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鸿门宴》课件 (共90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鸿门宴》课件 (共90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4 23:00: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90张PPT)
四场改变中国历史的饭局
鸿门宴,刀光剑影:项羽错失良机,为霸王自刎于乌江埋下伏笔。
曹操宴请刘备,煮酒论英雄:刘备即将建立蜀汉,为三国假话上演“义”之大戏。
四场改变中国历史的饭局
周公瑾宴请蒋干,请君入瓮:群英会后的赤壁之战决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赵匡胤宴请众武将,杯酒释兵权:开启了宋朝数百年重文轻武的国家体制。
鸿 门 宴
司马迁(西汉)



了解司马迁与《史记》
梳理故事情节发展,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学习目标
掌握重点文言文知识

了解司马迁与《史记》
第 一 课 时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史父”。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少时随父在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几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司马迁:最有名的历史博主
司马迁:生比死更难,但活着更有意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130篇。记述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时期近三千年的历史。

本纪 12 全书提纲,以王朝的更替为体,按年代记叙帝王言行和政绩。
世家 30 记述王侯封国、开国功臣和有特殊地位、特殊影响的人物
列传 70 记叙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和事迹。涉及贵族、官僚、政治家、经济家、军事家、哲学家等社会各个阶层
表 10 用表格简列帝王、诸侯、贵族、将相大臣的世系、爵位和简要政绩
书 8 分门别类地记述历代历法、礼乐、封禅、水利、经济等典章制度。
地位:“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2 本纪 →帝王政绩
30 世家 →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
70 列传 →重要人物
10 表 →大事年表
8 书 →记各种典章制度
郑板桥评论:
“《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围为最。”
乱世之中,横空出世
重瞳子、力能扛[gāng]鼎,力拔山兮气盖世!
项羽
巨鹿之战,人生巅峰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西楚霸王
鸿门宴,人生的转折
鹿野舟沉王业兴,鸿门斗碎霸图空。
垓下之战,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别姬,自刎乌江。
宝马,美人,英雄。
长嘶,悲歌,末路。
“巨鹿之战”是项羽暴兴、成为西楚霸王的起点。作者着重写他如何叱咤风云、勇冠三军,摧毁秦军主力,扭转反秦局势,成为众望所归、天下注目的英雄。项羽以少胜多,大破秦军。此时的项羽,豪气满天,“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垓下之围”写项羽最后败亡,慷慨别姬,勇敢突围,斩将杀敌,所向披靡,虽无自知之明,但知愧对江东父老,不肯渡乌江,自刎而死,凄怆悲壮,撼人心弦。当四面楚歌之时,项羽仰天长叹“天亡我也”。这是怎样的痛断肝肠!项羽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鸿门宴

莫敢仰视
莫能仰视
课文解题:
《鸿门宴》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06年。陈涉起义后,出身于楚国贵族世家的项梁,项羽叔侄和出身农民又当过亭长的刘邦也先后起兵反秦。陈涉失败后,项梁等拥立楚怀王之孙,仍号楚怀王。项,刘同为楚怀王所辖的主力军。项梁死,刘项分别战于黄河南北。楚怀王曾与诸将相约,谁先入关,就是关中王.项羽在巨鹿一带消灭秦军主力,刘邦则从黄河以南打进函谷关,攻下咸阳。刘邦攻下咸阳后,屯兵霸上,遣将把守函谷关,不纳诸侯,欲称关中王。项羽听说后非常恼火,立即破关直抵新丰鸿门。
鸿门宴也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举行的,它揭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这次宴会隐含杀机,是一场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鸿门宴”一词今天也成了隐藏杀机的政治谈判的代名词.后人也常用“鸿门宴”一词比喻不怀好意的宴会。

鸿门宴是刘项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明朗的生动表现,是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
这个宴会上,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以及刘项迥异的性格特点,预示了斗争双方的必然结局。
鸿门宴
探究问题:
“项羽兵四十万”,“沛公兵十万”,双方力量悬殊,项羽居于主动的、优势的地位,刘邦居于被动的、劣势的地位。在《鸿门宴》这场斗争中,项羽是怎样一步步由主动向被动转化,刘邦又是怎样一步步由被动向主动转化的?

