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念奴娇·过洞庭
南宋 张孝祥
刘禹锡《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范仲淹《岳阳楼记》: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杜甫《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屈原《九歌·湘夫人》: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研读诗歌”四步骤——
1、通读诗句,整体感知
【人、事、诗歌结构……】
2、关注注释,知人论世
【结合书下注释①⑦】
3、结合语境,精准翻译
4、鉴赏技巧,分析情感
★
★
张孝祥的词多以抗金为主旨,气势豪迈,淋漓痛快。
与张元干一起号称南渡初期词坛双璧。他的词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是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
一、结合语境,精准翻译
翻译原则:
信、达、雅
(1)“信”指意义不悖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
(2)“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
(3)“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示例: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中秋将至,湖面上没有一丝风。
1、更:①再,另;②更加。
2、风色:风有风向、强弱,从来没有听说过风有色彩。其实张孝祥用“风色”是有所本的,李白《庐山谣》“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说的是黄云万里改变了风的色彩。张孝祥的“更无一点风色”说的是洞庭青草湖上,万里无云,水波不兴,不仅没有风,而且连风的影子都没有,这种表达方式富有新意,增添了一分诗意。
【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在这个临近中秋的时候,更加没有一丝风的影子。】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1、鉴:镜子。
2、琼:美玉。
3、着:附着、附上→承载
示例:月光下洞庭湖皎洁的水面有三万顷,……
【月下皎洁的水面,如美玉做的镜子,又如万顷良田,承载着我一叶细小的扁舟。】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1、素月:皎洁的月亮。
2、明河:银河。
3、表里:上下,江天之间。
【皎洁的月亮(与江天)分享自己的光辉,银河(与明月)共享自己的倒影,上上下下全都清亮明洁。】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会:符合,投合。
【(我)内心悠游自在,与眼前景物相合,这种美妙的感觉却很难对您说出。】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应该思量在岭外一年左右的官场生活中,月亮在天宇中自我孤独地照耀着,陪伴着孤独的我,我的心胸全部像冰雪一样明洁。】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1、萧骚:稀疏。
2、泛:浮行。
3、沧浪:青绿色的水。
【如今我的短发稀疏,衣服单薄,寒气袭人,却依旧稳稳地泛舟于这空阔无涯的洞庭湖上。】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1、挹:舀。
2、万象:天地万物。
【让我舀尽这浩荡的长江水为酒,用北斗七星组成的勺子细细斟酌,请天地万物来做我的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我尽情地拍打着船舷,独自放声高歌,已经不记得此时是何年了!】
二、品读诗句,赏景言情
月下洞庭
月下感怀
月下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界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预习题1:请简要概括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点。
示例:
①品质高洁,光明磊落、表里如一
②胸襟豪迈,豁达超然
……
下片中“挹”“斟”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炼字题】:
1、释词义
2、点手法
3、绘情境
4、析效果
示例:
①“挹”意为“舀”,“斟”意为“斟倒”;
②运用动作描写,作者要舀尽长江水为酒,把北斗星当作勺子细细斟酒;
③表现出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高洁的人格;
④引出后文对美好夜晚的感叹。
答案:
①“挹”意为“舀”,“斟”意为“斟倒”;
②运用想象、夸张,作者要舀尽长江水为酒,把北斗星当作勺子细细斟酒;
③表现作者豪迈超然、从容沉稳的胸襟气度,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预习题1:请简要概括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点。
示例:
……
放荡不羁、刚正不阿
孤独寂寞
“表里”——
①张孝祥 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澄澈的相会与相合。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会合。
②杜甫 诗有“心迹喜双清”,
行迹是表、心灵是里。
中国文史馆馆长袁行霈认为,“表里俱澄澈”“心迹喜双清”可以集成一副对联,而且可以作为为人处世的准则。
③屈原 《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写出了屈原自己内在品质与外表修饰的双重美。
三、深入研习,体味哲思
物我两会
物我交欢
物我两忘
——天人合一 宇宙意识
宇宙意识
宇宙意识是一种宇宙化了的生命意识,通过观照宇宙万物,思考生命的意义。它贯注于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中,并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不同的内容。
唐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思考人与宇宙的对立关系
天地永恒——人生短暂
(2)透出作者人生命运的“孤独感”,也流露出政治、历史的“沉重感”,蕴含着作者深广的忧患意识。
宋 苏轼《前赤壁赋》:“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
唐代诗歌中的“宇宙意识”,体现了老子“天人同构(天人一气)”的思想,流露出无限的惆怅,同时表现出了幽深的困惑和孤独。
宋代作品中的“宇宙意识”,更加充分地表现出“天人合一(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之间的协调统一关系)”的思想内涵,自我意识的充分“扩张”,表现出了以我为“主”的新的“宇宙意识”。对人生的思考超越了感伤,在理性高度上给予观照,融入了平和、达观的态度。
2014年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国学大家钱穆先生在晚年作文道:“‘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人以“天人合一”作为密码,给人类社会与宇宙万物达成友好契约的一道永恒保障。
四、课堂练习,比较阅读
张词和《赤壁赋》的以下内容都描写了月下水上的美景,但寄寓的思想情感并不完全相同。请分析其思想感情的异同。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北宋]苏轼《赤壁赋》)
(1)相同点
①二人均喜爱自然美景,沉醉其中;
②都有超凡脱俗、自由飘逸之感。
二人都驾着一叶扁舟在阔大的水面上畅游。张孝祥面对美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苏轼面对“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美景有“凌万顷之茫然”之感受。
(2)不同点
虽同处于贬谪后,但张词用“表里俱澄澈”“肝肺皆冰雪”“扣舷独啸”表达了对自己高洁品格的坚守,胸襟豪迈;
而苏文用“冯虚御风”“羽化登仙”更多地表达了遗世独立、超然物外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