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徐州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课外文言文劝谏治国类专项训练
一、(一材多设问)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1~5题。(17分)
【选材理由】选文中的苏代凭借卓越的口才和缜密的思维劝谏成功。阅读此文,能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看待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的辩证思维。
雍氏①之役,韩征甲与粟于周。周君患之,告苏代。苏代曰:“何患焉?代能为君令韩不征甲与粟于周,又能为君得高都②。”周君大悦曰:“子苟能,寡人请以国听。”苏代遂往见韩相国公中曰:“公不闻楚计乎?昭应③谓楚王曰:‘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今围雍氏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楚王始不信昭应之计矣。今公乃征甲与粟于周,此告楚病也。昭应闻此必劝楚王益兵守雍氏雍氏必拔。”公中曰:“善。然吾使者已行矣。”代曰:“公何不以高都与周?”公中怒曰:“吾无征甲与粟于周,亦已多矣!何为与高都?”代曰:“与之高都,则周必折而入于韩,秦闻之必大怒, 而焚周之节,不通其使。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何不与也?”公中曰:“善。 ”不征甲与栗于周而与高都。楚卒不拔雍氏而去。
(节选自《战国策》)
注:①雍氏:韩国邑城。②高都:韩国邑城。③昭应:楚将。
课外助读迁移
课外拓展 意思 课内迁移 课内出处
代能为君令韩不征甲与粟于周 《穿井得一人》
1. 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昭 应 闻 此 必 劝 楚 王 益 兵 守 雍 氏 雍 氏 必 拔。
2.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①韩征甲与粟于周 ②征于色
B. ①又能为君得高都 ②吾穿井得一人
C. ①楚王始不信昭应之计矣 ②必以信
D. ①不通其使 ②北通巫峡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解释)(6分)
(1)秦闻之必大怒, 而焚周之节。
(2)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何不与也?
4. 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楚韩雍氏之战期间,韩国向周君提出无理要求,周君为此深感担忧。
B. 苏代为解除周君的忧虑,亲自前往韩国会见其相国公中,晓以利害。
C. 苏代告诫公中,楚王开始怀疑昭应的计划,这将会导致雍氏被攻克。
D. 苏代认为,韩国若采用他的策略,会引起秦周关系的变化,对韩有利。
拓展设问
5. 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今围雍氏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楚王始不信昭应之计矣
B. 今围雍氏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楚王始不信昭应之计矣
C. 今围雍氏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楚王始不信/昭应之计矣
D. 今围雍氏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楚王始不信/昭应之计矣
二、(一材多设问)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1~4题。(14分)
【选材理由】选文中的毕仲游条分缕析,透彻地分析了目前所处的环境,他所阐述的问题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阅读选文,可提升学生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启发他们的思维。
司马光为政,反王安石所为。毕仲游予之书曰:“昔安石以兴作①之说动先帝,而患财之不足也。故凡政之可以得民财者,无不用。盖散青苗②、置市易③、敛役钱、变盐法者,事也;而欲兴作患不足者,情出。未能杜其兴作之情,而徒欲禁其散敛变置之事,是以百说而百不行。今遂废青苗、罢市易、蠲役钱④、去盐法,凡号为利而伤民者,一扫而更之。则向来用事于新法者,必不喜矣;不喜之人,必不但曰‘青苗不可废,市易不可罢,役钱不可蠲,盐法不可去’,必操不足之情言不足之事以动上意。虽致石人而使听之,犹将动也。如是,则废者可复散,罢者可复置,蠲者可复敛,去者可复存矣。为今之策,当大举天下之计⑤,深明出入之数,以诸路所积之钱粟,一归地官,使经费可支七年之用。数年之间,又将十倍于今日。使天子晓然知天下之余于财也。则不足之论不得陈于前,而后新法始可永罢而不行。”光得书耸然,竟如其虑。
(选自《容斋随笔·毕仲游二书》,有删改)
注:①兴作:指的是兴学校、育人才、清吏治等富国强民的措施。②青苗:“青苗法”,官府借贷青苗钱补助耕作。③置市易:市易法,由朝廷设立市易务,根据市场情况估定物价,收购滞销商品。④蠲(juān)役钱:免除役钱。⑤大举天下之计:此处指尽量为天下人着想。
课外助读迁移
课外拓展 意思 课内迁移 课内出处
①而徒欲禁其散敛变置之事 《唐雎不辱使命》
②今遂废青苗 《河中石兽》
③竟如其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 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必 操 不 足 之 情 言 不 足 之 事 以 动 上 意。
2.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①而患财之不足也 ②故患有所不辟也
