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培根
AISHANGYUEDU爱上阅读
DUSHU
13.1谈读书
朱熹曾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谈读书》,看看培根教给我们哪些读书方法。
新 课 导 入
学
目
习
标
AISHANGYUEDU爱上阅读
01
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积累文中精辟的语句。
02
学习文中举例论证、类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03
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作者介绍
他有一句震惊世界的名言:
知识就是力量。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
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作家。
实验科学的创始人,是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又是给科学研究程序进行逻辑组织化的先驱。
著有《随笔》《新工具论》《学术的进步》等。
写作背景
培根被弹劾成为平民之后,
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研究学问中。
他使用随笔这一体裁,讲述自
己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的想法,
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爱情、
婚姻、友谊、艺术、教育和伦理等,字里行间透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世方式。《谈读书》犹如一位洞察世事人情的饱学之士对世人的谆谆告诫,是英国文学史上重要的劝学名篇。
AISHANGYUEDU爱上阅读
写作背景
《谈读书》选自《玫瑰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随笔》是培根在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
英国本无随笔,由于培根的示范,随笔始在英国植根,后来写随笔的名家辈出,随笔成为英国文学中很有特色的体裁之一,培根对此有开创之功。
AISHANGYUEDU爱上阅读
文体常识
随笔(essay),即随手笔录,是由法国散文家蒙田所创的一种文学样式,是散文的一个分支,也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本文是议论性随笔。
随笔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作者会用多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其突出特色为富有“理趣”。
明确字音
狡黠( ) 诘难( )
滞碍( ) 阐证( )
统筹( ) 藻( )饰
味同嚼( )蜡
咀嚼( )
xiá
jié
zhì
chǎn
jué
chóu
zǎo
jiáo
积累词汇
学究:
寻章摘句:
味同嚼蜡:
滞碍:
吹毛求疵:
指迂腐的读书人。
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不通畅。
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这里指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狡黠:
诘难:
伦理:
傅彩:
文采藻饰:
狡诈。
诘问,为难。
指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
着色。这里指给言辞增添光彩。
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
1.本文是一篇议论文,那么本文的
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
整体感知
2.自由阅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着“读书”,提出了哪些观点?读的时候,把文中相关的句子勾画出来。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2)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3)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4)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5)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整体感知
3.请同学们认真品味这些富有哲理的句子,将这些句子分类,说说这些句子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读书”的。
读书的目的
读书的态度、方法
读书的作用
4.通读全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谈读书的呢?
(1)读书的目的:
(2)读书的态度、方法:
(3)读书的作用:
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推敲细思 全神贯注 孜孜不倦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整体感知
根据上面的分析,梳理全文脉络。
AISHANGYUEDU爱上阅读
文章脉络
第一层:主要探讨读书的目的——怡情、傅彩、长才。
正面→ 怡情、傅彩、长才
反面→ 惰、矫、学究故态
用书之智全凭观察
第二层:主要探讨读书的态度和方法。
反对→存心诘难、尽信书、只为寻章摘句
主张→推敲细思、浅尝、吞食、咀嚼消化
不同的书,采取不同的读法
AISHANGYUEDU爱上阅读
文章脉络
第三层:主要探讨读书的作用——塑造人的性格,弥补才智缺陷。
塑造人的性格——积极方面
弥补才智缺陷——消极方面
读书的作用
深入探究
1.作者认为读书有哪些目的?又有哪些偏向(误区)?
读书的三个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运用对比论证,通过正反两方面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
深入探究
2.作者论述读书的目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深入探究
(2)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
(3)“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算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
深入探究
(1)“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比喻论证。“自然花草”比喻人天生的才干;“修剪移接”比喻读书学习。用“自然花草”可以“修剪移接”比喻读书学习可以“补天然之不足”,这样使语言表达具体形象,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
作用:用容易理解和浅显的具体事物来比喻不易理解和较深的事理,具有形象性,能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而更有说服力。
答题模式: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将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从而更具有说服力。
比喻论证的作用及答题模式
方法指导
深入探究
(2)“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
用“鄙”“羡”“用”三个字,极为准确而又深刻地分析了不同人对读书的不同态度,通过对比突出了正确的读书目的——用书,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对比论证
方法指导
作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往往能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运用这种方法,能够突出事物的对比性,也就是说这种对比,可以有力地证明论点。
答题模式: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通过X与Y的对比,鲜明、有力地证明了Z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对比论证的作用及答题模式
深入探究
(3)“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算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
举例论证:举出了当才智有不足时,可以通过读不同的书解决的例子,丰富翔实;具体有力的证明了“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的观点。使作者论断更具说服力,令人信服。
深入探究
3.如何根据不同的书,采取不同的策略?
选读
浏览
精读
摘要
咀嚼消化,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只须大体涉猎。
只须读其部分。
读书方法
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4.本文多处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①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②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强调读书的作用之大、之多。
强调读书的三种偏向。
③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
强调不同人对读书的不同态度。
深入探究
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⑤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强调“读书”“讨论”“作文”在培养人的素养中的作用。
强调不同学科知识对人的不同作用。
深入探究
5.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对读书有什么启发或认识,谈一谈你的看法。
①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②对不同的书,要不同的读。
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深入探究
《谈读书》这篇随笔运用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正确态度和方法以及读书的价值和作用。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以此鼓舞人们多读书。
文章主旨
1.思考全面,持论严谨
本文说理全面,持论严谨。比如文章突出读书的价值和功用,但也辩证分析了不会读书可能带来的弊端:“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这样的论述全面、客观、严谨,既对读者负责,也经得起推敲。
写作特色
2.多法并用,说理充分
比喻说理。例如,作者用“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来论证读书对人的作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排比说理。例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这样写,使所论道理十分显豁,句子富有气势,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写作特色
板书设计
谈读书
读书的态度、方法
读书的目的:怡情、傅彩、长才
纠正三种不当态度
书不同,读法不同
读书的价值
存心诘难作者
尽信书中所言
不推敲细思
简单明了,浅尝辄止
大体浏览,不求甚解
请人代读,浏览摘要
使人充实(总说)
塑造性格(积极)
弥补缺陷(消极)
细细咀嚼,认真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