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二下数学好玩第2课时《“重复”的奥妙》(课件+教案+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二下数学好玩第2课时《“重复”的奥妙》(课件+教案+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5-15 09:05:4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数学好玩》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主题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
《数学好玩》单元是综合与实践与数与代数领域第一学段“时间在哪里”和“数量关系”中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中指出:“在生活情境中认识时、分、秒,结合生活经验体会并述说时间的长短,了解时间的意义,懂得遵守时间。在观察、操作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 在“学业要求”中指出:“认识时、分、秒,能说出钟表上的时间;了解时、分、秒之间的关系,能结合生活经验体会时间的长短;能将生活中的事件与时间建立联系,感悟时间与过程之间的关系;形成对时间长短的量感,懂得遵守时间的重要性。探索用数或符号表达简单情境中的变化规律。”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由“上学时间”和“‘重复’的奥妙”两个部分组成。“上学时间”是综合实践课,主要内容是通过记录、讨论一周上学时间的实践活动,体验运用时间的知识和记录的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教材设计了“在情境中明确任务”“议一议”“做一做”“想一想”“自我评价”的过程,鼓励学生全程参与。“‘重复’的奥妙”是探究规律,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体会简单的“重复”的规律,教材设计了“表示规律”“想一想,说一说”和“生活中的重复现象”,鼓励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找出规律,并用不同的方式表示规律。
(三)学生认知情况
在学习本单元知识之前,学生已经对时、分、秒有一定的认识,并会进行经过时间的计算,所以学习“上学时间”这一部分知识并不困难。而“‘重复’的奥妙”是建立在找规律的基础上来学习的,由于学生一年级已经学会找规律填数,所以找规律对学生来说并不难,但在表达上还有一定的难度。本单元中“重复”的现象比较复杂,而二年级的学生对数量和形状的变化规律也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测、分析、推理等活动过程,从而发现图形颜色、形状和数量上的变化规律,并尝试描述规律。
二、单元目标拟定
1.通过记录、讨论一周上学时间的实践活动,体验运用时间的知识和记录的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体验数据的随机性。
2.在观察、交流的活动中,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并能用不同的方式表示规律。
(一)教学重点
1.能利用求经过时间的方法求出一周内每天上学路上用的时间。
2.找出事物的排列规律,并能用不同的方式表示规律。
(二)教学难点
1.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的区别与联系。
2.能用不同的方式表示相同的规律。
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
整合指导思想定位: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能够运用符号运算、形式推理等数学方法,分析、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思维主要表现为: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或推理能力。”
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提出以下几点教学建议:
1.本单元在编排上注重实践操作活动的渗入,通过记录、讨论一周上学时间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任务”“议一议”“做一做”“想一想”中前程参与、思考问题,然后再通过交流体验数据的随机性。
2.“‘重复’的奥妙”一课,教材在编排上设计了“表示规律”“想一想,说一说”和“生活中的重复现象”,让学生经历观察规律、表示规律后,依靠生活中的规律,感受规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五、单元课时规划
单元划分依据 □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
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
单元数量 数学好玩
单元主题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课时
综合与实践 数学好玩 上学时间 1
‘重复’的奥妙 1
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抽象 符号化 分类 集合 对应 演绎 归纳 类比 转化 数形结合 □极限 模型 □方程 □函数 □统计 分析 综合 比较 □假设 □其他
课时 学习目标 评价形式 评价标准
