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生物模拟试题分类汇编: 健康地生活(山东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中考生物模拟试题分类汇编: 健康地生活(山东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5-15 10:19:56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生物模拟试题分类汇编: 健康地生活(山东专用)
【跨学科】
1.(2024·山东德州·一模)基因CCR5突变可使免疫细胞对HIV产生抵抗力,2007年一位同时患有艾滋病和白血病的德国患者,接受了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这名捐赠者的骨髓中含有CCR5突变基因,经过两次骨髓移植,两种疾病症状均从该德国患者体内消失且至今未复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骨髓干细胞可以通过细胞分裂、分化产生新的血细胞
B.骨髓干细胞移植可能会引起特异性免疫
C.该艾滋病患者和白血病患者都属于传染源
D.该实例对基因治疗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答案】C
【分析】1.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中除一小部分保持分裂能力,大部分丧失了分裂能力,在生长过程中形态、结构、功能发生了不同的变化,这就是细胞的分化。经过细胞的分化,可以形成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群叫组织。
2.从获得途径来看,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前者是指先天具有的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的免疫,后者是指出生后产生的只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的免疫。
【详解】A.骨髓干细胞具有分裂、分化能力,能够分化成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各种类型的血细胞,A正确。
B.移植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在免疫学上属于抗原。抗原能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由此产生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可见,骨髓干细胞移植可能会引起特异性免疫,B正确。
C.艾滋病是传染病,艾滋病患者是该病的传染源;而白血病不是传染病,因此该病的患者不属于传染源,C错误。
D.通过将突变的CCR5基因引入患者体内,成功抵抗了HIV病毒,这展示了基因治疗在对抗遗传性疾病和某些获得性疾病方面的潜力,D正确。
故选C。
【结合生活实际】
2.(2024·山东德州·一模)某药品生产日期为2023年3月,说明书如图。叙述正确的是(  )
A.成人服用该药每日2次,每次75毫克
B.可用于治疗甲型、乙型等各种流感
C.2024年4月该药品已经过期,不能再服用
D.该药是非处方药,不需要凭借医师处方就可购买
【答案】A
【分析】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在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方面都恰到好处,充分发挥药物的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或危害。使用任何药物之前,都应该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了解药物的主要成分、适应症、用法和用量、药品规格、注意事项、生产日期和有效期等,以确保用药安全。
【详解】A.根据说明书中的用法用量可知,成人服用该药每日2次,每次75毫克,A正确。
B.根据说明书中的适应症可知,该药物可用于成人和1岁及1岁以上儿童的甲型和乙型流感治疗,不是“治疗甲型、乙型等各种流感”,B错误。
C.某药品生产日期为2023年3月,有效期是24个月。可见,2024年4月该药品还没有过期,可以服用,C错误。
D.处方药(Rx)需要凭医师的处方购买,按医嘱服用,适用于不易自我诊断、自我治疗的大病、危重病;非处方药(OTC)不需执业医师开具的处方也可以购买,按说明书服用,适用于容易自我诊断、自我治疗的小病。结合题图可知,该药具有Rx标志,是处方药,需要凭借医师处方购买,D错误。
故选A。
一、选择题
1.(2024·山东潍坊·一模)科学思维是初中生必备的生物学核心素养,下列分析或推理不正确的是( )
A.外科手术中,缝合伤口的胶原蛋白缝合线可直接被人体组织吸收
B.不随意搬动心肌梗死患者,是为了减轻病人心脏负担
C.适当晒太阳可以促进维生素D的生成,有利于人体对钙和磷的吸收
D.发烧的病人消化不良,可能是因为体温过高降低了消化酶的活性
【答案】A
【分析】(1)食物中含有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人体可以直接吸收利用,而蛋白质、糖类、脂肪这些大分子的营养物质是不溶于水的,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小分子的能溶于水的物质后,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而被人体利用。
(2)当遇到某人出现意外时,一定要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急救措施。
【详解】A.从动物组织中提取的胶原蛋白制作的手术缝合线,一段时间后胶原蛋白会被分解为氨基酸,从而被人体组织吸收,A错误。
B.当发现心肌梗死病人时,就地休息,不要随意搬动病人,以防加重病人心脏负担,引起意外,B正确。
C.适当晒太阳可以促进某种胆固醇转化成维生素D,维生素D能够促进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C正确。
D.食物的消化需要消化酶的参与,而消化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低温和高温都会抑制消化酶的活性;人体在发烧时,过高的体温抑制了消化酶的活性,使进入体内的食物不能及时得到消化,因此人体发烧时常常没有食欲,D正确。
故选A。
2.(2024·山东德州·一模)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了解安全用药和急救方法,对于保障身体健康、挽救生命具有重要意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期,应该大量服用膳食补充剂增加营养
B.流感患者出现呼吸道感染,可不凭处方自行购买抗生素治疗
C.对动脉出血的患者在远心端压迫止血
D.对溺水而中断呼吸者的抢救应先清理呼吸道再抢救
【答案】D
【分析】(1)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人的病情、体质和药物的作用适当选择药物的品种,以适当的方法、剂量和时间准确用药,充分发挥药物的最佳效果,尽量减少药物对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或危险。
(2) 人工呼吸是根据呼吸运动的原理,借助外力使患者的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从而引起肺被动扩张和回缩,使患者恢复呼吸,人工呼吸时要保证呼吸道畅通,人工呼吸的次数要与人体呼吸次数相同,大
约16~18次。
【详解】A.合理营养是指全面而平衡的营养。“全面”是指摄取的营养素(六类营养物质和膳食纤维)种类要齐全;“平衡”是指摄取各种营养素的量要合适(不少也不多,比例适当),与身体的需要要保持平衡。 因此,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期,应该合理膳食,不能大量服用膳食补充剂,A错误。
B.抗生素为处方药,必需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购买,并按医嘱服用,不可自行购买,B错误。
C.动脉血管是指把血液从心脏运往全身各处的血管,动脉出血,血液鲜红色,从伤口喷出或随心跳一股一股地涌出,对动脉出血的患者在近心端压迫止血,C错误。
D.对溺水而中断呼吸者的抢救措施是人工呼吸(如果病人同时心跳停止,则应同时做人工胸外心脏挤压),人工呼吸前应先清理呼吸道,保证呼吸道畅通,使气流顺利进出肺,D正确。
故选D。