B. ①而欲兴作患不足者 ②濯清涟而不妖
C. ①一扫而更之 ②即更刮目相待
D. ①则不足之论不得陈于前 ②杂然而前陈者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解释)(6分)
(1)故凡政之可以得民财者,无不用。
(2)虽致石人而使听之,犹将动也。
4. 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毕仲游思虑周全,他认为废除新法不能只取消其措施,并设想了新法废除后那些“不喜者”的想法,由此可见他具有远见卓识。
B. 毕仲游认为,对废除新法持反对意见的那些人,一定会结合财政不足的观点和实际情形来动摇皇上的心意。
C. 毕仲游结合过去与目前的情况逐一分析,从而使司马光明白,目前情况下废除新法是比较困难的。
D. 毕仲游提出解决当前处境的决策是:将各路所累积的钱和粮食,全数归于地方官府,使经费充足,从而暂时废除新法。
三、(一材多设问)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1~6题。(19分)
【选材理由】古人的治国谏言往往浅显却充满智慧,选文中李逢吉、裴度等人的劝谏语言,能让学生感受劝谏的艺术魅力,锻炼口才。
敬宗自临御以来常欲东幸①,宰相及诸大臣等无不切谏,而帝意益坚。尝正色谓宰臣曰:“朕去意已定,其从官宫人等悉令内备糗粮②,必不扰百姓。”逢吉等顿首言曰:“陛下富有四海,天下一家,何往不可。况东都千里而近,宫阙具存,巡省游幸,固有常典。但陛下法驾③一动,事须备仪,千乘万骑,不可减省。纵不令费用绝广,亦须使丰俭合宜,岂得自备糗粮,以失大体。臣等所以为不可者祗以干戈未甚戢④恐人心摇动。伏乞陛下上为宗庙,下为庶人,稍回圣虑,则天下幸甚,非唯臣等幸甚。”帝不听。裴度自兴元入相,因别对具奏云:“国家建立都邑,盖备巡游。然自艰难以来,此事遂绝。东都宫阙及六军营垒、百司⑤廨宇⑥,悉已荒废。陛下必欲行幸,亦须缓缓修葺,一年半岁后方可议行。”帝曰:“群臣皆云‘不合去’。若如卿言,即不去亦得,何止后期。”遂罢行计。又朱克融史宪诚各请以丁匠五千人助修东都,宰臣因之复谏乃罢。
(选自《册府元龟》,有删改)
注:①东幸:封建时代称皇帝亲临东方。②糗粮:炒熟的米麦等干粮。③法驾:天子的车驾。借指天子。④戢:止,止息。⑤百司:王侯、公卿以下的百官。⑥廨宇:官署,官舍。
课外助读迁移
课外拓展 意思 课内迁移 课内出处
①尝正色谓宰臣曰 《唐雎不辱使命》
②其从官宫人等悉令内备糗粮 《送东阳马生序》
1. 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臣 等 所 以 为 不 可 者 祗 以 干 戈 未 甚 戢 恐 人 心 摇 动。
2.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①而帝意益坚 ②意甚暇
B. ①何往不可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C. ①此事遂绝 ②往来而不绝者
D. ①一年半岁后方可议行 ②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解释)(6分)
(1)况东都千里而近,宫阙具存,巡省游幸,固有常典。
(2)国家建立都邑,盖备巡游。
4. 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逢吉等人以东都任何时候都可以去,不必急于一时;皇帝出行仪仗有规定,花费较多等为由劝谏皇帝取消“东幸”的想法。
B. 全文详略得当,详写群臣及裴度对敬宗的劝谏过程,略写朱克融、史宪诚修筑东都的过程,使文章结构合理。
C. 裴度与逢吉劝谏结果不同,是因为裴度从法度、财力等方面考虑,言辞直接,而逢吉则从东都的情况出发,更加委婉,所以皇帝才会采纳。
D. 经过逢吉、裴度等人的劝谏,敬宗最终放弃了东幸的想法,二人的劝谏启示我们在生活中劝谏他人应全面考虑问题,有理有据。
拓展设问
5.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纵不令费用绝广 ________
(2)非唯臣等幸甚 ________
6.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解释)(3分)
伏乞陛下上为宗庙,下为庶人,稍回圣虑,则天下幸甚。
四、(一材多设问)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1~5题。(16分)
【选材理由】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选文中的满宠以充足的论据分析利害,最终说服皇帝。阅读本文,能引导学生学习满宠一心为国、坚持不懈的品质,继承传统美德。
明年,吴将陆逊向庐江,论者以为宜速赴之。宠①曰:“庐江虽小将劲兵精守则经时。又贼舍船二百里来,后尾空县,尚欲诱致。今宜听其遂进,但恐走不可及耳。”整军趋杨宜口。贼闻大兵东下,即夜遁。时权岁有来计。青龙②元年,宠上疏曰:“合肥城南临江湖,北远寿春,贼攻围之,得据水为势;官兵救之,当先破贼大辈,然后围乃得解。贼往甚易,而兵往救之甚难,宜移城内之兵,其西三十里,有奇险可依,更立城以固守,此为引贼平地而掎其归路,于计为便。”护军将军蒋济议,以为:“既示天下以弱,且望贼烟火而坏城,此为未攻而自拔。一至于此,劫略无限,必以淮北为守。”帝未许。宠重表曰:“孙子言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以弱不能,骄之以利,示之以慑,此为形实不必相应也。又曰‘善动敌者形之’。今贼未至而移城却内,此所谓形而诱之也。引贼远水,择利而动,举得于外,则福生于内矣。”尚书赵咨以宠策为长,诏遂报听。
(选自《三国志·魏书·满田牵郭传》)
注:①宠:指满宠。满宠(?~242年),字伯宁,山阳昌邑人。②青龙:三国曹魏明帝曹叡的年号(233~237年)。
课外助读迁移
课外拓展 意思 课内迁移 课内出处
①有奇险可依 《小石潭记》
②骄之以利 《送东阳马生序》
1. 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庐 江 虽 小 将 劲 兵 精 守 则 经 时。
