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9张PPT)
教材课内文言文知识整合
线索1 同主题文言文比较整合
1
线索2 同作者文言文比较整合
2
线索3 同形象文言文比较整合
3
线索4 文言文关键词比较整合
4
线索5 同手法文言文比较整合
5
线索6 同文体文言文比较整合
6
类别 篇目 具体分析(内容、表达方式)
智 慧 人 生 《狼》 以记叙为主,前半部分写屠户与狼相斗的故事,环环相扣,紧张曲折;后半部分点明故事主题,说明狼无论多么狡猾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被人的勇敢和智慧所战胜。
《穿井得一人》 以记叙为主,通过讲述丁家打井后,省了一个劳动力被讹传为丁家打井挖出一个人的寓言故事,启示我们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一、为人处世
线索1 同主题文言文比较整合
类别 篇目 具体分析(内容、表达方式)
智 慧 人 生 《杞人忧天》 以记叙为主,通过讲述一个杞国人,无端地担心天崩地陷,自己无处可居,于是寝食难安,讽刺那种害怕不可能发生的灾祸、徒然自扰的庸人。
智慧 人生 《河中石兽》 以记叙为主,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先写石兽落水,再写讲学家和老河兵的分析,最后得出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类别 篇目 具体分析(内容、表达方式)
智慧 人生 《卖油翁》 以记叙为主,开篇介绍了陈尧咨的出众才能和狂傲个性,后记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善射的不以为然,并以自己的“倒油绝活”讽喻因善射而自负的陈尧咨,说明精湛的技艺无非是反复练习的结果,没什么值得夸耀的。
处世 之道 《陈太丘与 友期行》 以记叙为主,先交代事件的起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然后记叙故事的发展和高潮,通过元方和友人的对话,突出友人的无信和无礼,说明为人处世应该讲理守信。
类别 篇目 具体分析(内容、表达方式)
处世 之道 《愚公移山》 以记叙为主,先交代故事背景,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接着写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张随即开始行动,而后讲述了河曲智叟阻止移山但被驳斥的情节,最后写“操蛇之神”的恐惧心理和天帝被愚公感动,山最终被移走,使愚公的形象顿时变得高大起来。
二、劝说进谏
篇目 具体分析 相同点 (都有劝说的目的) 不同点(内容、表达方式)
《诫子书》 诸葛亮以书信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主要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论述修身治家,强调淡泊宁静的价值。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严谨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
篇目 具体分析 相同点(都有劝说的目的) 不同点(内容、表达方式)
《孙权劝学》 孙权用自己的状况和吕蒙的状况做对比来反驳吕蒙的推辞之言,劝勉他学习。 主要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以对话的形式,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的两个片段。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通过讲述自己年轻时艰苦求学的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刻苦读书,将来才能有所成就。 赠序,以记叙为主,谈及博览群书、勤奋学习、专心刻苦、尊师重教的重要性。
篇目 具体分析 相同点(都有劝说的目的) 不同点
(内容、表达方式)
《出师表》 诸葛亮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刘备的遗志,广开言路,亲贤远佞,还表现了自己对蜀汉的忠诚和北定中原的坚定意志。 主要采用议论为主,议论、记叙、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写出了治国之道,展现出了诸葛亮独有的人格魅力。
篇目 具体分析 相同点(都有劝说的目的) 不同点(内容、表达方式)
《邹忌讽 齐王纳谏》 邹忌从自身经历联想到国家,使用类比的方式劝谏君主纳谏,使齐威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 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叙述清晰;运用心理、语言描写塑造人物,以议论“王之蔽甚矣”点明文章中心。
篇目 具体分析 相同点 不同点(写作手法)
《〈论语〉 十二章》 通过道理或事例让人思考学习的方法、态度。 以语录体形式阐明道理,亲切、真实又有节奏感;同时在语录体的语句中运用比喻、对比、顶真等手法。
《孙权劝学》 以对话形式,通过语言描写,表现出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虽有嘉肴》 以比喻论证引出话题,以“嘉肴”“至道”类比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
三、读书学习
篇目 具体分析 相同点 不同点(写作手法)
《送东阳 马生序》 通过道理或事例让人思考学习的方法、态度。 本文多用对比手法突出事物的不同方面,鲜明而有说服力。如“乡之先达”的倨傲粗暴,与作者的谦卑恭敬形成对比,突出作者一心向学、不怕羞辱的学习态度;“同舍生”的豪华装束,与作者的“缊袍敝衣”形成对比,突出作者内心的充实和强大;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与作者求学的种种艰辛形成对比,突出专心学习的重要性。
篇目 具体分析 相同点 (都表达了治国的思想) 不同点
(写作手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论证了忧患意识对治国的重要性。 主要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运用论证说理,从个人成长谈到治理国家,使用道理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对中心论点进行证明。