读准字音
正音:
飨xiǎng(犒劳) 鲰zōu(无知、浅陋)
卮zhī (酒器) 郤xì (同隙)
玦jué(半环形有缺口的玉器)
彘zhì (猪) 胜shēng(尽)
哙kuài 戟jǐ (长柄兵器)
瞋chēn (瞪,怒生气) 俎zǔ (砧板)
眦zì
跽jì (双膝着地上身挺直)
芷zhǐ (多年生草本植物)
鸿门宴的成语
1、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解释〗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2、秋毫不犯 qiū háo bù fàn
  〖解释〗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3、劳苦功高 láo kǔ gōng gāo
  〖解释〗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4、约法三章 [ yuē fǎ sān zhāng ]
[释义] 原指订立法律与人民相约遵守。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
5、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rén wéi dāo zǔ,wǒ wéi yú ròu ]
[释义] 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比喻生杀的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出现的人物有哪些
理清人物关系。
2.文章虽为节选,但结构完整,围绕“宴”而组织材料。全文共7个小节,哪些小节是集中写到“鸿门宴”的呢 据此,给课文划分层次。
阵营
主帅
谋士
武士
内奸
刘营
项营
刘邦
项羽
张良
范增
樊哙
项庄
曹无伤
项伯
主要人物关系
刘邦
项羽
樊哙
张良
项伯
范增
项庄
曹无伤
左司马
内应
堂弟


叔父
好友


故交
盟 友
本文共七段,可按“鸿门宴”的前后过程,分为宴前、宴会、宴后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段)宴前,交代鸿门宴
的由来。
1、2
第二部分( 段)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三起三落。
3、4
第三部分( 段)宴后。写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与刘邦诛杀内奸。
5、6、7
作业
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地方做好笔记,下节课上课讨论交流。
鸿门宴
第二课时


掌握第1、2段点字词和特殊句式
学习目标
理解1、2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分析人物形象。
沛公军(于)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沛公欲王(于)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羽大怒,曰:“旦日 飨士卒,为(吾)击破沛公军!”
当 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名作动,驻扎
没有能够
派遣
名作动,称王
副词,完全,全部
被动句
明日一早
犒劳
介词,替,给
打破
名词,军队
介词,在
这个
导火索:
曹无伤告密,挑起事端
交代双方的驻地与兵力,指明项羽占有绝对的优势,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为下文项羽和刘邦的各种表现做了铺垫。
译文:刘邦驻军在霸上,还没有能和项羽相见,刘邦军队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让子婴担任国相,珍宝全都被刘邦占有了。项羽非常生气,说:“明天犒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在这个时候,项羽的军队四十万,(驻扎)在新丰鸿门;刘邦驻军十万,(驻扎)在霸上。
1.
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好美姬。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劝说
古:崤山以东
今:山东省
状语后置句
喜欢
(被)宠幸
(被)掠取
形作名,小的方面

同“彩”,色彩
失去时机
范增进言 激化矛盾
范增“望其气”之言颇能蛊惑人心,使气氛顿时紧张。其意在激化矛盾,趁机除掉刘邦,以绝后患,体现范增的深谋远虑。范增和项羽二人在认识上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对刘邦采取不同的态度。
判断句
译文: 范增劝说项羽:“沛公在崤山以东的时候,对钱财货物很贪恋,喜爱美女。现在进了关,不掠取财物,不迷恋女色,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的方面。我叫人观望他那里的气运,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呀。赶快攻打,不要失去机会。”
文章第一段记叙了几件事?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事件的导火索,矛盾挑开。
无伤告密
思考:

拉开了刘、项斗争的序幕,矛盾进一步激化,情节迅速发展。

对形势准确判断,劝谏项羽。
范增说羽
思考:
项羽接到曹无伤的告密当即“大怒”,为什么?
矛盾的焦点:
刘邦“欲王关中”。
天下虽大,但“王”只有一个。
力量对比:
项羽占有绝对优势,项羽不仅是楚国贵族后代,且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而刘邦不过是“市井小人”。
个性特征:
火爆、轻信人言、轻率鲁莽
自矜功伐
2、刘、项双方兵力如何,介绍兵力与驻地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点名驻地和双方兵力,项羽有绝对兵力,表明战争主动权在项羽手中。
(结构上)为下文人物活动做了铺垫,项伯私见张良(告密),刘邦和项伯结为亲家,刘邦谢罪等。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 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 之沛公军,私见张良,
具告(之)以事,欲呼张良与(之)俱去,曰:“毋从(之)俱死也!”
判断句
叔父
一向,平时
形作动,
与…交好
跟随
名作状,在夜间
介词,到…去
私下,偷偷地
详细,全部