2.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①贼闻大兵东下 ②一厝朔东
B. ①然后围乃得解 ②乃重修岳阳楼
C. ①帝未许 ②杂然相许
D. ①举得于外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解释)(6分)
(1)今宜听其遂进,但恐走不可及耳。
(2)既示天下以弱,且望贼烟火而坏城,此为未攻而自拔。
4. 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在与孙权的军事斗争中,满宠认为军队应转移到地势奇险的地方,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
B. 满宠第二次向明帝上表时,言称孙子,是为了显示自己熟读兵书,让明帝充分相信自己。
C. 选文除了通过语言描写刻画满宠,还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满宠的深谋远虑。
D. 满宠心系国家因而两次上表劝谏,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他的爱国精神。
拓展设问
5. “形而诱之”“引贼远水,择利而动”等语句体现了满宠_________的特点。(2分)
五、(一材多设问)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1~6题。(19分)
【选材理由】教育是国家的大计。崔祖思层层递进,阐明了教育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阅读选文,能引导学生重视学习,通过学习增强自身能力。
崔祖思,字敬元,清河东武城人。祖思少有志气,好读书史。太祖在淮阴,祖思为上辅国主簿,甚见亲待,参豫谋议。后转为相国从事中郎,迁齐国内史。
上初即位,祖思启陈政事曰:“自古开物成务,必以教学为先。世不习学,民罔志义,悖竞①因斯而兴,祸乱是焉而作。故笃俗昌治不得以夷险革虑俭泰②移业。今无员之官,空受禄力。三载无考绩之效,九年阙登黜之序。国储以之虚匮,民力为之凋散。能否无章,泾渭混流。宜大庙之南,弘修文序;司农以北,广开武校。台府州国,限外之职,问其所乐,依方课习,各尽其能。月供僮干③,如先充给。若有废堕,遣还故郡。殊经奇艺,待以不次。士修其业必有异等民识其利,能无勉励?”
又曰:“夫有贤而不知,知贤而不用,用贤而不委,委贤而不信,此四者古今之通患也。今诚重郭隗而招剧辛,任鲍叔以求夷吾,则天下之士,不待召而自至矣。”上优诏报答。
(选自《南齐书·列传·卷二五》,有删改)
注:①悖竞:叛乱争斗。②俭泰:亦作“俭汰”,节俭和奢侈。③僮干:原指奴仆和卑官。
课外助读迁移
课外拓展 意思 课内迁移 课内出处
①好读书史 《<论语>十二章》
②民罔志义 《<论语>十二章》
③宜大庙之南 《出师表》
1. 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士 修 其 业 必 有 异 等 民 识 其 利。
2.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①甚见亲待 ②急湍甚箭
B. ①祸乱是焉而作 ②而后作
C. ①三载无考绩之效 ②恐托付不效
D. ①各尽其能 ②虽有千里之能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解释)(4分)。
(1)殊经奇艺,待以不次。
(2)则天下之士,不待召而自至矣。
4. 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开务成物”是崔祖思倡导教学为先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注重教学也有利于国家安稳、教化人民。
B. 崔祖思提出“有贤而不知,知贤而不用,用贤而不委,委贤而不信”是古今通病,意在说明只要重视人才,就能治理好国家。
C. 崔祖思劝谏时,既明确指出了目前国家在官员、国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增强了劝谏的说服力。
D. 从崔祖思所陈政事可看出他关心国政,一心为国;从“上优诏报答”可看出皇帝的从谏如流及对崔祖思建议的认可。
拓展设问
5. 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故笃俗昌治/不得以夷险革虑/俭泰移业。
B. 故笃俗昌治不得/以夷险革/虑俭泰移业。
C. 故笃俗昌治/不得以/夷险革虑俭泰移业。
D. 故/笃俗昌治/不得以夷险革虑/俭泰移业。
6.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解释)(4分)
(1)国储以之虚匮,民力为之凋散。
(2)能否无章,泾渭混流。
六、(一材多设问)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1~5题。(16分)
【选材理由】选文主要描写了令尹子西阻止楚昭王游玩荆台的故事,阅读此文,能够让学生学习说话的艺术,学会正确表达观点,提升思辨能力。
楚昭王欲之荆台游,司马子綦进谏曰:“荆台之游,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水;南望猎山,下临方淮。其乐使人遗老而忘死,人君游者尽以亡其国,愿大王勿往游焉。”王曰:“荆台乃吾地也有地而游之子何为绝我游乎?”怒而击之。于是令尹子西,驾安车①四马,径于殿下曰:“今日荆台之游,不可不观也。”王登车而拊②其背曰:“荆台之游,与子共乐之矣。”步马十里,引辔而止曰:“臣不敢下车,愿得有道,大王肯听之乎?”王曰:“第言之。”令尹子西曰:“臣闻之,为人臣而忠其君者,爵禄不足以赏也;为人臣而谀其君者,刑罚不足以诛也。若司马子綦者忠君也,若臣者谀臣也;愿大王杀臣之躯,罚臣之家,而禄司马子綦。”王曰:“若我能止,听公子,独能禁我游耳,后世游之,无有极时,奈何?”令尹子西曰:“欲禁后世易耳,愿大王山陵崩殂,为陵于荆台;未尝有持钟鼓管弦之乐而游于父之墓上者也。”于是王还车,卒不游荆台,令罢先置。孔子从鲁闻之曰:“美哉!令尹子西,谏之于十里之前,而权③之于百世之后者也。”