3.(2024·山东淄博·一模)下列关于用药与急救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心肺复苏抢救时,应遵循“人工呼吸→开放气道→胸外按压”的顺序
B.发现煤气中毒者,应首先关闭气源并将病人转移至通风处
C.遇大腿部位出血颜色暗红应尽快拨打急救电话,同时在伤口远心端压迫止血
D.OTC标识的药是非处方药,可适用于自我诊断、自我治疗的小伤小病
【答案】A
【分析】出现意外、危机时,我们要拨打急救电话并采取一定的急救措施,人工呼吸以及胸外心脏按压是常用的两种急救措施。
【详解】A.进行心肺复苏,首先胸外按压部位在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交界处,用手掌根部紧贴病人胸部,两手重叠,五指相扣,手指翘起,肘关节伸直,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30次;然后开放气道,清理口鼻分泌物,进行人工通气。按压与人工通气比例为30∶2,持续进行5个周期,约2分钟。因此,心肺复苏的顺序为: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A符合题意。
B.当某人在室内煤气中毒而昏迷,应首先关闭气源,并迅速打开门窗通风,并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将中毒者迅速移到空气新鲜通风良好的场所,对于呼吸暂停的中毒者,应尽早进行人工呼吸,B不符合题意。
C.大腿部位出血颜色暗红,说明是静脉出血;静脉是把全身各处的血液运回心中的血管。因此,遇大静脉出血,应尽快拨打急救电话,同时在伤口远心端压迫止血,C不符合题意。
D.OTC标识的药是非处方药,非处方药是不需要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非处方药可适用于自我诊断、自我治疗的小伤小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2024·山东菏泽·一模)2022年医学史上,成功将一颗基因编辑猪的心脏移植进了一名男性心脏病患者的
体内。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猪心与人类心脏的大小、管道分布和动力输出类似,其心脏右心室与肺静脉相连通
B.人的心脏中,左心房和左心室中流动的血液是含氧气丰富的动脉血
C.异种移植,人体免疫系统可能把外来的组织或者器官当作抗原产生排斥反应
D.科学家为猪植入人的基因并成功表达说明:基因蕴含的遗传信息在动物和人之间是相通的
【答案】A
【分析】1.心脏的四个腔分别与不同的血管相连。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
2.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所以,异种移植,人体免疫系统可能把外来的组织或者器官当作抗原产生排斥反应 。
【详解】A.猪心与人类心脏的大小、管道分布和动力输出类似,其心脏右心室与肺动脉(不是肺静脉)相连通,A错误。
B.人的心脏中,心脏的右侧(右心房、右心室)是体循环回来的静脉血,心脏的左侧(左心房、左心室)是肺循环中进行气体交换之后的含氧气丰富的动脉血,B正确。
C.人体的免疫系统会识别并攻击这些非自体的外来组织。可见,异种移植时,人体免疫系统可能把外来的组织或者器官当作抗原产生排斥反应,C正确。
D.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科学家可以在不同物种间(如人、猪)转移基因,这表明基因编码的信息在不同物种间具有一定的通用性,D正确。
故选A。
5.(2024·山东滨州·一模)近期全国、全省流感活动水平持续上升,目前以甲型H1N1与甲型H3N2流感病毒共同流行,下列关于甲流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为防止甲流大面积流行,采取定期消毒、开窗通风等措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B.甲型流感主要通过飞沫、空气传播,属于消化道传染病
C.对已确诊的甲型流感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
D.通过注射甲型流感疫苗使人获得的免疫,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C
【分析】传染病的流行具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
【详解】A.为防止甲流大面积流行,采取定期消毒、开窗通风等措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故A错误。
B.甲型流感主要通过飞沫、空气传播,属于呼吸道传染病,故B错误。
C.对已确诊的甲型流感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故C正确。
D.接种甲型流感疫苗到人体后,会刺激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起到免疫作用,而对其它的病原体不起作用,这种免疫属特异性免疫,因此通过注射甲型流感疫苗使人获得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故D错误。
故选C。
6.(2024·山东济南·一模)2020年初至今,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全球,我国积极进行疫情防控,进行全民疫苗接种,结合所学知识,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接种的疫苗相当于抗原,属于特异性免疫 B.皮肤和黏膜是人体抵抗新冠病毒的第一道防线
C.新冠肺炎的传染源是新冠病毒 D.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答案】C
【分析】传染病是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有的还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的特点。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因此,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详解】A.疫苗通常是用失活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后,可刺激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即抗体。故从人体免疫角度分析,注射的新冠疫苗属于抗原。该抗体能与新冠病毒的结合,可以促使新冠病毒被吞噬细胞清除或使它失去致病性。但该抗体只对新型冠状病毒有作用,对其它病原体没有作用,故接种疫苗产生的免疫能力属于特异性免疫,A正确。
B.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能阻挡、杀死病原体,清扫异物,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正确。
C.病原体是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传染源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可见,新冠肺炎的病原体是新冠病毒,传染源是患新冠肺炎的病人,C错误。
D.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属于切断传播途径,D正确。
故选C。
7.(2024·山东青岛·一模)下图Ⅰ和Ⅱ分别表示某种病毒先后两次侵染人体后,人体产生抗体的数量变化曲线,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病毒第二次侵染人体时,人体免疫系统能快速反应,产生大量的抗体
B.人体本次所产生的抗体只能对该种病毒有免疫作用
C.被该病毒侵染后所形成的抗体将终生留在体内发挥作用
D.病毒入侵后,人体会发挥监视、识别和保护等免疫功能
【答案】C
【分析】抗原进入人体后,要经过处理、呈递、识别、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后才能产生抗体。因此,注射疫苗后要经过一段时间才有免疫力。再次接受抗原刺激时,记忆B细胞直接接受刺激并迅速分化产生大量效应B细胞,因此,再次免疫比首次免疫时所花时间大大缩短,抗体的产生较第一次快、量多且持续时间长。
【详解】A.病毒首次侵入人体,刺激人体的淋巴细胞产生抗体,随着病毒的增殖,抗体也慢慢增加,呈上升趋势,其后抗体开始与相应抗原结合从而使抗原被吞噬细胞吞噬消灭,抗体慢慢减少。当同样的病毒再次侵入人体后,病毒刚开始繁殖,抗体的数量便会急剧膨胀,比病毒要多得多,然后病毒开始减少,抗体也随之减少。因此病毒第二次侵入后,人体免疫系统能快速反应,产生大量抗体,A不符合题意。
