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山东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古诗词曲分类训练
第一类 写景抒情
一、(一材多设问)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2题。(6分)
瓜洲渡
王士禛
昨上京江北固楼,微茫风日见瓜洲。
层层远树浮青荠①,叶叶轻帆起白鸥。
【注释】①荠:荠菜。
1.诗歌一、二两句写诗人登楼眺望,视线由__________向___________推移。(2分)
2.请从炼字角度赏析诗歌三、四两句。(4分)
拓展设问
3.请说说后两句“层层远树浮青荠,叶叶轻帆起白鸥”所描绘的画面。(2分)
二、 (一材多设问)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5分)
江 馆①
王建
水面细风生,菱歌②慢慢声。
客亭③临小市,灯火夜妆明。
【注释】①江馆:江边客舍。②菱歌:采菱之歌。③客亭:旅馆中的水亭。
1.“水面细风生”中有个字用得很妙,请找出来并赏析。(2分)
2.这首诗的后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3分)
拓展设问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水面细风生”,写的是清风徐来,水波微兴的景象。虽然是在朦胧的暗夜,诗人仍凭听觉去感知。
B.第二句“菱歌慢慢声”从听觉角度来写。“慢慢声”,写出了歌声的婉曼柔美,舒缓悠扬。
C.第三句明确交代了诗人所在的地方和他所要描绘的对象,在全篇中起着点题的作用。
D.末句从视觉角度来写。“明”字写灯光,也写出在明亮灯光照映下鲜丽的服饰和容颜。
三、 (一材多设问)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4分)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二)
杜牧
秋声无不搅离心,梦泽①蒹葭②楚③雨深④。
自滴阶前大梧叶,干⑤君何事动哀吟。
【注释】①梦泽:地名,即云梦泽。②蒹葭:指芦荻,芦苇。③楚:指作者当时所在的楚国之地。④深:浓密。⑤干:触犯,冒犯;关连,涉及。
1.请你想象“梦泽蒹葭楚雨深”所展现的情景,并将它描写出来。(2分)
2.这首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拓展设问
3.全诗重在描写秋日雨景,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景物)来展现秋韵之色,构成秋雨图画,使秋景更动人。(2分)
四、 (一材多设问)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5分)
度破讷沙①二首(其一)
李益
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②草生时。
莫言塞北无春到,总有③春来何处知。
【注释】①破讷(nè)沙:系沙漠译名,亦作“普纳沙”。②不省(xǐnɡ):未见过。③总有:虽然有;即使有。总,同“纵”。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眼见风来沙旋移”,高屋建瓴,气势逼人,仅用一个“旋”字,就足以见风沙来势之猛烈。
B.诗人正因为有了“眼见风来沙旋移”的震撼人心的经历,才生发出了“经年不省草生时”的联想。
C.“莫言塞北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这两句用以退为进的笔法,表现塞北终年无春和荒凉的特征。
D.诗人用诗的语言记录了自己亲历的一场沙尘暴,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忧郁消极、生性悲观的性格特点。
2.请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诗人见到的什么景象?(2分)
拓展设问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请简要分析。(3分)
五、 (一材多设问)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5分)
临江仙·风水洞作
苏轼
四大①从来都遍满,此间风水何疑。故应为我发新诗。幽花香涧谷,寒藻舞沦漪②。
借与玉川③生两腋,天仙未必相思。还凭流水送人归。层巅余落日,草露已沾衣。
【注释】①四大:佛教以地、水、火、风为四大。认为此四者广大,能产生出一切事物和道理。②沦漪:沦,细小而成圈的水纹。漪,语气词。③玉川:唐代诗人卢仝(tónɡ),号玉川子。
1.上片着重写风水洞中清美的境界,词人通过_________(感官感受)和_________(感官感受),写出了一个藏娇蕴秀、清美绝人的境界。(2分)
2.下片“还凭流水送人归”中“归”的妙处。(3分)
拓展设问
3.这首词苏轼借写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分)
第二类 思乡怀人
六、(一材多设问) (2021四川眉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7分)
恨 别①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②急为破幽燕。
【注释】①此诗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在成都所作。②司徒:指唐军将领李光弼。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点明诗歌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
B.颔联第一句描述蜀中草木盛衰变易,承接上句暗示诗人已流落蜀中多年。
C.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委婉表达无限情思。
