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乡土中国各章总结及概念》 课件(共32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乡土中国各章总结及概念》 课件(共32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4 23:17: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作者简介
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2005年4月24日),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先后就读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和伦敦大学。先后任职于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及北京大学等。费孝通著述浩繁,其作品《乡土中国》、《江村经济》、《民族与社会》、《生育制度》以及晚年《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等是研究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重要著作。
乡土本色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是本章的灵魂。
作者从“土气”切入,分析中国人的农业特性为:人口世代附着在土地上,直接靠农业谋生;进而分析由于农业的特性而产生的乡土社会的特征:“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熟人社会,“熟悉”的社会,而非陌生人的社会,社会的稳定来自于人们心里彼此的熟悉。
文字下乡及再论文字下乡
乡下人的“愚”,是知识不及人,是一种对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缺乏”。不识字是因为乡村社会的特征决定了文字的非必要性。文字的发生是在人和人的传情达意过程中受到时空阻隔的情境里。乡土社会是通过彼此的“熟悉”建立起来的“面对面的社群”,表情达意不必求助于文字,交流是靠直接的语言以及眉宇之间的“特殊语言” 。
文字下乡及再论文字下乡
记忆打破人与人传情达意在时间上的两方面的阻隔,个人今昔之隔和社会世代之隔。人要在社会中生活必须靠记忆学习文化。
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 ,“词”是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但词却不一定是文字,也可以是语言。
乡土社会是“生于斯,死于斯”很安定的社会,世代的生活经验都是同一方式的反复重演,经验无需积累只需保存。这种社会里,语言足以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不需要文字。
文字下乡及再论文字下乡
不论在空间格局还是在时间格局上,在这种人们面对面亲密接触、反复地在同一定型生活中生活的乡土社会中,没有用文字来帮助人在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只有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文字才能下乡。
差序格局及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中国乡下最大的毛病是“私”。西洋的社会结构是团体格局,是界限分明的,是个人主义的,强调平等和宪法,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是在同一平面上,人与人之间是权利关系。中国社会结构是差序格局,界限不明,以“己”为核心,像波纹一样一圈一圈推出去,越推越远,越推越淡,形成差序,在这种格局下公和私是相对的。
差序格局及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每一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差序格局中没有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
道德是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制裁力,使他们合于规定下的形式行事,用以维持该社会的生存和延续。但传统道德中没有不分差序的兼爱,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家族及男女有别
“家”是中国乡土社会最基本的社群。中国的家庭和家族是分不开的,“小家族”概念更能确切的表示中国乡土社会最基本的社群。因为家庭不但承担着生育功能,更是作为一个事业社群承担了许多生育以外的职能,家的性质变成了族。
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是绵延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婆媳之间,是纵的,夫妇则是配轴。事业的需要排斥感情,追求效率和讲纪律。性别和年龄组间保持着很大距离。
家族及男女有别
男女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离;另外,在心理上也是隔离的,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男女有别,是为了避免男女间感情激动而引发社会不稳定。
中国乡土社会里,以家族为基本社群,是同性原则较异性原则为重要的表示。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
礼制秩序、无讼、无为政治及长老统治
乡土社会是个“无法”的社会,是依靠“礼治”维持秩序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和法的区别在于礼是依靠传统而不是依靠权力机关来维持。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推行,而是通过教化使人形成畏惧和服膺,是自身的良心,人服礼是主动的。
“礼”是按着仪式做的,它也是可以杀人的。此外,礼治不适用于变迁很快的时代,在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
礼制秩序、无讼、无为政治及长老统治
礼治维持的社会秩序注重修身和克己,每个人知礼是责任,因此打官司成了一种可羞的事,表示教化不够。乡村里的调解是一种教育过程。
现代社会讲个人权利,法官不考虑道德问题、伦理观念,并不在教化人。这与旧有的伦理观念相差很大,导致乡间认为坏的行为却正可以是合法的行为,乡间认为是好的行为却可以是违法的行为。现行司法制度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没有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在乡间产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因此必须先改革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才能把法律和法庭推行下乡。
