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贵州省贵阳市中考生物考前最后一卷(原卷版+解析版) (贵州贵阳卷)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贵州省贵阳市中考生物考前最后一卷(原卷版+解析版) (贵州贵阳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5-15 10:08:46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考前最后一卷(贵阳卷)
生物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6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24分)
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肉毒杆菌分泌的肉毒杆菌素可以阻断运动神经与肌肉之间的信息传递,使肌肉麻痹而达到减少皱纹的美容效果,浙江义乌航空口岸自开通以来,截获多批肉毒杆菌化妆品,肉毒杆菌和霉菌相比,下面是它们的共同特征的是(  )
A.都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B.都无细胞壁
C.都是单细胞生物 D.都靠孢子进行繁殖
2.生物圈是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圈中有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B.生物圈仅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C.爱护生物,保护生物圈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和行为准则
D.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3.小林同学用带有芽眼的马铃薯丝块茎繁育出新植株。下列与此繁殖方式不同的是(  )
A.用月季花的枝条进行扦插 B.冬小麦通过播种长出新植株
C.用草莓茎尖进行组织培养 D.仙人掌上嫁接蟹爪兰
4.学习完“从种到界”这节课,小林在学案上完成了笔记(如图),并总结了4条知识点,其中错误的是(  )
A.属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B.图中与白皮松亲缘关系最近的是乔松
C.分类等级越大,包含物种的数量越多 D.分类等级越小,生物之间的共同特征越多
5.如图是小刚设计的生态瓶,若要使此生态瓶能较长时间维持平衡,下列改进措施合理的是(  )
A.加入无菌水 B.放在阳光下
C.大量增加小鱼的数量 D.大量增加水草的数量
6.学习了小肠结构后,某同学自选材料制作了小肠壁结构模型。他将一张纸折叠出皱褶模拟小肠内壁,另一张纸模拟小肠外壁,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皱褶模拟了小肠的皱襞 B.皱襞增大了小肠的长度
C.皱襞增大了小肠的吸收面积 D.此模型未能模拟出小肠绒毛
7.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是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图甲是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涂片的视野,图乙是血液的分层现象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的①细胞对应图乙中的⑥细胞
B.若某人体内有炎症,明显增多的细胞是图甲中②
C.图乙中⑤为淡黄色液体,它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D.将A型血输给O型血患者,⑦中细胞会凝集成团
8.“闻鸡起舞”讲的是古人黎明听到鸡叫,就拔剑练武,常用来比喻奋发向上、坚持不懈的精神。古人受到鸡鸣声刺激而产生的听觉的位置是(  )
A.大脑皮层 B.耳蜗 C.听神经 D.鼓膜
9.生物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仓鼠逃生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仓鼠快速找到玻璃台从而逃生的行为是受遗传物质所决定的
B.不同仓鼠的学习能力相同
C.学习行为有利于仓鼠更好地适应环境
D.随着逃生次数的增加,仓鼠的逃生时间一定在缩短
10.昆虫的两种变态发育方式的全过程可以分别用如图的部分内容表示,已知D为卵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蜻蜓的不完全变态发育过程可以表示为A→B→C
B.若用此图表示蜜蜂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则B为蛹期,C为幼虫期
C.若用此图表示蝗虫的发育过程,则C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D.若用此图表示家蚕的发育过程,为了提高蚕丝产量,应设法延长C时期
11.关于“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选择尾鳍作为观察的部位,是因为尾鳍有薄而透明的特点,适于在显微镜下观察
B.用湿棉絮包住小鱼的头部和躯干部,是为了保持鱼体湿润并维持呼吸
C.可判断③号血管是毛细血管
D.可判断血液流动速度最快的血管是①号血管