D.尾联意为诗人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又担心司徒不乘胜追击而退缩。
2.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拓展设问
3.本文的颈联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两句都是表达思乡的,所用手法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赏析。(4分)
七、 (一材多设问)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5分)
冬郊行望
王勃
桂密岩花白,梨疏林叶红。
江皋①寒望尽,归念断征蓬。
【注释】①江皋:江边。
1.诗歌前两句通过描写自己望到的桂花、疏梨、________等景物,营造____________的氛围,同时寓意诗人离家之久。(2分)
2.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江皋寒望尽,归念断征蓬”一句的表达效果。(3分)
拓展设问
3.诗的前两句通过侧面描写景物的变化,写出诗人离家之久。在《十五从军征》中,也有类似的句子,请写出来。(2分)
八、 (一材多设问)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5分)
和王七①玉门关听吹笛
高适
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②。
借问落梅③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④。
【注释】①王七:指诗人王之涣。②闲:这里有清幽之意。③落梅:指笛曲《梅花落》,属于汉乐府横吹曲,善述离情。④关山:这里泛指关隘山岭。
1.下面对诗歌内容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诗歌前两句中的“胡人”“戍楼”“海月”等都是诗人亲眼所见之景,营造了一幅平和而又辽远的塞外夜景图。
B.“楼上萧条海月闲”中的一个“闲”字既表现出明月的清幽,同时也营造出一种宁静柔和的氛围。
C.诗歌后两句属于虚写,写诗人由此想象到在茫茫的宁静夜色中,《梅花落》曲子借着风传满边地的关隘山岭,构成一种深远的意境。
D.全诗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搭配和谐,写法独特,文字优美,意蕴无穷,独树一帜。
2.“从风一夜满关山”中的“满”字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3分)
拓展设问
3.结合本诗的内容,分析“笛”这个意象蕴含的情感。(2分)
九、 (一材多设问)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4分)
采桑子·席上送少游之金陵
李之仪
相逢未几还相别,此恨难同。细雨蒙蒙。一片离愁醉眼中。
明朝去路云霄外,欲见无从。满袂①仙风。空托双凫②作信鸿。
【注释】①袂:衣袖。②双凫:化用“王乔凫舄(xì)”的典故,传说东汉明帝时,王乔为叶县令,距京师甚远,每逢初一十五,却能亲自来朝。明帝怪之,令人候望,言乔每临,必有双凫自东南飞来,于是候凫至,设网捕得其一,凫却化作一只木鞋。后遂用此来写地方官,多言其足迹所至。凫,野鸭。
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上片开门见山,点明送别时的环境和心境,写出词人的伤心醉态,直叙离恨之深重。
B.下片实写友人出发时的场景,写与友人从此相见无由,体现了词人对友人去途的担心和依依不舍之情。
C.下片最后一句化用典故,将离别的惆怅转为对友人的祝福,给全词增添了神秘浪漫的色彩。
D.全词感情真挚细腻,语言朴实无华,清秀隽永,语短情深,感人至深,有很强的艺术性。
2.“细雨蒙蒙”在词中有怎样的作用?(2分)
第三类 田园生活
十、(一材多设问)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6分)
过山农家
顾况①
板桥②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③焙茶④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注释】①顾况(727—815),唐代诗人,他提倡质朴淳厚的诗风,其诗清新自然,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②板桥:指横跨山溪的木板桥。③嗔:责怪,埋怨。④焙茶:用微火烘烤茶叶,使返潮的茶叶去掉水分。
1.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作者按走访顺序,依次选取了山行途中、到达农舍、参观焙茶等镜头。
B.“莫嗔”二字,从山农请客人不要责怪被烟熏的口吻中,表现了山农的爽直性格。
C.“却喜”二字,道出了山农对雨后天晴,能翻晒谷子的喜悦。
D.作者写出了亲自参加山乡养鸡、焙茶、晒谷等劳动的感受,表达了对劳动的喜爱。
2.抖音微视频是当今很火爆的一种表现形式,小文同学想将这首诗歌前两句的意境,用抖音微视频的形式表现出来,请帮她完成下面的脚本。(4分)
抖音脚本(部分)
画面 内容 画面 声音 预期表达效果
板桥人 渡泉声 山溪、木板桥、诗人 ①____ 山间的幽静和诗人的心旷神怡
茅檐日 午鸡鸣 茅屋、阳光、人、鸡 悠长的鸡鸣声 ②__________
拓展设问
3.首句中的“______”和“______”二词反衬出山间的幽静。(2分)
十一、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6分)
闲居寄端①及重阳②
韦应物
山明野寺曙钟微,雪满幽林人迹稀。
闲居寥落生高兴③,无事风尘④独不归。
【注释】①端:即韦端,是韦应物的从弟。②重阳:即崔播,韦应物的外甥。③高兴:雅兴,高情闲趣。④风尘:指出行途中的风尘。
1.请任选角度,简单赏析这首诗的前两句。(2分)
2.本诗与《饮酒(其五)》都抒发了诗人远离世俗与官场的个人感受,试分析两位诗人分别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4分)
