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共30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共30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5 14:35: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就英法联军
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人教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授课老师:XXXX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大肆抢掠,把园里凡能搬动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统统抢走,来不及拿的或者拿不动的东西,就任意打碎、践踏。最后一把火把这座经营了一百多年的“万园之园”烧成了一堆败瓦颓垣。关于那次的抢掠,你想知道更多吗,下面我们就走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文中一探究竟。
课前导读
1.能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并从文中提取有效信息
2.赏析文章中铺陈和反语手法的表达效果,品味文章的语言
3.能评价雨果的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学习目标
维克多·雨果(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等,短篇小说有《“诺曼底”号遇难记》。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雨果文集》第十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鸦片战争后,英法两国不满足在华的既得利益,制造借口,于1856年联合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大肆抢掠。最后还将这座修筑了一百多年、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付之一炬。
作品背景
作品背景
(1)掌握字音字形
字音字形
赞誉( ) 恍若( ) 绸缎( )
琉璃( ) 惊骇( ) 瞥见( )
剪 yǐng( ) jié lüè( ) zāng 物( )
制 cái( ) dàng 然无存( ) 富丽堂 huáng( )

huǎng
chóu
liú lí
hài
piē


劫掠



(2)词语解释
赃物:通过贪污受贿或抢劫盗窃等非法手段得来的物品。
晨曦:晨光。
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不存在。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眼花缭乱
词语积累
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1、书信概念
概念:书信是一种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应用文书
文体知识
2.书信的格式
文体知识
①称呼。顶格。
②问候语。可以另起一行空两格。
③正文。在问候语下面一行,两格起笔。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若干段来定。
④祝颂语。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此致”一般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常用)。“敬礼”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应该加上一个感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
⑤署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最好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如儿×××、你的朋友×××等。在署名下一行右侧写上日期。
1、阅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1)交代写信缘由,回复巴特勒上尉征求自己对远征中国的看法。
(2-9)热情赞美圆明园的辉煌灿烂,强烈谴责英法联军的侵略罪行。
(10)呼应开头,表达对英法联军侵略行径的愤恨之情。
1.阅读第一自然段,怎样理解文章开头的作用?
  文章开头,作者直接指明对方让自己写信的用意,即在侵略者看来,他们的侵略是高尚的、光荣的,为下文展开批驳树立了靶子。
课文研讨
2.作者把远征行为形容为“体面”的,这有什么表达效果?
运用反语,表现了巴特勒上尉卑鄙无耻的丑恶嘴脸。
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某意,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彩的修辞手法。
课文研讨
3.第2段在文中有何作用呢?
这是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这样写是欲擒故纵,而且表现了作者运用语言的高超艺术。
课文研讨
4.第3段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圆明园的美丽?有何作用?
  铺陈手法。极力描绘圆明园的富丽堂皇,表明圆明园是世界文明的瑰宝,而英法联军却因贪婪无知将其破坏得荡然无存,更能激起人们对英法联军的憎恨之情,也为后文的谴责做了铺垫。
课文研讨
5.第3段中为什么要谈到巴特农神庙?
因为巴特农神庙是希腊最负盛名的古建筑,是欧洲人心中的神庙。将巴特农神庙与圆明园相比较,旨在突出圆明园的艺术成就。
课文研讨
6.圆明园作为奇迹,它的艺术性质和成就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圆明园集中了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圆明园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是亚洲文明的剪影。
课文研讨
7.你是怎样理解第5段中“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一句中的“更彻底,更漂亮”的呢?
  这里运用了反语。以反语的形式强烈讽刺强盗的行径和罪恶,强调强盗们这次的行动更丑恶、更野蛮。
课文研讨
8.“丰功伟绩!收获巨大!”这个句子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呢?
  运用反语,句末连用感叹号,模拟强盗的口吻,写出掠夺者贪婪无耻的丑恶嘴脸,饱含着作者尖锐的嘲讽意味,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正义感。
课文研讨
9.第6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反语和对比。“文明人”破坏人类文明,“野蛮人”却是人类文明之所在。作者直斥当局,更显示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凛然正气。
课文研讨
10.第7段中作者将政府与人民区分开来有什么作用?
  作用是强调政府不能代表人民,英法两国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焚掠圆明园是英法政府的行为。作者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政府的罪行。
课文研讨
11.“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一句反映了雨果怎样的立场和态度?
  “干干净净”是反语,暗指法国政府入侵中国,焚掠圆明园是卑劣的强盗行为。作者从其正直的人道主义立场出发,坚信未来一个解放了的、彻底清除了强盗政府的干净的法国一定会把中国人民的财物归还给中国。
课文研讨
12.最后一句中“赞誉”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呢?
  以“赞誉”一词作结,既照应了文章的开头,又具有极其尖锐的嘲讽意味。该句鲜明地表达了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之举的态度——强烈谴责,立场非常鲜明。同时,也表现了雨果正直、公正、人道的伟大品格,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胸怀博大。
课文研讨
13.从这封信来看,你认为雨果的高贵品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雨果的立场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站在全人类的立场坚持正义。他能将政府与人民相区别“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他珍视人类文明的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他指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种见解是非常精辟的。他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盛赞这一世界奇迹的创造者,盛赞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课文研讨
课文小结
本文通过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揭露了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愤怒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表达了作者对遭受空前劫难的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
板书设计
给巴特勒的信
交代写信缘由
赞美圆明园——世界奇迹、亚洲文明的剪影
谴责英法联军
呼应开头,表达对英法联军侵略行径的揭露与控诉之情
主体
强盗洗劫、焚烧圆明园
将受到历史的制裁
以美
衬丑
课堂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谴责(qiǎn) 恍如(huǎng) 琉璃(liú)
B.珐琅(fǎ) 惊骇(hài) 瞥见(piē)
C.箱箧(qì) 晨曦(xī) 缀满(zhuì)
D.脂粉(zhǐ) 规模(mó) 给予(jǐ)












A
解析:B项“珐”应读fà,C项“箧”应读qiè,D项“脂”应读zhī。
课堂检测
A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赞誉  奇迹  典范  笑嘻嘻
B.耗费  赃物  洗劫  不可明状
C.制裁  野蛮  剪影  眼花潦乱
D.绸缎  震憾  宫殿  富丽堂皇
解析:B项“不可明状”应为“不可名状”;C项“眼花潦乱”应为“眼花缭乱”;D项“震憾”应为“震撼”。
课堂检测
A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为远征中国的所谓
“胜利”捧场,作为一名爱国人士,雨果先生没有让其失
望。
B.雨果是一位正直的作家,他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在
本文中他立场坚定、态度鲜明,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同情
和尊敬。
C.圆明园是世界奇迹,它的被毁令雨果先生感到痛心,这表
现了雨果先生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无比珍惜。
D.本文大量运用了反语,极具讽刺意味。
(1)完成课后练习。
(2)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课堂练习
课程结束
人教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授课老师: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