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先锋】第21课 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诗歌中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课先锋】第21课 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诗歌中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4 19:09:48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胸怀大志才能有所成就。
03
感知诗中意象特点,通过想象诗歌意境,品味作者情感。
02
有感情朗读诗歌,并能背诵。学习诗歌朗读技巧,注意诗的节奏,读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01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神宗时,王安石任宰相,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又称“临川先生”。
创作风格:
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论点鲜明、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他的诗遒劲清新,擅长说理与修辞;他的词写物咏怀,意识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
唐宋八大家
背景链接
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王安石任鄞(yín)县(今浙江宁波)知县。当时他初涉宦海,年轻气盛,抱负不凡。三年后任满回临川(今江西抚州)老家探亲,路过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写了这首诗。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又名灵鹫峰,高168米,山体由石灰岩构成。飞来峰由于长期受地下水溶蚀作用,形成了许多奇幻多变的洞壑。飞来峰面朝灵隐寺的山坡上,遍布五代以来的佛教石窟造像,多达三百四十余尊,为我国江南少见的古代石窟艺术瑰宝,堪与重庆大足石刻媲美。
诗歌诵读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zhē)望眼,
自缘(yuán)/身在/最高层。
诗歌释义
飞来山: 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闻: 听说。
千寻: 极言塔高。形容高耸。寻,古代长度单位。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诗意】飞来峰顶有座高入云端的应天塔,听说在鸡啼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浮云: 暗喻奸佞的小人。
缘: 因为。
眼: 视线。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意】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自然因为我身在塔的最高层。
最高层: 最高处。比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诗词赏析
一座千寻高的宝塔伫立在飞来峰上,看来十分壮观。每当雄鸡报晓的时候,站在高高的宝塔上,就能看见太阳升起的壮美景象。
1.前两句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鸡鸣”用典
《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
2.请从写作方法的角度任选一方面赏析前两句。
“千寻”运用夸张修辞写山上古塔之高,表现诗人立足点之高。
运用虚实结合手法,实写自己登高远望,虚写在高塔上看到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的朝气蓬勃和对前途的信心。
不畏 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实写、比喻
陆贾《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意思:西汉的人曾把浮云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心情郁闷(十分沉痛)。
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议论抒情
问: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三首不同朝代不同作者的古诗都用了“浮云”这个词。“浮云”有何特殊喻意呢?
讲述“浮云”的典故
【出典】 见“曲肱高卧”条。
【释义】 孔子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之语,表明对不正当而得到富贵的轻视。后遂沿用为典。
不畏 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实写、比喻
“浮云”二字既是实写也是比喻,用来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反映了诗人对他们的蔑视。
“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议论抒情
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是哲理名句,蕴含怎样的哲理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①②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
5.说说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③④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蕴含的哲理】这两句议论与写景巧妙地结合起来,使抽象的哲理有了具体生动的感觉,它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比较阅读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与《登飞来峰》两首诗结尾两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相同点:都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不同点:《登飞来峰》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望岳》则表达了诗人虽考场失意,仍充满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主旨归纳
这首诗借写登临飞来峰,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难、立志改革的政治抱负,展现了诗人为实现理想而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
登飞来峰
写景
议论、抒情
千寻之塔——极言其高
鸡鸣见日——衬塔高耸
不畏云遮目
身在最高层
高瞻远瞩
远大抱负
不畏艰难
站得高、望得远
板书设计
拓展延伸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的异同比较
《登幽州台歌》 《望岳》 《登飞来峰》
相同点 不同点 所见 景物
所抒 情感
都是登高抒怀之作,同属于登临诗。
陈子昂登幽州台,在幽州台上望到了天地宇宙的开阔壮美。
杜甫望泰山,看到了泰山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的景色。
王安石登飞来峰,看到飞来峰高耸入云,领略到顶峰风景。
陈子昂的大孤独:被贬为军曹的陈子昂,抒发的是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抒悲情)
杜甫的大追求:考试落第
时,杜甫依然是满腔抱负,面对雄伟高大的泰山,他立下的是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决心。(抒豪情)
王安石的大抱负:刚在官场崭露头角的王安石,登上飞来峰,渴望实现自己经世报国的政治理想(抒壮志)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