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小学语文 年级 六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教学目标
1. 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词的韵律美,感受诗词的魅力。 2. 理解词的大意,体会作者对好友的依依不舍和美好祝愿。 3. 体悟应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生活,乃至未来的人生。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词的韵律美,感受诗词的魅力。 2. 理解词的大意,体会作者对好友的依依不舍和美好祝愿。
教学难点: 1. 体悟应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生活,乃至未来的人生。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明任务 1情境设置:同学们,时光飞逝,小学六年生活即将结束,马上就要和亲爱的老师、同学告别了,相必会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说起分别,我们就不由得想起送别的诗词。 2.学生交流送别诗词。 3.教师补充:四年级上册学过《别董大》,五年级下册学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明确学习任务:班里将开展制作毕业纪念册活动,写一则毕业赠言,送给老师、同学。 二、直接导入,解词题 1.直接导入,齐读课题。 2.交流从题目中了解的信息。 (1)预设:结合注释我知道“卜算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送鲍浩然之浙东”是这首词的题目。 (2)小结:借助注释是学习古诗词的好方法。不同的词牌名有不同的字数,代表不同的节奏和韵律,甚至还能表现不同的意境。 (3)交流词牌名,补充课外词牌名。 3.解诗题。 浙东是两浙东路的简称,“路”是宋朝的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省。以钱塘江为界,分为“浙东”和“浙西”,“浙东”相当于今天的宁波、绍兴、台州、温州等一带。 4.介绍作者:这首词的作者王观是北宋词人,与秦观并称“二观”。主要作品有《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临江仙·离怀》等。 三、初读感知,诵词韵 1.出示学习活动:自由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正音。(欲问行人去那边?) 3.自由读,划分节奏。 4.出示节奏,自由朗读。 5.指名读,齐读。 三、了解词意,悟词情 (一)学习上阙 1.学习任务:找一找哪两个词表示“浙东” (1)预设:“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中“江南”表示浙东。 (2)预设:“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中的“眉眼盈盈处”表示浙东。 2.交流:眉眼盈盈处指的是什么?词中哪句话具体写了? 3.交流“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的意思。 预设: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4.补充知识:古人常将眼睛比作水波,将眉毛比作春山、远山。如: 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刘歆《西京杂记》) 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李白《长相思》) 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白居易《筝》) 5.交流反馈:这里的山水仅仅是形容女子的眉眼吗? 6.小结:作者借美丽的浙东山水表达对朋友的不舍。我们写毕业赠言时也可以像作者一样,将送别之情寄寓在我们熟悉的景和物之中。 7.出示微课,了解与送别有关的景物。 8.齐读上阙。 (二)学习下阙 1.找一找:文中哪两个词提到了鲍浩然。 预设:“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中的“行人”指的就是鲍浩然。 预设:“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中的“君”指的是鲍浩然。 2.自由读句子,发现特点。 3.交流: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4.教师点拨:是啊,刚刚送走春天,已让作者十分惆怅;如今又要送别好友,更是愁上加愁。一个“才”和一个“又”把作者心中的离别之苦描摹得更加深刻动人。这就是“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5.联系生活:假如你的朋友也要离开你,你会怎么办?是否一味沉浸在悲伤之中呢? 6.了解作者的表现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是作者对好友的美好祝愿。假如到江南能赶上春天,希望好友能和生机勃勃的春天同在。 7.提问:你在什么时候听到过“千万”这个词? 8.词中并没有说明鲍浩然为什么要回浙东,你们猜一猜他回去的原因是什么? 9.出示写江南春景的诗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10.小结:同学们,《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作为一首送别之作,这首词没有陷入离别的伤感之中,而是以美好的景物和精巧的比喻抒发送别之情,含蓄地表达对好友的不舍和祝福,告诉我们要坦然地去面对人生的离愁别绪。 四、布置作业,写赠言 1.出示学习任务:写毕业赠言。 2.出示评价单,评一评,并进行修改。 3.小结:同学们,虽然离别就在眼前,但老师相信“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祝愿你们“轻装策马青云路,人生从此驭长风”。面对生活中的离愁别绪,请记住“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祝同学们永远生活在春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