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跳水》第二课时教学逐字稿
教学目标:
1.借助思维导图,回顾故事内容。
2.抓住关键词,感受孩子当时的危急。
3.还原船长的思维过程,明白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
教学重难点:
体会船长当时的想法,还原思维过程,明白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感悟船长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一起绘制的精彩思维导图吗 那些图形和文字,勾勒出了故事的轮廓,清晰地展现了小说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现在,请大家拿出自己的思维导图,再次回顾这个惊险而又生动的故事。
过渡:我看到许多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让我们共同走进那个孩子的世界。
师:谁愿意来当我们的'故事大王',根据思维导图,为大家重新讲述这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呢 不要紧张,大胆地说出你的想法,让我们一起去探寻故事背后的奥秘。"
(学生讲述故事情节,教师适时点评)
师:同学们,刚才XX同学的讲述非常精彩,把故事的来龙去脉说得清清楚楚,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故事的魅力。
揭题:这节课,我们将在前一节课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孩子走上桅杆这一危险行为的原因,并追踪故事的后续发展。让我们带着好奇和求知的心态,一起走进文本,去发掘更多的细节和感悟,去领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意蕴。
二、品读语言,探究原因
(一)寻找线索,探究缘由
过渡:同学们,孩子爬上桅杆,置身于如此危险的境地,这一定有他的原因。我们不妨沿着故事的脉络,默读1~4自然段,从文章细节入手,看看能否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揭开谜底。
(生默读)
1. 设置问题,聚焦关键
师:大家默读得很认真,相信已经找到了一些线索。现在请同学们说一说,你从课文中发现了哪些细节,可以解释孩子爬上桅杆的原因
生1:"我注意到第1自然段中写道“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聪明的猴子知道大家在拿它取乐,所以更加放肆起来。
师:和孩子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2:因为船长的孩子也笑得很开心,猴子就跑到他的面前摘下来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
师:"你们的观察很仔细,抓住了故事的关键细节。猴子调皮捣蛋,抢走孩子的帽子,这成为了故事冲突的导火索。那么,面对猴子的恶作剧,孩子是如何反应的呢 "
生3:"第2自然段写道'他的草帽让猴子抢去了',紧接着第3自然段说'他急忙追了上去',可见孩子对猴子抢帽子的行为感到非常生气,想要夺回自己的帽子,于是就追赶猴子。"
师:"很好,你的分析合情合理。孩子被猴子的恶作剧激怒,在愤怒的驱使下采取了追赶的行动。这一细节清晰地勾勒出了事件的起因经过。那么,孩子追赶猴子的结果如何呢 "
生4:"第3自然段的最后写道'一直追到桅杆的横木上',说明孩子为了追赶猴子,一路从甲板爬到了桅杆的顶端,最后被困在了那里动弹不得。"
师:"你抓住了文章的又一关键细节。孩子在盛怒之下的追赶,最终将自己推向了危险的境地。由此可见,孩子爬上桅杆是一系列事件环环相扣的结果。"
(二)品味语言,感悟危险
1.联系上文,引入新问
过渡: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了解到孩子爬上桅杆的前因后果。但是,仅凭'追赶'这个行为,我们似乎还无法真切地感受到孩子所处的危险。“课文并没有直接描写小男孩处境的危险,而是通过一些细节描写来表现。请大家默读课文相关段落,仔细观察水手们的表情变化,尝试把水手“笑”的句子和神态变化的句子找出来,画上横线,并说说这几次“笑”和故事情节发展的联系。
(生品读课文)
2.精读文本,探寻细节
(1)水手角度
过渡: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位语言大师,他笔下的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大家圈画得很仔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你们的发现。从水手们'笑'的变化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
生1:"我画出了四处表情变化。一开始,'逗猴子惹得大家哈哈大笑',说明水手们把猴子的行为当成了一种娱乐,觉得很有趣。"