B.抗体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具有特异性,因此人体所产生的抗体只能对该种病毒有免疫作用,B不符合题意。
C.抗体能将抗原(或病原体)消灭,等人的病好后,抗体还留在人的身体里,人就不会再患这种病了,不同的抗体在人体内存留的时间长短不同,C符合题意。
D.免疫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非己”成分,能够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清除自身产生的损伤细胞核肿瘤细胞,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病毒入侵后,人体会发挥监视、识别和保护等免疫功能,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2024·山东滨州·一模)掌握必要的急救知识可以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下列有关急救措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发现被抢救者心脏骤停,应立即对其进行心肺复苏
B.用人工呼吸的方法救助溺水病人时,首先要使其呼吸道通畅
C.被毒蛇咬伤手臂,应迅速扎紧远心端,再尽快去医院治疗
D.如发现有人煤气中毒,应立即将患者移到通风处,然后拨打120急救电
【答案】C
【分析】当病人在生命遇到意外事故如溺水、触电时,会出现突然停止呼吸的现象,若不及时进行抢救大脑和心脏供氧不足会造成死亡,所以首先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要进行人工呼吸或胸外心脏按压的方法来进行急救。
【详解】A.若发现被抢救者心脏骤停,应立即对其进行心肺复苏,心肺复苏包括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故A正确。
B.对溺水者先要清除他口鼻内的污物,保持其呼吸道畅通后,再进行人工呼吸,B正确。
C.被毒蛇咬伤后,伤者应立即坐下或卧下,迅速用可以找到的鞋带、裤带之类的绳子绑扎伤口近心端,绑扎的目在于阻断毒液回流入心的途径,故C错误。
D.发现有人煤气中毒,应立即打开门窗,将其移到通风处,再拨打120急救电话,D正确。
故选C。
9.(2024·山东青岛·一模)近年来,甲型流感呈多发趋势,国家药监局计划将收储一亿支甲型流感疫苗备用。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型流感的传染源是甲型流感病毒
B.接种疫苗是保护易感人群的重要手段
C.疫苗对接种疫苗的儿童来说属于抗原
D.接种疫苗后获得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答案】A
【分析】(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有的还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的特点。 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2)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 因此,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3)疫苗通常是用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详解】A.甲型流感的传染源是流感患者,甲型流感病毒是病原体,故A错误。
B.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分析,接种疫苗的目的是保护易感人群。因此,接种疫苗是保护易感人群的重要手段,故B正确。
C.抗原是能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 人体接种疫苗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故从人
体免疫角度分析,注射的疫苗属于抗原,故C正确。
D.因接种疫苗所产生的抗体只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对其它病原体没有作用,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故接种疫苗产生的免疫能力属于特异性免疫,故D正确。
故选A。
10.(2024·山东德州·一模)2024 年春节刚过,“节后办公室7 个人里5个咳”这一词条便冲上热搜。本轮传染病包括乙流、支原体肺炎等,下列关于这些传染病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所有传染病都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
B.支原体肺炎具有流行性和传染性的特点
C.引起支原体肺炎和流感的病原体不同,但预防措施相同
D.人体能够产生抵抗支原体肺炎的抗体的细胞是血小板
【答案】B
【分析】传染病要想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据此可知,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详解】A.疫苗只适用于特定的传染病,疫苗是依据该传染病的病原体抗原性推导而成的生物制品,只有相应的传染病才有相应的疫苗进行预防,A错误。
B.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的特点是:传染性和流行性,有的还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支原体肺炎是由支原体引起的传染病,具有流行性和传染性的特点,B正确。
C.支原体肺炎和流感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它们的病因、症状和预防措施都不同,C错误。
D.人体能够产生抵抗支原体肺炎的抗体的细胞是淋巴细胞,不是血小板,血小板是止血、凝血的,D错误。
故选B。
11.(2024·山东临沂·一模)了解急救方法对于挽救生命具有重要意义。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对溺水者急救时,应先保证其呼吸道畅通,再进行心肺复苏
B.心肺复苏时,先做15次心脏按压,再做1次人工呼吸,反复进行
C.对煤气中毒导致昏迷的患者急救时,应先将其移至通风处
D.对动脉出血的外伤患者急救时,应按压或捆扎伤口的近心端止血
【答案】B
【分析】如果发现家人、朋友突发疾病或遇到意外伤害,应该迅速拨打1 20急救电话,同时采取科学的自救措施。
【详解】A.对溺水者急救时,因为要进行人工呼吸,因此应先保证其呼吸道畅通,保证气流顺畅,再进行
心肺复苏,故A正确。
B.心肺复苏时,先做30次心脏按压,再做2次人工呼吸,反复进行,故B错误。
C.发现有人煤气中毒,立即将其移到通风处,保证病人所处环境的空气流通和新鲜,并拨打“120”,同时采取人工呼吸进行自救,故C正确。
D.动脉出血的特点是血液鲜红色,从伤口喷出或随心跳一股一股地涌出 ,施救者应在近心端处压迫止血或捆扎伤口的近心端止血,故D正确。
故选B。
12.(2024·山东济宁·一模)珍爱生命,健康生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进入青春期,对异性产生好感,是不正常的心理变化
B.OTC 药物是处方药,无毒副作用,可按说明书服用
C.心血管健康受遗传因素影响,也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D.用高粱等农作物酿造的白酒,多喝对人体健康有益
【答案】C
【分析】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有利于预防各种疾病,而且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生活有规律、合理膳食、合理用药、异性同学间应建立真诚友谊、积极参加文娱活动和体育运动、不吸烟、不酗酒、拒绝毒品等。
【详解】A.进入青春期后,性意识开始萌动,常表现为初期与异性的疏远,到逐渐愿意与异性接近,对异性产生好感,这是正常的心理变化,但是要学会与异性正常交往,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健康地度过人生的青春年华,故A错误。
B.OTC是指非处方药,即不需要医师处方,可直接购买和使用的药品。是药三分毒,凡是药物都带有一定的毒性或副作用,无论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都要按说明书服用,做到安全用药,故B错误。
