王杀害,都城邯郸就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它用兵抵抗却没能坚持到底啊。况且燕赵正处在其他国家被消灭了的时候,可说是智谋已尽,力量单薄,战败而亡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啊。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秦国,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较量,也许还不容易估量呢。唉!如果六国把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非凡的人才,齐心协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担心秦国人连饭也咽不下喉呢。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可是还有能够不割地贿赂而战胜秦国的形势。如果凭着一统天下的大国,却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四、整体感知
1、我们前面已经学过了杜牧的《阿房宫赋》,杜牧在其文章中提到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不爱其人。
我们知道,国家灭亡的原因肯定不只是一方面,所以,在其之后的苏洵也曾就这个问题发表过自己的见解,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六国论》,那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什么呢?
——弊在赂秦。
2.为什么苏洵会把六国灭亡的关键放在“赂秦”上呢?这就需要我们联系社会背景来一探究竟了。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丗杨糖鏷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
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泰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外交上,秦采取“连横”这一有针对性的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
五、研读文本
任务一: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加以论述的?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中心论点)
赂秦而力亏;(分论点一)
不赂者以赂者丧。(分论点二)
任务二:第二段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可以用表格、思维导图等多种形式来回答。)
第 二 段 秦战胜而得 受贿所得 数量上 对比论证
诸侯战败而亡 贿赂所亡
诸侯祖先创业之艰 子孙割地之易 程度上 对比论证
诸侯地有限 暴秦欲无厌
薪不尽 火不灭 道理上 比喻、引用论证
任务三:第三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苏洵对三个国家的感彩有何不同?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诸侯国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感彩
举例论证 齐国 与嬴而不助五国 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鄙夷
燕国 以荆卿为计 赞美
赵国 牧以谗诛 惋惜
向使(假设论证)→齐人勿附、燕客不行、赵将犹在→胜负或未易量
思考: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第五段是否多余?
第四段------承上启下
第五段——借古(六国破亡)
讽今(在六国下)
结论: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不是画蛇添足,犹如画龙点睛,这篇史论赋予了强烈的现实意义。所以,最后一段才是作者写这篇史论的主旨所在,篇末点题。
六、课堂小结:
我们在学习《阿房宫赋》时说,要想议论文的语言写得好,那就跟着杜牧学,而今天,我们学过《六国论》之后,老师想说,要想议论文的结构写得清晰,那就跟着苏洵学。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总结一下《六国论》的论证结构。
第一部分(1):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第二部分(2、3):论证中心论点
第一层:论述“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第二层: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第三部分(4、5):作出结论。
第一层:总结历史教训。
第二层:讽谏北宋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