四、治国理政
篇目 具体分析 相同点 (都表达了治国的思想) 不同点
(写作手法)
《曹刿论战》 说明了取信于民对国家的重要性。 主要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详写论战过程,略写作战过程,在叙述中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
篇目 具体分析 相同点 (都表达了治国的思想) 不同点
(写作手法)
《出师表》 直接提出三条治国主张: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主要采用以议论为主,记叙、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先陈述蜀汉面临的利弊条件,然后提出三条建议;接着追述先帝知遇之恩及自己以身许国的经历,表达自己对先帝和后主的忠心;最后表明出师条件成熟,阐明自己、群臣、后主各自的责任。
篇目 具体分析 相同点 (都表达了治国的思想) 不同点
(写作手法)
《邹忌讽 齐王纳谏》 通过曲折动人的故事说明了广开言路对治国的重要性。 ①采用“三叠排比”的结构方式,“三问”“三答”“三思”“三比”“三赏”“三变”,形成前后呼应、上下对照、层层推进的结构,同时句式给人以错落有致、朗朗上口之感。②邹忌以自身经历设喻,再类比到国事上,巧妙地劝谏君王。
篇目 具体分析 整体特点 语言特点 写作思路 思想感情
《答谢中书书》 1.均以精炼的文字描绘了或优美或雄壮,或空灵或清新的山水景物。 2.都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 1.带有骈文的特点,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 2.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 3.多用寻常词汇,浅显易懂。但为了形式的整齐,选词用字颇多斟酌。 以感慨发端,为总起;接下来具体描绘景物,写总体风貌,写四时、朝夕景物之不同,层次清晰;最后,以赞美和感慨收束。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五、山水小品
篇目 具体分析 整体特点 语言特点 写作思路 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 1.均以精炼的文字描绘了或优美或雄壮,或空灵或清新的山水景物。 2.都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 自然成文,涉笔成趣,不事雕饰,天然中见真章。以散句为主,四言至十言均有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 如一篇短小的日记,有时间、地点、人物,先叙事,再写景,最后以议论点题。 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篇目 具体分析 整体特点 语言特点 写作思路 思想感情
《三峡》 1.均以精炼的文字描绘了或优美或雄壮,或空灵或清新的山水景物。 2.都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 语言简练、生动。只有155字,却写出了七百里三峡的万千气象。 先写概貌,强调三峡之雄伟; 次写四季景象,先是写夏水襄陵之峻急雄壮,再是写春冬与秋天,转峻急为沉静。 表达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篇目 具体分析 整体特点 语言特点 写作思路 思想感情
《与朱 元思书》 1.均以精炼的文字描绘了或优美或雄壮,或空灵或清新的山水景物。 2.都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 本文是一篇骈体文,以四字句为主,间或使用了五字句和六字句。 先总说山水之美,再分别写“异水”“奇山”。 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审美情趣。
篇目 具体分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首先一连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据此事实,孟子认为,一方面,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另一个方面,孟子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实力相近之国的并存、威慑,没有外部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由此自然导出文章的中心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孟子》
线索2 同作者文言文比较整合
篇目 具体分析
《鱼我所欲也》 文章从“生亦我所欲”开始,转入对论点的分析和论证。作者分别从“所欲”“所恶”两方面正反论述:所欲莫过于生,所恶莫过于死,这是一切生命的共同趋向,是自然属性。但是,人类除了自然属性外,还有道德属性,于是就有了不苟活、不避死的抉择。最后以举例作结,完善了自己的“义利之辨”。
篇目 具体分析
《富贵不能淫》 文章先对景春的观点进行反驳,并以事实论证提出大丈夫不应该以顺从为准则,再以道理论证从人的行为、态度、修养等方面进一步摆明关于“大丈夫”的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文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例子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篇目 具体分析
孟子议论文的语言风格: (1)大量使用排比句。如《鱼我所欲也》中的“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连用三个排比句以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头连举六个事例构成排比,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富贵不能淫》中“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采取排比的形式,义正词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实质。结尾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形成排比,气势磅礴,铿锵有力,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篇目 具体分析