生2:"接着,'水手又大笑起来',是因为猴子抢走了孩子的帽子戴在自己头上,水手们认为这个场面很滑稽,所以笑得更欢了。"
师:"你们敏锐地捕捉到了水手们最初的心理。他们将孩子的遭遇当做笑料,没有意识到事态的危险,这种态度让人感到很不安。那么故事的发展又是怎样的呢 "
生3:"随着孩子追赶猴子爬得越来越高,'水手们笑得更欢了'。他们不但没有制止,反而从孩子爬桅杆的'杂技表演'中获得了更多乐趣,可见他们是多么麻木不仁。"
师:"你的分析很透彻。水手们不仅没有伸出援手,反而将这当成一场免费的演出来观赏,笑声越来越放肆,这种冷漠的态度令人不寒而栗。那么故事的转折出现在哪里呢 "
生4:"当孩子爬到桅杆的横木上时,'水手们全都惊呆了'。这里没有直接提'笑',但'惊呆'表明笑声戛然而止,他们终于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但为时已晚。"
师:"很好,你准确把握了表情变化的节点。水手们的神态由'哈哈大笑'到'惊呆',形成了鲜明对比。作者没有正面描写孩子的处境有多危险,而是通过水手们喜剧性的表情转变,来间接地衬托出悲剧性的结局。"
师:"故事开始时,面对逗猴的情景,'大家哈哈大笑',笑声欢快而轻松,渲染了一种嬉闹娱乐的氛围。随着猴子恶作剧的升级,'水手又大笑起来','笑得更欢',这种漫不经心的态度,既为孩子的危险埋下伏笔,也与即将到来的意外形成了鲜明反差,为情节反转做好铺垫。
(2)小男孩视角
过渡:"刚才我们深入分析了水手们的反应,现在让我们换个角度来思考:面对猴子的恶作剧,小男孩为什么要冒险追赶猴子,甚至爬上桅杆呢 他当时可能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呢 "
生1:"我想小男孩可能觉得很没面子吧。帽子被猴子当众抢走,还被戴在猴子头上供大家取笑,他的自尊心一定受到了很大的伤害。所以他想要夺回属于自己的帽子,维护自己的尊严。"
师:"你的分析很有道理。面子问题,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对一个孩子来说确实非常重要。那么除了自尊心受损,小男孩还可能有什么心理呢 "
生2:"我觉得小男孩还可能有一种被背叛的感觉。一开始大家都和他一起逗猴子,气氛很欢乐融洽。但猴子抢了他的帽子后,水手们非但没帮他,反而笑得更开心了。他可能觉得大家都在落井下石,幸灾乐祸。所以他更想证明自己,夺回帽子。"
师:"你的洞察力很敏锐。环境和他人的反应,确实会对一个孩子产生很大影响。当看到身边的人不仅不支持自己,反而从自己的遭遇中获得乐趣时,小男孩内心的失落、委屈和不甘可想而知。正是在这种复杂情绪的驱使下,他选择了追赶猴子这一看似'勇敢'的举动。"
船长抉择和孩子命运
过渡:通过对小男孩追赶猴子这一行为背后心理的解读,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他当时的处境。愤怒、委屈、倔强、不甘,种种复杂的情绪交织在一起,最终令他做出了危险的选择。事情后续又会如何发展呢,我们继续看。
(一)聚焦矛盾冲突,探究船长决策
1.从文本细节切入,分析船长心理
师:"同学们,当孩子爬到桅杆顶端,水手们全都惊呆了,船长父亲也发现了这一幕。作为一个父亲,面对孩子身处绝境,他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请大家默读第5自然段,看看能否找到一些线索。"
(学生默读)
师:"大家读得非常仔细。谁能来说说,船长是如何做出决策的 "
生1:"课文写道'船长刚从船舱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本来想打海鸥,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
师:说说你的思考
生1:船长在短暂的惊愕后迅速冷静下来,开始采取行动营救孩子,表现出了良好的应变能力。"
师:那么他喊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
生2:"船长喊的是'孩子,跳下来,跳到海里来!'。
师:这个指令是谁发出来的?
生:船长
师:还有一个身份
生:父亲。
师:作为一个父亲,发出这个指令出乎我们的意料。按常理,从那么高的地方跳下来,不是更危险吗 为什么船长要让孩子跳海呢 "
2.明确中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师:船长让孩子跳海,看似危险,实则大有深意。我们来分析一下其中的缘由。首先,结合小说开头的细节,当时的客观条件是怎样的 "
生3:(复述第1自然段)"此时正值晴天,海面上风平浪静",这说明当时的海面很安全,即使跳下去也不会有太大危险。"
生4:此时20多个水手都在甲板上,方便救人。
师:"你们抓住了关键细节。平静的海面、水手的支援,这些都是孩子跳海的有利条件。那么站在父亲的角度,他还可能基于什么考虑做出这个决定 "
生5:"从常识来看,孩子如果继续呆在桅杆上,随时可能体力不支摔下来。与其摔在坚硬的甲板上粉身碎骨,不如跳到海里还有一线生机。作为父亲,他选择了风险相对较小的方案。"
3.揣摩人物内心,体会无奈与悲凉
师:"在父亲的威逼下,儿子最终选择了跳海。课文写道“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一样扎进了海里。”大家品一品这句话,你从中读出了怎样的意味 "