C.心血管健康除了受遗传和先天性因素影响外,也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如挑食偏食、缺乏体育锻炼、长期酗酒和吸烟、精神紧张等,都能够导致心血管疾病,因此我们要做到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故C正确。
D.白酒中含有酒精,过量的酒精能够使脂类物质沉淀到血管壁上,使管腔变窄,血压升高,加速动脉的硬化过程,从而使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增高,因此用高粱等农作物酿造的白酒,多喝对人体健康是不利的,故D错误。
故选C。
13.(2024·山东淄博·一模)了解安全用药和急救方法对于保障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救助溺水病人首先要保持其呼吸道畅通
B.动脉出血要压迫伤口的远心端
C.最常用的人工呼吸法是口对口吹气法
D.药物要定期检查,防止服用过期药
【答案】B
【分析】当人出现意外事故时,我们首先应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正确的实施一定的急救措施,常用的急救措施有胸外心脏挤压、人工呼吸、出血和止血。
【详解】A.救治溺水者需要进行口对口人工吹气法来恢复病人自主呼吸,所以必须保证呼吸道畅通,A正确。
B.动脉是指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处去的血管,动脉出血的特点是:血液鲜红、血流速度快,呈喷射状。动脉出血在伤口处的近心端用手指压或绷带压迫止血,B错误。
C.口对口吹气法是最常见、也最容易掌握的人工呼吸法,常用来抢救因各种原因呼吸骤停的患者,C正确。
D.药物过期之后可能出现药效降低、产生毒性等弊端;故药物要定期检查,防止服用过期药,D正确。
故选B。
14.(2024·山东菏泽·一模)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下列有关健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甲图表示人体注射疫苗后,体内抗体与抗原的数量变化图,则A表示抗体
B.若甲图曲线B表示使用抗生素后,某种病原体的数量变化,则说明该病原体在生殖过程中没有产生可遗传的有利变异
C.若图乙血管C处出血,则应在血管D处用丝带缠绕挤压止血
D.图丙中,若某人在血管E 处用丝带缠绕挤压止血,则可能是血管F处出血
【答案】C
【分析】1.抗原是指能够刺激人体免疫细胞产生抗体的病原体或异物;抗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由此产生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2.不同类型的血管出血特点和止血方法 ①毛细血管出血:血液红色,从伤口渗出,一般能自行凝固止血或在伤口处加压止血。 ②静脉出血:液暗红色,缓慢而连续不断地从伤口流出,应在远心端处压迫止血。 ③动脉出血:血液鲜红色,从伤口喷出或随心跳一股一股地涌出,应在近心端处压迫止血。 注意:如是人体
内器官出血,不易诊断,应及时送医院救治。
【详解】A.人体注射疫苗前,体内没有针对该抗原的抗体,因此抗体数量是0;注射疫苗后,疫苗作为抗原,可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因此抗体逐渐多,当抗体累积到一定数量时,抗原被抗体清除,因此抗原的数量逐渐减少,最后为0;抗原被清除后,抗体还将在体内存留一段时间。结合题图可知,若甲图表示人体注射疫苗后,体内抗体与抗原的数量变化图,则A表示抗体,B表示抗原,A正确。
B.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若甲图曲线B表示使用抗生素后,某种病原体的数量变化,可见该病原体全部被清除,说明其在生殖过程中没有产生可遗传的有利变异,B正确。
C.根据题图乙的血流方向可知,若图乙血管C处出血,则应在血管C点的下方(不是D处)用丝带缠绕挤压止血,C错误。
D.根据题图丙的血流方向可知:图丙中,若某人在血管E处用丝带缠绕挤压止血,则可能是血管F处出血,D正确。
故选C。
15.(2024·山东聊城·一模)经历了长期的疫情管控后,人们增强了对用药和急救的重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西药是化学合成制剂,有副作用;中药是纯天然草药,没有副作用
B.患流感时只要按说明书剂量服用抗生素即可治愈
C.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不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D.当有人煤气中毒时,应关闭气源,并快速将病人移到通风处
【答案】D
【分析】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正确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以充分药物的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产生不良作用或危害。
【详解】A.“是药三分毒”,不论是中药,还是西药,都有一定的副作用,故A错误。
B.流感的病原体是病毒,抗生素只能治疗细菌引起的疾病,对病毒引起的疾病没有效果,故B错误。
C.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对疾病的抵抗力增强,对不良刺激的反应会更加敏感,更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故C错误。
D.有人煤气中毒时,应关闭气源,并快速将病人移到通风处,防止继续吸入一氧化碳,使中毒症状加重,故D正确。
故选D。
16.(2024·山东聊城·一模)随着城市养狗人士的增多,狗咬人事件时有发生。近年来,媒体普遍呼吁养狗人士主动给狗接种狂犬疫苗并在遛狗时牵绳,以预防狂犬病发生和传播。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注射过狂犬疫苗的狗,被其他疯狗咬伤后体内会快速产生大量的相应抗体
B.致人患病的狂犬病毒属于传染源
C.城管人员杀死、焚烧“疯狗”,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D.狂犬疫苗属于抗体,注射该疫苗获得的免疫力属于特异性免疫
【答案】A
【分析】(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
(2)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源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3)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4)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抗原,如病原体等异物。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使其产生了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抗体。
【详解】A.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淋巴细胞会产生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抗体;当再次感染该病原体后,体内会产生大量的抗体,以灭杀该病原体。因此注射过狂犬疫苗的狗,被其他疯狗咬伤后体内会快速产生大量的相应抗体,故A正确。
B.致人患病的狂犬病毒属于病原体,患病的犬属于传染源,故B错误。
C.城管人员杀死、焚烧“疯狗”,属于控制传染源,故C错误。
D.狂犬疫苗属于抗原,注射该疫苗获得的免疫力属于特异性免疫,故D错误。
故选A。
二、综合题
17.(2024·山东临沂·一模)图1为人类与天花的博弈史,图2是天花病毒结构示意图,请回答:
(1)根据传染病的概念,天花病毒是引起天花的 ,图2中[ ]表示其遗传物质。
(2)a属于遗传病预防措施中的 ,b中使脓液干燥并吹入鼻腔的目的是 。
(3)人痘接种与牛痘接种的免疫原理相似,表现为能刺激人体淋巴细胞产生抵抗天花病毒的 。
【答案】(1)病原体 ②
(2)控制传染源 接种天花疫苗(合理即可得分)
(3)抗体