(选自《说苑·正谏》)
注:①安车:古代一种可以乘坐的小车。②拊(fǔ):拍。③权:此处指作表率。
课外助读迁移
课外拓展 意思 课内迁移 课内出处
①径于殿下曰 《狼》
②罚臣之家 《出师表》
1. 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荆 台 乃 吾 地 也 有 地 而 游 之 子 何 为 绝 我 游 乎。
2.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①荆台之游 ②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B. ①其乐使人遗老而忘死 ②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C. ①怒而击之 ②马之千里者
D. ①引辔而止曰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解释)(6分)
(1)臣闻之,为人臣而忠其君者,爵禄不足以赏也。
(2)欲禁后世易耳,愿大王山陵崩殂,为陵于荆台。
4. 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荆台四周有众多可以观赏的地方,为了防止楚昭王耽于享乐,司马子綦进言阻止楚昭王前往荆台游玩。
B. 从令尹子西先驾车带楚昭王出游,安抚楚昭王,之后再停下来阻止楚昭王的做法,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思虑周全的人。
C. 令尹子西列举“忠其君者”与“谀其君者”两类人的例子,向楚昭王表明司马子綦是忠君之人,同时为下文劝谏做铺垫。
D. 文末引用孔子的话前后呼应,点明主旨,赞扬了令尹子西此次劝谏的成功。
拓展设问
5. 结合文章,简要概括司马子綦与令尹子西产生不同劝谏结果的原因。(2分)
七、(一材多设问)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1~5题。(18分)
【选材理由】齐宣王虚心接纳张仪的意见,长远考虑社稷之事,以此保全国家安危。选文意在引导学生虚心接受他人意见,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
张仪为秦连横齐王曰:“天下强国无过齐者,大臣父兄殷众富乐,无过齐者。然而为大王计者,皆为一时说而不顾万世之利。从人①说大王者,必谓齐西有强赵,南有韩、魏,负海之国也,地广人众,兵强士勇。虽有百秦,将无奈我何!大王览其说,而不察其至实。”
“夫从人朋党比周,莫不以从为可。臣闻之,齐与鲁三战而鲁三胜,国已危,亡随其后。虽有胜名而有亡之实,是何故也?齐大而鲁小。今赵之与秦也,犹齐之于鲁也。秦、赵战于河漳之上,再战而再胜秦;战于番吾之下,再战而再胜秦。四战之后,赵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虽有胜秦之名,而国破矣!是何故也?秦强而赵弱也。今秦、楚嫁子取妇,为昆弟之国②;韩献宜阳,魏效河外,赵入朝渑池,割河间以事秦。大王不事秦,秦驱韩、魏攻齐之南地,悉赵涉河关,指搏关,临淄、即墨非王之有也。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是故愿大王熟计之。”齐王曰:“齐僻陋隐居,托于东海之上,未尝闻社稷之长利。今大客幸而教之,请奉社稷以事秦。”献鱼盐之地三百于秦也。
(选自《战国策·张仪为秦连横齐王》,有删改)
注:①从人:主张合纵的人。②昆弟之国:兄弟之邦。
课外助读迁移
课外拓展 意思 课内迁移 课内出处
而不察其至实 《出师表》
1. 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国 一 日 被 攻 虽 欲 事 秦 不 可 得 也。
2.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①负海之国也 ②负势竞上
B. ①臣闻之 ②村中闻有此人
C. ①虽有胜名而有亡之实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
D. ①是故愿大王熟计之 ②无他,但手熟尔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解释)(6分)
(1) 四战之后,赵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
(2)今大客幸而教之,请奉社稷以事秦。
4. 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张仪到齐国游说齐宣王从齐国的长远利益考虑,是为了完成秦国的连横策略。
B. 选文通过讲述齐国与鲁国、赵国与秦国之间的交战结果,说明强国最终战胜弱国的必然事实。
C. 张仪列举韩魏赵三国割地、朝贡秦国的事实,是希望齐宣王能勇于战胜秦国,获得其他三国的供奉。
D. 从选文内容看,张仪是一个具有谋略头脑、懂得劝说技巧的纵横家和外交家,齐宣王是一个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的国君。
拓展设问
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解释)(4分)
(1)然而为大王计者,皆为一时说而不顾万世之利。
(2)虽有百秦,将无奈我何!
参考答案
一、(17分)【课外助读迁移】让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1. (2分)昭应闻此/必劝楚王益兵守雍氏/雍氏必拔。
【解析】“昭应闻此”主谓宾完整,应在“此”后断开,两个“雍氏”分别为“必劝楚王益兵守雍氏”的宾语和“雍氏必拔”的主语,可在两个“雍氏”之间断开。据此断句即可。
2. (3分)B 【解析】A项中的“征”分别为“求取”/“征验,表现”;B项中的“得”均译为“得到”;C项中的“信”分别为“相信”/“实情”;D项中的“通”分别为“交往”/“通向”。故选B项。
3. (6分)(1)秦国知道这件事以后一定很愤怒,会焚毁西周的符节。
(2)您用一个破烂的高都换取一个完整的西周,为什么不送给(西周)呢?