礼制秩序、无讼、无为政治及长老统治
权力是诱人的,权力所能带来的经济利益,但权力得不到利益或不需权力便能得到利益,则权力不诱人。横暴权力和经济利益最为密切,如果没有经济利益,横暴权力很难发生。传统乡土社会由于各种条件限制,无法生产出大大超过其消费量的物品,因此乡土社会中的横暴权力有限的。
同意权力又是建立在发达的分工体系下,但乡土社会分工并不发达,同意的权力范围也是有限的。
由于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使得乡土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由于物质生活需要的相互依赖减少,这也使得其统治方式本质上更趋近于“无为而治”。
礼制秩序、无讼、无为政治及长老统治
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是教化性的权力,这样的权力既不是同意又不是横暴。教化性权力最显著的表现在于大人对孩子的教育和管束上、年长者对年少者经验的传授模式上。传统乡土社会由于范围的狭小,流动性的缺乏,文化很稳定,使得具体的问题解决方法,也就是经验特别奏效。这就使得具体经验的传授显得尤为重要和富有意义,而具体经验则掌握在那些因为早出生而在具体环境中有所经历的长者手中。所以就产生了维持乡土社会秩序的、代表传统的“长老统治”了。
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及从欲望到需要
血缘表示的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的,血缘作用的强弱体现了社会变迁的速率。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只是血缘的投影,血缘性的地缘很显著。血缘关系限制冲突和竞争,用人情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血缘社会中不存在商业,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
地缘社会则不同,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冷静的考虑和理性而不是感情支配着人们的活动。
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及从欲望到需要
社会变迁发生在旧有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当社会变迁的时候,会出现惶恐和不安。而社会中的“文化英雄”能够提出办法,支配跟着他的群众,发生了一种新的权利形式——时势权利。
当一种权力形式已经无力维持社会的稳定,矛盾激发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就是社会变迁的时候会出现这种时势权利,然而当一种新的社会关系趋于稳定时,时势权利就应当被另一种权力所替代。
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及从欲望到需要
长老的权力和传统形式是不容反对的,社会变迁中,反对被时间冲淡,变成“注释”,注释是维持长老权力形式而注入变动的内容。注释的变动方式引起名实之间发生极大分离,在表面上承认传统形式,但对内容经注释加以改变,且名实之间的距离随着社会变迁速率而增加。
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及从欲望到需要
从欲望到需求是社会变迁中的重要里程碑。
在乡土社会,个人只需依着欲望活动。人们经过了社会的教化,欲望就受到了文化的规定,使得欲望不是生物事实而成为文化事实。作为文化事实,欲望便是传统,是经过历史的检验和筛选的得以基本上符合生存条件,依着欲望总是利于生存的。
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及从欲望到需要
现代社会变迁很快,欲望作为文化事实不能带来有效的满足,人们不得不按着生存的目的去发现新的行为方式。产生了“功能”概念,即从客观地位去看一项行为对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完整上所发生的作用。把生存的条件变成了自觉,自觉的生存条件是需要,依据需要去计划。
从乡土社会到现代社会,人们的行动从依靠经验和盲目的被动的遵从变成了理性和自觉的计划,从没有选择地被教化变成了有选择的探索,从欲望变成了需要,是社会变迁的一个里程碑。
《乡土中国》重要概念一览表
乡土本色 村落 依附于土地的人们因为耕地面积小、需要合作、为了安全、平等继承等诸方面原因而聚集在一起居住的社区。
法理社会 以城市为代表的社会,法律和理性支配一切。习俗和情感的作用减弱。
礼俗社会 字面上理解就是用礼和风俗来约束当时人们言行的社会。中国乡民被圈在土地上,在由无比熟悉的人物、无须选择的关系所构成的基本不变的环境中生活,显然,中国社会是自然发生、有机团结的礼俗社会。另外,中国社会是一个彼此熟悉、用规矩和礼俗而不是法律维持的社会。
熟悉社会 因见证了每个人的生长过程从而使人和人、人和物形成了最为熟悉的社会关系的村落式社会形态。
土气 人们对种地谋生、和泥土分不开、受到土地束缚、不流动的乡下人所做的评价,其形貌特征是“土头土脑”。
乡土性 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作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文字下乡 借助文字的社会 针对面对面的乡土社会而言的,是现代化的社会。人与人用文字传情达意,文字只是一种工具,这工具本身是有缺陷的,能传的情、能达的意是有限的。
面对面的社群 指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生活上互相合作的人都是天天见面的。面对面的往来,直接接触,直接说话,相互之间用声气辨人,以眉目传情,指石为证,不需要说太多的话。
特殊语言 学就是人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对本能的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而“习”是学的方法,指在一段时间内,有意识地反复再现某种行为,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
文字 人类用来交流的符号系统,是记录思想和事件的书写形式,具有超越时空的记录与传承之作用。文字表意具有间接性与情境性。
愚 在乡土社会,非文字性的,可以表情达意的语言。比如表情、肢体语言、行话等。
再论文字下乡 空间阻隔 乡士社会是一个稳定的、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有话可以当面说明白,不必求助于文字,所以不存在空间阻隔。
时间阻隔 时间阻隔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人的今昔之隔,一方面是社会的世代之隔。学习可以打破今苷之隔,要依靠自身的记忆。如果记忆消失了,遗忘了,我们的“时间”就可以说是阻隔了。
文化 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
学习 了在人群中生活下去,人需要借助已有的且行之有效的方式,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个人经验所形成的方式,可能会在时间的长河中消逝,而社会共同经验的积累,才足以应对大多数的问题,这是社会的遗业——即文化。
