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海南中考历史二轮中考题型研究 中国古代史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课件)(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海南中考历史二轮中考题型研究 中国古代史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课件)(共4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14 19:52: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中国古代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单元概览
1
史料学史·思维可视化
3
双线模式学考点
2
时序坐标
单元概览
约前2070年
约前1600年
前1046年
前771年
前770年
前476年
前475年
前356年
前256年
前221年
夏朝建立
商朝建立
西周建立
商鞅变法开始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早期国家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东周
西周灭亡
社会变革
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
社会形态
阶段特征
夏、商、西周时期:奴隶社会形成、发展和强盛时期;青铜文明高度发达;早期文字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走向崩溃、封建制度逐渐确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繁荣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双线模式学考点
线1·要素学考点
1
考点
夏朝的建立 夏、商、西周的更替 西周的分封制
2011版课标: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1. 夏朝的建立 夏、商、西周的更替
夏朝的建立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我国由原始社会开始进入到奴隶社会
夏、商、西周的更替 朝代 夏(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 商(约前1600年—前1046年)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
建立者 禹 汤 周武王(姬发)
都城     阳城(今河南登封)       亳(今河南郑州)、 殷(今河南安阳) 镐京(今陕西西安)
亡国 之君 夏王桀 商纣王(纣) 周幽王
重要 事件 (1)禹的儿子启继承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2)约公元元前 1600年,商汤灭夏 (1)盘庚迁殷 (2)武王伐纣: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打败商朝军队,灭亡商朝 (1)推行分封制
(2)前841年,“国人暴动”,厉王逃亡
(3)周幽王时期,犬戎族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2. 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 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依据 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
分封对象 宗亲和功臣等
主要内容 (1)诸侯权力:周王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可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2)诸侯义务:需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特点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作用 (1)积极: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2)消极:随着诸侯国实力的增强,为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埋下了祸根
周初分封诸侯国示意图 (1)识图:镐京(都城),晋、宋、鲁、齐、吴 (2)分布特点: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西周等级示意图
历史解释:通过分封制,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贵族等级制度
线2·纵横学史
1. 中国古代重大战役
考向 战役名称辨识
设题点 ①战役名称 牧野之战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赤壁之战
②相关图片
③时间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341年 公元前260年 208年
设题点 ①战役名称 牧野之战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赤壁之战
④交战双方 周武王VS商军 齐国VS魏国 秦军VS赵军 曹操军VS孙刘联军
⑤影响/意义 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时期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奠定了基础 使魏元气大伤,失去霸主地位 加速了秦国统一全国的进程,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考向 制度辨识
设题点 ①地方行政制度(示意图)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②时期 西周推行 秦朝确立 开始于元朝
③相关人物 周武王 秦始皇 元世祖
设题点 ①地方行政制度(示意图)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④目的 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加强对全国的 统治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⑤主要内容 (1)授予受封者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2)诸侯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3)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可进行再分封 (1)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 (2)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 任免 (1)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
(2)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从分封制、郡县制到行省制的演变,是由当时的社会发展情况和统治需求来决定的,是与国家社会性质和发展相适应的,体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唯物史观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从分封制到行省制的演变,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时空观念
素养提升
设题点 ①地方行政制度(示意图)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⑥作用 扩大了统治范围,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实现了地方权力向中央的集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 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统治
2
考点
青铜工艺 甲骨文
2011版课标: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线1·要素学考点
青铜工艺 概况 商周时期,青铜器品种繁多,制作工艺高超;商代后期,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
用途及功能 (1)用途: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
(2)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更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
青铜工艺 典型代表 (1)司母戊鼎(也称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2)其他:四羊方尊、利簋、三星堆青铜面具
司母戊鼎
史料类型:第一手史料、实物史料
历史解释:反映出商朝青铜工艺十分精湛