省略句+状语后置句,“以事具告(之)”
一起
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
项伯告密,使危急的情势出现转机,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逃走
告诉
“为韩王送沛公”是张良的托词,也是向项伯表明他和刘邦的关系。张良忠心耿耿,项伯因私害公,两人形成鲜明对比。
2.
译文;楚军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与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 张良说:“我是替韩王扈从沛公(入关)的人,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张良于是就进去,(把情况)详细地详细告诉刘邦。
于是
详细地
符合道义
沛公大惊,曰:“为 之 奈何?”
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 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 当项王乎?”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怎么办
介词, 对
代词,指项羽将要来攻打的事
介词,替,给
动词,谋划,制定
浅陋无知的小人
同“拒”,据守
同“纳”,接纳
指其他率兵攻秦的人
名作动,统治
估计
比得上
用来
本来
表示请求对方允许说话人做某事,“请让我”
背叛
在楚军即将来袭、万分危急的形势下,张良运筹帷幄、沉着冷静、处变不惊,为刘邦出谋划策。
刘邦大吃一惊,说:“(我)该如何应对这件事?”张良说:“是谁替大王出了这个计策的?”(刘邦)回答说:“浅陋无知的小人劝我说:‘据守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所有的地盘就可以全部占领(而)(以此)称王了。’所以(我)听信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能够抵挡住项王的军队吗?”刘邦沉默(一会儿)说:“本来不如人家,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刘邦不敢背叛项王。”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孰与君 少长?”良曰:“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之)入,吾得 兄 事 之。”
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
怎么
形作名,交情
交往
使动,使……活
幸亏
项伯重情义、有恩必报,可以利用
和…相比,谁更…
名作状,像对待兄长那样
侍奉
代词,指项伯
同“邀”,邀请
副词,应该,应当
偏义副词,偏“长”
情况危急;有,形容词词头,表程度的加深。(如“三生有幸”)
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的?”张良说:“在秦朝的时候,项伯和我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了他;现在情势危急,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他和跟你相比,谁更年长?张良说:“(他)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把他)喊进来,我应该像对待兄长那样侍奉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随即进来见刘邦。
沛公奉卮酒 为(之)寿,约为婚姻,曰: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 出入 与 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 自来谢(于)项王!”
沛公曰:“诺。”
(双手恭敬地)捧着
动词,祝
古:儿女亲家
今:
鸟兽在秋天初生的细毛,比喻细小的东西
形作动,接近
登记
仓库
防备
固定句式,“所以…者”表原因
偏义副词,偏“入”
古:意外的变故今:副词
“吾得兄事之”“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刘邦以一方诸侯的身份对项伯屈尊,足见刘邦善于审时度势、能屈能伸的特点,同时也使得两人的关系更进一层,为下文项伯“翼蔽沛公”埋下伏笔。
“倍”同“背”,背叛
“不敢”——恭顺
“待”——虔诚
“望”——迫切 刘邦的语言描写表现了刘邦巧言令色的特点。
同“早”
亲自
道歉
刘邦就恭敬地奉上一杯酒为项伯祝福,(并)相约结为儿女亲家。(刘邦)说:“我进入关中,财物丝毫都不敢沾染,造册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将军(的到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日日夜夜盼望着将军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你(对 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项伯答应了,跟刘邦说:“明天你不能不早些来亲自向项王谢罪。”刘邦说:“好的。”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 善 遇之。”
项王许诺。