4. (3分)C 【解析】由文中可知,苏代说昭应得知韩国向西周求取兵和粮的计策一定会劝楚王增兵包围雍氏,这会导致雍氏被攻克。选项中“楚王开始怀疑昭应的计划,这将会导致雍氏被攻克”表述有误。故选C项。
5. (3分)B 【解析】“是……也”是判断句的标志,可在“是”前断开;“楚王”作为主语,应在其前断开。故选B项。
【参考译文】
(楚国攻打韩国)雍氏这场战役,韩国向西周求取兵和粮,周王为此忧虑,请求苏代(共商对策)。苏代说:“(君王)何必(为这件事)忧虑呢?臣可以为君主(出谋划策)让韩国不向西周求取兵和粮,而且可以为君王得到韩国高都。”周王听后大为高兴说:“您如果能做到,(那么以后)寡人的国家都将听从(你)。”苏代于是前往韩国拜见相国公中(对他)说:“您不了解楚国的计策吗?楚将昭应(当初曾)对楚王说:‘韩国常年疲于兵祸,因而粮库空虚,毫无力量守住城池,我要乘韩国饥荒,率兵夺取韩国的雍氏,不到一个月,就可以攻下城池。’如今(楚国)包围雍氏已经五个月了还不能攻克,这是楚军的问题,楚王已经开始不相信昭应的计策了。现在您竟然向西周求取兵和粮,这是告诉楚国(韩国精疲力竭的)问题。如果昭应知道以后,一定劝说楚王增兵包围雍氏,届时雍氏必然被攻陷。”公中说:“对。但是我的使者已经前行了”苏代说:“您为什么不把高都给西周呢?”公中(听后)生气地说:“我没有向西周求取兵和粮,这已经很对得起西周了!为什么还要送(西周)高都呢?”苏代说:“(您)把高都送给西周,那么西周会再次跟韩国修好,秦国知道这件事以后一定很愤怒,会焚毁西周的符节,使臣不交往。您用一个破烂的高都换取一个完整的西周,为什么不送给(西周)呢?”公中说:“好吧。”(于是公中就果断决定)不向周求取兵和粮并把高都送给了(西周)。楚军没能攻下雍氏只好离去。
二、(14分)【课外助读迁移】①只,仅仅 徒以有先生也;
②就 遂反溯流逆上矣;③思虑 衡于虑
1. (2分)必操不足之情/言不足之事/以动上意。
【解析】观察句子,“操不足之情”“言不足之事”结构一致,为对称句式,所以应该在“言”前断开,“以”在此处表目的,故应在“以”前断开。据此断句即可。
2. (3分)B 【解析】A项中的“患”分别为“担忧”/“祸患,灾难”;B项中的“而”均表示转折,可译为“然而,却”;C项中的“更”分别为“变更”/“另,另外”;D项中的“陈”分别为“陈述”/“陈列,摆开”。故选B项。
3. (6分)(1)所以一切可以用来取得民财的行政措施,没有不被采用的。
(2)即使最铁石心肠的人来也可以使他听从,还会被感动。
4. (3分)D 【解析】由“而后新法始可永罢而不行”可知,毕仲游提出建议,是为了永远废除新法,选项中“暂时废除新法”表述有误。故选D项。
【参考译文】
司马光执掌朝政后,全面推翻王安石的变法措施。毕仲游写信给司马光说:“从前王安石用要(实施)富国强民的措施(这样)的说法打动先帝,(可是他们)担心(国家的)财政不充裕。所以一切可以用来取得民财的行政措施,没有不被采用的。其实散发青苗钱、设置市易、征收役钱、变更盐法,(只不过是)事务(的推行)而已;然而想要(实施)富国强民的措施,担心财政不足,(却也是)人之常情。不能驳倒(实施)富国强民的措施的思想基础,而只想要禁止这些措施,是怎么说也行不通的。现在就废除青苗法、停办市易、免除役钱、废止盐法,一切声称为求利而伤害百姓的事,一概废除变更。那么以前任用来推行新法的人,一定不高兴;不高兴的人,一定不只说‘青苗法不可废除,市易不可停办,役钱不可免除,盐法不可废止’一定持有(财政)不足的观点,谈论(财政)不足的实际情形,来动摇皇上的心意。即使最铁石心肠的人来也可以使他听从,还会被感动。按照这样,那么现在废除停办的各种新法都可能再次恢复办理,停办的市易可以再次设置,免除的役钱可以再次征收,废除的盐法可以再次实行。如今的办法,应当尽量为天下人着想,明白收入支出的数目,将各路所累积的钱和粮食,全数归给地方官府,使(他们的)经费可以使用七年。几年之后,又将是现在的十倍。让天子明白,然后知道天下财物的充裕。那么(财政)不足的论调就无法在皇上面前陈述,然后新法才可能永久废除不能实施。”司马光接到这封信,非常惊骇,(事情)最终像(毕仲游)思虑的那样发展了。