12.如图是在救护伤员时,医护人员所用的一些急救措施。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在进行急救前,应先保证病人呼吸道畅通
B.心肺复苏顺序是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
C.图乙b处出血,呈暗红色,缓慢连续流出,按a位置止血
D.在甲图和乙图抢救结束后,要立即打120电话呼救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36分)
二.解答题(共4小题)
13.(7分)萝卜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和多种维生素,素有“小人参”的美称。小明用不同的镜头组合在显微镜下观察了萝卜叶肉细胞结构,并与动物细胞进行了比较(如图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1)若要在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萝卜叶肉细胞数量最多,小明应选用图一中    (填序号)两个镜头观察。
(2)为了能看清萝卜叶肉细胞的液泡,小明稍微调暗了视野。他调节的是图二中显微镜的结构    (填字母)。
(3)据图三可知,小明观察到的萝卜叶肉细胞是图中的    (选填“A”或“B”)细胞。
(4)小明联想到萝卜菜叶在沸水中会让水呈绿色,他猜想是因为高温破坏了图三中的    (填数字),使其丧失了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5)小明很喜欢吃糖醋萝卜皮。萝卜皮在腌制过程中会流出大量的水分,这些水分主要来自细胞结构中的    (填名称)。
14.(11分)成都政府积极响应粮食安全国家战略,严守耕地红线,筑牢良田基础,在环城生态区十万亩农田上种植了油菜、小麦等作物,并通过智能数据收集系统进行气象监测、实时监控、溯源、病虫害防治、土壤墒情等情况监测,实现科学化、智能化种植,打造都市农业新模式。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三万亩赏食兼用的彩色油菜田。图1中A、B、C分别表示发生在油菜植物体内的三个重要生理过程;图2表示油菜果实结构图;图3表示油菜总产量和种植密度之间的关系。请据图分析回答:
(1)环城生态区的油菜花田里分布着土壤墒情检测仪、水质检测仪等智慧设施,这些仪器的数据传输到远处的水肥一体化泵房智能系统分析处理,通过埋在土里粗粗细细的管道定时给油菜浇水,并将提前配比好的肥料施入田间,提供其生长所需的水和    。肥料配比时往往需要进行稀释,这是因为    ,水的吸收和运输由图1中的    (填图中标号)提供动力。
(2)三至四月是油菜开花的季节,花期持续一月,极具观赏性。当油菜花发育成熟时,经过传粉和受精过程后,所结果实如图2所示,①是由油菜花中的    发育而来。
(3)彩色油菜不仅观赏价值高,其种子营养丰富,富含油脂等。油菜主要由    (填器官名称)进行    (填生理活动名称)制造有机物,并通过   (“导管”/“筛管”)运输到种子中储存。
(4)研究人员通过真实数据分析得出油菜总产量和种植密度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据图分析,为了提高产量,种植油菜要    。请你从光合作用角度简要说明选择该措施的理由:   。
15.(10分)已知鼠的黑色与白色是一对相对性状,图一为鼠的毛色的遗传图解,鼠的黑色与白色受一对等位基因(相关基因用A、a表示)控制。图二是鼠的染色体的组成图解。
(1)基因是包含    的DNA片段。如图二所示,染色体由③和    构成。
(2)鼠的体色的遗传遵循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如图一,一对黑色豚鼠(1和2、4和5)生了一只黑色和一只白色共两只小豚鼠,说明出现了性状分离,则    为显性。7号的基因型可能是  。
(3)黄鼠的体色也有深色与浅色之分,如果黄鼠的体色与环境差异较大,很容易被天敌捕食,有研究人员调查了不同环境区域内黄鼠的数量,结果如图所示。
①由图可知,浅色岩区的浅色黄鼠数量多于深色岩区,该现象说明在浅色岩区浅色属于    (有利/不利)变异。不同岩区生活着不同颜色的黄鼠,这是生物对环境的    现象。
②上述事实说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  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的进化。
③图2表示科学家发现的未被破坏的沉积岩石层示意图。由图2可知,第   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结构较复杂。
16.(8分)某兴趣小组以酵母菌为材料,探究温度对酵母菌呼吸作用的影响。
实验步骤:①取两组如图所示的装置,分别编号为甲、乙。
②向甲、乙两装置的A瓶中分别加入20mL酵母菌培养液,再向装置甲的B瓶中加入20mL澄清石灰水,向装置乙的B瓶中加入20mL_____。(注:A瓶中都预留了足够的空气)
③将装置甲放于5℃左右条件下培养,装置乙放于25℃左右条件下培养,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
④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澄清石灰水的浑浊程度。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1)依据题目信息可知,该实验作出的假设是    。