离开
趁机
形作动,攻破
趁机
副词,好好地
对待
对项伯的建议,项羽没有一丝反驳,一口答应,足见项羽头脑简单、毫无主见,政治意识淡薄,与刘邦形成鲜明的对比。


译文;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开,回到(项羽)军营里,详细地把刘邦的话报告项王。趁机说:“刘邦不先攻破关中,您怎么敢进来呢?现在人家有大功(你)却要打人家,这是不仁义的。不如就趁机好好地款待他。”项王答应了。
文章第二段记叙了几件事?情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出现转机
项伯夜访
思考:
运筹帷幄
张良献计
形势缓和
项伯美言
合作探究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一下张良、项伯、沛公项羽的形象。
张良:忠心耿耿、沉稳机警、处变不惊、有勇有谋
项伯:重私情,而不顾大义;重私利,而不顾大局。重义而不分敌我,迂腐。
沛公:从善如流、巧言令色、审时度势、善于拉拢
项羽:头脑简单、毫无主见,缺乏政治远见
项伯对主人,因私利忘大义的自私小人, 出卖主人的奸细。
对朋友,重情义,有恩必报的好友。
对亲人,项伯是项羽叔父,却出卖亲人, 重友轻亲。
第一二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交代鸿门宴的背景,形势从紧张到缓和
为下文做铺垫。
宴会前
幕后活动
无伤告密
亚父定计
项伯夜访
刘邦定策
项王许诺
战与不战的问题
第1、2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掌握第3、4段重点字词和特殊句式
学习目标
赏析3、4段情节的起落

分析次要人物——樊哙的人物形象。
第三课时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 以至此?”
项王即日 因留沛公与(之)饮。
使动用法,带领使……跟随
(jì):一人一马的合称,骑兵。
赔罪,道歉
合力
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今:河北省,河南省
料想
形作动,攻破
宾语前置句“然不意自能先入关破秦”
同“隙”,隔阂
1.先放低身份,自称“臣”言必称“将军”来满足项羽的虚荣心,然后回忆两人共同作战的岁月来软化项羽的内心。
2.“不自意”既暗示了自己的功劳,又显得言辞谦卑,体现其胸有谋略。
3.把项羽的愤怒归咎为“小人”的挑拨,及时给项羽一个台阶下。
谗言,流言
代词,指“小人之言”
项羽自称其名
宾语前置,“籍以何至此”
轻易相信刘邦的花言巧语,随便说出了告密者的名字,显示了项羽政治头脑简单、胸无城府。
凭借
当日
3.
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羽,到达鸿门,(向项王)谢罪说:“我和将军和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然而自己没有料想到能够先入关攻破秦国,能够在这里再看到将军您。现在有小人的流言,使将军和我有了隔阂。” 项羽说:“这是你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是这样的话,我怎么会这样呢?”项羽当天就留刘邦同他一起饮酒。
于是,就
刘邦谢罪是否诚心,何以见得?
(观点):并不诚心。
(论述):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而且,言辞虽恭,以“将军”称项羽而以“臣”自称,更强调自己“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都出于“不自愿”,侥幸而已,但却绝不认错,更把责任推给“小人”!
项王、项伯东向坐;
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陪坐)
面向东,即坐西朝东
项王
项伯
范增
刘邦
张良
项庄舞剑处
古代“座次”排序:
1.堂上座位:
北为帝(尊),南为臣(卑);左为贵,右为轻。
2.室内: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
3.四面环坐: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
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
拓展:项羽“东向坐”及其意蕴
出身高贵(名门、名将之后)
巨鹿一役后成为反秦主力,诸侯皆臣服之。
实力强大。(刘邦当时不是他的对手)
“古人之坐以东向为尊。故宗庙之祭,太祖之位东向。” ——《史纪会注考证》
“东向”是宾主座次中的尊位。
项羽居尊位的原因:
“居尊不让”的心理表现出项羽自矜功伐、目中无人、骄横无礼“欲以武力经营天下”,善斗勇的性格特点。
拓展:刘邦“北向”坐及其意蕴
实力不济(“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灞上。”)
先入咸阳,且得民心。项羽对之怀恨在心。(“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刘邦居臣位(卑位)的原因:
刘邦在不利的形势下善于采取积极退让的应变之策,展现了其老谋深算、隐忍不发、能屈能伸、忍辱负重的性格特点。
1.坐:古人席地而坐,席小筵大,筵上铺席,人跪在席上,臀部坐于脚跟。
2.跪:仍像坐的姿态,但臀部离开脚跟,伸直腰板。
3.跽:长跪,把身体挺得很直。
4.顿首:跪而头碰地后再抬起。
5.稽首:较“顿首”礼节更重,头碰地时停留的时间较“顿首”长。
6.拜:跪而用手碰地,头不碰地。
7.再拜:拜了又拜(拜两次)。
相关知识
古代的礼节
范增数 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 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之)所虏!”庄则入为寿。
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 为乐,请以剑舞。”
项王曰:“诺。”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 蔽沛公,庄不得击。
多次,屡次
名作动,使眼色
谐音“决”,暗示项羽要下定决心除掉刘邦
代词,指项王
表虚数,再三,多次
代词,你
名作动,上前
同“座”,座位
同“否”
你们这些人
将要
被动句
没有用来···的
作为
名作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掩护
范增:“急击勿失” 项羽不听
项伯:“因善遇之” 项羽许诺
范增举玦示意,项羽置之不理
项伯翼蔽沛公,项羽熟视无睹
表现项羽优柔寡断、不善用人、刚愎自用、毫无主见、不辨忠奸、缺乏政治远见。
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项羽默默地没有反应。范增站起来,出去召来项庄,对项庄说:“君王为人心慈手软。你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求用舞剑助兴,趁机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项庄就进去祝酒。祝酒完了,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娱乐,请让我用舞剑助兴吧。”项羽说:“好。” 项庄就拔出剑舞起来。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常常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项庄得不到(机会)刺杀(刘邦)。
属:这些人;用在人称代词后表复数。

