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二中2023一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学年期中考试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
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试卷命题范固:选择性必修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正是从《诗经》的许多具体作品中,后人归纳出了所谓“赋、比、兴”的美学原则,影响达两千
余年之久。最著名、流行最广的是朱熹对这一原则的解释:“赋者,敷也,敷除其事而直言之者
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古人和今人对此又有颇为繁
多的说明。因为“赋”比较单纯和清楚,便大都集中在比兴问题的讨论上。因为所谓“比兴”与如
何表现情感才能成为艺术这一根本问题有关。
中国文学(包括诗与散文)以抒情胜,然而并非情感的任何抒发表现都能成为艺术。主观情
感必须客观化,必须与特定的想象、理解相结合统一,才能构成具有一定普遍必然性的艺术作
品,产生相应的感染效果。所谓“比兴”正是这种使情感与想象、理解相结合而得到客观化的具
体途径。
《文心雕龙》说:“比者,附也;兴者,起也”“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钟嵘《诗品》
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兴也;因物喻志,比也。”实际上,“比”“兴”经常连在一起,很难绝对区分。
“比兴”都是通过外物、景象而抒发、寄托、表现、传达情感和观念,这样才能使主观情感与想象、
理解结合联系在一起,而得到客观化、对象化,构成既有理智不自觉地干预而又饱含情感的艺术
形象。使外物景象不再是自在的事物自身,而染上一层情感色彩;情感也不再是个人主观的情
绪自身,而成为融合了一定理解、想象后的客观形象。这样,也就使文学形象既不是外界事物的
直接模拟,也不是主观情感的任意发泄,更不是只诉诸概念的理性认识;相反,它成为非概念所
能穷尽,非认识所能囊括,具有情感感染力量的艺术形象和文学语言。王夫之说:“《小雅·鹤
鸣》之诗,全用比体,不道破一句。”(《姜斋诗话》)所谓“不道破一句”,一直是中国美学重要标准
【高二考试·语文第1页(共8页)】
920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