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 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网是以某个人为中心,波浪似的向外扩散,犹如投入水中一个石子后的水纹,一圈圈推出去,越推越远,也越推越薄,形成一种“差序格局”。
个人主义 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统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上控制个人。
伦 “水文相次”,中国社会中的“人伦”即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团体 西洋社会的组织或单位。团体有一定界限,在团体里的人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其组别或等级的分别事先规定。
团体格局 是指西洋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得分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级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么是先规定的。
自我主义 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具有相对性和伸缩性。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道德 道德观念是在社会里生活的人们自觉应当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的信念。它包括着行为规范、行为者的信念和社会的制裁。从社会观点说,道德是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制裁力,使他们合于规定下的形式行事,用以维持该社会的生存和绵续。
道德观念 在社会里生活的人们自觉应当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的信念。它包括着行为规范、行为者的信念和社会的制裁。从社会观点说,道德是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制裁力,使他们合于规定下的形式行事,用以维持该社会的生存和绵续。
社会圈子 差序格局中形成的社群。
社群 一切有组织的人群。
团体道德 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团体是个超于个人的“实在”,团体格局社会中的道德体系,决不能离开他们的宗教观念的。宗教的虔诚和依赖不但是他们道德观念的来源,而且是支持行为规范的力量,是团体的象征。它有两个重要的派生观念:一是每个个人在神前的平等,一是神对每个个人的公道。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社会范围是从“已”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向另一路线推是朋友,相配的是忠信。这些道德要素都跟私人有关,甚至包括臣对君的私人间的关系。
家 族 家 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
家庭 一个由亲子关系所构成的生育社群,生育的功能是短期的,抚育孩子的目的就在于结束抚育,孩子长成后也就脱离了父母的抚育。它是暂时性的,同时也是团体性的。其主轴是夫妇,两性情感是凝合家庭的力量。
小家族 一个按父系不断扩大的氏族社群。它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是一个长期性的事业组织,家庭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的。其主轴是父—子、婆—媳。
男女有别 浮士德式 西方的另一种文化模式,把冲突看做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他们把前途看做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的变。现代社会就感情定向和社会生活而言是浮士德式的。
亚普罗式 亚普罗式是西方的一种文化模式,认为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只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但是人连维持它的力量都没有,天堂遗失了,黄金时代过去了。这是西方古典的精神。中国乡土社会就感情定向和社会生活而言是亚普罗式的。
感情定向 文化所规定个人感情可以发展的方向。
男女求同 男女结合不仅仅是为了生育这个社会事业,而且是为了感情的契合。
男女有别 为了社会稳定在男女间不必求同的理念之下从行为到心理形成了男女之间的鸿沟。
礼治秩序 法治 是人依法而治的治理模式。
礼治社会 运用教化的形式让人们形成的主动服膺于传统习惯的维持社会稳定的方法。
人治 人依据礼的规则来治理社会。
无讼 无为政治 乡土社会因不具备横暴权力所追求的经济效益、也不具有同意权力所要求的分工体系而形成的微弱和松弛的“统治”形态。
无为政治 横暴权力 发生在阶级斗争里的以自己的意志驱使被支配者而带有压迫性质的权力。当社会发生冲突时,权力是冲突过程的持续,是一种休战状态中的临时平衡。
社会契约 在社会分工的前提下人们为了保障每个的责任与义务而形成的共同授予的权力。
同意权力 在社会分工的状态下人们必须遵守契约来维持各人的工作、维持各人可以互相监督的责任的权力。当社会需要合作时,以社会契约为基础,保证分工的有效性。
长老统治 长老统治 区别于横暴与同意权力的以教化形成的礼的统治形式,也叫爸爸式权力,或长老权力。
血缘与地缘 地缘 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以契约社会为基础的社会关系。
婚姻 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血缘 严格说来,只指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事实上,在单系的家族组织中所注重的亲属确多由于生育而少由于婚姻,所以说是血缘也无妨。
名实的分离 反对与反抗 在同意权力结构中行使监督权时所发表的异议就是反对;在横暴权力中的对立行为。
时势权力 当社会结构不能答复人的需要的时候,一些有能力、有办法改变社会结构并能获得群众的信任从而拥有支配他人的权力。在社会变迁剧烈,旧方法失去效力与信仰时,人们跟从“文化英雄”。
从欲望到需要 欲望与需要 乡土社会的欲望是人类经过时间累积的自然选择而形成的印合于生存条件的文化事实;需要则是人们为了生存经过分析研究后作出的理性选择。
指称乡土社会的概念 指称其他社会的对应概念
礼俗社会 法理社会
借助语言的社会 借助文字的社会
差序格局 团体格局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系维着群体的宪法
小家族 家庭
男女有别 男女求同
礼治秩序 法治秩序
调解教化体系 司法诉讼体系
无为政治 有为政治
血缘社会 地缘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