文章第三段记叙了几件事?
思考:
项羽释疑
刘邦谢罪
默然不应
范增举玦
意在沛公
项庄舞剑
2、席上有三次峰点和落点,本段出现两次峰点,是哪两次
项羽不应
项伯翼蔽
3、找出文中的典故?并说明在文中上有什么作用?
文中典故“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另有所指。
①鸿门宴上的明争暗斗,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波澜起伏.项羽“留沛公与饮”情节已趋缓和,“舞剑”事件发生,形势再度紧张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哙闯帐”,将故事推向高潮。
②突出项羽优柔寡断的性格特点。写出项羽君臣貌合神离,由主动到被动的发展过程。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 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于)地。
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在这种情况下
宾语前置句
怎么样

用意
紧迫、危急
代词,指刘邦
同生共死
立刻
使动,阻止,使……停止
同“纳”,接纳
向前跌倒
分开,掀开
瞪大眼睛
于是
名作状,向上
眼眶
用了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樊哙的忠心耿耿、勇猛无畏
4.
在这种情况下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樊哙说:“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很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用意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哙说:“这太危急了!请让我进去,跟他同生死。”于是樊哙拿着剑,持着盾牌,冲入军门。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撞去,卫士(被撞得)向前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发直竖起来,眼眶(似乎)都裂开了。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之)斗卮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于其)上,拔剑切而啖之。
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
挺身跪直
宾语前置句
动词,做

文本赏析:1.以“斗卮酒”“啖生彘肩”“复饮”,三写樊哙之壮。
2.项羽用“壮士”称呼樊哙,表明他对樊哙的敬重与惺惺相惜。这既为下文樊哙的慷慨陈词提供了条件,也显示了项羽寡谋轻信,易被麻痹的特点。
判断句
项羽握着剑挺起身问:“你是做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羽又说:“赏他一条猪前腿。”左右就给了他一条生的猪前腿。樊哙把盾牌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上,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羽说:"壮士!还能喝酒吗?"
道谢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承接
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 足辞!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 不能 举, 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
封闭宫室,还军(于)霸上,以待大王来。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尚且
值得,可以
哪里,怎么
好像、惟恐、