【分析】传染病是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有的还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的特点。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因此,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详解】(1)病原体是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所以,天花病毒是引起天花的病原体;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遗传物质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图2中的①是蛋白质组成的外壳,②由遗传物质的内核。
(2)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分析a的做法,将患痘者驱逐出城,属于控制传染源;b中的目的是接种天花疫苗,使人体产生抗体。
(3)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抗原,如病原体等异物;病原体等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使其产生了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抗体。因此,从免疫的角度看,人痘接种后,能刺激人体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免疫力,这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18.(2024·山东滨州·一模)请分析下面的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甲型流感感染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咳嗽、流涕、肌痛,严重的会引发肺炎或其他脏器的衰竭。甲型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也可通过消化道、皮肤损伤和眼结膜等多种方式传播。
材料二:我国人群中幽门螺杆菌病感染率高达40%-60%,是目前最明确的胃癌发生危险因素,在我国呈现明显的家庭聚集性传播现象,其原因是幽门螺杆菌虽然主要分布在胃内,但部分感染者的唾液和牙菌斑中也可检出。
(1)从传染病的角度分析,甲流病毒和幽门螺杆菌都属于 ,两者在结构上最大的区别是: 。
(2)幽门螺旋杆菌主要通过饮食传播,可寄生在人胃内,主要通过 方式繁殖,胃壁内的胃黏膜能分泌溶菌酶和胃酸,可杀死多种病菌,属于 免疫。
(3)为阻断幽门螺旋杆菌在家庭中传播,常采取餐具定时消毒,不与患者共用餐具等措施,这些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属于 。
(4)感染者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时,一般使用三联疗法或四联疗法,需要连续服药10~14天,两种疗法都需要使用抗生素,但服药时间不宜超过14天,滥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强,这是抗生素对细菌的变异类型进行 的结果。
【答案】(1)病原体 甲流病毒无细胞结构(或幽门螺旋杆菌有细胞结构)
(2)分裂 非特异性
(3)切断传播途径
(4)定向选择
【分析】病原体是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遗传物质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详解】(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一种疾病。甲流病毒和幽门螺杆菌都属于病原体。甲流病毒属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组成,幽门螺杆菌属于细菌,属于单细胞生物。因此,从传染病的角度分析,甲流病毒和幽门螺杆菌都属于病原体,两者在结构上最大的区别是:甲流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2)幽门螺旋杆菌是细菌,通过分裂进行繁殖。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胃壁内的胃黏膜能分泌溶菌酶和胃酸,可杀死多种病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3)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①控制传染源:如隔离患者、封锁疫区、给生病的人打针吃药、让生病的人在家休养、对携带病原体的动物进行焚毁、掩埋处理等;②切断传播途径:如喷洒消毒液、自来水消毒、杀灭蚊虫、搞好个人卫生、流感流行时戴口罩出门等;③保护易感人群:如注射疫苗、加强体育锻炼、远离疫区等。采取餐具定时消毒,不与患者共用餐具等措施,这些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4)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滥用抗生素会筛选出有耐药性的细菌,淘汰没有耐药性的细菌,这是抗生素对细菌的变异类型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
19.(2024·山东潍坊·一模)下丘脑是调节人体内脏活动和内分泌活动的较高级神经中枢,如体温调节中枢。正常人体感染病毒会引起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下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是为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感染病毒后,体温由37℃上升到38.5℃的过程中,图中的①代表甲状腺激素发挥的作用是 ,人体的产热量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散热量。此时患者畏寒,冷觉感受器会产生兴奋,人体骨骼肌收缩会出现不由自主的“寒战”,结合图形写出骨骼肌“寒战”过程的具体反射弧 (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2)人发烧时会出现血流速度加快,大量出汗,尿液量减少的现象。其中血流速度加快,可使血液中的 在体内快速集结到病患处消灭病原体,所以一定程度的发热是人体抵抗力 (选填“增强”或“减弱”)的表现。当人体大量出汗时,由于 ,使尿量减少,从而保证了人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3)若患者服用退烧药,机体可以通 (写2点)等生理途径来增加散热,促使体温恢复正常。
(4)病毒侵入人体后,会刺激免疫系统中的 产生抗体,从而促进吞噬细胞清除病原体。由此可见,要想保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不仅需要神经系统和激素的共同调节,也离不开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说明 。
【答案】(1)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 大于 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骨骼肌(寒战)(感受器、神经中区、效应器结合题干写具体方可得2分;其他反射弧表示正确得1分。2分)
(2)白细胞/吞噬细胞 增强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增强
(3)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多,汗腺分泌增多;骨骼肌舒张
(4)淋巴细胞 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
【分析】人是恒温动物,恒温动物在低温环境中要减少散热,增加产热,而在高温环境中,要减少产热,增加散热,这样才能维持体温相对稳定。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皮肤是主要的散热器官,在寒冷的刺激下,皮肤温度感受器产生反射性的血管收缩反应,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减少;在温热的刺激下,刺激皮肤中另一种温度感受器产生反射性的血管舒张反应,血流量增加。
【详解】(1)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之一是促进新陈代谢,所以人体感染病毒后,体温由37℃上升到38.5℃的