三、(19分)【课外助读迁移】①脸色 秦王色挠;②准备 日侍坐备顾问
1. (2分)臣等所以为不可者/祗以干戈未甚戢/恐人心摇动。
【解析】“者”作为判断句的标志,可在其后断开,“祗以干戈未甚戢,恐人心摇动”的意思是“只是因为战争还没有止息,恐怕人心摇动”,可根据句意进行断句。
2. (3分)C 【解析】A项中的“意”分别为“想法”/“神情,态度”;B项中的“可”分别为“可以”/“大约”;C项中的“绝”均为“断绝”;D项中的“岁”分别为“年”/“每年”。故选C项。
3. (6分)(1)况且东都(距离这里)很近,只有千里远,宫殿保存完好,(您)视察游览,一定有固定的法典。
(2)国家建立都城,原来是备着(帝王)巡行出游。
4. (3分)C 【解析】由文章中逢吉等人劝谏时所说的“东都千里而近,宫阙具存……岂得自备糗粮,以失大体”可知,逢吉劝谏时从法度、财力等方面考虑,言辞直接,选项中“裴度从法度、财力等方面考虑,言辞直接”表述有误。故选C项。
5. (2分)(1)多 (2)庆幸
6. (3分)低头乞求陛下在上为了宗庙,在下为了百姓,稍稍收回您的思虑,那么天下就很庆幸了。
【参考译文】
敬宗从治理国政以来经常想要亲临东方,宰相和各位大臣等没有不恳切进谏的,但皇帝的想法更加坚定。(敬宗)曾经脸色严肃地对主管膳食的大臣说:“朕前往(东方的)心意已经确定,那些侍从官员和随行宫人们全命令他们自己准备干粮,一定不要干扰百姓。”逢吉等人叩头进言说:“陛下充分享有全国的一切财富,天下都是您一家的,什么时候去不可以呢。况且东都(距离这里)很近,只有千里远,宫殿保存完好,(您)视察游览,一定有固定的法典。但天子一行动,就需要准备好仪仗队,千辆兵车和万人骑兵,都不能节省减少。即使不让花费非常多,也需要让(花费)丰俭合宜,怎么能自己准备干粮,导致失了大体。臣等之所以认为不可,只是因为战争还没有止息,恐怕人心摇动。低头乞求陛下在上为了宗庙,在下为了百姓,稍稍收回您的思虑,那么天下就很庆幸了,不只是臣等感觉很庆幸了。”敬宗到底不听(劝谏)。裴度从兴元来京担任宰相,因此详细地上奏道:“国家建立都城,原来是备着(帝王)巡行出游。然而从国事艰难以来,游历东都的事就断绝了。东都的宫殿及六军的营垒、百官的官舍,都已经荒芜废弃了。陛下一定想要去游历,也必须慢慢地加以修葺。一年半载后才能计议陛下出行(的事)。”敬宗说:“群臣都说‘不应该去’。像你说(的情况),就是不去也合适,岂止是后期(去)?”于是放弃了前行的考虑。后来朱克融、史宪诚分别请来工匠五千人帮助修筑东都,主宰相因为这件事再次劝谏(皇帝)才作罢。
四、(16分)【课外助读迁移】①依靠 皆若空游无所依;②骄傲 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
1. (2分)庐江虽小/将劲兵精/守则经时。
【解析】“庐江虽小”为完整的句子,故应在其后断开,“将劲兵精”为互文结构,应在其后断开。据此断句即可。
2. (3分)C 【解析】A项中的“东”分别为“向东”/“东部”;B项中的“乃”分别为“才”/“于是,就”;C项中的“许”均为“赞同”;D项中的“举”分别为“攻占”/“选拔、任用”。故选C项。
3. (6分)(1)现在应当听之任之,让其推进,(到时)只恐怕(他们)连逃跑都来不及。
(2)(如此做)是用弱的一面展示给天下,而且看见敌人的烟火毁坏自己的城池,这可是不攻自破呀!