数学好玩1《上学时间》 目标: 体验运用时间的知识和记录的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体验数据的随机性。 任务一:布置活动任务 → 任务二:议一议 → 任务三:做一做 → 任务四:想一想 → 任务五:自我评价 → 记录自己一周上学路上所用时间的任务要求,并思考每天上学用的时间一样吗? 2.记录完成任务的思路和注意事项。 3.帮助淘气完成记录表的活动。 4.对记录的数据进行思考。 5.在活动结束后对活动过程中自己的表现进行有针对性地评价。
数学好玩2《“重复”的奥妙》 目标: 在发现、描述重复多次的现象或事物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简单的规律。 任务一:表示规律 → 任务二:想一想,说一说 → 任务三:生活中的重复现象 → 1.找出主情境图中存在的规律,并用喜欢的方式进行表达。 2.通过讨论,总结发现规律的特征,并依据前面发现的规律继续说一说。 3.举例说明生活中的“重复”的现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数学好玩.2 “重复”的奥妙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目标描述:在发现、描述重复多次的现象或事物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简单的规律。
2.学习内容分析:本节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体会简单的“重复”的规律。这是本套教科书第一次设置独立的课节引导学生探索规律。主情境图是一幅信息丰富的画面,图中蕴含了多个存在简单重复规律的信息,如手拉手做游戏的小朋友是一个女生一个男生的排列顺序,灯笼是一个大一个小的排列顺序,彩旗是两面红色一面蓝色的排列顺序,两个柱子上的气球是一圈红色和两圈黄色的排列顺序等,在蒙古包、花坛和花盆的摆放上也都是存在规律的。主情境图中丰富的规律有助于帮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规律存在的广泛性。
3.学科核心素养分析:通过对不同事物所具有的共同规律的思考和表达,初步发展概括能力,并能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表达。在观察、思考、表达的过程中,感受规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感受规律,能用不同的方式表示规律。
2.难点:用不同的方式表示相同的规律。
三、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效果评价
导入新课 师:看到大家今天坐得特别端正,老师非常高兴!老师今天也带来一份奖品想送给大家,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学生:想。课件出示一个笑脸一个星星,接着在后面又出示一个笑脸一个星星。师:猜一猜老师下一个贴什么?学生独自猜一猜:是笑脸。师:为什么你们猜得这么准确?有什么窍门?学生:它们是按照一个笑脸一个星星这样排列的。师:非常好,老师是按照一个笑脸一个星星这样重复排列的,这节课我们就学习“重复”的奥妙。板书课题:“重复”的奥妙 通过交流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给予及时的鼓励与表扬。
探究新知 任务一:表示规律师:你们想了解少数民族是如何庆祝自己节日的吗?学生:想。师:你瞧,那热闹、喜庆的场面该多么令人兴奋啊!课件出示:师:图中都有什么?学生独自观察,然后自由说说。师:这些物品在摆放上有什么特点?学生:小旗、灯笼、气球、人和花朵都是按一定的顺序来排列的。师:是的,上图中的人和物都是按规律排列的。请认真观察上图,看看你从图中能发现哪些规律?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 学生独自观察,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师巡视了解学习情况。师:大家找到规律了吗?你们是怎么表示的?学生1:彩旗的排列是有规律的:红、红、蓝、红、红、蓝……学生2:我还发现彩旗的排列规律:…………师:你能表示出图中其他物体的排列规律吗?学生1:我发现队伍排列的规律是一个女生一个男生,一个女生一个男生……学生2:我发现灯笼的排列规律是一个大灯笼、一个小灯笼、一个大灯笼、一个小灯笼……学生3:花的摆放规律是橙橙黄黄、橙橙黄黄……学生4:花盆是按绿绿红红、绿绿红红……摆放的。学生4:柱子上的气球是按两排黄、一排红、两排黄、一排红……排列的。师:下面的表示方法,你看懂了吗 课件出示:学生独自观察,然后自由说说。学生1:第一种表示方法用的是符号,用“√”表示橙色的花,“×”表示黄色的花。学生2:还可以用“√”表示绿色的花盆,“×”表示红色的花盆。师:观察的真仔细!那么第二种表示方法呢?学生:第二种表示方法用的是数字,“1、1”表示两排黄色的气球,“2”表示1排红色的气球。 鼓励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找出主情境图中存在的规律,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达,初步体验用符号表示规律的简捷性和直观性。通过说说,培养学生的观察、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渗透符号意识。 老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是否掌握本环节内容,并给予及时的鼓励与指导。
