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6《老山界》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下6《老山界》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5 16:12: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下6《老山界》教案
【教学目标】
1.抓住文章叙事线索,梳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2.涵咏品味,体会红军翻山过程的艰难以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3.感受红军的精神品质,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
【教学重难点】
涵咏品味,体会红军翻山过程的艰难以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的精神品质,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
【教学过程】
一、情景设置(导入):
追随英雄足迹,弘扬长征精神。学校准备组织开展“重走老山界,传革命精神”研学活动。为了让大家顺利完成此次研学任务,老师特意制作了一份研学攻略助力大家。现需要大家结合陆定一的《老山界》,完成以下研学攻略:
攻略一:绘制行军路线
攻略二:体验翻山之难
攻略三:书写纪念碑文
本节课我们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是:
二、出示学习目标:(见上教学目标)
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围绕“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这句话来写的。这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是如何战胜怎样的一座山?这节课就让我们围绕这句话来完成我们的研学任务。
三、攻略一:绘制行军路线
此次研学活动将重走当年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路线。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圈画出文中表示“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词语,概括人物活动,绘制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行军路线图,并用简洁地语言进行解说。
示例:第一天,下午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傍晚(“天色晚了”),到一户瑶民家攀谈——天黑了,到山脚,登山——走了半天(夜里),在山路上露宿——半夜里醒来,之后又睡着了——第二天黎明被人推醒,抢着吃了早饭——走了不多久,到了雷公岩——翻过雷公岩,继续爬山(还有二十多里很陡的山),快要到山顶时,“落得很远了”——下午两点多,到了山顶——之后一口气儿跑下山去,到宿营地。
小结:大家的研学攻略做的非常棒,通过梳理我们发现这篇文章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线索展开叙述。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事情,一层一层说下去,脉络清晰,这种精到的叙事方式,值得我们写记叙文时借鉴。
四.攻略二:体验翻山之难
为了让参加研学的同学“沉浸式”地感受当年红军遭遇到的困难,请同学们精读课文12-29段,完成以下任务:
(一)红军在翻山时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
(方法:勾画出能体现老山界“难翻”的语句,可从词语运用或写法等角度进行批注赏析)
(二)根据相关内容设计几个研学体验项目,让同学们体验“翻山”之难。
预设1:12.25段:行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悬崖峭壁、山高路险,作者采用多种角度、多种手法运用生动的描写来突出老山界的高大、陡峭、险峻,这是红军在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遇到的天然的困难——行路难。那么红军战士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13—17段,通过语言、动作描写体现了红军战士们英勇豪迈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他们的英雄气魄。面对如此大山,他们相互打趣鼓劲,奋勇登山。
除了山脉高大,山路陡峭,老山界的“难翻”还表现在哪里?
预设2:20.22段: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
路窄石硬、寒气逼人,但红军战士却不得不在半夜露宿在半山腰,作者在这里不仅从触觉角度直接描写了天气的寒冷,还运用侧面描写“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 进一步突出晚上在山路上露宿的困难,这是红军在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遇到的——睡觉难。面对此情此景他们是怎么克服的?
21段中红军战士酣然入梦,半夜冻醒后观赏夜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艰难的处境中,红军战士还能有这样的心境去欣赏巍峨的高山、浩渺的星辰,去倾听、去捕捉大自然的声音,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作者这两处的景物描写特别出彩,我们来一起赏析。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从视觉角度,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星星”比作“宝石”,写出了星空的灿烂美丽;把“山峰”比喻成“巨人”,写出山的气势;把“山谷”比喻成“井”,写出红军当时所处环境的特点。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的描绘了自然景物,而且表现了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高尚情趣。作者是按自上而下,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
从听觉角度,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声音的变化。寂静与声响、远与近、大与小多角度进行对比,突出了山的寂静,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以声衬静的写法,角度非常的巧妙,描写生动。我们在写作文时可以借鉴。
预设3:28段: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肚子很饿,气力不够。
粮食奇缺、肚子饥饿,这是红军在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遇到的——吃饭难。红军战士鼓着勇气,继续前进,累得走不动的时候,索性在地上躺一会。
预设4:29段:处境难:敌人追击,行进缓慢
医务人员真是辛苦,因为山陡,伤员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
机关枪声很密,大概是在我们昨天出发的地方,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
敌人追击、行进缓慢,红军战士在翻越老山界时不是轻装行军,而是笨重前行,不仅有伤员、病员还有很多的军用物资和骡马,再加上敌人的追击,可见当时他们的处境非常困难,这是红军在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遇到的——处境难。
29段中红军战士团结互助,毫不畏惧,嘲笑讥讽敌人。
29段最后一句话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嘲讽了国民党在民族危亡关头不去抗日,却来对付红军,这种反动行径违背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小结并过渡:作者通过多种角度、多种手法,为我们展现了老山界的难翻,以及红军战士是如何克服的?现在请大家小组合作根据文章内容设计几个研学体验项目,让同学们体验“翻山”之难。
2.根据相关内容设计几个研学体验项目,让同学们体验“翻山”之难。
预设:项目一:翻山感受行路难 项目二:露宿体验睡觉难
项目三:行军忍受饥饿难 项目四:理解红军处境难
小结并过渡:通过设计这些研学体验项目,同学们“沉浸式”地感受了当年红军战士所面对的艰难险阻以及表现出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品质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值得我们铭记。
五、攻略三:书写纪念碑文
作者在文中写到:“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来纪念这一壮举。遗憾的是,作者未能如愿以偿。研学的最后一个任务是请大家给纪念碑写碑文。碑文的内容以“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________(精神品质)的队伍战胜了,你看我们________(具体场景)”这个句式来写。
预设:1.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勇敢无畏的队伍战胜了。(翻山过程)
2.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积极乐观的队伍战胜了。(观赏夜景)
3.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团结互助、纪律严明、自觉性强、关心群众的队伍战胜了。
医护人员不知疲倦的帮助伤员病员、我们写标语,喊口号,演说宣传红军的主张,把自己本身就很缺乏的粮食送给瑶民,贴标语保护瑶民的篱笆等,这些都表现了红军是一支纪律严明、关心百姓、爱护百姓、为天下穷苦人谋利益的好队伍。
小结:大家的碑文都写的很好,这是一支勇敢无畏,积极乐观,团结互助,爱护群众的人民的队伍。
追问:究竟是什么信念让红军战士们如此英勇顽强呢?(是他们的家国情怀,长征精神)
小结:是啊,长征中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我们”,不断地跨越一座座山,克服重重困难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所以,长征一词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一种长征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前进。他们或逆行冲锋不畏生死、或坚守国土奉献青春、或为国出征筑梦太空,或集聚力量呈现精彩奥运。
六、结束语:
同学们,十三四岁的我们,正在初中为梦想而读书,我们也要走好自己的长征之路,发扬长征精神,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我们最后对大家这节课的表现来进行一个总体评价,哪些同学是我们这节课的展示之星呢?
七、作业推荐:
课外阅读反映红军长征的文章,如杨得志的《大渡河畔英雄多》、杨成武《越过夹金山,意外会亲人》等,概括两个感人的“长征”故事,并写出不少于300字的阅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