(2)善用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是根据生活常理设计的。如《鱼我所欲也》中举的“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例子。这样既使所讲的道理易于被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篇目 具体分析
(3)运用对比论证。如《鱼我所欲也》中举例论证“舍生取义”的观点。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论证,通过对比行道之人、乞人和见利忘义之人的行为,论证了人保有“本心”的重要性。《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天时”与“地利”的比较、“地利”与“人和”的比较,由此得出“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条件”的结论。 篇目 具体分析
《诫子书》 本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出来他是一位品格高尚、才学渊博的父亲,诸葛亮深知物力维艰,所以一生俭朴,为官清廉,“俭以养德”是他人生智慧的总结。
《出师表》 本文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呈给后主的一篇表文,从文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知恩图报、深谙治国之道、有政治远见的能人。他将忠君复国与忧国忧民、匡扶蜀汉的责任感紧密相连,谨言慎行、努力实现政治理想与自我价值。
二、诸葛亮
篇目 具体分析
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修身克己,才学渊博,为官清廉,忠君爱国,有责任心。 篇目 具体分析 庄子的散文特点
《北冥有鱼》 本文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一幅大鲲变为大鹏,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从北海飞往南海的壮丽图景。 夹叙夹议。节节叙事、节节议论,议论方式灵活多变,以寓言故事说理。想象雄奇瑰丽、气势磅礴,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充满诗意。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本文讲述庄子与惠子这两位辩论高手,同游于濠水的一座桥梁之上,俯看鲦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因而引起联想,展开了一场人能否知鱼之乐的辩论。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在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到愉悦。 三、庄子
人物形象 篇目 具体分析
君 《孙权劝学》 孙权:直言不讳,赏识人才,能发现别人的潜力并善于开发,是个贤明的君
《曹刿论战》 鲁庄公:政治上见识浅薄,军事上急躁、冒进;但也能够礼贤下士、知人善任、虚怀若谷、谦虚好学。
《邹忌讽齐王纳谏》 齐威王:虚心纳谏,修明政治,有革除弊政的决心。
线索3 同形象文言文比较整合
人物形象 篇目 具体分析
臣 《周亚夫军细柳》 周亚夫:治军严明、恪尽职守、刚正不阿,是凛然不可犯的“真将军”。
《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有胆有识、英勇无畏、应对自如,为维护国土不畏强秦,敢于斗争。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敢于直言进谏,有勇有谋,善于思考,能明辨是非,不被谗言蒙蔽,并能从中悟出道理,讽谏方法得当,条理清晰。
人物形象 篇目 具体分析
臣 《出师表》 诸葛亮:忠君爱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谙治国之道,颇具政治远见;忧国忧民,有责任感;知恩图报,信守诺言。
少年 《咏雪》 谢道韫:想象力丰富,聪慧少女。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元方:说话有理有据,有礼有节,睿智。
青年 《曹刿论战》 曹刿:有满腔的爱国热情;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卓越的军事才能。
人物形象 篇目 具体分析
青年 《卖油翁》 陈尧咨:恃才傲物、通达爽快。
《河中石兽》 僧人:考虑不周,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
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据理臆断。
人物形象 篇目 具体分析
老人 《卖油翁》 卖油翁:技艺高超、谦虚低调、睿智的老者。
《河中石兽》 老河兵:经验丰富、实事求是。
《愚公移山》 愚公:有顽强的毅力,对未来抱有美好的憧憬,并能为之执着地奋斗。
智叟:自作聪明,目光短浅,好为人师。
篇目 具体分析
《咏雪》 “公大笑乐”一方面体现了谢安与子侄辈亲密无间的感情和把玩诗句的雅兴。另一方面,从谢安“大笑乐”的反应看,可知他更倾向于将纷扬的白雪比作“柳絮因风起”。
《卖油翁》 “康肃笑而遣之”,陈尧咨的“笑”中有会意,有尴尬,也有解嘲,“笑”和“遣”也表现出他爽快的一面。
线索4 文言文关键词比较整合
一、笑
篇目 具体分析
《河中石兽》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他“笑”的对象是寺僧,是在嘲笑他“不能究物理”。
2.“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他“笑”的对象是讲学家,嘲笑他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
《愚公移山》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智叟的“笑”体现了他对愚公的轻视、嘲讽。
篇目 具体分析