十二、 (一材多设问)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5分)
涧南园即事贻皎上人①
孟浩然
弊庐在郭外,素②产唯田园。
左右林野旷,不闻朝③市喧。
钓竿垂北涧,樵唱入南轩。
书取幽栖事,将寻静者④论。
【注释】①皎上人:僧人名皎。②素:旧的。③朝(zhāo):又作“城”。④静者:指跳出尘世的出家人,这里指皎上人。
1.诗人在首联说“素产唯田园”,结合颔联说说诗人的田园具有怎样的特点。(2分)
2.分析这首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拓展设问
3.“钓竿垂北涧,樵唱入南轩”写出了诗人怎样的生活状态?(2分)
十三、 (一材多设问)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题。(4分)
汉江临泛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①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②浮前浦③,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注释】①九派:这里指江西九江。②郡邑:指汉江两岸的城镇。③浦:水边。
1.张家界某电视台邀请你参加《汉江临泛》的短视频拍摄,需要你帮助完成脚本设计指导。(4分)
(1) 画面提示 A.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B.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请展开想象,从A、B两句中任选一句再现“诗中有画”的意境:我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 情感指导 诗人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拓展设问
2.颈联“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中的“浮”“动”用得极妙,请简要赏析。(2分)
第四类 爱国情怀
十四、(一材多设问)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5分)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南 征①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释】①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1.这两首诗在体裁上都属于________诗,《南征》押韵工整,押________韵。(2分)
2.请简要分析杜甫在两首诗中表达情感的异同。(3分)
拓展设问
3.请展开想象,描绘《南征》首联所展现的画面。(2分)
十五、 (一材多设问)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5分)
会同馆
范成大
万里孤臣致命秋①,此身何止上沤浮②!
提携汉节③同生死,休问羝羊④解乳不⑤?
【注释】①致命秋:拼命报国的日子。②沤(ōu)浮:水中气泡。③提携汉节: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坚不投降。放逐北海牧羊,手持汉节,吞毡饮雪。④羝(dī)羊:指公羊。⑤不:同“否”。
1.诗歌传达出诗人怎样的人物形象?(2分)
2.请简要赏析“提携汉节同生死,休问羝羊解乳不”。(3分)
拓展设问
3.《雁门太守行》中的“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与这首诗的“提携汉节同生死,休问羝羊乳不?”都运用了典故来表达对生死的看法,请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3分)
十六、 (一材多设问)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4分)
金陵怀古
刘禹锡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①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②,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注释】①幕府:山名。②人事:指人的作为。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这首诗主要写了诗人忧心国事的愁情和对社稷之存的见解。
B.“潮满冶城渚”一句描写了冶城江边早潮上涨,甚至涨到了岸边,同时风也特别大的景象。
C.诗的颔联以冶城遗迹春草年年绿、旧烟岁岁青的雄伟景象来抒发感慨。
D.颈联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秘密主要是人的作为,并以此来警示当世。
2.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这首诗前两联用对比手法写金陵过去的热闹场面和眼前的荒凉景象。
B.颔联托物言志,诗人以雄伟美丽的山川为见证,抒发对历史陈迹的凭吊。
C.颈联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表达了诗人对朝廷兴亡的卓越见解。
D.这首诗与杜牧《泊秦淮》中的“隔江犹唱后庭花”都用“后庭花”来批判统治者因为纵情享乐而导致国破家亡。
拓展设问
3.尾联“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诗人含蓄地把鉴戒亡国之意寄寓于一种音乐现象之中。晚唐诗人杜牧在《泊秦淮》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商女口中的音乐,表达出亡国之音。(2分)