历史价值 (1)青铜制造业是当时文明的典型代表,反映了中国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 (2)商朝的青铜器成就反映了商朝雄厚的国力 甲骨文 含义 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刻有文字的甲骨
史料类型:第一手史料、实物史料
史料实证:是研究商周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资料
记载内容 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造字方法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 地位 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影响 (1)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线2·纵横学史
汉字的演变
考向 文字辨识
◆汉字的书写从繁到简,书写载体越来越便利,得益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文字的进步促进了教育、书法和世界文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发展→唯物史观
◆文字的产生与发展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经过不同时代的演进,汉字成为中华文明的独特符号与象征→家国情怀
素养提升
3
考点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商鞅变法
2011版课标: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1.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
东周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东周前期称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后期称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 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 背景 (1)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崛起,包括分封制在内的西周的各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
(2)诸侯国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
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 口号 “尊王攘夷”
春秋争霸形势图
(1)识图:周、齐、晋、楚、吴、越、宋
(2)重要战役:城濮之战
主要史实 人物 相关事件 成语典故 齐桓公 (春秋首霸) 尊王攘夷 老马识途 晋文公 晋楚城濮之战 退避三舍 楚庄王 晋楚邲之战 问鼎中原 越王勾践 吴越争霸 卧薪尝胆 性质 奴隶主贵族之间互相掠夺人口与财富、争夺诸侯间领导权的非正义战争 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 战国 七雄 战国初年,韩、赵、魏三家分晋,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田氏代齐),当时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战国形势图
(1)识图:韩、赵、魏、秦、邯郸、咸阳、郢
(2)重要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3)古今地名:蓟,今北京;大梁,今河南开封
主要 史实 (1)齐魏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齐魏马陵之战:减灶诱敌 (2)秦赵长平之战:纸上谈兵 特点 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战 争的影响 积极 (1)发展趋势:逐渐形成了局部地区的统一,国家出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
(2)政治体制:西周传统的奴隶主贵族统治体制渐趋瓦解,新的封建社会统治秩序逐步确立
(3)改革潮流:各国为实现富国强兵竞相改革,推动了社会进步
(4)民族关系: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这些周边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消极 无道义的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破坏了社会生产
2.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领域 表现
春秋战国时期的
铁农具
(2021年印次更正)
史料类型:第一手史料、实物史料
历史解释:是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经济 农业: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 手工业:手工业规模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等都有所发展 商业: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政治 (1)周王室衰微,诸侯国之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频繁 (2)战国后期,各国竞相进行富国强兵的变法改革 思想 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民族关系 中原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频繁 3. 商鞅变法
时间 公元前356年开始 背景 (1)经济: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2)政治: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要求掌握国家政权 (3)军事:为了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各国纷纷变法以求富国强兵 (4)思想文化:法家思想提供理论依据,“百家争鸣”思想文化繁荣 人物 秦孝公、商鞅(又称卫鞅) 目的 富国强兵
内容 措施 作用
政治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参政
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有利于法律的推行和社会稳定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确立了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
内容 措施 作用
商鞅铜方量
史料类型:第一手史料、实物史料
历史解释:是商鞅变法时颁布的标准量器
经济 统一度量衡 为经济交流提供便利,对赋税 制度的统一产生积极影响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通过军功途径参政,也壮大了秦国的军事力量 性质 一场比较彻底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地位 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影响 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
考点
都江堰
2011版课标: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时间 公元前256年(战国时期) 人物、地点 秦国蜀郡郡守李冰、岷江 构成 (1)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2)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鱼嘴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分洪;宝瓶口引水灌溉农田;飞沙堰用于分洪,并减少泥沙淤积
都江堰示意图
功能 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影响 (1)都江堰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至今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为秦国统一全国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认识 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智慧
5
考点
老子 孔子 百家争鸣
2011版课标: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1. 老子 孔子
老子 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集中在道家经典《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 思想主张 哲学主张 (1)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