任务二:想一想,说一说师:这些规律的共同点是什么?学生:它们都是重复出现的。师:你能按照图中这些规律继续分别再说一说吗?学生1:像上面这样再挂一些灯笼,下一盏应该是大灯笼。学生2:接着插一些小旗,下一个应该插红色的旗子。学生3:如果再继续摆一些花,下一盆应该是黄色的花,再下一盆还是黄色的花。……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发现规律的特征,并依据前面发现的规律继续说一说,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规律的认识和体会,另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师观察学生的活动参与程度和提取已有知识经验的能力,给予及时的鼓励与表扬。
任务三:生活中的重复现象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重复”的现象。课件出示:师:你能再举一些例子吗?学生独自局里,并集体反馈。 举例说明“重复”的现象,进一步加强学生对“重复”规律的理解,体会规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老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是否掌握本环节内容,并给予及时的鼓励与指导。
迁移运用 任务四:课堂练习基础题:1.找规律,填一填。 2.按规律涂上合适的颜色。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语言,有效应用。 分层挑选学生的作答,及时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堂效果,收集本节课学生知识吸收的反馈信息。
提高题:3.小玲按规律做了一串手链,但掉了2颗珠子,掉的是哪2颗?画一画。
拓展题 4.鸡妈妈们带小鸡们去玩。 第13只鸡是________ (填 “母鸡”或“小鸡”) ,前13只鸡中一共有______只母鸡,______只小鸡。
作业设计 【知识技能类作业】 必做题:1.按规律圈出合适的图形。2.找规律,填一填。选做题:1.按规律划去错误的,圈出正确的。 2.照样子继续画下去。【综合实践类作业】设计一幅有规律的图案。
板书设计 “重复”的奥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0张PPT)
数学好玩.2 “重复”的奥妙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
内容总览
教学目标
01
新知导入
02
新知讲解
03
课堂练习
04
课堂总结
05
作业布置
06
目录
07
教学目标
1.在发现、描述重复多次的现象或事物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简单的规律。
2.通过对不同事物所具有的共同规律的思考和表达,初步发展概括能力,并能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表达。
3.在观察、思考、表达的过程中,感受规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新知导入
猜一猜老师下一个贴什么?
它们是按照一个笑脸一个星星这样排列的。
重复
新知讲解
这些物品在摆放上有什么特点?
人和物都是按规律排列的。
新知讲解
●表示规律
看一看,做一做,你从图中发现了哪些规律?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
新知讲解
彩旗的排列是有规律的:红、红、蓝、红、红、蓝……
我还发现彩旗的排列规律……
新知讲解
你能表示出图中其他物体的排列规律吗?








新知讲解
你能表示出图中其他物体的排列规律吗?








新知讲解
你能表示出图中其他物体的排列规律吗?
花的摆放规律是橙橙黄黄、橙橙黄黄……
花盆是按绿绿红红、绿绿红红……摆放的。
新知讲解
你能表示出图中其他物体的排列规律吗?
柱子上的气球是按两排黄、一排红、两排黄、一排红……排列的。
新知讲解
下面的表示方法,你看懂了吗?
符号
用“√”表示橙色的花,“×”表示黄色的花。
用“√”表示绿色的花盆,“×”表示红色的花盆。
新知讲解
下面的表示方法,你看懂了吗?
用的是数字。
“1、1”表示两排黄色的气球,“2”表示1排红色的气球。
新知讲解
●想一想,说一说
这些规律的共同点是什么?
它们都是重复出现的。
新知讲解
想一想,说一说
按照图中这些规律继续分别再说一说吗?
像上面这样再挂一些灯笼,下一盏应该是大灯笼。
接着插一些小旗,下一个应该插红色的旗子。
新知讲解
想一想,说一说
按照图中这些规律继续分别再说一说吗?
如果再继续摆一些花,下一盆应该是黄色的花。
再下一盆还是黄色的花。
新知讲解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重复”的现象。
你能再举一些例子吗?
课堂练习
基础题:
1.找规律,填一填。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课堂练习
基础题:
2.按规律涂上合适的颜色。
课堂练习
提高题:
3.小玲按规律做了一串手链,但掉了2颗珠子,掉的是哪2颗?画一画。
课堂练习
拓展题:
4.鸡妈妈们带小鸡们去玩。
……
第13只鸡是________ (填 “母鸡”或“小鸡”) ,前13只鸡中一共有______只母鸡,______只小鸡。
母鸡
4
9
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我发现生活中有很多“重复”的现象。
我还会用不同的方法表示规律了。
板书设计
“重复”的奥妙
文字:大 小 大 小……
数字:112 112……
重复出现 图形: ……
符号:√ × √ ×……
……
作业布置
【知识技能类作业】
必做题:
1.按规律圈出合适的图形。
作业布置
【知识技能类作业】
必做题:
2.找规律,填一填。
48
50
作业布置
【知识技能类作业】
选做题:
1.按规律划去错误的,圈出正确的。
作业布置
【知识技能类作业】
选做题:
2.照样子继续画下去。
作业布置
设计一幅有规律的图案。
【综合实践类作业】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