《〈论语〉十二章》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作者把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探索为人的道理作为快乐。
2.“回也不改其乐”,孔子欣赏颜回能忍住贫困,不改变自己的乐趣,这是安贫乐道的君子内心的快乐。
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者认为“乐之”才能全身心投入其中。
4.“乐亦在其中矣”说明仁者、君子宁愿贫贱也要坚守“义”,在贫困艰苦的情况下照样可以很快乐。
二、乐
篇目 具体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在“解衣欲睡”时,看见“月色入户”动人游兴,“乐”由此而来。“欣然起行”,同张怀民一起赏月。月下的美景,同游的闲适,让作者忘却烦恼,感受生活之美。
《小石潭记》 由“隔篁竹”听到琤琮作响的水声引起内心之“乐”,此时作者的内心是愉悦的;当看到清潭中的游鱼时,作者从自然界中得到充分的慰藉。
篇目 具体分析
《醉翁亭记》 《岳阳楼记》 1.相同点:触景生情,都体现了作者心系天下,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的思想。
2.不同点:范仲淹的“乐”是心忧天下的先忧后乐,立意深远;欧阳修的“乐”是既知禽鸟之乐,又乐游人之乐。
篇目 具体分析
《小石潭记》 作者以珮环之音来写水声,玉石相击,其音清越,而且还能以水声烘托山林中的幽僻静谧,再以山林的静寂来映衬水声的清朗,二者交互起来,带给人美妙的感受。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表现水的特征。“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正面直言潭水清澈;“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侧面写出水的清澈透明。
《岳阳楼记》 “衔远山,吞长江”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的大观胜览。一“衔”一“吞”,气势磅礴;“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水波壮阔。
三、水
篇目 具体分析
《答谢中书书》 “清流见底”表现出水的清澈透明。
《三峡》 “夏水襄陵”四字写出水势之大;“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衬托出水势之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乘奔马、御风飞行作比,更表现出江水一泻千里的气势。
篇目 具体分析
《与朱元思书》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连倏忽往来的游鱼、细小的石块,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证明江水的清澈。这是俯视。“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水的动态,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江水急速奔涌的状态。这是平视。
篇目 具体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互相映衬,用比拟、比喻的修辞手法渲染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岳阳楼记》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写湖上烟雾消散,明月朗照;“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写月映湖水,金色玉光。借月光营造了夜间岳阳楼晴朗静谧的氛围,将作者的心境与景物相呼应。
四、月
篇目 具体分析
《小石潭记》 “皆若空游无所依”运用侧面描写,衬托出潭水的清澈纯净,“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水中游鱼或动或静,精灵可爱;通过游鱼衬托出了潭水的清澈。
《岳阳楼记》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正面写飞鸟和游鱼的欢快,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轻松惬意的美景。
《答谢中书书》 “沉鳞竞跃”突出鱼的动态。
五、鱼
篇目 具体分析
《醉翁亭记》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突出鱼的美味。
《与朱元思书》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突出江水的清澈。
线索5 同手法文言文比较整合
一、托物言志
篇目 具体分析
《陋室铭》 托陋室言安贫乐道之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并用“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来类比陋室,指出此室可以与古代名贤的居室比美,表达出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篇目 具体分析
《爱莲说》 托莲花的高洁、风度表达不追名逐利的高尚志趣:文章通过牡丹和菊的衬托,写出了莲的风度、气节,表达作者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马说》 借千里马遭受屈辱,慨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和任用人才,致使人才被埋没。
篇目 具体分析
《陋室铭》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表达自己的高尚情操,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
《虽有嘉肴》 作者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类比,继而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最后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得出中心观点“教学相长”。
二、类比
篇目 具体分析