(2)该实验的原理是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石灰水越浑浊,说明酵母菌释放的二氧化碳量
越    (填“多”或“少”),呼吸作用越    (填“强”或“弱”)。
(3)该实验的变量为  。
(4)该实验设置乙组进行对照。步骤②中,应向装置乙的B瓶中加入20mL    。
(5)根据所学知识预测实验结果:装置   (填“甲”或“乙”)中澄清石灰水的浑浊程度不明显,另一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明显浑浊。2024年中考考前最后一卷(贵阳卷)
生物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6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24分)
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肉毒杆菌分泌的肉毒杆菌素可以阻断运动神经与肌肉之间的信息传递,使肌肉麻痹而达到减少皱纹的美容效果,浙江义乌航空口岸自开通以来,截获多批肉毒杆菌化妆品,肉毒杆菌和霉菌相比,下面是它们的共同特征的是(  )
A.都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B.都无细胞壁
C.都是单细胞生物
D.都靠孢子进行繁殖
【答案】A
【分析】细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解析】A、肉毒杆菌为细菌,和霉菌相比较,都没有叶绿体,都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A正确。
B、肉毒杆菌和霉菌都有细胞壁,B错误。
C、肉毒杆菌是单细胞生物,大多数霉菌是多细胞生物,C错误。
D、细菌是靠分裂进行生殖的,真菌靠孢子来繁殖后代,D错误。
2.生物圈是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圈中有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B.生物圈仅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C.爱护生物,保护生物圈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和行为准则
D.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答案】B
【分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解析】A、生物圈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正确;
B、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错误;
C、生物圈是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爱护生物,保护生物圈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和行为准则,正确;
D、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正确。
3.小林同学用带有芽眼的马铃薯丝块茎繁育出新植株。下列与此繁殖方式不同的是(  )
A.用月季花的枝条进行扦插
B.冬小麦通过播种长出新植株
C.用草莓茎尖进行组织培养
D.仙人掌上嫁接蟹爪兰
【答案】B
【分析】有性生殖是指: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如利用种子繁殖后代;
无性生殖是指: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如植物的扦插、嫁接、压条、组织培养等。
【解析】用带有芽眼的马铃薯块茎繁育出新植株,属于无性生殖;
A.扦插月季的枝条进行繁殖,属于无性生殖,A不符合题意;
B.利用冬小麦进行播种,属于有性生殖,B符合题意;
C.草莓的茎尖进行组织培养,属于无性生殖,C不符合题意;
D.蟹爪兰嫁接到仙人掌上,属于无性生殖,D不符合题意。
4.学习完“从种到界”这节课,小林在学案上完成了笔记(如图),并总结了4条知识点,其中错误的是(  )
A.属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B.图中与白皮松亲缘关系最近的是乔松
C.分类等级越大,包含物种的数量越多
D.分类等级越小,生物之间的共同特征越多
【分析】生物分类单位(从大到小):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种类越来越少,共同特征越来越多,亲缘关系越来越近。“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解析】A、“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A错误。
B、白皮松和乔松均属于松属,图中与白皮松亲缘关系最近的是乔松。B正确。
C、生物分类中,分类等级越大,所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C正确。
D、生物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生物间的亲缘关系越近。D正确。
故选:A。
【点评】关键是熟记生物的分类单位等级,明确种是最基本的单位。
5.如图是小刚设计的生态瓶,若要使此生态瓶能较长时间维持平衡,下列改进措施合理的是(  )
A.加入无菌水 B.放在阳光下