过程中,图中的①代表甲状腺激素发挥的作用是细胞代谢增强,这样人体增加产热,产热量大于散热量。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骨骼肌“寒战”过程的具体反射弧是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骨骼肌。
(2)人发烧时会出现血流速度加快,可使血液中的白细胞在体内快速集结到病患处消灭病原体,所以一定程度的发热是人体抵抗力增强的表现。当人体大量出汗时,由于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增强,使尿量减少,从而保证了人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3)患者服用退烧药后机体可以通过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多,汗液分泌增多,骨骼肌舒张等生理途径来增加散热,促使体温恢复正常。
(4)病毒侵入人体后,会刺激免疫系统中的淋巴产生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即抗体,从而促进吞噬细胞清除病原体。由此可见,要想保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不仅需要神经系统和激素的共同调节,也离不开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说明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20.(2024·山东泰安·一模)人体健康受传染病、心血管疾病、癌症及外部伤害的威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医疗措施是健康的重要保障。请分析回答:
(1)乙型肝炎是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传染病,其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的结构由 组成。接种乙肝疫苗可以预防乙型肝炎,这种免疫属于 免疫。
(2)《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指出,由于我国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流行,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巨大,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在升高。保持心血管健康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在饮食方面要均衡饮食,增加瘦肉、豆类、牛奶、全谷物、果蔬的摄入,不过量食用 。
(3)人患癌症是 这一人体免疫功能异常导致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预防癌症。
(4)有人因溺水停止呼吸时,急救措施的顺序是:①使溺水者仰卧、平躺,解开衣领,松开腰带;② ;③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时,先做30次心脏按压,再做 次人工呼吸。若意外导致静脉出血,应立即用手指或止血带按压受损血管的 止血。
【答案】(1)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 特异性
(2)脂肪类食物
(3)免疫监视
(4)清除口鼻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两 远心端
【分析】心血管疾病指的是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一类疾病,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因素,除了遗传和先天性因素外,还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在饮食习惯方面,如果食用过多的高脂肪类食物,容易造成心脏和血管壁的脂肪等营养物质
沉积,影响其正常功能,甚至引起动脉硬化、高血压等。新鲜水果和蔬菜中含膳食纤维,膳食纤维能促进胃肠的蠕动和排空,所以多吃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就会排便通畅、降低人体内过高的血脂和血糖,另外冬季注意保暖、适当体育运动有利于维护心脑血管的健康。
【详解】(1)乙型肝炎是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传染病,其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组成。
注射的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但依然是病原体,进入人体后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产生抗体属于第三道防线,因此接种乙肝疫苗预防乙肝,这种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2)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一类疾病,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因素,除了遗传和先天性因素外,还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在饮食习惯方面,如果食用过多的高脂肪类食物,容易造成心脏和血管壁的脂肪等营养物质沉积,影响其正常功能,甚至引起动脉硬化、高血压等。
(3)免疫系统有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的功能,故人患癌症是免疫监视功能异常所致,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预防癌症。
(4)有人因溺水停止呼吸时,急救措施的顺序是:①使溺水者仰卧、平躺,解开衣领,松开腰带;②清除口鼻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③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时,先做30次心脏按压,再做2次人工呼吸,如此交替反复进行,直至病人有自主呼吸。
若意外导致静脉出血,因为静脉中血液是从全身各处流回心脏,应立即用手指或止血带按压受损血管的远心端止血。
21.(2023·山东潍坊·模拟预测)下图为手被钉子扎破时的缩手反射弧结构模式图。

(1)手被钉子扎到产生的缩手反射中,神经冲动传导的路径是 (用图中的序号和箭头表示)。同时,我们也会感受到疼痛,请判断反射与疼痛的前后顺序 (先缩手反射或先产生疼痛),并阐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2)上臂肌肉收到兴奋刺激会收缩,这里的肌肉主要是指 ,牵绕着骨围绕 而运动,此过程所需要要的能量来自于 (生理活动)。
(3)医生采血时不会产生缩手反射的原因是 。
(4)如果缺少上述某一个环节,缩手反射还能进行吗? (填“能”或者“不能”),这说明了 。
(5)皮肤被刺破导致出血,说明伤及了皮肤的 (结构),同时也破坏了人体的第 道防线。为了防止破伤风的发生,此人注射了破伤风疫苗,这属于 免疫,请说明理由 。
【答案】(1)①→②→④→③→⑤ 先缩手反射 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而感觉到疼痛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2)肱二头肌 关节 呼吸作用
(3)低级的神经活动受大脑的控制
(4)不能 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
(5)真皮 一 特异性 人体产生抵抗破伤风杆菌的免疫功能是后台形成的,且只针对这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分析】(1)一个完整的反射弧一般由五部分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2)反射活动是由反射弧完成的,如图所示反射弧包括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传出神经、④神经中枢、⑤效应器。