名作动,处罚
不能够

名词意动用法,以……为王
返回,撤回
连词,表目的,来
点明有约在先,暗示刘邦入城有理有据。
思考:樊哙和刘邦的讲话有什么区别,可以看出樊哙是一个怎样的人?
樊哙说:"我死尚且不怕,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辞呢?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处罚唯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反叛了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以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为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打败
樊哙的话与前文刘邦的话大同小异,但侧重点并不相同。
刘邦侧重于辩解,语气卑微低下“满腹委屈”。(以屈为伸)
樊哙则是理直气壮地责备项羽不义,慷慨激昂。(以攻为守)
将刘邦的做法说成正义之举,将刘邦看成有功之人,言外之意提醒项羽如果诛杀有功之人,将重蹈秦朝覆辙。两人一柔一刚,一唱一和,同心协力,上下齐心,使项羽深信刘邦不敢称王。由此可以看出樊哙是有勇有谋的人。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而听 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窃 为大王不取也!”
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转折
小人的谗言古今异义
灭亡的
谦辞,私下
认为
后继者
文本赏析:樊哙陈词,虽有指责的话,但又把项羽看得比怀王更高(“封侯”“大王”),满足了项羽的虚荣心,使得项羽内心有愧。
没有可以用来……的
挨着
一会儿

趁机
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已亡的秦朝的后续者罢了。我私下认为大王不采取这种做法为好。“项羽没有话回答,说:”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趁机招呼樊哙一起离开。
第4自然段主要写了几件事?
樊哙闯帐
樊哙义责项羽
2、此段在情节上的起落如何
三起三落:
结果:项羽由主动变被动,
刘邦由被动变主动。
项羽不应
项伯翼蔽
项王款待
3、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
衬托刘邦、项羽,更是为了突出张良智慧。
文章巧妙把握人物关系----刘邦信而用之;
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
彘肩、赐座;张良是安排樊哙闯帐的导演。
小结
宴 中
刘邦谢罪--项羽留饮
范增示意--项羽不应
项庄舞剑--项伯翼蔽
张良召哙--樊哙闯帐
项羽集团
义责项羽--羽无以应
貌合神离
主动
被动
刘邦集团
君臣一心
被动
主动
发展
高潮
(明争暗斗)
(杀与不杀)


掌握第5、6、7段重点字词和特殊句式
学习目标

分析次要人物——
张良、范增的人物形象。
运用对比分析两阵营主主帅、谋士、武士等形象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
樊哙曰:“ 大行不顾 细谨,大礼不辞小 让。
如今人方为 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
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
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于)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
名词,作为
考虑
谨小的礼节琐事
讲究,计较
谦让,礼貌
告别
切菜的砧板
句末语气助词呢,表反问


拿,携带
宾语前置句
“大王来操何”
定语后置句
“一双白璧”
“一双玉斗”

副词,正碰上
对张良的尊称
表恭敬的语气
为什么要告辞呢
刘邦出去后,项羽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刘邦说:“现在出来,还没有告辞,这该怎么办?”樊哙说:“(做)大事情不必考虑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究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还辞别什么呢?”于是就离开了。
(刘邦)于是就让张良留下来(向项羽)辞谢。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刘邦说:"我带了一对玉璧,想献给项羽;一双玉斗,想送给亚父。正碰上他发怒,不敢亲自献上。您替我把它们献上去吧。"张良说:"遵命。"
助词,无义
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 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沛公则置 车骑,脱身独骑,
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 走,
从郦山下,道芷阳 间行。
沛公谓张良曰: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介词,表时间
距离
放弃,丢下
随从
动词,骑马
人或牛马的脚步
名作状,徒步或骑马
逃跑
名作动,取道
名作状,从小路
(duó)估计