生6:"这句话很有画面感,'扑通'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孩子落水的声响,让人仿佛亲眼目睹了这一幕。'像颗炮弹一样'说明孩子跳海的速度非常快,给人一种直坠而下的视觉冲击。
师:你的感悟很细腻。这个比喻将孩子与炮弹并置,传递出一种无助、绝望的意味。面对父亲近乎残忍的命令,孩子别无选择,只能闭上眼睛纵身一跃,就像炮弹一样坠入冰冷的海水,生死未卜。这冷峻的笔触,隐含了作者对父亲决策和孩子命运的悲悯。
生7:我还注意到'扎进海里'这个细节。'扎'字让人感受到一种猛烈的冲击力和疼痛感,暗示了孩子内心的彷徨无助,同时也让读者不禁为他捏了一把汗,担心他是否能在惊涛骇浪中幸存。
师:你的解读很到位。作者用简洁而意味深长的语言,将孩子的悲惨遭遇和父亲的无奈抉择娓娓道来,引发读者的无限遐想和情感共鸣。面对生死抉择,父亲和孩子内心的纠结与痛苦可想而知。我们虽然理解父亲别无选择,但仍不禁为这对父子的命运而扼腕叹息。
小结:通过这段描写,作者将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推向高潮。面对孩子危在旦夕的处境,父亲心急如焚却又无计可施,只能狠下心来做出这个艰难的决定。而孩子虽然惊恐万分,但在父亲的威逼下也只能选择从命。'扑通'、'炮弹'、'扎'等富有冲击力的字眼,将这一悲剧性时刻推向极致,令人不禁为父子二人的遭遇而扼腕叹息。
过渡:孩子纵身跃入大海,生死未卜。船长的果断抉择虽然让孩子获得了一线生机,但结局如何,我们还不得而知。让我们继续阅读下文,看看事情的后续发展。
(二)品味结尾,感悟生命真谛
1.引读疑思
师:"孩子跳海之后,文章接着写道“四十秒——大家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就上了甲板”大家品读这个结尾,有什么感受 "
生1:"四十秒这个时间跨度其实非常短暂,但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大家却感觉度日如年。作者没有直接描述人们的心情,而是通过'大家觉得时间太长了'这个细节,让读者体会到了在场所有人内心的煎熬和担忧。他们在为孩子的生命而揪心。"
师:"你的感受很细腻。四十秒在平常可能一眨眼就过去了,但当一个鲜活的生命悬于一线时,短短几秒也变得无比漫长。作者恰到好处地捕捉了这一心理,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时间的流逝巧妙结合,让悲悯之情跃然纸上。"
生2:"我被结尾的一个细节打动了。当孩子浮出水面时,水手们'立刻'抓住了他。'立刻'二字传达出水手们行动的迅速果断,可见他们是多么迫切地想要救助孩子。这种不假思索的本能反应,恰恰彰显了人性中最朴素也最宝贵的东西——爱与善意。"
师:"你的解读令人印象深刻。作者用简单的词语勾勒出人物的举动,却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水手们救人的果敢和勇气,正是人性光辉的体现。他们没有丝毫犹豫,纵身一跃救助他人,这种悲天悯人的精神不正是我们最应该传承和发扬的吗 "
生3:"我留意到最后一句'把他救上了甲板',暗含了故事的大团圆结局。'救上甲板'意味着孩子脱离了危险,获得了新生。作者用含蓄的笔法点题收尾,给读者以释然和欣慰。尽管过程惊心动魄,但终究光明战胜了黑暗,爱战胜了冷漠,这其实象征着作者对人性、对世界的信念和希望。"
师:"你的见解独具慧眼。作者没有赘述大家看到孩子获救时的喜悦,而是用一个简单的动作概括。这种留白手法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和思考空间。孩子重获新生,这何尝不是所有人的新生 经历生死考验,每个人都得到了救赎,心灵也变得更加纯净。作者以婉曲的笔触传达对人性的赞颂,对生命的礼赞,给人以强烈的精神震撼。
(三)感受船长精神品质
师:透过文字,你看到一位怎样的船长?
生:我被船长临危不乱的镇定态度所折服。
生2:面对孩子坠海这样惊心动魄的一幕,船长没有慌乱,而是沉着冷静地指挥救援。正是他的镇定自若,才让救援行动有序开展,化险为夷。"
师:"你很敏锐地捕捉到了船长的从容不迫。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在危机时刻往往能够保持冷静,全面评估局势,果断决策,带领团队战胜困难。船长身上彰显的就是这种大智大勇、临危不乱的领导力。这种品质弥足珍贵,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板块四:总结
孩子获救的那一刻,生命得以延续,《跳水》以一个简单的故事为载体,将深刻的哲理性思考和震撼心灵的情感熔炼于字里行间,给人强烈的审美体验和精神震撼,引导我们在阅读和讨论中加深对生命、责任、人性等重大命题的理解和感悟。这正是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所在。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从文章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获得了成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