【详解】(1)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反射弧的五部分要完整,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缩手反射中,神经冲动传导的路径是①→②→④→③→⑤。人在被钉刺时,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先通过传入神经传到脊髓内的神经中枢,通过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完成缩手反射。同时脊髓内的神经中枢还把神经冲动在经过脊髓的白质上行传到大脑皮层,形成痛觉,但这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人在被钉刺痛的缩手反射中,会先缩手后感觉疼痛。
(2)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所以上臂肌肉收到兴奋刺激会收缩,这里的肌肉主要是指肱二头肌,牵绕着骨围绕关节而运动,此过程所需要要的能量来自于呼吸作用。
(3)医生指尖采血时,即便针刺指尖,成年人也会配合医生,不会产生缩手反射,说明脊髓低级中枢受大脑皮层高级中枢调控。
(4)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
(5)人体的皮肤分为表皮和真皮两部分。真皮内有丰富的血管,对皮肤有营养作用,真皮内还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能感受外界的刺激。因此皮肤被刺破导致出血,最少伤及到真皮了。皮肤、黏膜及分泌物(唾液、胃液)是第一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因此射破伤风疫苗,此种免疫类型属于
人体第三道防线。2024年中考生物模拟试题分类汇编: 健康地生活(山东专用)
【跨学科】
1.(2024·山东德州·一模)基因CCR5突变可使免疫细胞对HIV产生抵抗力,2007年一位同时患有艾滋病和白血病的德国患者,接受了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这名捐赠者的骨髓中含有CCR5突变基因,经过两次骨髓移植,两种疾病症状均从该德国患者体内消失且至今未复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骨髓干细胞可以通过细胞分裂、分化产生新的血细胞
B.骨髓干细胞移植可能会引起特异性免疫
C.该艾滋病患者和白血病患者都属于传染源
D.该实例对基因治疗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结合生活实际】
2.(2024·山东德州·一模)某药品生产日期为2023年3月,说明书如图。叙述正确的是(  )
A.成人服用该药每日2次,每次75毫克
B.可用于治疗甲型、乙型等各种流感
C.2024年4月该药品已经过期,不能再服用
D.该药是非处方药,不需要凭借医师处方就可购买
一、选择题
1.(2024·山东潍坊·一模)科学思维是初中生必备的生物学核心素养,下列分析或推理不正确的是( )
A.外科手术中,缝合伤口的胶原蛋白缝合线可直接被人体组织吸收
B.不随意搬动心肌梗死患者,是为了减轻病人心脏负担
C.适当晒太阳可以促进维生素D的生成,有利于人体对钙和磷的吸收
D.发烧的病人消化不良,可能是因为体温过高降低了消化酶的活性
2.(2024·山东德州·一模)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了解安全用药和急救方法,对于保障身体健康、挽救生命具有重要意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期,应该大量服用膳食补充剂增加营养
B.流感患者出现呼吸道感染,可不凭处方自行购买抗生素治疗
C.对动脉出血的患者在远心端压迫止血
D.对溺水而中断呼吸者的抢救应先清理呼吸道再抢救
3.(2024·山东淄博·一模)下列关于用药与急救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心肺复苏抢救时,应遵循“人工呼吸→开放气道→胸外按压”的顺序
B.发现煤气中毒者,应首先关闭气源并将病人转移至通风处
C.遇大腿部位出血颜色暗红应尽快拨打急救电话,同时在伤口远心端压迫止血
D.OTC标识的药是非处方药,可适用于自我诊断、自我治疗的小伤小病
4.(2024·山东菏泽·一模)2022年医学史上,成功将一颗基因编辑猪的心脏移植进了一名男性心脏病患者的体内。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猪心与人类心脏的大小、管道分布和动力输出类似,其心脏右心室与肺静脉相连通
B.人的心脏中,左心房和左心室中流动的血液是含氧气丰富的动脉血
C.异种移植,人体免疫系统可能把外来的组织或者器官当作抗原产生排斥反应
D.科学家为猪植入人的基因并成功表达说明:基因蕴含的遗传信息在动物和人之间是相通的
5.(2024·山东滨州·一模)近期全国、全省流感活动水平持续上升,目前以甲型H1N1与甲型H3N2流感病毒共同流行,下列关于甲流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为防止甲流大面积流行,采取定期消毒、开窗通风等措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B.甲型流感主要通过飞沫、空气传播,属于消化道传染病
C.对已确诊的甲型流感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
D.通过注射甲型流感疫苗使人获得的免疫,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6.(2024·山东济南·一模)2020年初至今,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全球,我国积极进行疫情防控,进行全民疫苗接种,结合所学知识,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接种的疫苗相当于抗原,属于特异性免疫 B.皮肤和黏膜是人体抵抗新冠病毒的第一道防线
C.新冠肺炎的传染源是新冠病毒 D.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7.(2024·山东青岛·一模)下图Ⅰ和Ⅱ分别表示某种病毒先后两次侵染人体后,人体产生抗体的数量变化曲线,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病毒第二次侵染人体时,人体免疫系统能快速反应,产生大量的抗体
B.人体本次所产生的抗体只能对该种病毒有免疫作用
C.被该病毒侵染后所形成的抗体将终生留在体内发挥作用
D.病毒入侵后,人体会发挥监视、识别和保护等免疫功能
8.(2024·山东滨州·一模)掌握必要的急救知识可以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下列有关急救措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发现被抢救者心脏骤停,应立即对其进行心肺复苏
B.用人工呼吸的方法救助溺水病人时,首先要使其呼吸道通畅
C.被毒蛇咬伤手臂,应迅速扎紧远心端,再尽快去医院治疗
D.如发现有人煤气中毒,应立即将患者移到通风处,然后拨打120急救电
9.(2024·山东青岛·一模)近年来,甲型流感呈多发趋势,国家药监局计划将收储一亿支甲型流感疫苗备用。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型流感的传染源是甲型流感病毒
B.接种疫苗是保护易感人群的重要手段
C.疫苗对接种疫苗的儿童来说属于抗原
D.接种疫苗后获得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10.(2024·山东德州·一模)2024 年春节刚过,“节后办公室7 个人里5个咳”这一词条便冲上热搜。本轮传染病包括乙流、支原体肺炎等,下列关于这些传染病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所有传染病都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
B.支原体肺炎具有流行性和传染性的特点
C.引起支原体肺炎和流感的病原体不同,但预防措施相同
D.人体能够产生抵抗支原体肺炎的抗体的细胞是血小板
11.(2024·山东临沂·一模)了解急救方法对于挽救生命具有重要意义。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对溺水者急救时,应先保证其呼吸道畅通,再进行心肺复苏
B.心肺复苏时,先做15次心脏按压,再做1次人工呼吸,反复进行
C.对煤气中毒导致昏迷的患者急救时,应先将其移至通风处
D.对动脉出血的外伤患者急救时,应按压或捆扎伤口的近心端止血
12.(2024·山东济宁·一模)珍爱生命,健康生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进入青春期,对异性产生好感,是不正常的心理变化
B.OTC 药物是处方药,无毒副作用,可按说明书服用