4. (3分)B 【解析】满宠在向明帝上表时,两处引用孙子的话,是为了增强说服力,让“表”的理由更充分,从而让明帝支持自己的主张,选项中“为了显示自己熟读兵书”表述有误。故选B项。
5. (2分)足智多谋、精于兵法
【参考译文】
第二年,东吴大将陆逊移兵庐江,不少人认为应赶快救援,满宠说:“庐江虽然小,(但是)兵精将猛,定能坚守一段时日。再说,敌军舍弃船只深入二百里,后方空虚,还想要诱敌深入(乘机击败他们)。现在应当听之任之,让其推进,(到时)只恐怕(他们)连逃跑都来不及。”(于是)整肃军队前往杨宜口。敌兵听说大军向东走,立即当夜逃走了。当时孙权每年都有进攻之计。青龙元年,满宠上疏说:“合肥城南面靠近湖,北面远接寿春,敌兵围攻合肥,得以依仗水势;官兵来救援,应当先攻破其主力军,然后才能解围。敌军前进很容易,而我军前往救援却很难,应当转移城内的兵力,向西三十里,那里地势奇险,可以依靠,再加上城兵守卫牢固,这是引敌出来然后断其退路的上计。”护军将军蒋济则认为:“(如此做)是用弱的一面展示给天下,而且看见敌人的烟火毁坏自己的城池,这可是不攻自破呀!一旦情形到了这个地步,那么敌兵必肆无忌惮地掠夺,我军则必然以淮北为守了。”明帝没有赞同(满宠的建议)。满宠又上表说:“孙子说用兵打仗,是一种变化无常、出其不意之术。所以本来有能力,却展示给敌人让其认为(我们)贫弱而不能战胜,予以小利(麻痹敌人)使其骄傲,而让敌人以为我们害怕了,这就是所谓形与实不必相符的道理。孙子又说‘善于诱引敌人示以假象’。现在(我们)趁敌兵未到之前,移兵城外,内布精兵,这是设假象而诱敌深入之道。诱敌远离水路,伺机而动,如果在外能攻占(敌人),那么在内则能生福了。”尚书赵咨认为满宠的计谋更符合实际,于是皇帝下诏照此办理。
五、(19分)【课外助读迁移】①喜爱,爱好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②迷惘 学而不思则罔;③应该 诚宜开张圣听
1. (2分)士修其业/必有异等/民识其利。
【解析】观察句子,“士修其业”主谓宾完整,应在“业”后断开,“民”作为主语引领一个短句,应在其前断开。据此断句即可。
2. (3分)D 【解析】A项中的“甚”分别为“很”/“比……还快”;B项中的“作”分别为“兴起”/“奋起,指有所作为”;C项中“效”分别为“功绩”/“功效”;D项中的“能”均为“才能”。故选D项。
3. (4分)(1)(具有)特殊本领和奇特技艺的,也要不受等级(的限制)来对待。
(2)那么天下的贤士,不等待召见就自己来了。
4. (3分)B 【解析】阅读选文可知,崔祖思提及古今通病,意在告诉皇帝,如果能够重视贤才,那么贤才必会不待召见而前来。选项中“只要重视人才,就能治理好国家”表述有误。故选B项。
5. (3分)A 【解析】此题根据句意“所以重视流俗治好国家,不能因为(时势的)平安或危险来考虑,也不能因为节俭和奢侈而改变事业”。据此断句即可。
6. (4分)(1)国家的储蓄因此空虚,民力因此凋敝。
(2)能干和不能干的分不清,泾水和渭水混合在一起。
【参考译文】
崔祖思字敬元,是清河东武城人。崔祖思年少时就有志气,喜爱读书。太祖在淮阴,崔祖思担任上辅国主簿,很被亲信优待,参与谋议。后来转任相国从事中郎,升为齐国内史。
皇上刚刚即位,崔祖思上奏陈述政事说:“自古办事必须通晓事理以成就事业,一定要以教学为先导。世人不学习,百姓就会对正义迷惘,叛乱争斗因此兴起,祸乱因此产生。所以重视流俗治好国家,不能因为(时势的)平安或危险来考虑,也不能因为节俭和奢侈而改变事业。现在无实务的官员,白白接受俸禄,三年没有(可以)考查的功绩,九年没有升降的区别。国家的储蓄因此空虚,民力因此凋敝。能干和不能干的分不清,泾水和渭水混合在一起。应该在大庙南面,大建学校;在司农以北,广开武校。中央和州郡藩国,京外的职官,问他们所愿意的,按各自条件学习,各自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每月的供给和奴仆和卑官,像以前一样给足。如有办不好事的,遣回老家。(具有)特殊本领和奇特技艺的,也要不受等级(的限制)来对待。士人修养他的学业,定有特殊人才,百姓明白了这样做的好处,怎能不努力呢?”
(祖思)又说:“有贤士却不知道,知道贤士却不用他,用了贤士却不委托重任,委托了重任却不信任,这四点,是古今通病。现在如果真的重视郭隗招来剧辛,任用鲍叔来求得夷吾,那么天下的贤士,不等待召见就自己来了。 ”皇上下诏予以嘉奖。
六、(16分)【课内外助读迁移】①径直 一狼径去;②处罚 陟罚臧否
1. (2分)荆台乃吾地也/有地而游之/子何为绝我游乎。
【解析】句中“也”作为判断句的标志,可在其后断开;“子”在这里是人称代词,作为句子主语,指代司马子綦,可在其前断开。据此断句即可。
2. (3分)D 【解析】A项中的“游”分别为“游玩”/“交往”;B项中的“乐”分别为“快乐”/“以……为快乐”;C项中的“之”分别为“代词,代指司马子綦”/“定语后置的标志”;D项中的“引”均为“拉,牵拉”。故选D项。