C.大量增加小鱼的数量 D.大量增加水草的数量
【答案】B
【分析】在一定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其中生物部分主要由生产者(主要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动物)、分解者(主要细菌、真菌)。非生物部分主要有阳光,空气,水等。
【解析】A、生态瓶相当于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水中营腐生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属于分解者,故加入无菌水会导致瓶内缺少分解者,不能较长时间维持平衡,A不符合题意。
B、阳光属于组成生态系统的非生物成分,生态瓶中的水草在光下能进行光合作用,维持瓶内的碳—氧平衡,使生态瓶较长时间维持平衡,B符合题意。
CD、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大量增加小鱼的数量和大量增加水草的数量会使瓶内生态平衡被打破,超过自动调节能力的限度,使生态瓶不能较长时间维持平衡,CD不符合题意。
6.学习了小肠结构后,某同学自选材料制作了小肠壁结构模型。他将一张纸折叠出皱褶模拟小肠内壁,另一张纸模拟小肠外壁,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皱褶模拟了小肠的皱襞
B.皱襞增大了小肠的长度
C.皱襞增大了小肠的吸收面积
D.此模型未能模拟出小肠绒毛
【答案】B
【分析】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特点有:小肠长约6米,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小肠内有胆汁、肠液、胰液等多种消化液。
【解析】ABC、某同学自选材料制作了小肠壁结构模型,皱襞增大了小肠的吸收面积,不是增加小肠的长度。AC正确,B错误。
D、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小肠绒毛生于环形皱襞上,通过观察图形可以看出此模型未能模拟出小肠绒毛。D正确。
7.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是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图甲是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涂片的视野,图乙是血液的分层现象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的①细胞对应图乙中的⑥细胞
B.若某人体内有炎症,明显增多的细胞是图甲中②
C.图乙中⑤为淡黄色液体,它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D.将A型血输给O型血患者,⑦中细胞会凝集成团
【答案】D
【分析】图甲中:①是红细胞,②是血小板,③是白细胞,④是血浆。
图乙中:血液中加入柠檬酸钠溶液后会出现分层现象,因此图中⑤层中的物质是血浆、⑥层中的物质是白细胞和血小板、⑦层中的物质是红细胞;⑥、⑦层的细胞总称为血细胞。
【解析】A、图甲中的①红细胞对应图乙中的⑦层的红细胞,A错误。
B、白细胞有防御疾病的作用,若某人体内有炎症时,③白细胞的数量会明显增多,B错误。
C、图乙中⑤是淡黄色半透明的血浆,主要成分是水,C错误。
D、输血时血型不合,红细胞会凝集成团,阻塞血管,发生危险,因此输血时应该以输同型血为原则。A型血少量输给O型血患者,⑦中的红细胞会凝集成团,D正确。
8.“闻鸡起舞”讲的是古人黎明听到鸡叫,就拔剑练武,常用来比喻奋发向上、坚持不懈的精神。古人受到鸡鸣声刺激而产生的听觉的位置是(  )
A.大脑皮层 B.耳蜗 C.听神经 D.鼓膜
【答案】A
【分析】听觉的形成: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产生振动)→听小骨→耳蜗(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解析】A、听觉是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的,A符合题意。
B、接受声音的听觉感受器在耳蜗内,声音的振动刺激耳蜗产生冲动,B不符合题意。
C、听神经能将耳蜗产生的冲动传到大脑皮层,C不符合题意。
D、鼓膜的作用是产生振动,D不符合题意。
9.生物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仓鼠逃生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仓鼠快速找到玻璃台从而逃生的行为是受遗传物质所决定的
B.不同仓鼠的学习能力相同
C.学习行为有利于仓鼠更好地适应环境
D.随着逃生次数的增加,仓鼠的逃生时间一定在缩短
【答案】C
【分析】仓鼠快速找到玻璃台进而逃生是动物在遗传物质的基础上,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
【解析】A、仓鼠快速找到玻璃台进而逃生是动物在遗传物质的基础上,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A错误。
B、不同仓鼠个体的学习能力不相同,B错误。
C、学习行为是通过环境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仓鼠的学习行为有利于仓鼠更好地适应环境,C正确。
D、通过曲线可知:1号仓鼠第三次逃生时间比第二次逃生时间长,D错误。
