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中国近代史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时空坐标
1
双线模式学考点
2
时空坐标
1894年11月
1905年8月
1911年
1912年1月1日
1912年
3月11日
1914年
1916年3月
中国:
兴中会成立
中国同盟会成立
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颁布
《中华民国约法》
袁世凯
取消帝制
1882年
20世纪初
三国协约形成
1914年
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世界:
三国同盟形成
【全球视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借鉴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体现分权制衡原则;1917年,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为协约国的胜利作出巨大牺牲。
1
考点
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课标: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核心素养对接:时空观念(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历史解释(历史叙述中的历史环境、历史观点、历史立场、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形成历史理解)
双线模式学考点
人物简介 名文,号逸仙,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人,通过行医实践,认识到“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从此走上革新政治、反清革命的道路 早年的 革命活动 成立 兴中会 1894年11月,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早年的革命活动 广州起义 1895年,孙中山筹划广州起义失败,流亡海外,发展革命组织,为继续革命作准备 成立中国同盟会 目的 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 机关报 《民报》
成立 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选举为总理 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地位 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影响 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早年的革命活动 提出三民主义 概况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主要内容 (1)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反对民族压迫
(2)民权主义(核心):“创立民国”,即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议会制共和国(2021年印次表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国民一律平等,总统和议员由国民选举产生
(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即核定全国地价,国家根据核定地价征收地租税,同时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实现土地国有,解决贫富不均等问题
地位 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评价 孙中山是革命党公认的领袖,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使民族民主革命成为时代潮流
相关评价 孙中山的伟大功绩: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 精神品质 为国为民、振兴中华的伟大理想;愈挫愈勇、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天下为公,心系民众的博大情怀 孙中山(1866—1925)
2
考点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成立
课标: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核心素养对接:时空观念(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历史解释(历史叙述中的历史环境、历史观点、历史立场、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形成历史理解)
辛亥革命 时间 1911年(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故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背景 (1)革命的必然性:《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
(2)革命力量壮大: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3)革命思想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迅速传播(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陈天华《猛回头》《警世钟》等),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4)革命组织建立: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广泛建立(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中国同盟会),推动革命进程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人物: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
线1·要素学考点
辛亥革命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近代化探索层面 政治制度层面
目的 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奠基:革命志士的奋斗 1906年,萍浏醴起义,扩大了同盟会声望;1907年,安庆起义、绍兴起义、广西镇南关起义;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辛亥革命 标志:武 昌起义 时间 1911年10月10日
主要力量 湖北新军中倾向革命的士兵 结果 起义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 影响 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911年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重要 成果 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 清帝退位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 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
独立形势图
辨识要点:起义地点武昌;湖北、江苏等宣布独立
辛亥革命 重要 成果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颁布110周年 颁布 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颁布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主要 内容 (1)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享有人身、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2)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地位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影响 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实际上确立了责任内阁制
辛亥革命 结果 1912年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历史 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封建帝制)的终结
(2)思想: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使民主共和观念成为时代潮流
(3)经济: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工商业发展,鼓励兴办实业,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局限性 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线2·纵横学史
同类整合
◇小切口主题·报刊
核心素养提升
唯物史观·请谈谈报刊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
报刊是社会表达政治意向、传播思想文化和社会信息的重要工具,是一定时期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反映;社会发展态势也影响报刊的导向。?
◇近代化探索的起步 [绵阳2022.4;盐城2020.22;河北2021.2;聊城2023.32]
核心素养提升
唯物史观·从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进程中我们能得到哪些认识?
(1)御侮自强、救亡图存是推动近代化以来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前进动力。
(2)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是曲折的、艰难的和长期的。
(3)探索道路要符合中国国情,不能照搬外国模式。
(4)民族独立是实现民族富强的前提。
(5)中国近代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不懈探索彰显了爱国精神。
3
考点
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 北洋军阀混战
课标: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了解北洋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核心素养对接:时空观念(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历史解释(历史叙述中的历史环境、历史观点、历史立场、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形成历史理解)
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 独裁统治 (1)1913年,为建立独裁统治,破坏责任内阁制,制造“宋案”(北上组阁的宋教仁遇刺身亡);镇压“二次革命”;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下令解散国民党
(2)1914年初,解散国会,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 复辟帝制 概况 (1)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
(2)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以换取日本的支持
(3)1915年末,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
结果 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1915年底,蔡锷等掀起护国战争;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
相关言论 孙中山反对袁世凯称帝:“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
北洋军阀混战 主要派系 直系军阀、皖系军阀、奉系军阀等 目的 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
手段 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 影响 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