3. (6分)(1)微臣听说,身为臣子而效忠他的君王的人,高官厚禄都不够赏赐给他。
(2)想要禁止后代(游玩荆台)很容易,到大王驾崩之时,在荆台建造陵墓。
4. (3分)D 【解析】D项中“前后呼应”描述不当,选文前面并没有相应体现,故选D。
5. (2分)司马子綦直接言明游玩荆台造成的不利后果,因此劝谏失败,并未成功阻止楚昭王;而令尹子西采用委婉的方式,并用自身和司马子綦对比,从而成功劝谏楚昭王。
【参考译文】
楚昭王想到荆台游玩,司马子綦进谏道:“(如果去)荆台游玩,左边有洞庭湖,右边有彭蠡湖;南边可以望到猎山,台下挨着方淮。这种游玩的快乐让人忽略年华老去并且忘记死亡,游玩的君王全都因此使自己的国家灭亡,希望大王不要前往(那里)游玩啊。”楚昭王说:“荆台是我的领地,拥有领地并且游玩那里(很平常),你为什么阻止我游玩呢?”生气地呵斥退了司马子綦。当时令尹子西,驾着四匹马拉的可以乘坐的小车,径直(走到)楚昭王(面前)说:“今天荆台游玩(的行程),不能不去观赏啊。”楚昭王上车拍着他的背说:“此次荆台游玩(的行程),我与先生共同赏乐。”马行走了十里路后,令尹子西牵拉辔头使马车停下来说:“微臣不敢下车,有话想对您说,不知大王能不能听一听呢?”楚昭王说:“只管说吧。”令尹子西说:“微臣听说,身为臣子而效忠他的君王的人,高官厚禄都不够赏赐给他;身为臣子却对君王阿谀奉承的人,再残酷的刑罚也不足以诛杀他。如果司马子綦这样的人是效忠君王的,如果微臣这样的人是对大王阿谀奉承的;希望大王杀死微臣,处罚微臣的家,用来赏赐司马子綦。”楚昭王说:“如果我能够停止(这种游玩的行为),听从你的话,也只不过能够禁止我游玩罢了,后代游玩荆台,没有竭尽的时候,怎么办呢?”令尹子西说:“想要禁止后代(游玩荆台)很容易,到大王驾崩之时,在荆台建造陵墓;(好像)从来没有拿着管弦之类的乐器在先父之墓上游玩的子民吧。”于是楚昭王驾车返回,再也不去荆台游玩了,命令停止先前建立的制度。孔子在鲁国听说后说:“真好啊!令尹子西,在十里之前劝谏昭王,而给后世作表率(成为后世的标准)啊。”
七、(18分)【课外助读迁移】 明察 察纳雅言
1. (2分)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
【解析】“国一日被攻”是一个完整的短句,可在“攻”后断开;“虽”作为表示转折的词语,引领“虽欲事秦”这个短语,可在“秦”后断开。据此断句即可。
2. (3分)B 【解析】A项中的“负”分别为“背”/“凭借”;B项中的“闻”均为“听说”;C项中的“胜”分别为“战胜”/“美好”;D项中的“熟”分别为“仔细”/“熟练”。故选B项。
3. (6分)(1)四次战争以后,赵国损失几十万大军,只留下了一个邯郸。
(2)今天有幸得到贵客的赐教,寡人愿意奉国家来侍奉秦国。
4. (3分)C 【解析】C项张仪列举韩魏赵三国割地、朝贡秦国的事实,是希望齐宣王认清形势,及早醒悟,不是希望齐宣王能勇于战胜秦国。故选C项。
5. (4分)(1)然而替大王出谋划策的人,都在谈论眼前一时的安定,却不考虑齐国长远的利益。
(2)即使有一百个秦国,也不能奈何齐国。
【参考译文】
张仪为了秦国的连横策略,(到齐国)游说齐宣王说:“天下的强国没有能超过齐国的,大臣和宗亲都殷实众多富足安乐,这没有哪个国家能超过齐国的。然而替大王出谋划策的人,都在谈论眼前一时的安定,却不考虑齐国长远的利益。主张合纵的人来游说大王,必定说齐国是一个西面有强大的赵国,南面有韩国和魏国,背(靠)大海的国家,土地辽阔,百姓众多,军队强大战士勇猛。即使有一百个秦国,也不能奈何齐国!大王只是看到了他们所说的那些,却没有明察事情的实质所在。
“主张合纵的人都互相结党,没有认为合纵的策略不好的。臣听说,齐鲁交战三次,鲁国(三战)三胜,可是鲁国已陷入危急,最后竟灭亡。虽然有战胜的名声,实际却陷于危亡的命运,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齐国大而鲁国小。现在赵国跟秦国相比,就如同齐国跟鲁国。秦、赵战于漳水之上,两次交战都是赵国战胜秦国;又在番吾山交战,两次交战都是赵国战胜了秦国。四次战争以后,赵国损失几十万大军,只留下了一个邯郸。虽然有战胜秦国的名声,可是赵国却因此而衰弱!这是什么缘故呢?还是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啊。如今秦、楚互通婚姻,两国结为兄弟之邦;韩国献宜阳给秦国,魏国献河外给秦国,而赵国更到秦邑渑池给秦国朝贡,并且割让河间地方来侍奉秦国。假如大王不侍奉秦国,秦国就会驱使韩、魏攻打齐国南部,然后还将全部征调赵国之兵渡过河关,长驱直入向搏关进攻,临淄、即墨并非大王的领地。国家一天就被攻打下来,即使再想侍奉秦国,不能够实现了。因此希望大王仔细(考虑)计策。”齐宣王说:“齐国地处边远偏僻的地方,而且东临大海,不曾考虑过国家的长远利益。今天有幸得到贵客的赐教,寡人愿意奉国家来侍奉秦国。”于是齐国割让出产鱼盐的土地方圆三百里给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