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世界近代史 第二次工业革命
和近代科学文化
单元概览
1
双线模式学考点
2
史料学史·思维可视化
3
时序坐标
单元概览
1859年
1867年
1883年
1884年
19世纪
80年代
1903年
1913年
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
诺贝尔发明现代炸药
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内燃机
夏尔多内发明人造纤维
本茨制造出内燃机驱动的
汽车
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福特公司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
1687年
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周年
155
335
阶段特征
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垄断组织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近代科学文化进一步走向繁荣。
双线模式学考点
1
考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的利用 内燃机与汽车 飞机
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2011版课标:通过电的利用,内燃机与汽车、飞机的诞生等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线1·要素学考点
1. 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的利用 内燃机与汽车 飞机
第二次工业 革命 开始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领先国家 美国、德国
背景 (1)政治基础:资本主义的统治得到巩固和加强 (2)经济基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使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 背景 (3)市场基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4)技术基础: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步 主要标志 电力的广泛应用 突出 成就 电的利用 理论基础 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概况 (1)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发电机进入生产领域,电力开始作为动力带动机器
(2)爱迪生的发明成果:耐用的白炽灯泡、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等,在纽约建立了美国第一座火力发电站
(3)其他发明:电话、电车、电报等
影响 电力的广泛应用,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第二次工业 革命 突出 成就 内燃机 概况 (1)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煤气内燃机
(2)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内燃机
(3)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发明了柴油内燃机
影响 (1)解决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动机问题,以内燃机为发动机的汽车、轮船、飞机、拖拉机等出现,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2)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加速了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
第二次工业革命 突出成就 汽车 概况 (1)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本茨制造出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
(2)1913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
影响 大大扩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缩短了人类的空间距离,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飞机 概况 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飞行者1号”试飞成功
影响 成为便利、快捷的空中交通工具,缩短了世界各地的距离,宣告了航空时代的到来
第二次工业革命 突出成就 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1)19世纪60—80年代,人们使用新方法生产出碱、硫酸、人造染料等产品,产品成本更低、性能更好
(2)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现代炸药,在军事、工程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3)1869年,美国人海厄特发明赛璐珞的制造技术,现代塑料工业由此诞生
(4)1884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人造纤维,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
特点 (1)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2)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美、德领先 (3)一些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如俄国、日本) 第二次工业 革命 影响 对人类 社会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对资本 主义国家 (1)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跨越式发展,成为工业化
强国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对世界 促使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增强,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促进了经济一体化
2. 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社会进步 (1)人口增长:欧美主要工业化国家人口迅速增长
(2)劳动力结构:从事工业、商业的人数增长,并超过从事农业的人数
(3)大众教育:19世纪以后,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4)妇女社会角色: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为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5)城市化: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且规模扩大;城市建设规划和环境不断改善
社会问题 (1)环境污染严重:工厂排放的大量废气、废水,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危害人们身体健康(资源枯竭、生态危机、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公共卫生安全等)
(2)贫富分化加剧:资本家日益富裕,广大工人难以糊口,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工人的反抗斗争日益激烈
知识拓展
用相关史实说明“科技是把双刃剑”。
史实:(1)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带动了相关新兴工业的发展,但也造成了环境污染;
(2)现代塑料工业的诞生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但也产生了大量塑料垃圾污染
环境;
(3)计算机网络将世界各地连成一个整体,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但是也带来了日益凸显的网络安全问题。
线2·纵横学史
1. 工业革命的成果 (贵阳2021.28;南充2022.15;内江2023.18)
【精练本】P68备考栏目1题、2题
2. 世界近代史上的科技人物
考向 人物辨识
2
考点
牛顿 达尔文 巴尔扎克 贝多芬
2011版课标:通过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和贝多芬等人的成就,了解科学和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牛顿 (英国) 成就 (1)三大成就: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和微积分学
(2)重要著作:1687年,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评价 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科学发现,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向前迈了一大步
达尔文 (英国) 成就 1859年,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提出了“进化论”观点:(1)物种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
(2)生物的发展和进化是遗传变异、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的结果
(3)人类是进化来的,不是上帝创造的
影响 《物种起源》的出版,打破了“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在生物科学领域掀起了一场伟大革命
巴尔 扎克(法国) 简介 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
成就 小说集“人间喜剧”中的《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等经典之作,再现了法国19世纪早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
影响 巴尔扎克给后人留下了一部法国巴黎上流社会的变迁史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 代表作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描绘出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场景
评价 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贝多芬(德国) 简介 贝多芬是德国作曲家
代表作 《英雄交响曲》:1804年完成,原本是为拿破仑而写;是一部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作品,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熟,表达出作者对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渴望
梵高 (荷兰) 代表作 《夜间的咖啡馆》《向日葵》等,《向日葵》中明亮、艳丽的黄色花瓣,表达了画家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评价 梵高被称为“扑向太阳的画家”
史料学史·思维可视化
可视化解法
材料 19世纪后期⑦美国钢铁业的发展情况表
1870年 1900年
企业总数 808① 669②
产量 3 200 000③ 29 500 000④
投资额 121 000 000⑤ 590 000 000⑥
设问:依据材料,概括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4分)
解题三步骤 步骤一审设问 明确答案来源、答题方向 1.答案来源 2.能力要求 3.作答范围 4.作答内容
设问1:“依据材料”→答案来自材料设问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答案来自所学知识 设问1:概括设问2:分析 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 设问1:变化设问2:原因
步骤二读材料 审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1.提取有效信息 2.信息转化 设问1:①②③④⑤⑥ 设问2:⑦ 设问1:①②→企业数量减少;③④→产量增长;⑤⑥→投资额增长设问2:⑦+所学知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步骤三规范答 注意:分问、分层、分点作答: (1)变化:企业数量减少;产量和投资额增长。(2分);(2)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美国成为工业化强国,经济进一步发展。(2分) 实战演练
1. 材料 下图是1750—1870年英国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比例的变化
——摘编自统编教材《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设问:依据材料,概括1750—1870年英国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变化,并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4分)
【答案】变化:英国城市人口比例不断上升,农村人口比例不断下降。(2分)原因:工业革命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促进了城市人口的增长;工业革命开展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2分)
2. 材料 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表现为电力技术的广泛开发和应用,电力成为补充、取代蒸汽的新动力,人类进入 “电气时代”。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带来更便捷的动力,汽车、飞机等新式快速交通工具应运而生,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具有深远影响的成就。化学工业的兴起令人瞩目,人们不仅用化学方法加工原料,而且采用合成方法制造新的材料,石油化工业获得发展。通过新技术改造的旧产业部门,如炼钢、纺织、采煤、机器制造和铁路运输等,也焕发出新的活力。
——摘编自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下)
设问:依据材料,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2分)
【答案】影响: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促进了交通运输业和石油化工业的发展,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