十七、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4分)
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
辛弃疾
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①。
梦入少年丛,歌舞②匆匆。老僧夜半误③鸣钟。惊起西窗④眠不得,卷地西风。
【注释】①汉殿秦宫:汉殿,汉代宫阙,代指刘邦;秦宫,秦朝宫阙,代指秦始皇。②歌舞:身世。③误:错误。④西窗:思念,代指抱负。
1.下列对这首词的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这首词上阕怀古,叹喟今无英雄,刘邦和秦始皇的时代已经不在,表现出了英雄惜英雄的怅然。
B.下阕中写词人不敢面对现实生活的打击,虽对国家大事没有完全忘记,但只会在梦里追忆往昔。
C.“卷地”二字可谓贴着地面迅猛向前推进,代指身世悲凉;“卷地西风”突出当时严酷的现实。
D.本词为词人的后期之作,以“万事皆空”总摄全篇,充盈着家国身世之感,风格沉郁悲凉。
2.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2分)
第五类 咏物抒怀
十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4分)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写小松原先被掩没在草丛中,而现在感觉要超出蓬蒿的高度了。
B.后两句写松树幼小时难以被人识别,长成凌云大树才为人们所称道。
C.“刺头”的“刺”勾勒出了小松外形的特点,体现了小松活泼可爱的性格。
D.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描写与议论相结合,充满理趣。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十九、 (一材多设问)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5分)
匣 剑
范仲淹
灵剑经年匣,决云谁为高。
报分别有道,何认问吹毛。
1.根据诗意,完成填空。(2分)
本诗前两句写宝剑藏于匣中,其中“_______________”一句体现了灵剑期待有志之士的发现与使用;“________”二字表明“灵剑”藏于匣中的时间之长。
2.本诗托物言志,抒发诗人怎样的感情?(3分)
拓展设问
3.下面诗句中所表达的情感与本诗表达的情感一致的一项是(2分)( )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
B.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
C.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饮酒(其五)》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其一)》
二十、 (一材多设问)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6分)
晚 桃①
刘长卿
四月深涧底,桃花方欲然。
宁知地势下,遂使春风偏。
此意颇堪惜,无言谁为传。
过时君未赏,空媚幽林前。
【注释】①《晚桃》是刘长卿八首组诗中的一首,大标题是《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晚桃》,这八首诗都是他写给李侍郎的。李侍郎,礼部副长官,掌贡举。此组诗当为投卷之作。
1.“此意颇堪惜”中的“此意”指的是何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2分)
2.本诗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都借桃花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请分别简要概括这两篇中的“桃花”所传达出的情感。(4分)
(创新设问)
3.学校开展个性班级活动,每个班级要选择一种植物图片来制作班徽。在班级选择植物的时候,当当想将桃花推荐给大家,请你结合有关桃花的诗词,写一段推荐词。(3分)
第六类 送别离愁
二十一、(一材多设问)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的小题。(3分)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1.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一二句中的“金樽”“绮筵”可以看出饯别酒宴场面的隆重。
B.三四句中的琴瑟之思和别路之忧都蕴含着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C.五六句通过写明月的“隐”和长河的“没”表明朋友已经远去。
D.七八句表达诗人对前路漫漫的感叹以及与友人再会难期的惆怅。
创新设问
2.陈子昂与友人的离别之宴即将结束,分别之时即将到来,请写出学过的诗句为友人饯行。(2分)
二十二、 (一材多设问)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6分)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1.作为一首送别诗,这首诗创设的意境、抒发的情感有什么特点?(2分)
2.请简要赏析诗人是如何表达送别之情的?(4分)
拓展设问
3.同为送别诗,本首诗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在情感抒发上有何区别?(4分)
参考答案
一、1.(2分)近景北固楼 远景瓜洲
2.(4分)“浮”“起”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远处层层叠叠的树木如同漂浮的荠菜,江面上航行的帆船如同飞翔的白鸥,表达出诗人对眼前景色的喜爱之情,同时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淡泊。