C.心血管健康受遗传因素影响,也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D.用高粱等农作物酿造的白酒,多喝对人体健康有益
13.(2024·山东淄博·一模)了解安全用药和急救方法对于保障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救助溺水病人首先要保持其呼吸道畅通
B.动脉出血要压迫伤口的远心端
C.最常用的人工呼吸法是口对口吹气法
D.药物要定期检查,防止服用过期药
14.(2024·山东菏泽·一模)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下列有关健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甲图表示人体注射疫苗后,体内抗体与抗原的数量变化图,则A表示抗体
B.若甲图曲线B表示使用抗生素后,某种病原体的数量变化,则说明该病原体在生殖过程中没有产生可遗传的有利变异
C.若图乙血管C处出血,则应在血管D处用丝带缠绕挤压止血
D.图丙中,若某人在血管E 处用丝带缠绕挤压止血,则可能是血管F处出血
15.(2024·山东聊城·一模)经历了长期的疫情管控后,人们增强了对用药和急救的重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西药是化学合成制剂,有副作用;中药是纯天然草药,没有副作用
B.患流感时只要按说明书剂量服用抗生素即可治愈
C.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不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D.当有人煤气中毒时,应关闭气源,并快速将病人移到通风处
16.(2024·山东聊城·一模)随着城市养狗人士的增多,狗咬人事件时有发生。近年来,媒体普遍呼吁养狗人士主动给狗接种狂犬疫苗并在遛狗时牵绳,以预防狂犬病发生和传播。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注射过狂犬疫苗的狗,被其他疯狗咬伤后体内会快速产生大量的相应抗体
B.致人患病的狂犬病毒属于传染源
C.城管人员杀死、焚烧“疯狗”,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D.狂犬疫苗属于抗体,注射该疫苗获得的免疫力属于特异性免疫
二、综合题
17.(2024·山东临沂·一模)图1为人类与天花的博弈史,图2是天花病毒结构示意图,请回答:
(1)根据传染病的概念,天花病毒是引起天花的 ,图2中[ ]表示其遗传物质。
(2)a属于遗传病预防措施中的 ,b中使脓液干燥并吹入鼻腔的目的是 。
(3)人痘接种与牛痘接种的免疫原理相似,表现为能刺激人体淋巴细胞产生抵抗天花病毒的 。
18.(2024·山东滨州·一模)请分析下面的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甲型流感感染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咳嗽、流涕、肌痛,严重的会引发肺炎或其他脏器的衰竭。甲型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也可通过消化道、皮肤损伤和眼结膜等多种方式传播。
材料二:我国人群中幽门螺杆菌病感染率高达40%-60%,是目前最明确的胃癌发生危险因素,在我国呈现明显的家庭聚集性传播现象,其原因是幽门螺杆菌虽然主要分布在胃内,但部分感染者的唾液和牙菌斑中也可检出。
(1)从传染病的角度分析,甲流病毒和幽门螺杆菌都属于 ,两者在结构上最大的区别是: 。
(2)幽门螺旋杆菌主要通过饮食传播,可寄生在人胃内,主要通过 方式繁殖,胃壁内的胃黏膜能分泌溶菌
酶和胃酸,可杀死多种病菌,属于 免疫。
(3)为阻断幽门螺旋杆菌在家庭中传播,常采取餐具定时消毒,不与患者共用餐具等措施,这些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属于 。
(4)感染者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时,一般使用三联疗法或四联疗法,需要连续服药10~14天,两种疗法都需要使用抗生素,但服药时间不宜超过14天,滥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强,这是抗生素对细菌的变异类型进行 的结果。
19.(2024·山东潍坊·一模)下丘脑是调节人体内脏活动和内分泌活动的较高级神经中枢,如体温调节中枢。正常人体感染病毒会引起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下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是为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感染病毒后,体温由37℃上升到38.5℃的过程中,图中的①代表甲状腺激素发挥的作用是 ,人体的产热量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散热量。此时患者畏寒,冷觉感受器会产生兴奋,人体骨骼肌收缩会出现不由自主的“寒战”,结合图形写出骨骼肌“寒战”过程的具体反射弧 (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2)人发烧时会出现血流速度加快,大量出汗,尿液量减少的现象。其中血流速度加快,可使血液中的 在体内快速集结到病患处消灭病原体,所以一定程度的发热是人体抵抗力 (选填“增强”或“减弱”)的表现。当人体大量出汗时,由于 ,使尿量减少,从而保证了人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3)若患者服用退烧药,机体可以通 (写2点)等生理途径来增加散热,促使体温恢复正常。
(4)病毒侵入人体后,会刺激免疫系统中的 产生抗体,从而促进吞噬细胞清除病原体。由此可见,要想保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不仅需要神经系统和激素的共同调节,也离不开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说明 。
20.(2024·山东泰安·一模)人体健康受传染病、心血管疾病、癌症及外部伤害的威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医疗措施是健康的重要保障。请分析回答:
(1)乙型肝炎是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传染病,其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的结构由 组成。接种乙肝疫苗可以预
防乙型肝炎,这种免疫属于 免疫。
(2)《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指出,由于我国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流行,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巨大,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在升高。保持心血管健康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在饮食方面要均衡饮食,增加瘦肉、豆类、牛奶、全谷物、果蔬的摄入,不过量食用 。
(3)人患癌症是 这一人体免疫功能异常导致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预防癌症。
(4)有人因溺水停止呼吸时,急救措施的顺序是:①使溺水者仰卧、平躺,解开衣领,松开腰带;② ;③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时,先做30次心脏按压,再做 次人工呼吸。若意外导致静脉出血,应立即用手指或止血带按压受损血管的 止血。
21.(2023·山东潍坊·模拟预测)下图为手被钉子扎破时的缩手反射弧结构模式图。

(1)手被钉子扎到产生的缩手反射中,神经冲动传导的路径是 (用图中的序号和箭头表示)。同时,我们也会感受到疼痛,请判断反射与疼痛的前后顺序 (先缩手反射或先产生疼痛),并阐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2)上臂肌肉收到兴奋刺激会收缩,这里的肌肉主要是指 ,牵绕着骨围绕 而运动,此过程所需要要的能量来自于 (生理活动)。
(3)医生采血时不会产生缩手反射的原因是 。
(4)如果缺少上述某一个环节,缩手反射还能进行吗? (填“能”或者“不能”),这说明了 。
(5)皮肤被刺破导致出血,说明伤及了皮肤的 (结构),同时也破坏了人体的第 道防线。为了防止破伤风的发生,此人注射了破伤风疫苗,这属于 免疫,请说明理由 。
同课章节目录