这时候,项羽的军队驻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在霸上,相距四十里。刘邦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独自骑马脱身而去,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四人拿着剑和盾牌徒步跟随(一起逃走),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从小路走。刘邦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估计我回到军营里,您就进去。”
第5自然段主要 写了什么事?
沛公脱险
刘邦脱逃之前作了哪些布署?“置车骑”是什么意思?是几个人一道走的?为什么这样?
留下张良代为辞谢
放弃车骑,只身独骑,只带四个亲信随从
叮嘱张良,待其至军中再入内辞谢
这样安排,目的在于尽快脱离虎口,担心项羽反悔。从小路走,目的也在此。
2、第五段的行事箴言和课内成语分别是什么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比喻生杀的权利掌握在别人手中,自己处在别宰割的地位。
大行不顾细谨, 大礼不辞小让。
(做)大事情不必考虑细枝末节,(讲)大礼节不必避免小小的责备。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
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项王曰:“沛公安在 ”
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 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名作状,从小路
承担,承受
拜两次.这是古代一种较重的礼节。
敬辞,旧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可译为“您”。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
哪里
宾语前置句
“沛公在安”
责备,责罚
代词,他
6.
道歉
表示郑重,恭敬的意思。
译文:刘邦离去后,从小路回到军营里。张良进去道歉,说:“刘邦禁不起多喝酒,不能当面告辞。让我恭敬地奉上一对白璧,拜两拜敬献给大王;玉斗一双,拜两拜献给大将军。”项羽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脱身独自离开,已经回到军营了。”
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
亚父受玉斗,置之(于)地,拔剑撞而破之,
曰:“唉!竖子不足与(之)谋!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 今 为 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同“座”,座位
使动,使……破,击碎
值得
共事
一定是
判断句
我们这些人
副词,表示紧接着某个时候,译为“马上”“即将”
介词,被
代词,指刘邦
思考:借“张良献礼”分析项羽和范增的人物形象。
思考:对比项、刘对于“告密者”的处理方式。
被动句
骂人的话,“小子”
7.
译文:项王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亚父接过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敲碎了它,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业!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
  刘邦回到军营,立即杀掉曹无伤。
“项王则受璧”,表明项羽对刘邦借故逃脱仍然麻木,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认为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头脑简单,盲目自大,毫无远虑)
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精心策划的计谋破产而恼怒。(老谋深算)
项羽:听其言 刘邦:杀其人
刘邦的坚决果断与项羽的优柔寡断形成鲜明的对比,预暗示着两人今后不同的命运结局。
第6、7自然段主要 写了几件事?
张良留谢
刘邦锄奸
鸿门宴
宴前
(铺垫)
宴中
(高潮)
宴后
(结尾)
曹无伤
告密
项羽
劝说
许诺
项伯
结交
泄密
刘邦
刘邦脱身
张良谢罪
诛杀内奸
矛盾
双方缓和
内部紧张
内部紧张
双方缓和
项伯劝说
刘邦谢罪
范增示玦
项羽不应
项庄舞剑
项伯身蔽
樊哙闯帐
项羽礼遇
结合示意图概述情节
分析人物,总结胜败原因
人物分析 事 例 表现出的性格
范增举玦不应,沛
公逃席安然受璧。
闻刘“谢语”说出
告密人/樊哙闯帐无应
宴会座位安排
关键时不
用范增计
优柔寡断
率直粗犷、
胸无城府
骄傲自大
居功自傲
不善用人
君臣无信
闻羽怒,前“谢罪”
回军立杀无伤
先入关道歉,羽前谦卑
居坐安然,未辞失礼
拉项伯,先责己
骂鲰生,杀无伤
坚决果断
当机立断
能屈能伸
狡诈虚伪
精明圆滑
项羽
刘邦
VS
自大轻敌,缺乏远见
能屈能伸,深谋远虑
机智善辩,周密果决
寡谋轻信,冲动草率
从善如流,知人善任
刚愎自用,妇人之仁
善于笼络,果决除奸
出卖内应,养奸贻患
集团内部团结默契
集团内部分裂涣散
语言
行为
细节
对比
项羽
刘邦