《鱼我所欲也》 作者以鱼和熊掌作类比,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自然地提出“舍生而取义”的论点。
篇目 具体分析
《河中石兽》 僧人、讲学家、老河兵对待石兽问题的反应和解决的方案进行对比,突出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项因素,看透事物的本质,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
《曹刿论战》 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
三、对比
篇目 具体分析
《送东阳马生序》 “乡之先达”的倨傲粗暴、“同舍生”的豪华装束、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与作者的谦卑恭敬、“缊袍敝衣”、求学的种种艰辛形成对比,突出作者一心向学、不怕羞辱的学习态度,内心的充实和强大以及专心学习的重要性。
《出师表》 先汉兴隆与后汉倾颓进行对比,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
篇目 具体分析 《答谢中书书》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动静结合,描绘出山川的秀美与生机盎然。
《醉翁亭记》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动静结合,既写出了静谧树林的枝繁叶茂,又写出了鸟儿的欢脱,给人一种生动、活泼的感觉。
四、动静结合
篇目 具体分析 《小石潭记》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水中游鱼或动或静,精灵可爱,同时也通过游鱼写出了潭水的清澈。
线索6 同文体文言文比较整合
文体 具体分析 篇目 体裁特点 表现手法及语言特点 思想感情
记 《桃花 源记》 借游记之体讲述虚构故事,表达社会理想,与真正的游记不是一回事。 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战争的理想社会。 表达了作者对现实黑暗社会的厌恶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文体 具体分析 篇目 体裁特点 表现手法及语言特点 思想感情
记 《小石 潭记》 典型的游记,在记述沿途及小石潭上所见的同时,更多地抒发作者的情感。 ①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写出水的清澈。 ②动静结合,描写鱼儿的活泼与自由。 抒发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文体 具体分析 篇目 体裁特点 表现手法及语言特点 思想感情
记 《醉翁 亭记》 为亭台楼阁记,突破了之前狭隘的杂记范畴,融入了更多议论、抒情的成分;同时,由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山水单纯的描写,转为寄托更为深厚的情感。 大量虚词的使用,舒缓了语气,增加了委婉、悠扬的韵致。大量对偶词句的使用,也增强 了音乐效果,具有珠圆 玉润、珠联璧合的美感。 表达了作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广阔胸怀和“先忧后乐”的政治抱负。
文体 具体分析 篇目 体裁特点 表现手法及语言特点 思想感情
记 《岳阳楼记》 为亭台楼阁记,突破了之前狭隘的杂记范畴,融入了更多议论、抒情的成分;同时,由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山水单纯的描写,转为寄托更为深厚的情感。 大量语句押韵,增强了音乐感;大量同义词、反义词、双声词、叠韵词的使用,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文体 具体分析 篇目 体裁特点 表现手法及语言特点 思想感情
书 《诫 子书》 书信。如手书、家书等,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可以抒情,可以写景(《答谢中书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诫子书》),也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 ①求“真”,说真话,用真情。 ②尚“简”,文字简洁,形式简朴。③用“比”,运用对比手法,表明去就取舍。 这是一篇富含道德劝喻意味的家书,展现父亲对儿子的期许。
文体 具体分析 篇目 体裁特点 表现手法及语言特点 思想感情
书 《答谢中书书》 书信。如手书、家书等,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可以抒情,可以写景(《答谢中书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诫子书》),也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 ①带有骈文的特点,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②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③多用寻常词汇,浅显易懂。但为了形式的整齐,选词用字颇多斟酌。 展现山水美景,表达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及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文体 具体分析 篇目 体裁特点 表现手法及语言特点 思想感情
书 《与朱 元思书》 书信。如手书、家书等,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可以抒情,可以写景(《答谢中书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诫子书》),也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 通过多角度观察(俯视、仰视、远观、近察)、多感官体验(听觉、视觉)以及多手法描绘(比喻、夸张、对偶、拟人,动静结合,光影变化)的结合,将自然之景生动地呈现了出来。 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机活力的富春山水图。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