3.(2分)远处层层叠叠的树木如同漂浮的荠菜,江面上航行的帆船如同飞翔的白鸥。
二、1.(2分)“水面细风生”中的“生”字朴素而真切地写出微风兴起的动态,透露出在此之前江面的平静,也描绘出诗人在静默中观察、感受这江馆夜景的情态。
2.(3分)后两句诗人用视觉去捕捉夜市最动人的一幕。诗人夜宿江馆中的水亭,看到灯火夜妆,领略水乡夜市的风情。夜市展示出它的明丽容颜——“灯火夜妆明”时,景象便显得分外引人注目,夜市的风姿便以鲜明的画面美和浓郁的诗意美呈现在诗人面前了。
3.(2分)A
【解析】“水面细风生”,写的是清风徐来,水波微兴的景象。诗人主要是凭触觉去感知。
三、1.(2分)云梦泽畔的芦苇长得很茂盛,绵绵的秋雨洒落下来,敲打着茂盛的芦苇的声音勾起离人的心绪。
2.(2分)诗的后两句,将雨打梧桐的声音拟人化,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绪,仿佛梧桐也在哀吟,含蓄而真挚地抒发了诗人在秋雨中背井离乡的怅恨心情。
3.(2分)芦苇 秋雨
四、1.(3分)D
【解析】诗人用诗的语言记录了自己亲历的一场沙尘暴,但语句中并无忧郁消极之情,而是透露出诗人豪迈的胸襟。
2.(2分)作者眼见到大风卷着狂沙旋移,茫茫的沙碛上已经多年不见草木生长的荒凉萧索的沙漠景象。
3.(3分)全诗通过眼前所见景象和合理的想象,以独具边塞特色的意象,营造出苍凉的意境,不仅体现了破讷沙漠地区的特殊风景,也体现了诗人即使身处如此荒凉之地,依然葆有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五、1.(2分)视觉 嗅觉
2.(3分)示例:“归”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流水”以至风水洞都写得富有人情味,词人此行的满足和快乐也就见于言外了。
3.(2分)表达了词人游览风水洞的愉悦之心与对这美景的赞美之情。
六、1.(3分)D
【解析】尾联抒发的是诗人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
2.(4分)①因战争而不得不流落他乡的孤独飘零之感;②远离家乡不得归而产生的浓烈的思家、忆弟之情;③不能重返故土而老于蜀中的年华逝去之悲;④连战皆捷希望破幽燕、平叛乱的国家命运之忧。
3.(4分)本文作者采用正面描写,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两句,诗人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从头发白了、疏了的变化,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体会诗人伤时忧国、念家悲己的真切情感。
七、1.(2分)红叶 凄清萧瑟
2.(3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己的归乡之心比作征蓬,使抽象的情感具象化,突出思乡之情的浓烈。
3.(2分)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八、1.(2分)D
【解析】诗歌前两句是实写,后两句是虚写,属于虚实相生,并没有动静结合。
2.(3分)“满”字写出悠扬的笛声随风布满边地的关隘山岭,同时暗指诗人心中浓浓思乡之情随着笛声遍布边地,含蓄委婉地表现出诗人的乡思之浓。
3.(2分)本诗写胡人吹起羌笛,笛声响在寂寞萧条的边防驻军的瞭望楼间,勾起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诗人写“笛”这一意象,意在抒发思乡之情。
九、1.(2分)B
【解析】下片写友人第二天启程后便是相隔天涯,想象离别后的思念和牵挂,这是词人的想象之境,是虚写,B项中“实写友人出发时的场景”表述有误。
2.(2分)“细雨蒙蒙”不仅写出了环境的昏暗迷蒙,更体现出词人心境的郁闷伤感,词人以景状情,营造出一种凄婉哀伤的气氛。
十、1.(2分)D
【解析】作者并不是亲自参加山乡养鸡、焙茶、晒谷等劳动,这些是作者到达山农家后,山农忙着做的事情。
2.(4分)①潺潺的溪流声/哗哗的山泉声/淙淙的流水声;②农家生活的闲适安宁与诗人的喜悦向往。
3.(2分)泉声 鸡鸣
十一、1.(2分)示例一:诗人选取天已放亮,山色渐明,钟声隐微,雪满山林的景象,勾勒出一幅明丽、清幽、干净、恬淡的生活图画,可见生活的闲适。
示例二:诗人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绘出了一个晶莹剔透、远离红尘的世界,这也正表达了诗人闲居的心境。
2.(4分)①本诗直接写诗人隐居地的清幽环境,表现了诗人隐居的乐趣与闲情逸致。②《饮酒(其五)》诗人写隐居山林后的生活状态和山间景物,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高洁的品格。
十二、1.(2分)诗人所处的田园具有开阔、幽静的特点。
2.(3分)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享受之情,以及淡泊的心志。
3.(2分)田园垂钓、樵夫歌声揭示了田园的生活乐趣,同时也突出了田园的宁静与诗人的悠然自得。
十三、1.(4分)(1)示例一:A 江水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两岸山色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示例二:B 远处的城郭好像在水面上飘动,波翻浪涌,辽远的天空也仿佛为之摇荡。
(2)表达了诗人泛舟江上的怡然自得之情,对汉江美好景物的赞美之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2分)“浮”“动”使诗人笔下之景活起来了,诗也随之飘逸起来了,同时,诗人泛舟江上的怡然自得的心态也从中表现了出来,江水磅礴的气势也表现了出来。
十四、1.(2分)五言律 in