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
项羽、刘邦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是通过相互映衬、对比、烘托表现出来的:
刚愎自用,又拙于应变;
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
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
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
采纳意见,随机应变。
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授命。
有奸必肃,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
刘邦
项羽
范增:老谋深算
    急躁易怒
项庄:轻易放弃
项伯:泄露机密
蔽护敌方
各自打算
目标不统一
张良:老练多谋
沉着冷静
樊哙:忠诚勇猛
见识过人
曹无伤:被诛杀
上下同心
团结合作
项羽阵营
刘邦阵营
“鸿门宴”这场斗争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
对比中写人物
问题探讨
“鸿门宴”可谓是项羽与刘邦之争的一个转折点,有人说正是因为项羽在“鸿门宴”上的“一失足”,才酿成他垓下被围、乌江自刎的“千古恨”,你是怎么看的?
观点一:项羽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纵虎归山,的确留下无穷隐患。“鸿门宴”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也预示了这场战争的结局。
观点二:项羽失败,关键在于其性格中的弱点,寡谋轻信、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又有武夫的直率性,这注定了他是一个失败的英雄。
问题探讨
观点三:项羽部下也有责任。范增急躁易怒,一旦计谋不成,便愤激讥诮,于事无补,便触犯项羽忌讳;项伯、项庄,都是项羽部下,一个徇私情泄漏机密,保护刘邦,却以为成全项羽有度量美名;一个执行任务时,遇到干扰就放弃斗争,毫无察觉问题的严重性。项羽失败他们也有一定责任。
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
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言为心声,可见两人都有觊觎帝位的野心。但我们会发现,两人的语言表现出了不同的性格:一个狂妄自大 ,一个含而不露。性格决定命运,项羽、刘邦性格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命运的不同。
时不利兮骓不逝,
项 羽
虞兮虞兮奈若何
骓不逝兮可奈何,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末路英雄的悲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 邦
大风歌
衣锦荣归的慨叹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 高祖本纪》)
刘邦如是说
性格决定命运
主帅
谋士
武士
内奸
楚汉阵营
刚愎自用、寡谋轻信
坚忍克己、处事不惊
立诛
安然无事
勇而无谋
善谋直断,深得信任
老谋深算、不被信任
忠心勇猛、粗中有细
司马迁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
描写的,他有英雄的气魄和行为,但
更重要的是,他的“自矜功伐”导致
了他“乌江自刎”的悲剧。既有赞叹,
又有惋惜。
作者的观点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不能忍辱
负重
深表惋惜
军民离心
败势难回
赞美敬仰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
毛泽东认为:
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斗争中描写。
1
2
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烘托人物形象。
写作特色
3
善用细节表现、刻画人物。
4
语言精炼生动,绘声绘色。
小结
苏轼说项羽在鸿门宴上表现出“君人之度”,曾指出:“鸿门宴以传神之笔触,写出了项羽磊落的气概。”
其实,整个《项羽本纪》就是抓住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 ”的 霸王气质,着重表现其勇锐彪悍、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率直重义的真朴性情以及力屈天下的霸主性格。如当项羽获曹无伤密告后,大怒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就突出了他“拔山盖世”的英雄气质和能征善战的特质。当刘邦设计使项伯与他会晤后,项羽又坦诚相见:“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
鸿门宴上谋臣范增数次向他使眼色,他竟“默然不应”,泰然处之。可以说,课文文本从接受项伯意见,不应范增暗示,不制止项伯舞剑,不责备樊哙闯帐,不追究刘邦逃席,无不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项羽的“磊落气概”和“君子之度”。
《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马迁对这位失败的英雄倾注了太多的感情,使其具有久远的人格魅力。可以说巨鹿之战的辉煌胜利使项羽丧失了自己的判断能力,也构成了他对战争一种近乎盲目的崇拜,并进一步铸就了他的悲剧性格。他的精神世界里惟一的支柱或许就是每次战斗的胜利。项羽不屑小计谋是真诚的,他梦想用他所崇尚的武力去解决一切问题,最终英雄末路。项羽用性格的笔写下独特的人生篇章,算是一种对自己的薄奠。无论是独夫的刚愎自用还是英雄的顾盼无奈,无论是扛鼎拔山还是别姬自刎,光照至今的永是夕阳般的辉煌与悲壮。
对于历史人物,我们不应该以成败论英雄,而应该考究历史人物对于历史的推动作用,按他的历史实绩来评价他。
我们应该肯定项羽的反抗精神,他顺应人民的心愿和历史发展的潮流推翻了暴秦统治;又自刎而死,结束了内战,使汉统一了全国,让天下百姓早日安享太平。这在客观上来说不能不说他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功臣。
“自古风云多变幻,不以成败论英雄。”项羽的结局虽不完美,但他却按照自己的意志走完了一生。也许,他从来都不是一个高明的政治家,但却是一个真正的霸王。
就像太史公说的那样:“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原来,历史不仅会为成功者欢呼,也愿为那些有英雄气概的失败者鼓掌。
在项羽看来,人总要有一些贵族精神,作为自己的道德底线。也正是有了这根线,才不会让自己迷失,才会让你无论走多远,都能找到回家的路。
年少只知项羽勇,中年方懂霸王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咏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