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以我观物 托物言志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设计人 学校
年级/册 七年级 下册 单元 第五单元
【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表达与交流”中,“能抓住事物的特征”,“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力求有创意”。
在课程内容中,本单元的课文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要求,其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业质量描述”中要求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把握主要内容,并通过朗诵、概括、讲解等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作用”,并“能根据需要,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
综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都要求,在学习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时,应关注表现手法、关键语句与情感主旨三个方面的内容。
【学情研判】
1.测试诊断
请判断:贾平凹的《落叶》和宗璞的《秋韵》,哪一篇文章体现了物与人的相似性,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情感主旨。
2.数据分析(测试样本为两个教学班,共计98位学生。)
(1)表现手法:46%的学生可以感知到《落叶》一文体现了物与人的相似性。
(2)关键语句:但仅13%的学生能从关键语句中抓住景物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物与人的相似性。
(3)情感主旨:62%的学生能够基本把握情感主旨,但仅16%的学生能够从物和人的关系中把握情感主旨。
3.前测分析
根据前测试题完成情况的统计,可以发现学生虽然没有正式学过托物言志类文章,但基本能够从文本中体悟到物与人的相似性,但仅仅停留在形象思维的感知上,无法从关键语句中抓住景物的特征,并从情感主旨上深入分析托物言志类文章。具体情况如下:45位学生(约占测试人数46%)能够感知到《落叶》中的物与人的相似性,但只有10位学生(约占测试人数的13%)是基于景物特征上分析物与人的相似性;61位学生(约占测试人数的62%)能够基本把握情感主旨,但仅有16位学生(约占测试人数的16%)是基于物和人的关系来把握情感主旨。
学习内容确定
依据前测反馈的情况可知:学生有一定的写景散文的阅读经验,但尚未对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形成比较清晰的认知,对景物与情感的联系没有形成自觉的联想,思维深度不够。因此,学习托物言志手法,引导学生从关键语句中把握景物与情感(“物”与“志”)的关联,是本专题设计的学习内容。
【设计背景】
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选编了两篇状物散文、两首抒情外国诗和五首古代诗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哲理之思”。单元要求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建议运用比较的方法阅读,分析作品之间的相同或不同之处,以拓展视野,加深理解。其中,《紫藤萝瀑布》和《一棵小桃树》为状物散文,即通过紫藤萝的外在情态与内在精神并举,抒发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借助回忆小桃树的生长过程和自己的人生经历,抒写自己的理想和情志;《外国诗两首》通过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对人生道路的哲思;《古代诗歌五首》用隽永而富有哲理的诗句表达了对自然、生命、世界的感悟。
单元整体设计的核心任务是“撰写一篇‘听听我与花的故事’的主题征文,参加校园广播站的征稿活动”。这一核心任务属于写作,和本单元的课文和诗歌阅读对应性很强。学生可以通过分类梳理学习《古代诗歌五首》,了解“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手法;可以模仿《外国诗二首》的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抒情方式;可以模仿《紫藤萝瀑布》和《一棵小桃树》中景物描写方法和托物言志的手法……总之,以单元课文为样例,通过求同存异的比较阅读分析,总结托物言志类诗文在景物特征描写、思想感情抒发、写作顺序安排等方面的写作规律,并转化为对学生主题征文写作的指导。
【学习目标】
1.品读文本,掌握写景状物的方法,领会语言之美;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发现作品中“物”与“我”内在关联;
3.比较阅读,整合探究,体悟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手法的异同。
4.习练类比联想及形象描摹景物的方法,从自然中获得人生智慧。
【核心任务】
撰写一篇“听听我与花的故事”的主题征文,参加校园广播站的征稿活动。
【课段安排】
【第一课段】18 紫藤萝瀑布(紫色花海,生命疗愈)(2课时)
【第二课段】19 一棵小桃树(穿越风雨的美丽)(2课时)
【第三课段】20 外国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生存智慧的诗意探究)(1课时)
20外国诗两首 未选择的路(生存智慧的诗意探究)(1课时)
【第四课段】21 古代诗歌五首(诗歌中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2课时)
【单元梳理】
课前预习
梳理五单元的重点字词,并按照以下表格将其归类,制作字词积累表。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字词积累
篇目 易错字音 易错字形 词语意思 备注
紫藤萝瀑布
一棵小桃树
外国诗两首
古代诗歌五首
篇目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主题思想 课文结构(导图)
紫藤萝瀑布
一棵小桃树
外国诗两首
古代诗歌五首
宗璞《紫藤萝瀑布》;贾平凹《一棵小桃树》。
学习任务单一:读文,描物
紫藤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小桃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品读课文,圈划文中描写“小桃树”/“紫藤萝”的词句,并完成表格。
紫藤萝 小桃树
形态
颜色
神态
动作
其他
《外国诗两首》
比较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把握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种抒情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单二”。
学习任务单二 读花语,巧抒情
要求:共同点只列一点即可:不同点至少列出两点并具体分析。
比较要点参考:①景物描写(有/无);②创作背景;③表达情感;④诗歌哲理;⑤抒情方式。
知识学习:
抒情方式:抒情的方法一般分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胸臆是心意的意思,直抒胸臆,就是不借助于任何别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它的特点是不要任何凭借物,也不讲究含蓄委婉,直截了当地宣泄,毫不遮掩地袒露。这种抒情方式,往往以坦率和真挚感动人心。
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反,作者不直接宣泄或倾吐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而是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渗透自己的感情。它的特点是含蓄婉转,耐人寻味。
古代诗歌五首 学习任务单三
诗歌 景物特点 情感 主要表现手法
《登幽州台歌》
《望岳》
《登飞来峰》
《游山西村》
《乙亥杂诗》
知识学习: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感情寓于写景之中。作者抒发感情时借助依托的不是某一事物,而是自然风景。所抒的‘情’指的是热爱、憎恶、赞美、鞭挞、快乐、悲伤等感情,是情绪情感,而不是思想。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作者借以寄托思想的载体是动物、植物、物品等具体物象,诗文是‘物’而非‘景’,是咏物,而不是写景。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是作者借以表明的心迹,是作者对人生的态度,或者对生活的感悟。作者所选择的客观事物与他所表达的主观志趣必须契合交融,要能给人以艺术感染和思想启迪。
21 古代诗歌五首 游山西村
——诗歌中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教学目标:
1、能真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
2、品读重点词语,感受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3、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层意思,尝试加以运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视频导入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词人。他的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有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饱含爱国热情。代表作有《关山月》《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书愤》《示儿》等。
【背景链接】
本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支持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故里,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相对于伪诈的官场,诗人对于家乡淳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诗人以明快、抒情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农村风光图。
【读诗歌】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tún)。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xiāo)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ɡuān)/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kòu)门。
【诗歌释义】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莫: 不要。
腊酒浑: 腊月所酿的酒,成为“腊酒”。浑, 浑浊。酒以清为贵。
足鸡豚: 备足鸡肉、猪肉。豚,小猪,这里指猪肉。
【诗意】不要笑农家腊月所酿的酒浑浊,丰收之年备足鸡肉、猪肉款待客人。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疑:怀疑。
暗:暗淡。
【诗意】
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怀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山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将近社月,一路上迎神的萧鼓声随处可闻。古代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祭社(土地神)。祈求丰收。
古风存: 保留着淳朴的古代风俗。
【诗意】
将近社日,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村民们衣冠简朴,古时的风尚仍然保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若: 如果。
闲乘月: 趁着月明来闲游。
拄:拄着
无时: 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
【诗意】
今后如果还能趁着月明来闲游,我一定随时拄着拐杖在夜里来敲门。
【课文精讲】
首联写农家朋友的好客习俗,以劝说的口吻,描写农家在丰年殷勤待客的情谊,间接抒写了自己在农家做客时的感受,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氛。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个“疑”字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所致。
境地之幽(描写) 词句为默写常考句
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
颔联赏读
所绘画面: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扶疏花木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
所含哲理: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境界(或: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前方就可能会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春社”是农家祭社祈年的古老节日,既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乡土民俗的赞美,也表达了诗人对乡民的喜爱之情。
风俗之美(描写)
颈联写山西村淳朴的风土人情,农人欢天喜地地庆贺一年一度的“春社”,表达了诗人对古朴风俗的赞美。
不仅反映了农民渴望丰年的心愿,也表达了诗人喜爱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频来之约
这是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点明了游村的诗题,而“夜扣门”与首句“农 家”摇相呼应,不仅画面完整,而且更耐人寻味。
【分析讨论】
1.全诗紧扣“ 游 ”字,按 时间 推移展开叙述,展示了农村生活的风貌。
2.“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了什么?渲染出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并赏析“莫笑”、“足”两词。
请结合诗句“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谈谈你对“莫笑”和“足”字的理解。
考点:品析诗词炼字
[参考答案]
“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足”字是足够、充足的意思,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尽其所有的盛情。这一联呈现了丰收之年农村一片欢悦的气象。(分析合理即可)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村”是广为流传的千古名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这句诗
①面对困境时。因为这两句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困境中往往蕴含着希望,遇到困难只要我们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就一定会有新出路。
②描绘或赞美山水美景时。因为这两句诗描写了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
4.诗歌尾联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回答。
考点:分析诗人情感
[参考答案]
①从“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衣冠简朴”可看出诗人对淳朴热情的村民的赞美;
②从“柳暗花明又一村”可看出诗人对乡村美景的喜爱以及虽遇挫折却心存希望的乐观豁达;
③从“箫鼓追随”可看出诗人对古朴民俗的赞美;
④从“拄杖无时夜叩门”可看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留恋。
【写作特色】
立意新巧,自然成趣。
(1)这首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的诗篇,题材比较普通,不同的是立意新巧,运用白描手法,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片段见闻,通过每联一个层次的刻画来体现。
(2)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纯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这可以说是继承了孟浩然诗歌“平淡有思致”的特色而又向前发展了。
【主旨归纳】
这是一首朴实自然的山村记游诗。诗人围绕一个“游”字铺开,层次分明地勾勒出一幅色彩明丽的江南农村风光图,表现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板书设计】
【拓展延伸】
下面两首诗均描写了诗人在乡村的所见所闻,有何共同特点?请概括分析。
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参考答案]
①内容上都写了农家(田家)富有特色的丰盛菜肴和主人的热情款待。
②情感上都表现了对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