10.昆虫的两种变态发育方式的全过程可以分别用如图的部分内容表示,已知D为卵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蜻蜓的不完全变态发育过程可以表示为A→B→C
B.若用此图表示蜜蜂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则B为蛹期,C为幼虫期
C.若用此图表示蝗虫的发育过程,则C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D.若用此图表示家蚕的发育过程,为了提高蚕丝产量,应设法延长C时期
【答案】C
【分析】绝大多数昆虫进行有性生殖、发育成熟后,经过交配产生受精卵,受精卵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可以发育成幼虫和成虫。昆虫的发育为变态发育,分为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两种方式。
【解析】A、蜻蜓的发育方式是不完全变态发育,其过程为D→A→C,A错误;
B、若此图表示蜜蜂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则A为幼虫期,B为蛹期,C为成虫期,B错误;
C、若此图表示蝗虫的发育过程,则C为成虫,具有翅膀,活动范围大,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C正确;
D、若用此图表示家蚕的发育过程,为了提高蚕丝产量,应设法延长A幼虫期,D错误。
11.关于“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选择尾鳍作为观察的部位,是因为尾鳍有薄而透明的特点,适于在显微镜下观察
B.用湿棉絮包住小鱼的头部和躯干部,是为了保持鱼体湿润并维持呼吸
C.可判断③号血管是毛细血管
D.可判断血液流动速度最快的血管是①号血管
【答案】C
【分析】图2中①是动脉、②是毛细血管,③是静脉。
【解析】A、选择尾鳍作为观察的部位,是因为尾鳍有薄而透明的特点,适于在显微镜下观察,便于操作,A正确。
B、小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湿棉絮包住小鱼的头部和躯干部,是为了保持鱼体湿润,并维持呼吸,B正确。
C、在图2中③号血管血液由分支流向主干,因此判断③号血管是静脉,毛细血管是红细胞单行通过的②号血管,C错误。
D、在图2中①号血管血液由主干流向分支,是动脉,因此流动速度最快的血管是①号血管,D正确。
12.如图是在救护伤员时,医护人员所用的一些急救措施。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在进行急救前,应先保证病人呼吸道畅通
B.心肺复苏顺序是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
C.图乙b处出血,呈暗红色,缓慢连续流出,按a位置止血
D.在甲图和乙图抢救结束后,要立即打120电话呼救
【答案】A
【分析】病人在生命遇到意外事故如溺水、触电时,会出现突然停止呼吸的现象,若不及时进行抢救大脑和心脏供氧不足会造成死亡,所以要进行人工呼吸或胸外心脏按压的方法来进行急救。
【解析】A、甲图在进行急救前,应注意先使病人呼吸道畅通,A正确。
B、甲图抢救措施为心肺复苏、其顺序: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B错误。
C、若b处出血时,血液暗红色,缓慢连续流出,应该是静脉出血,应该在远心端止血,即伤口的下方止血,C错误。
D、当人出现意外事故时,我们首先应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正确的实施一定的急救措施,D错误。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36分)
二.解答题(共4小题)
13.(7分)萝卜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和多种维生素,素有“小人参”的美称。小明用不同的镜头组合在显微镜下观察了萝卜叶肉细胞结构,并与动物细胞进行了比较(如图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1)若要在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萝卜叶肉细胞数量最多,小明应选用图一中    (填序号)两个镜头观察。
(2)为了能看清萝卜叶肉细胞的液泡,小明稍微调暗了视野。他调节的是图二中显微镜的结构    (填字母)。
(3)据图三可知,小明观察到的萝卜叶肉细胞是图中的    (选填“A”或“B”)细胞。
(4)小明联想到萝卜菜叶在沸水中会让水呈绿色,他猜想是因为高温破坏了图三中的    (填数字),使其丧失了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5)小明很喜欢吃糖醋萝卜皮。萝卜皮在腌制过程中会流出大量的水分,这些水分主要来自细胞结构中的    (填名称)。
【答案】(1)①④。
(2)c。
(3)A。
(4)②。
(5)液泡。
【分析】观图可知:图一中①②是目镜、③④是物镜;图二a是目镜、b是物镜、c是反光镜、d是粗准焦螺旋、e是细准焦螺旋;图三中①是细胞壁、②是细胞膜、③是叶绿体、④是细胞核、⑤是液泡、⑥是细胞质、⑦是线粒体。