(2)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孔子 简介 孔子,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核心思想 “仁”: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政治主张 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
教育成就 (1)教育理念:主张“有教无类”。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改变“学在官府”局面),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2)教学方面:①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②提出“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和方法
孔子 文化贡献 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影响 (1)积极: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2)消极:孔子学说后来被改造为维护专制统治的精神工具,所形成的封建礼教后来越来越钳制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
现实意义 (1)对中国:孔子提倡的“为政以德”“道之以德”,对于我们今天提倡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对世界:孔子思想的传播(孔子学院等)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 百家争鸣
概念 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活跃,形成不同学派,史称“诸子百家”。学派之间展开辩论,相互抨击,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背景 (1)经济:生产力飞速发展,封建经济的迅速兴起,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社会冲突和矛盾更加强烈
(3)思想文化:私学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4)社会条件: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和兼并战争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概况 学派 代表人物 代表著作 主要思想及主张
墨家 墨子 (墨翟) 《墨子》 (1)主张“兼爱”“非攻”。 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
(2)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
(3)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
儒家 孟子 (孟轲) 《孟子》 (1)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
(2)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并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3)孔孟的民本思想奠定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成为民本思想的典范
概况 学派 代表人物 代表著作 主要思想及主张
儒家 荀子(荀况) 《荀子》 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道家 庄子(庄周) 《庄子》 (1)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2)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法家 韩非(韩非子) (韩非子) (1)法家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
(2)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兵家 孙武 《孙子兵法》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影响 (1)对当时:①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②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2)对后世:①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体系,且在世界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②各家的政治主张及治学方法,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不同阶级阶层的人民所描绘出的社会蓝图,被后世统治者所吸纳
线2·纵横学史
儒家思想地位的变迁
◆儒家思想从创立之时的备受冷落到在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处于统治地位再到现代批判继承的变化,体现了儒家思想地位的变迁→时空观念
◆儒家思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作为民族文化遗产为人们所认识,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新文化建设相结合→家国情怀
素养提升
史料学史·思维可视化
◆答案来源提示
答案来源一般包括三种:依据材料、结合所学、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1)依据材料:答案来自材料,只对材料信息进行提取、概括作答即可
(2)结合所学:答案来自所学知识,要依据材料反映的知识点联系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答案除了材料中涉及的,还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补充
◆“特点”类设问作答思路
明确设问对象,即问的是什么的特点,然后依据材料中的信息及赋分的多少决定从背景、时间、目的、过程、内容、程度、范围、影响等某一方面或几方面思考并总结
技巧点拨
材料 民本思想以“仁者爱人”“为政以德”为内核,构建了儒家学说中的仁爱思想。先秦儒家在明确主张“君为民主”的同时,也特别强调“民为邦本”①,二者共同构成其民本思想的完整逻辑。土地不均,谷禄不平的现象在春秋战国时期愈演愈烈,严重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社会动荡,民生艰辛……面对战国繁重的赋税,孟子主张“省刑罚,薄税敛”,使民众生活安定②。
——摘编自苏丹《浅析先秦儒家民本思想》
设问:依据材料,概括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列举后世帝王符合这一思想的施政举措。(6分)
可视化解法
解题三步骤 步骤一审设问 明确答案来源、答题方向 1.答案来源 2.能力要求 3.作答范围 4.作答内容
设问1:“依据材料”→答案来自材料 设问2:“结合所学”→答案来源于所学知识 设问1:概括 设问2:列举 儒家民本思想 设问1:主要特点
设问2:后世帝王符合这一思想的施政举措
步骤二读材料 审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1.提取有效信息 2.信息转化 设问1:①② 设问1:①→以民为本;②→减轻刑罚、轻徭薄赋 设问2: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如汉高祖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唐太宗减省刑罚等 解题三步骤 步骤三规范答 注意分层、分点、历史术语作答:
(1)主要特点:以民为本;减轻刑罚、轻徭薄赋。(2分)
(2)施政举措:汉高祖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汉文帝、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光武帝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唐太宗减省刑罚,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任答两点即可,4分)
材料 秦人务实而好利,但这种价值观仅限于个人层面。商鞅在顺应这种价值观的基础上,把它进一步提升为国家层面的价值观,并以此价值观为基本原则,完成了各项变法改革措施的制定……商鞅之法中,个人私斗是明令禁止的,并且还会受到惩罚;而在战争中勇敢杀敌并取得敌首者,则会受到厚赏。商鞅这一利禄官爵皆出于兵(战争)的政策无疑起到规范人民行为的作用,增强了国家的战斗力。
——摘自邱忠来《商鞅变法与秦文化革新》
设问:依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述商鞅变法的影响。(6分)
实战演练
【答案】特点:培养国人务实好利的价值观;严明法度。(2分)影响:规范了人民行为,稳定了社会秩序;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