2.(3分)同:都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对自己日渐衰老(伤时、悲己)的感伤。异:《春望》一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担忧和思念之情。《南征》表达出:①羁旅悲愁:常年躲避战乱,漂泊在偏远的地方,偷生落泪。②苦无知音:多年自吟自叹,没有知音倾听理解。
3.(2分)示例:春天到了,朵朵桃花盛开,湘江两岸的水已经开始上涨,飘忽如云的白帆驶过枫林。
十五、1.(2分)传达出一个不畏牺牲、坚贞不屈的爱国使者形象。
2.(3分)①诗人以汉苏武自许,表现出一种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又以反问作为结尾,更加凸显了诗人已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万里殉国的决心,②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心。
3.(3分)“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这首诗的最后两句以苏武坚贞不屈、无畏的精神表达自己愿为祖国付出一切的决心,同时反问句更加凸显了诗人的爱国之心。
十六、1.(2分)B
【解析】诗的首联前句并没有描写“风也特别大的景象”。
2.(2分)B
【解析】颔联主要通过写景来抒怀,所以应是“情景交融”。
3.(2分)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十七、1.(2分)B
【解析】阅读全词可知,词的下阕写少年梦被山僧撞破,惊醒后难眠,却连钟声也听不得,只有西风呜咽。虽然表面上看是想逃避现实,实际上词人丝毫没有忘记国家大事,时刻想着的还是报效国家。
2.(2分)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忧国忧民、报效国家的爱国之情及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
十八、1.(2分)C
【解析】“刺”意为尖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此处指小松在“深草”的包围中不低头,而是如同“刺头”一般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往上冲,锐不可当,这体现了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选项中表述为“活泼可爱”不恰当。
2.(2分)表达了诗人对小松的赞赏之情和对目光短浅之人不满的情绪。
十九、1.(2分)决云谁为高 经年
2.(3分)抒发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惆怅之情。
3.(2分)B
【解析】本诗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情怀。A项表达的是爱国之情;B项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惆怅,与这首诗表达的情感一致;C项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D项表现诗人虽遭贬谪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十、1.(2分)“此意”指桃花生长于深涧,春风吹拂不到,暮春时节才盛放的情形。表达出自己处境不理想,依然希望展现才能的强烈愿望。
2.(4分)①《晚桃》中的桃花寄寓着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②《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是失意者的精神家园,寄寓着作者对远离尘世的理想世界的向往。
3.(3分)我选择桃花,因为桃花寓意美好、纯洁,有着高雅、朴实、乐观和淡泊的品格,具有坚韧不拔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同时气味清芬,以桃花来制作班徽,意在引导同学们体会桃花的秉性,培养朴实乐观、积极向上的品性。
二十一、1.(3分)C
【解析】五六句的意思是“宴席一直持续到明月隐蔽在高树之后,银河消失在拂晓之中”,并无朋友已经远去之意。
2.(2分)示例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示例二: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二十二、1.(2分)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借用竹林寺、钟声、戴着蓑笠之人、青山,创设了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情境,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风度,有一种闲淡的意境。
2.(4分)①前二句作者眺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出此时已是黄昏时分,仿佛在催促灵澈归山。诗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②后二句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点出别意,全诗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伤感与依依不舍之情。
3.(4分)本诗借用环境描写营造出一种闲淡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伤感与依依不舍之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通过想象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具有人格化,从而寄托自己对朋友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