【解析】(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因此使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较多,应选用放大倍数小的目镜和物镜,①②一端无螺纹为目镜,目镜倍数越小,镜头越长;③④有螺纹为物镜,物镜倍数越小,镜头越短,所以,使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萝卜细胞数量最多,应选用图一中的长的目镜①和短的物镜④两个镜头观察。
(2)c反光镜有两个面即平面镜和凹面镜,凹面镜能够聚光,可以使视野变亮,想将视野稍微调暗些,应该使用反光镜的平面镜。
(3)植物细胞内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而动物细胞内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图中A细胞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是植物细胞,B是动物细胞,故A细胞是萝卜叶肉细胞。
(4)细胞膜具有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选择性透过性)。萝卜菜叶在沸水中焯水时呈绿色,是因为高温破坏了萝卜菜叶肉细胞的②细胞膜。
(5)⑤液泡内含细胞液,细胞液中溶解有多种物质。腌制萝卜过程中会流出大量的水分,其中水分主要来自液泡。
14.(11分)成都政府积极响应粮食安全国家战略,严守耕地红线,筑牢良田基础,在环城生态区十万亩农田上种植了油菜、小麦等作物,并通过智能数据收集系统进行气象监测、实时监控、溯源、病虫害防治、土壤墒情等情况监测,实现科学化、智能化种植,打造都市农业新模式。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三万亩赏食兼用的彩色油菜田。图1中A、B、C分别表示发生在油菜植物体内的三个重要生理过程;图2表示油菜果实结构图;图3表示油菜总产量和种植密度之间的关系。请据图分析回答:
(1)环城生态区的油菜花田里分布着土壤墒情检测仪、水质检测仪等智慧设施,这些仪器的数据传输到远处的水肥一体化泵房智能系统分析处理,通过埋在土里粗粗细细的管道定时给油菜浇水,并将提前配比好的肥料施入田间,提供其生长所需的水和    。肥料配比时往往需要进行稀释,这是因为    ,水的吸收和运输由图1中的    (填图中标号)提供动力。
(2)三至四月是油菜开花的季节,花期持续一月,极具观赏性。当油菜花发育成熟时,经过传粉和受精过程后,所结果实如图2所示,①是由油菜花中的    发育而来。
(3)彩色油菜不仅观赏价值高,其种子营养丰富,富含油脂等。油菜主要由    (填器官名称)进行    (填生理活动名称)制造有机物,并通过   (“导管”/“筛管”)运输到种子中储存。
(4)研究人员通过真实数据分析得出油菜总产量和种植密度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据图分析,为了提高产量,种植油菜要    。请你从光合作用角度简要说明选择该措施的理由:   。
【答案】(1)无机盐;肥浓度过大可能会造成烧苗现象;B;
(2)胚珠;
(3)叶;光合作用;筛管;
(4)合理密植;过稀会造成单位面积上光照的浪费,过密则叶片相互遮挡会影响受光面积减弱光合作用,合理密植可以使作物的叶片充分接受光照,实现最有效的利用光能。
【点评】此题 属于综合题,灵活运用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分析】图中A光合作用、B蒸腾作用、C呼吸作用。①种子。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主要取决于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和植物细胞细胞液的浓度的大小,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失水。
【解析】(1)环城生态区的油菜花田里分布着土壤墒情检测仪、水质检测仪等智慧设施,这些仪器的数据传输到远处的水肥一体化泵房智能系统分析处理,通过埋在土里粗粗细细的管道定时给油菜浇水,并将提前配比好的肥料施入田间,肥料里含有大量的无机盐,因此,可以提供其生长所需的水和无机盐。肥料配比时往往需要进行稀释,这是因为肥浓度过大可能会造成烧苗现象。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水的吸收和运输由图1中的B蒸腾作用提供动力。
(2)果实和种子形成过程如图:
①种子是由油菜花中的胚珠发育而来。
(3)叶里含有大量的叶绿体,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因此,油菜主要由叶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通过筛管由上向下运输到种子中储存。
(4)据图分析,为了提高产量,种植油菜要合理密植。苗过稀会造成单位面积上光照的浪费,过密则叶片相互遮挡会影响受光面积减弱光合作用,合理密植可以使作物的叶片充分接受光照,实现最有效的利用光能
15.(10分)已知鼠的黑色与白色是一对相对性状,图一为鼠的毛色的遗传图解,鼠的黑色与白色受一对等位基因(相关基因用A、a表示)控制。图二是鼠的染色体的组成图解。
(1)基因是包含    的DNA片段。如图二所示,染色体由③和    构成。
(2)鼠的体色的遗传遵循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如图一,一对黑色豚鼠(1和2、4和5)生了一只黑色和一只白色共两只小豚鼠,说明出现了性状分离,则    为显性。7号的基因型可能是  。
(3)黄鼠的体色也有深色与浅色之分,如果黄鼠的体色与环境差异较大,很容易被天敌捕食,有研究人员调查了不同环境区域内黄鼠的数量,结果如图所示。
①由图可知,浅色岩区的浅色黄鼠数量多于深色岩区,该现象说明在浅色岩区浅色属于    (有利/不利)变异。不同岩区生活着不同颜色的黄鼠,这是生物对环境的    现象。
②上述事实说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  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的进化。
③图2表示科学家发现的未被破坏的沉积岩石层示意图。由图2可知,第   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结构较复杂。
【分析】(1)生物体的某些性状通常是由成对基因控制的,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亲代的性状是显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的。
(3)图中①染色体、②蛋白质、③DNA。
【解析】(1)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如图二所示,染色体由③DNA和蛋白质构成。
(2)鼠的体色的遗传遵循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如图一,一对黑色豚鼠(1和2、4和5)生了一只黑色和一只白色共两只小豚鼠,说明出现了性状分离,则黑色为显性。4号和5号的基因组成是杂合的,即都是Aa,遗传图为:
7号的基因型可能是AA或Aa。
(3)黄鼠的体色也有深色与浅色之分,如果黄鼠的体色与环境差异较大,有研究人员调查了不同环境区域内黄鼠的数量,结果如图所示。
①由图可知,浅色岩区的浅色黄鼠数量多于深色岩区,浅色岩区浅色不容易被天敌捕食,该现象说明在浅色岩区浅色属于有利变异。不同岩区生活着不同颜色的黄鼠,这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
②上述事实说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的进化。
③化石出现的越晚,说明生物体的结构越复杂,等级越高。由图2可知,第Ⅲ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结构较复杂。
故答案为:(1)遗传信息;蛋白质;
(2)黑色;AA或Aa;
(3)有利;适应;环境;Ⅲ。
【点评】此题属于综合题,灵活运用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16.(8分)某兴趣小组以酵母菌为材料,探究温度对酵母菌呼吸作用的影响。
实验步骤:①取两组如图所示的装置,分别编号为甲、乙。
②向甲、乙两装置的A瓶中分别加入20mL酵母菌培养液,再向装置甲的B瓶中加入20mL澄清石灰水,向装置乙的B瓶中加入20mL_____。(注:A瓶中都预留了足够的空气)
③将装置甲放于5℃左右条件下培养,装置乙放于25℃左右条件下培养,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
④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澄清石灰水的浑浊程度。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1)依据题目信息可知,该实验作出的假设是    。
(2)该实验的原理是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石灰水越浑浊,说明酵母菌释放的二氧化碳量
越    (填“多”或“少”),呼吸作用越    (填“强”或“弱”)。
(3)该实验的变量为  。
(4)该实验设置乙组进行对照。步骤②中,应向装置乙的B瓶中加入20mL    。
(5)根据所学知识预测实验结果:装置   (填“甲”或“乙”)中澄清石灰水的浑浊程度不明显,另一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明显浑浊。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析】(1)作出假设是对提出问题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依据题干信息可知,该探究实验作出的假设是:温度对酵母菌呼吸作用的强弱有(没有)影响。
(2)呼吸作用受温度的影响。不同的温度下酵母菌进行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不同,一般情况下,温度越高,呼吸作用越强,产生的二氧化碳也就越多。二氧化碳的特性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澄清石灰水越浑浊,说明酵母菌释放的二氧化碳越多,呼吸作用越强。
(3)本实验主要探究温度对酵母菌呼吸作用的强度的影响,故该实验的变量是温度。
(4)结合分析,该实验设置乙组的目的是形成对照。对照实验是除变量不同外 (单一变量原则),其他条件均相同且适宜,所以在步骤②中,向装置甲和乙的A瓶中均分别加入20mL酵母菌培养液,再向装置甲的B瓶中加入20mL澄清石灰水,向装置乙的B瓶中加入20mL澄清石灰水。
(5)根据所学知识预测实验结果:甲组放于低温条件下培养,产生的二氧化碳较少;乙组放于常温条件下培养,产生的二氧化碳较多。因此,甲组澄清石灰水浑浊程度不明显,乙组澄清石灰水浑浊程度明显。
故答案为:(1)温度对酵母菌呼吸作用有(没有)影响
(2)多;强
(3)温度
(4)澄清石灰水
(5)甲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照实验相关知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